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2)
2009 (460)
2010 (278)
2011 (313)
2012 (348)
2013 (195)
2014 (83)
2017 (86)
2018 (143)
2019 (39)
2020 (63)
2021 (104)
2022 (98)
2023 (365)
2024 (329)
經常留意股價波動的投資人,常常可以看見股價走勢波動至某一價格水準處,就不在繼續上升或下跌,或者橫向運動或者反向運動,好像在這一價位處存在著某種力量,可以改變股價波動的趨勢。股評家們也經常預測,股價將會漲至某一價位,或者會跌至某一價位才有反轉的可能,他們預測的根源也正是出於對於這種力量的了解,認為股價在某一價位會有支撐或者阻力,這一防禦線又被稱之為抵抗線。
抵抗線可分為上值抵抗線和下值抵抗線,又叫做阻力線與支撐線。所謂下值抵抗線(支撐線)就是當股價在下跌過程中,跌至某一價位處,即會產生買進力量或者賣出減少,使股價的下跌告一段落,或者反彈或者橫向波動。而上值抵抗線(又叫壓力線),是指股價上漲至某一價位處,很容易遭遇賣壓增大同時買方力量減弱,造成股價反轉下跌或者橫向發展。
一般來說,抵抗線產生的價位處通常很容易辨認,因為那多半是股價過去波動的盤局,或者上一段行情股價波動的最高值或最低價位處。
(一)支撐線與阻力線是如何形成的
要想靈活運用支撐與阻力獲利,必須要了解支撐與阻力形成的真正原因,同其它的技術分析的根源一樣,它們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下麵我們就來了解哪些情況下會產生支撐與阻力,並深入地解析它們的形成原因。
(1)股價 k 線圖上密集成交地帶形成之後,股價一旦向上突破,這一形態往往就成為支撐區域;當股價一旦向下突破,這一區域往往就會成為阻力區域。
當股價在一個價格區域波動時間較久,這一個價格區域買進的投資人越多。股價跌破這一價格區域,就使買進的投資人全部被套,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期的心理折磨和親友的擔心埋怨會造成巨大壓力,僥幸心理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恐懼與擔心,一旦股價重新回到這一價格區域附近,投資者必然急不可待的賣出股票,以求減少損失,於是就會形成很強的賣壓,使股價不易突破這一價格區域,阻力因此形成。
當股價在一個價格區域內波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平均持倉成本越來越接近這一價格區域,突然有一天股價突破上行,隨著股價的不斷上漲,投資人獲利越來越豐厚,獲利回吐的壓力造成股價回落。當重新跌至這一個價格波動區域,在這一價格區域處買進的投資人,因利潤減少或者除去手續費已沒有利潤,同時高位沒有賣出的投資人對高價產生懷念之情,導致賣出的投資者越來越少,這樣賣壓開始減弱,股價因此而起穩。另外在高位賣出的部分投資人並非完全看空後市,隻是因獲利頗豐才賣出,見股價距離賣出價位差價較大,又回至當初持倉成本區域,又反手買進,期待股價再度升高時再賣出獲取利潤,這種投資者為數不少,所以很容易推高股價,這就是支撐形成的原因。
(2)上一波行情股價波動最高點與最低點處,往往容易形成支撐或阻力。
這通常是後悔情緒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的擔心造成。股價上漲至一個高點回落之後,當股價再次上漲時,很多投資人就開始猜測股價會在何處反轉,因為錯過了上一次的最高點空歡喜一場,所以通常會認為這一點位有較強的阻力,很多人就將前一個高點位處作為賣出時機,因此容易形成阻力。
上一波行情股價波動的最低點價位處往往會形成支撐,原因同樣如此。當股價在下跌過程中,投資人往往不知何處是底,但是很多投資人因為錯失上一階段行情的最低點進貨,所以十分懊惱,因此常常以前一次行情的低點作為進場時機,同時股價跌至這一價位時,持有股票的投資人虧損往往日漸加大,產生了濃烈的惜售心理,所以很輕微的買進,就造成股價的大幅回升,這就是支撐的形成原因。
(3)百分之五十的原則。當股價在某一個價格區域換手率很大,形成時間也較長,此時股價突然上漲或下跌,上漲幅度達到 50% 時,常常會受到很強的賣出壓力,造成股價反轉或橫向波動;或者股價下跌 50% 處時容易受到支撐,改變股價波動的方向。
這是因為在股票市場上到處都有投機客,當股價一旦開始漲跌時就開始迅速尋找進出的時機,多數人的買賣依據不是因為什麽客觀原因,而是以自己的盈虧情況作為買賣的依據。當股價上漲幅度達到 50% 時,一方麵持有股票的投資人獲利豐厚,投資增值已達一半,擔心股價反轉,到頭空歡喜一場,開始賣出股票。同時持幣的投資人認為股價上漲過快漲幅較大,而不肯進入,因此股價很容易反轉下跌。
當股價從一個價格區域下跌跌幅達到 50% 處時,持有股票的人就因虧損過大而不願賣出,反而逐漸攤低買進。投機客因為股價大跌到原價的一半,認為股價不會再跌而大量買進,因此常常使股價反轉。
事實上,不僅是 50% 處容易受到支撐與阻力, 30% 、 100% 處都容易受到支撐與阻力,這些點位也都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原因也完全相同。
(4)整數價位,比如 10 元、 20 元、 50 元等等,還有指數點位 1000 點、 2000 點、 10000 點等等這些點位常常會形成重要的支撐與阻力。
一方麵是因為投資人認為在這一價位買進賣出股票之後,比較容易計算盈虧情況,更重要的是對於新高價的恐懼與底價的預期,也會使他們在麵臨整數關位時急於進行交易,久而久之這些價位就形成了阻力或支撐。
(5)當股價在一個價格區域之內上下波動,連續幾次都不能向上或向下突破,那麽這個形態的上檔高點就會成為阻力位,而下檔的最低價位處就成為一條支撐線。這個點位被衝擊的次數越多,上下的幅度越大,支撐與阻力就越具有意義。
這是因為,當股價連續兩次沒有向上突破時,短線投資者就會認為這一價位不易突破,因而以此作為參考賣出股票,在低檔價位處買進股票,進行高拋低吸,以求利潤的最大化。隨著更多的人發現這種現象,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一行列,支撐與阻力的意義就會越強,這就是股票箱的產生原因。
通常情況下,一個阻力位一旦被有效突破,這個價格區域就從阻力變成了支撐;同理,一個支撐位一旦被跌破,就會轉變成壓力。
(二)如何運用支撐線和阻力位
通過我們對於支撐與阻力的了解日益加深,我們就可以通過這些知識為我們獲利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應用上述方法進行實際操作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一些客觀因素,以提高我們的成功率。
(1)市場情況。在多頭市場中阻力位的意義相對比較弱,而支撐的意義通常比較強;在熊市則是另一種情形,在空頭市場中,阻力位的意義比較重而支撐的意義則比較弱。
這是因為在股市的上漲過程中,投資者的心態因屢屢獲利,或者看見他人的獲利效應較為穩定,本來盈利後準備賣出的投資人因大勢向好,而提高盈利預期。另一些原本等待解套後就立即出局的投資者,在樂觀的市場氣氛中,也蠢蠢欲動,希望有所利潤再賣出。所有的人歡欣鼓舞,於是產生了支撐的意義就比較強,而阻力的作用比較弱的現象。
在空頭市場中,大多數的投資人發現大家都是在虧損,幾乎所有的股票都在下跌,在這種時候,一有獲利投資人自然地產生落袋為安,以及見好就收的心理。同時,原本被套之後期待解套的投資人,也因大市利空不斷,大盤持續下跌,由期待解套變化成為少虧就行的願望,自然會導致阻力位的意義比較重而支撐的意義則比較弱。
(2)壓力區與支撐區形成的時間長短。
如果成交密集區域形成時間很長,已經達到了五六年之久甚至更長時間,往往就不具有支撐和阻力的意義。這是因為在這一個價位區買進的人,多數都已經在低位割肉賣出了,即使有人還沒有賣出,這部分人也已經寥寥無幾。這一區域已經不再是大多投資人的成本區域,所以就不會產生較重的支撐與阻力。
(3)換手率的大小對於一個支撐位與阻力位的意義十分重要。
一個價位的成交量越大,說明這一價位換手率越高,平均持倉成本越靠近這一價格區域,這樣當股價越靠近這一價格區域,支撐與阻力的就越具有意義。
投資人在選股過程中,如果發現有兩隻股票條件都比較適合,那麽我建議你應該選擇在下跌過程中,成交量較小的那一隻股票,因為這種股票在上漲過程中因套牢的投資人比較少,所以上檔壓力較輕,比較容易大幅快速上漲。
投資人的心理波動直接決定了他們的買賣欲望,而買賣欲望往往決定了股價的支撐與阻力的強弱,隻要我們了解他們的心理變動,就很容易預測股價的支撐與阻力所發生的區域並以此進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