2008 (342)
2009 (460)
2010 (278)
2011 (313)
2012 (348)
2013 (195)
2014 (83)
2017 (86)
2018 (143)
2019 (39)
2020 (63)
2021 (104)
2022 (98)
2023 (365)
2024 (329)
作者: 張亦清
半生已過,回憶往昔,曾經豪情壯誌追名逐利,也曾燈紅酒綠虛度光陰。
在時光荏苒之中,漸漸增長了心智,懂得了生活的本質。
餘生,養成以下三種習慣,人生下半場更從容,更幸福。
在這個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物欲橫流的時代,每個人都被人海推搡著前行。
心存雜念,生活就會喧囂吵鬧;欲望太多,內心就會負重累累。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永州的百姓傍水為生,村民皆善遊泳。
一天,天降暴雨,河水暴漲,河堤衝破。
村民紛紛乘著小船橫渡湘水。
不想船行至一半,船底漏水,眼見船身迅速下沉,船上的人紛紛泅水逃生。
其中一人拚命劃水,竭盡全力卻依舊最慢。
大浪幾番打來,同伴著急地問道:“平時你的水性最好,為何今日卻遊地如此之慢?”
他回答道:“我身上穿著新買的衣裳,腰上纏著千枚銅錢,背上背著珍藏的器具,分量太重,所以落在後麵。”
同伴忙勸道:“那你還不趕緊扔掉這些?”
他不回答,隻搖搖頭。
過了一會,他力氣全無,遊得更慢了。
已經上岸的同伴焦急地呼喊:“你真是愚蠢!人都要淹死了,還要那些身外之物有何意義?”
他依舊搖了搖頭。
隨後一個大浪打來,他就淹沒在了河水之中。
生命的旅程,亦複如是。
承載太多,負擔太重無法前行。
欲望太重,剪不斷理還亂。
古人言:“四十不多欲。”
人生下半場,人生要化繁為簡。
曾經有人在街上偶遇雕塑大師羅丹,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什麽是藝術?”
羅丹毫不遲疑地回答:“減去多餘的部分。”
約書亞·貝克爾,是一名美國的高富帥。
在世人的眼中,他無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成功人士,掌管150家店鋪,有一個溫柔可人的妻子,年紀輕輕就可以隨心所欲地購買豪車豪宅。
他會記得給母親送去過節的禮物,卻錯過了母親臨終前的最後一麵,因此悔恨莫及。
他會給妻兒購買豪華奢侈的品牌,但是卻沒有給他們最想要的陪伴,於是妻兒抱怨,家庭矛盾叢生。
他曾經以為,購買的高端電子產品,豪宅豪車會給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幸福。
事實卻是無盡的物欲打亂了原本美好的生活節奏,他開始認真思索自己想要的是什麽,真正需要什麽。
於是,他辭掉了高薪的工作,將家中多餘的物件全部捐給慈善機構。
最後,家裏90%的物品都被清理掉了,隻剩下288件生活必需物品。
他有了充足的時間和精力,陪伴家人,和好友一起約一頓下午茶,甚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丟棄不必要的東西,放下不必要的欲望,人生從此變得簡單而深刻。
小時候,他的夢想是當一個作家。
如今真的拾起了筆,成為了暢銷書的作家。
“我們丟棄生活中那不重要的90%,剩下的10%會讓我們收獲更多。”
原本以為缺其不可的東西,細細琢磨,其實並非如此。
一件一件地省掉,眼前的雜事、雜物所剩不多了,視野反而會更加開闊。
舍棄不需要的東西,拋開不必要的雜念,放下不舒服的關係,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才能享受美好的人生。
人生如同一輛列車,前行的過程中,人來人往是常態。
太容易得到的關係,往往不易維持;
勉強融入不適合的圈子,隻會徒增煩惱。
身處人際關係複雜的娛樂圈,陳道明卻一直是個特立獨行的存在。
拍完戲回家,就將自己抽離出來,變成一個普通人。
拒絕飯局應酬,好友隻有二三。
養花,種草,下棋,畫畫,生活怡然自得。
不給他人陪笑臉,不熱衷世故。看似生性涼薄,實際是有所堅守。
作家少文傑曾經說過:
“人,不可能有很多朋友。
所謂朋友遍天下,不是一種詩意的誇張,就是一種淺薄的自負。”
節目進程中,李誕表示想要添加彭磊的微信。
沒想到彭磊回複說,要先刪除一個人才能加李誕,因為他的微信隻留100個人。
人到中年的彭磊,在曆經了蟄伏與爆紅之後,更加懂得一個清淨的朋友圈多麽難能可貴。
作家蘇芩說:“你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裏。”
真正的聰明人,都懂得給自己的朋友圈做減法。
後半生,該舍的舍,該離的離;不取悅,不討好,不攀附。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人到中年,什麽最重要?
最高讚的回答隻有兩個字:健康。
深以為然。
人生原本漫長,最怕在盛放之時戛然而止。
茨威格說過:“一個人年輕的時候,總以為疾病和死神隻會關顧別人。”
年輕的時候,總以為生命無比旺盛,於是犧牲身體健康去追求財富,以為有了財富便擁有了幸福。
然而隻有經曆了病痛的折磨,才懂得健康是一切幸福的首要前提。
去年,主持人華少曾在節目中聊起自己近年來迅速長胖的原因。
因為工作繁忙,常常需要出去應酬,飲食極為不規律,作息也時常紊亂。
經常從這個場子趕到下個場子,深夜回到家中,吃碗麵條就昏昏欲睡。
高負荷的工作狀態,加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導致肺管破裂。
最嚴重的一次兩根血管同時爆掉,吐了500cc的血。
於是他逐漸調整工作安排,清淡飲食,恢複鍛煉,最終才將身體調理至健康的軌道上來。
白岩鬆曾經這樣解讀“忙”字,“忙”就是“心”和“亡”的組成,忙著忙著心就亡了。
再健康的身體,也經不起肆無忌憚地揮霍。
唯有在日常點滴中加以重視,才能成就健康的體魄。
文壇大師王蒙,是個名副其實的“吃貨”。
熱愛各色美食,更喜烹飪,拿手好菜數不勝數。
但他有著自己的健康理念,堅持一日三餐,從不暴飲暴食,吃飯講究七分飽。
堅持每周遊泳,每天行走7000步。
正因為積年累月的堅持,才有了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精神狀態。
蘇軾總結得好:
“一曰無事以當貴,二曰早寢以當富,三曰安步以當車,四曰晚食以當肉。”
人生下半場,講究飲食,加強鍛煉。
好好吃飯,好好睡覺。
不僅為了自己,更是為了長久地陪伴家人。
從現在起,試著放下,學會成全,別讓無意義的事勞神傷心。
遠離那些毫無意義的朋友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自身上來。
把身體放在首位,凡事別拿命硬抗。
中年,不是人生的頂峰,而是新的起點。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