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載------紅紅中國結 濃濃中國情 from 遠方的河

(2006-06-16 11:50:08) 下一個
轉載------紅紅中國結 濃濃中國情 from 遠方的河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502&postID=1798
Thanks!!!


 紅紅中國結 濃濃中國情 
製作:遠方的河


★祝有一腔中國情的朋友們★


 



★琳琅滿目的中國結★





關於中國結

  中國結淵源久遠,始於上古,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史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唐代的銅鏡圖案中,繪有口含繩結的飛鳥,寓意永結秦晉之好。經過幾千年時間,繩早已不是記事的工具,它從實用繩結技藝演變成為今天精致的藝術品。  繩結在中國古代生活中的應用相當廣泛。最早的衣服沒有今天的紐扣、拉鏈等,係衣服多借助衣帶打結之法。中國人一向有佩帶飾物的習慣,飾物基本上都穿繩打結係在衣服上。古人有將印鑒佩掛在身上的習慣,所以流傳下來的漢印都帶有印紐。而古代銅鏡背麵中央都鑄有鏡紐,可以係繩以便於手持。古人喜歡用錦帶編成連環回文式的結來表達相愛的情愫,並美其名曰:“同心結”。



中國結的曆史

  中國人相當久以前便學會了打結。而且“結”也一直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占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結之所以具有這樣的重要性,主要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它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技術。這可以從許多史料和傳統習俗中見出端倪。早在舊石器時代末期,也就是周口店山頂洞人文化的遺跡中,便發現有“骨針”的存在。既然有針,那時便也一定有了繩線,故由此推斷,當時簡單的結繩和縫紉技術應已具雛形。



文字的前身

  易係辭載:“上古結繩記事,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而和鄭玄周易又注稱:“大事大結其繩,小事小結其繩。”而在戰國銅器上所見的數字符號上都還留有結繩的形狀,由這些曆史資料來看,繩結確實曾被用作輔助記憶的工具,也可說是文字的前身。



穿著的習慣

  最早的衣服沒有今天的鈕扣,拉練等配件,所以若想把衣服係牢,就隻能借助將衣帶打結這個方法。



玉  配

  中國人一向有佩玉的習慣,曆代的玉佩形製如玉璜,玉瓏等,在其上都鑽有小圓孔,以便於穿過線繩,將這些玉佩係在衣服上。另外,還有一種成套的玉佩,是由好幾種不同的玉佩組合成琳琳琅琅的一長串,而其連結的方法當然也非穿繩打結不行。



印鈕和鏡鈕

  古人有將印監係節佩掛在身上的習慣,所比流傳下來的漢印,方方都帶有印鈕。而古代銅鏡背麵中央都鑄有鏡鈕,可以係繩以便於手持。由這兩各地方不難看出,繩結在中國古代生活中的應用相當廣泛。



同 心 結

  古人喜歡用錦帶編成連環回文式的結來表達相愛的情愫,並美其名稱為同心結。梁武帝詩詞中有:“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而唐朝的教坊樂曲中,尚有“同心結”這個詞牌名。



婦女裝飾結

  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所繪“女史箴”圖卷相當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形貌,我們可以由畫中了解當時婦女裝飾之一斑。例如在畫中仕女的腰帶上,就發現有單翼的簡易蝴蝶結作為實用的裝飾物。另外,在唐代永泰公主墓的壁畫中,有一位仕女腰帶上的結,就已經是我們現在通稱的蝴蝶結了。



近代結繩藝術

  到了清代,繩結發展至非常高妙的水準,式樣既多,名稱也巧,簡直就把這種優美的裝飾品當成藝術品一般來講究。在曹雪芹著的紅樓第三十五回“白玉釧親嚐蓮葉羹,黃金鶯巧結梅花絡”中,有一段描述寶玉與鶯兒商談編結絡子(絡子就是結子的應用之一)的對白,就說明了當時結子的用途,飾物與結子顏巴的調配,以及結子的式樣名稱等等的問題。結子之為用在當時可大了,比方親友間喜慶相贈的如意,件件都綴有錯綜複雜、變化多端的結子及流蘇。日常所見的轎子、窗廉、帳鉤、扇墜、笛簫、香袋、發簪、項墜子、眼鏡袋、煙袋以及書畫掛軸下方的風鎮等等日用物品上,也都編有美觀的裝飾結子,有時候這些結子還另具吉祥的含意。



當代中國結藝

  民國以後,由於西方觀念如科學技術大量輸入,使中國原有的社會形態和生活方式產生重大的改變,再加上對於許多固有的文化遺產並未善加保存和傳揚,以致許多實用價值不高,而製作費時費事的傳統文化和技藝便告逐漸式微,甚至在不斷朝現代化蛻變的社會中湮沒。中國傳統的編結技藝就是一個最好例子。編結藝術式微的另一個原因是它所采用的材料,不管是用動物纖維或用植物搓成的繩線,都受到先天條件的限製,終究經不起經年累月的各種物理和化學侵蝕,而無法長久流傳於後世,現在所能找到的附屬於器物上的繩結,最古老的也隻是清代遺物。


遠方的河  2005年春節


★歡迎轉載 注明出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