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自己是誰嗎? (ZT)
(2011-03-07 21:32:50)
下一個
作為佛法講師,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其他場合,遇見很多佛教徒都是問我關於佛法知識的問題,“請問什麽是三法印?”“什麽是心法塵?什麽是色法塵?”……很少有人會問一些關於自己的問題,彼此交流的時候似乎都已經完全沒有了個人的問題所在,更多時候是關於學術上的交流,知識的思辨,而其中沒有人,沒有自己的存在。很多佛教的論壇上也更多呈現這樣的局麵,儼然成為一個個學術的團體,而不是修行的團體,其中是各種知見名相的紛爭或者各種大師的推崇介紹,而少有關於個人自我的存在,仰或是因為論壇這樣的載體不適合個人內在的表述與溝通吧。
佛法本即是修行,而談到修行就一定包含兩個方麵,一方麵是我在哪裏,我目前是誰?另一方就是我要到哪裏去,我要成為誰?而修行的過程就是從我目前所在的地方,從目前我的存在狀態起步,邁向自己設立的那個目標,而那個修證的目標也一定包含我在哪裏,我是誰。這就是漫漫修行路,而沿路不僅可以看見不同的風光,更是自身內在的逐漸轉化。就好像旅遊,不僅看見多彩的風光,更多時候吸引我們不斷跋涉的原因是,在這個過程中,自我的心靈得到了外在無限風光的豐富渲染和洗滌,在高原、在荒漠、在冰川、在大海,大自然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奇異的景色,更多是不期然降臨給我們心靈的恩典。
所以修行是否得力有一個很重要的標誌,就是看自己的內在是否發生變化,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是否不同,自己的性格、習氣是否得到轉變,整個人是否變得更加的鬆弛、調柔、寬容、溫暖、慈悲、獨立、堅定與寂靜,是否內心的起心動念越來越與法道相一致,而這種變化的來源不是來自於對於自己強力的修理,而是在於內心中與存在的真相相逢,看見事實、看見真相、看見自他存在的真實狀態。而這點點滴滴的轉變不僅在於對於佛法知識的學習,更來源於對於自己內在的了解。
那部佛經不僅在外麵,不僅印在書本上,卷軸中,更多是體現在你的存在中,你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你如何與周遭的人進行互動,你如何在生活中進行揀擇取舍,這其中都體現出你自身佛法上的證量。無明的消除不僅是透過知識,更來源於利用知識在自身上的運用,發現到自己對於生命的誤解和錯認,由於這一分清明的發現,而破除了一分的無明遮障,故而消除一分的煩惱,獲得一分的解脫。菩薩道修行的核心不在於煩惱的破除,而在於對於生命真相不斷的發現,乃至獲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成就究竟佛果,而煩惱的斷除不是標的,隻是因為智慧的顯發而自然分分破除。故而此時的煩惱恰是修行路上最棒的禮物,在沒有什麽煩惱時,我們會一直停留在知識的海洋中,很多人此時會產生一個錯覺,“我已經修行很不錯啦!”待到生命中重大煩惱出現時才發現,原先習得的那些知識全部沒有半點用處,無法解除當下的困境,死死糾纏在痛苦中,生不如死,而此時若信根還算具備,就唯有向佛陀祈禱的份了,就好像黑暗荒原中孤獨的孩子,孤立無援自身也沒有半點力量,那唯一的希望隻有指向神明。
而此時恰是修行路上巨大的禮物,到此,沒有半分退路,就開始全麵反思自己走過的路,因這份煩惱的存在,逼迫我們與自己相逢,逼迫自己看自己,看看自己目前是誰,而不是想象自己是誰,而這就是踏實修行的開始,唯有看清楚自己的真實狀況,看清楚造成今天自己這樣狀況的原因,修行才開始起步。
一切境遇中看自己,覺察自己,是一切修行的根本,離開對於生命自身的覺察,再好再高的理論也和當下自身的修為沒有關係。
朋友,你了解自己嗎?
朋友,你了解佛陀嗎?
如果你對自己不了解,那你一定不了解佛陀;
你對外宣傳的佛法不在你的口頭上,思辨上;更多時候,你所宣講的佛法恰是你存在本身。佛道的傳承不是靠知識,而是靠有修有證的菩薩,唯有真修行的菩薩,才能真實活出法的光芒,點亮自己與有緣眾生的自性之光。讓我們一起回到自己身上,回到自己的煩惱中,在這裏遇見自己、遇見佛法、遇見佛陀。
“佛境界當於何求,曰於一切眾生煩惱中求。”——《大寶積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