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侯博客專欄

楊建侯藝術生涯簡介,創作作品展示等...
正文

《楊建侯的美術教育與藝術創作》

(2004-03-21 22:25:37) 下一個
《中國美術教育》1989-5國家教委委托南師大主辦P24—26 特寫 《楊建侯的美術教育與藝術創作》譚勇撰文(已刊紀念文集) 楊建侯的美術教育與藝術、創作 譚 勇
藝術大師徐悲鴻的一生,其偉大不隻是藝術創作有卓越的成就,他還畢生孜孜不倦於培育人才,而且在創作和教學兩者關係上把教學放在第一位,這是自古以來所少有。徐悲鴻大師言傳身教,深刻地影響他的學生。弟子楊建侯先生能力遵師道,一手抓教學,一手抓創作,對教學的認真負責,比之創作,所付出的時間精力,有過之而無不及。社會上被譽為“著名畫家”又是“美術教育家”的有不少,恭維之詞,說來容易,要求真正認真對待教育人,取得成效而又在藝術創作上成果豐碩者卻很難得。楊建侯先生在教學和創作方麵的業績是足以井膺二“家”的。 在美術教育方麵,楊先生早年曾在國立杭州藝專、桂林藝專任教。l前年我去桂林寫生,見到兩位知名畫家,是楊先生的學生,談起桂林藝專,他們一致稱讚楊先生當年教學認真負責,對楊先生甚為敬重。解放後他長期任教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係,培養了許多美術人才。這些學生畢業工作後還念念不忘這位好老師,盛讚楊先生教學得益很大。這裏應說一說,五十年代初,中國畫處在被貶的地位,加以學習蘇聯要求一邊倒,當時引進的蘇聯孔達赫強所著的《中小學圖畫教學法》成了一本奉為至寶的美術教材依據,影響甚大。因為書上沒有講中國畫,正適應否定國畫的思潮。師範學院美術係要不要學中國畫當時竟成了問題,國畫課處於岌岌可危頻頻臨停開,國畫教師準備改行。楊先生正在這個時候從金陵大學調進美術係,毅然擔任國畫教師,義無反顧地投入國畫教學。楊先生能國畫,更擅長素描和油畫。教素描、油畫當然是駕輕就熟,容易得手,而他卻一股勁投身國畫教學,為美術教育事業的遠大前途計,知難而進,精神至為可佩。 五十年代南京師範學院美術係,中國畫有造詣高超的陳之佛,傅抱石先生和一些年富力強基本功深厚的中青年教師擔任教學工作,潛力很大。楊先生調來,國畫教師班子如虎添翼。教師們團結一致,以教研室為家,不斷探索研究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使國畫師範化,係統化逐步完善,總結出一套國畫教學經驗,以國畫教學作出成績的事實,來證明中國畫繼續開課的必要。國內兄弟師範院校和美術院校的教師和專家頻頻前來交流經驗,成為高等美術學校國畫教學的一麵旗幟。楊先生在教學中貫徹教學內容和教法的三個原則和五個環節。就是理論講授結合實際;科研創作結合教學;臨摹寫生配合創作以及觀摩、講解、演示、實習、輔導。他擔任的課目寫出有係統教材,花鳥畫以梅蘭竹菊為入門基礎內容。他備課認真,每次上課都配備大量觀摩品和自製的示範畫供學生參考。他要求學生勤奮學習,常常說:成功在於三分天才七分幹勁。課堂上學習氣氛活躍,楊先生有高超的口才,善於言談,講課生動始終吸引著學生。又愛用幽默事例加深印象。例如他指出重視繼承民族繪畫優秀傳統而又可向西洋畫學習,學習西洋是為了增加滋養,使國畫更發展,不是把國畫變成西畫。他說:“吃牛奶為的是營養身體而不是變成牛”。為了進一步提高山水畫教學修養,繪製山水教學範畫, 1956年暑假他不避辛勞奔赴黃山寫生。在山上為了教學收集更多素材,早出晚歸,中午啃冷饅頭充饑。夜裏還不顧疲勞藉油燈取光整理素材。在登天都峰過鯽魚背時,楊先生發現一個美妙的景色竟忘卻安危,大步踏向懸崖峭壁,不意腳踩苔蘚,一滑數尺,幸而為鬆樹盤根所擋,才免於落入無底深穀。人家都為之毛骨悚然,捏一把汗。他卻麵無畏色,泰然翻開本子勾起稿子來。楊先生非常關心加強國畫教材建設,1983年他竭力倡導國畫教師利用暑假到敦煌莫高窟複製壁畫,他以年老體弱之軀,隨隊出發,還親自冒炎暑臨摹壁畫。又在高溫烈日下驅車越戈壁灘過火焰山,參觀研究古墓壁畫。 楊先生認為國畫教學的基礎訓練不能忽視素描。問題是什麽樣的素描。他主張素描必須研究對象的形體結構,采用與國畫表現相適應的技法。他自己的素描技法是師承徐悲鴻先生而又參以個人實踐體會。他作人物素描十分注意掌握神態,按形神兼備的要求造型。他的風景素描畫,既有西洋技法又有國畫山水的風味。我很讚賞楊先生的風景素描,獨具一格,尤其是欣賞他的樹木素描寫生,這種素描技法對於中國山水畫的基本訓練寫生以及創作發展,無疑是很有幫助。他曾經苦心積慮,欲使國畫教學有新的突破而從改革素描教學著手,親自擔任過素描課,初步取得成效。可惜種種原因,沒有繼續。楊先生家住三牌樓,沒有順路的公共汽車到校,但他每次上課上午七點半準時到課堂。往往下午有會,中午隻是簡簡單單吃點泡湯飯。有一段時間索性住到美術係用於堆雜物的閣樓,冬冷夏熱,光線又暗,楊先生並不計較,在這兒備課、審閱學生作業。專心致意於教學的忘我精神,堪為楷模。 好的美術教師,不僅教學認真負責,還應努力從事藝術實踐鑽研創作。教師不創作是很難對教學質量有所提高的。楊先生堅持這個觀點很重視創作。即使被枉加批評,指之為名利思想、白專道路也從不放鬆美術創作。他把教師創作比作母雞下蛋,能創作的教師就象會下蛋的雞。這話聽來好笑,細想想,既幽默而又對懶於創作的人是一個鞭形與促進。楊先生在創作方麵,是個多麵手,他擅長油畫,有過不少優秀作品問世。1949年的《鑄鐵》、1950年的《攻克南京》、1951年的《上海第三次工人起義》、1952年的《黃繼光》以及1954年的《家庭訪問》、1957年的《解放南京》、1960年的《太平天國雲梯戰》、1961年的《支援農業》、1965年的《夜巡》等等,都是全國性或省市美展入選作品。或獨幅出版,或收入畫集,或為紀念館收藏。他的油畫重視主題思想內容,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為反映革命曆史和社會建設,繁榮文化藝術所作的貢獻是難能可貴的。他又精於國畫,工寫兼長。1949年的《長江築堤》、《送軍糧》,1950年的《群雁來歸》、 1952年的《愛國捐獻》、1955年的《長江沉排工程》。1961年的《玉蘭鯉魚圖》,1962年的《赤腳醫生》、1963年的《墨竹圖》、1973年的《夜診》、《魚躍圖》、1974年的《十萬工農下吉安》、1976年的《春滿人間》、1978年的《遍地紅花向陽開》、1979年的《柏鹿圖》等,這些國畫創作,既有深邃的意境,又得傳統筆墨之訣要,作品傳揚四方,受到人們的讚譽。楊先生說,我有兩隻拳頭,西畫是一拳,國畫又是一拳。聽來似乎是自誇,其實,如果說文藝是反映現實的思想武器,楊先生擅中能西,技法運用自如,比之兩隻拳頭卻也實事求是,並不誇張。楊先生不僅兼長中西畫,有名作問世,他還能作連環畫、“幻燈片、年畫、招貼畫,彩色掛圖、書本插畫等等。他不僅在個人創作上一往無前,勤奮勞動,還積極熱心參加集體創作。1953年的彩色大型連環畫《東窪子村變了樣》、1957年的巨幅工筆花鳥《百鳥朝鳳》、1958年的《送瘟神》、196n年的《玄武湖》、1964年的《李益海英雄事跡》組畫、1962年的《千百萬人民奮勇支前》等巨型主題性集體創作,楊先生都發揮了他兩隻拳頭的威力,在構思構圖以至造型、筆墨、設色諸環節起了主導作用。為了保證質量,如期完成,他廢寢忘食,甚至通宵達旦。 我和楊先生兩人在主題畫創作方麵有過多次合作。1977年為建軍節我們創作革命史畫《一切為了勝利》。這是一幅反映淮海戰役,群眾浩浩蕩蕩支援前線的大場麵。1960年我們曾合作過《千百萬人民奮勇支前》,以此為基礎充實提高,加以深化。欲深化提高,必需進一步到生活中去,加強創作激情,熟悉曆史材料,對當時支前人民的形象,戰場前後方地貌以及支前的服飾用具,均有待更充分地掌握。要充分掌握素材,唯有到現實中去。環察淮海戰役的主要場地,親臨支前隊伍行程的四麵八方,走訪支前曆史人物,還要借助曆史文物提供的陳列品,這些活動是搞好創作的要件。預定從南京到徐州去碾莊,經連雲港到新安鎮、臨沂、沂水縣、蒙陰、東都、磁窯然後回程南京。這個行程千裏的計劃。我當時有些猶豫。因為楊先生體質瘦弱,而且我倆已屆花甲古稀之年。可是,楊先生那種為了創作,銳氣磅礴,如衝鋒陷陣的精神,給了我很大促進和激勵,一股振奮的活力使我作出決斷,拎起畫包,“上”! 為了創作《一切為了勝利》,楊先生在整個行程裏,看的、想的、講的全沉湎於這幅畫的主題內容。草圖征求當日參戰的同誌提意見時。看他解說的神態完全把自己置身為畫中人,顯現出藝術創作的作者物我融為一體的奧妙。一路上,爭分奪秒,日間四出參觀寫生,晚間燈下整理素材。為了收集支前民工形象以及實地觀察景物,楊先生不顧勞累,跋涉長途,風雨無阻。《一切為了勝利》中需要刻劃大量的勞動人民,為了加深感性認識,我們專程去徐州煤礦與礦工接觸,下礦井體驗生活。礦並深入地下數十裏,大家勸楊先生留在井麵上以免體力不支。可是,楊先生搶在前麵,換上礦工衣服,戴上礦工帽子,毫無倦色地一同下了井。 繼創作《一切為了勝利》之後,1979年我和楊先生合作丈二匹橫幅工筆重彩花鳥畫。這是一幅歌頌建國三十周年的寓意畫,題為《普天同慶》。麵對這樣巨大的工筆畫作,憑我倆昏花老眼,又值酷暑八月,始初我是望而生畏,深恐吃不消。楊先生則信心十足,毫無退意,他動員我和他“拍板”。楊先生意誌之堅,實在令我感動,義不容辭,我鼓起勇氣,從放暑假的頭夭開始,兩人朝夕聚集一塊,投入了這幅大畫的研究和製作。 這樣大的畫幅,當時南師美術係未有合適的作畫場地,借到三牌樓警備司令部一個大教室。早出晚歸,每天早晨八時我們都準時作畫,風雨無阻。一般來說,這樣較為奔波費力的操勞也並不足道。不尋常的是了解楊先生的人都知道,他在十年浩劫中創傷未愈,“文革”的流毒到我們合作此畫的時候也並未肅清,他繼續受到不應有的待遇。但是秉性倔強的楊先生,依然振奮精神,不停地揮筆作畫。經過整整一個月,在創作過程中克服生活上、畫麵上的種種困難,丈二匹工筆重彩花鳥畫終於如期完成。每當回憶這幅大畫艱苦奮戰的創作情景,楊先生的刻苦攻堅形象,曆曆之如在眼前,永遠給我帶來新的活力。 光陰似箭,眨眼楊先生已屆八十高齡,我和他合作共事近四十年之久,可謂大半生的時光是在一起工作,他有許多長處,使我感佩從中受益。楊先生有聰敏的頭腦,善於思索,智慧過人。遇事堅韌不拔,始誌不渝。他一生對待教學、創作堅持不懈,楔而不舍,始終幹勁衝天。同時楊先生具有獻身美術教育和美術創作事業的精神和堅毅意誌。有誌竟成,成為一位有貢獻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 楊先生的生平事跡有許多,無奈我亦年逾古稀,往事多所模糊,又困於匆促執筆,且作斯文,聊表楊先生八十大壽祝頌之意耳。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