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民的新書:買辦投降外交的不打自招
王者歸來
我們前麵提到,吳建民的新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暗示江澤民交班時交給胡錦濤的是
一個“穩定的中美關係”,而且明白地表明中美之間的這個“穩定關係”是江澤民處理
包括中美撞機等事件的“高超手法”的結果,這個推斷顯然是因果倒置,邏輯混亂。
稍微關心時事的朋友都知道,米國暫時放下遏製中國的大棒是因為911襲擊,米國把戰
略重點轉向中東,為此不得不暫時放緩遏製中國的步伐,並尋求中國在反恐問題上上的
合作。中美關係的“穩定”是暫時的,和克林頓由極度反華到尋求合作的轉變完全是兩
碼事。此後在小布什的第二個任期,米國新保守主義勢力重新開始實施對華遏製戰略,
中美關係再次緊張,關於這一點,我們在後麵將會詳細說明。
小布什上任之初中美的緊張關係源自於米國新保守主義既定的對華遏製戰略,為此自小
布什第一個任期開始,米國即把中國定義為戰略對手,並開始一係列對華遏製戰略的具
體行動,中美撞機不過是實施過程中的一個突發性的事件。米國對華遏製戰略的最惡劣
的行動是在台灣問題上全麵突破中國的底線(如聲稱“協防台灣”,出售潛艇等進攻性
武器),而江澤民對米國在台灣問題上明裏一套,暗裏一套的手段毫無辦法,造成中國
在台灣問題上的極度被動。這絕非僅僅是因為小布什上台後的“對外政策調整”那樣簡
單。很顯然,如果沒有911,米國對華遏製戰略不會停止,江澤民處理中美撞機事件的
“高超”手法和後來中美關係的“穩定”根本沒有因果關係。此後中美關係再度緊張也
是由於米國重新回到遏製中國的道路上來,而非胡錦濤處理中美關係的方法有問題。《
東亞時評》大體就是在小布什第二個任期開始前後啟動的,因此我們對2005年後中美關
係再度緊張的曆史有詳細的記錄。
在我們開始回顧小布什第二個任期開始後中美關係再度緊張的曆史之前,還有一件事需
要提起,那就是朝核六方會談的啟動。
4.2002 年十月,江澤民訪美,在小布什私人農場麵對鏡頭說出“中國對朝鮮沒有影響
力”的話,隨後中國威脅中斷對朝鮮重油供應迫使朝鮮走上(中美朝)三方會談(2003
年四月,日韓俄後來加入成為“六方會談”)的談判桌。十一月,江澤民在十六大上正
式將總書記一職交給胡錦濤。
吳建民新書中所說“兩國關係趨於穩定”,應該截止到2004年九月江澤民正式交出軍委
主席,而“三方會談”的啟動無疑是911後江澤民穩定中美關係的重大舉措。
但是,2002年十月正是小布什政府全力推動聯合國授權入侵伊拉克並在聯合國遭到強烈
反對的關鍵時刻,三方會談的啟動意味著什麽?其次,在反對米國入侵伊拉克問題上,
中國始終態度曖昧。這些顯然都是江澤民穩定中美關係的“重大舉措”。
我不知道吳建民新書中是否提到“三方會談”的啟動,但從2006年五月“中國外交轉向
”後中國采用和當年類似手法迫使朝鮮重新走上“六方會談”的談判桌的事實上看,江
澤民顯然對“六方會談”極為重視,並視為穩定中美關係的關鍵步驟。
自2003年4月到2004年十月江澤民交出軍委主席,六方會談共進行了三輪。與此同時,
米國繼續深陷伊拉克泥潭,並迎來米國大選。在這種情形下,中美關係實在沒有不穩定
的理由。
但是,吳建民在書中表明江澤民如何從2001到2004年小布什的第一個任期裏“穩定”中
美關係的同時,卻沒有指出以下事實:
1.這段時間是陳水扁的第一個任期,也是台獨最猖獗的時期,中國全力推動“六方會談
”的同時,米國新保守主義勢力卻暗中助推台獨勢力向中國挑釁;
2.這段時間也是小泉純一郎的第一個任期,自上任之初,小泉信守年年拜鬼的諾言,並
開始在釣魚島向中國挑釁;小泉的挑釁和米國新保守主義勢力的旗手拉姆斯菲爾德眉來
眼去,小泉的挑釁無疑是美日右翼勢力遏製中國的戰略步驟;
3.美日反導係統在小布什第一個任期後期啟動。
以上種種發展為2005年後中日和中美關係的緊張埋下了伏筆,進一步說明,米國新保守
主義勢力根本無意放棄遏製圍堵中國的戰略,中美之間的穩定不過是米國在911後將戰
略重點轉向中東後無暇顧及中國的權宜之計。但是這顯然不是吳建民的新書想說明的事
實。
三.中美關係再次緊張是因為米國的“戰略東移“還是胡錦濤”處理中美關係不當”?
因為我們對《江澤民出訪紀實》一書的密切跟蹤和詳細分析,在大體了解了吳建民新書
的主要內容後,其用意其實就一目了然了。王者歸來之所以花費這麽大的精力對中美關
係進行回顧,是為了將我們先前一直關注的“中國外交轉向”問題進行一次全麵係統的
總結,並結合當前的發展對今後中國外交的走向進行分析預測。
前麵我們已經對吳建民新書的目的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接下來王者歸來主要對該書
和《江澤民出訪紀實》一書和“中國外交轉向”之間的關係進行詳細解釋。讓我們首先
回顧小布什第二個任期開始後中美關係如何再次緊張。
如我們前麵提到的,江澤民2004年九月卸任軍委主席,標誌著胡錦濤正式接掌包括外交
在內的中國最高權力。在經曆了2001年中美撞機,911後中美在反恐問題上的合作,美
國打擊塔利班,2003年不顧世界輿論入侵伊拉克並陷入泥潭,到2004年迎來小布什爭取
連任的選舉年,中美關係的確走向穩定。但問題是,中美關係的穩定是暫時的還是永久
的?或者說,中美關係的穩定是由於江澤民在處理中美關係問題上的“高超手法”還是
米國暫時擱置遏製中國的戰略?
2005年小布什成功連任後的一係列具體行動表明,米國新保守主義勢力根本無意放棄遏
製中國的戰略。其實就在小布什第二個任期之前,米國新保守主義勢力就開始製造輿論
,認為反恐戰爭拖延了對華遏製戰略的實施,因此對華遏製在小布什的第二個任期刻不
容緩。
現在讓我們回顧一下2005年小布什開始第二個任期後中美關係是如何再次緊張的:
1.小泉瘋狂挑釁 中日關係陷入冷凍狀態
2005 年中國外交的最大特點是由於小泉在靖國神社和釣魚島問題上的挑釁導致中日關
係陷入僵局。早在2005年之前,小泉即信守擔任首相期間年年拜鬼的承諾並在釣魚島挑
釁,2005年大年初一宣布將釣魚島燈塔收歸國有標誌小泉對中國的挑釁達到高潮。同年
十月,小泉精選時機在神舟五號返回日拜鬼,中日中斷自外長以上的全部高層接觸,中
日關係陷入全麵冷凍狀態。王者歸來從事時事分析的寫作就是從小泉宣布將釣魚島燈塔
收歸國有和朝鮮宣布擁有核武器開始的(《米國放狗咬人,中國亮出打狗棒,妙哉!》
一文是標誌)。
2005年王者歸來對東亞時事的關注集中在釣魚島,靖國神社和朝核問題上,我們的重要
結論有:
(1). 小泉在釣魚島和靖國神社的挑釁得到米國新保守主義勢力支持,是小布什第二
個任期開始後加大對華遏製戰略的一部分。小泉和拉姆斯菲爾德之間有“一攬子”見不
得人的交易,其核心就是米國在靖國神社和釣魚島問題上支持日本全麵挑釁中國,並換
取日本在美日反導係統問題上的全力配合;
(2)。朝核問題是中國反擊美日右翼勢力借釣魚島和靖國神社問題向中國挑釁的“打
狗棒”。因此朝核“六方會談”發生逆轉是中國對美日對華遏製戰略進行反擊的重要手
段。
以上結論成為我們後來時事分析的重要基礎,並反複得以驗證。
2.朝核危機出現反複
需要補充的是朝核問題在2005年的發展。
在舉行三輪會談後,朝鮮譴責米國敵視政策導致2004年九月預訂的第四輪六方會談被擱
置,2005年二月朝鮮宣布擁有核武器的同時宣布無限期中止六方會談。同年九月,第四
輪“六方會談”在北京恢複舉行,並通過了《第四輪六方會談共同聲明》。我們在隨後
的分析中得出結論,本次“六方會談”是米國新保守主義勢力在卡特裏娜颶風後遭受空
前民意壓力的情況下做出巨大讓步達成協議的,的確是中國的巨大外交勝利。為此,美
國新保守主義勢力對本次會談達成的協議極為不滿,並在小布什政府度過民意危機後再
次對朝鮮采取強硬政策,朝鮮再次宣布無限期中斷“六方會談”。
2006年一月,金正日秘密訪華,但由於泄密,變成了公開非正式訪問。
3. 米國重啟對華遏製戰略 中美關係再度緊張
進入2006年,經過一年的準備,米國新保守主義重新啟動對華遏製戰略,其標誌是拉姆
斯菲爾德主導的米國國防部《四年防衛指針》再次將中國定義為戰略對手,並在隨後展
開針對中國的戰略部署。
從年初起,美日展開一係列針對釣魚島的聯合軍演,米國一改長期以來米國在釣魚島問
題上的模糊立場,公開支持日本在釣魚島對中國挑釁。這樣,2005年小泉在釣魚島的瘋
狂挑釁和米國新保守主義勢力的對華遏製戰略之間的關係已經清晰化。
米國借在印度洋的聯合軍演對中國石油運輸通道進行赤裸裸的威脅。
4.中國展開對米國的反擊
中國在經過短暫的準備後,對米國展開以石油部署為核心的反擊,以東海一次秘而不宣
的軍演對米國支持日本在釣魚島的挑釁進行了強硬回擊。關於這一段時間中美之間的明
爭暗鬥,我們做過詳細跟蹤分析,總結在《胡布會前的中美博弈係列分析》一文中。
回顧2005年初至2006年上半年胡布會之前這段時間的中美博弈,明顯呈現兩大特點:
1.米國新保守主義勢力重拾對華遏製戰略,借助美日同盟主動發起對話全方位圍堵;
2.中國針鋒相對,對米國發起全麵反擊。
這段時間也正是胡溫外交路線得到全麵執行的時期,在胡布會後的5月,中國外交發生
逆轉,是我們下一部分分析的重點。
根據我們過去一年多對“中國外交轉向”的跟蹤分析,這段時間胡溫外交路線全麵實施
後大概導致以下幾個方麵江澤民的不安:
1.包括在台灣問題上對米國的一係列強硬手段,尤其是軍事上的強硬對抗;
2.被江澤民視為穩定中美關係“重大舉措”的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發生逆轉;
3.穩定陸地周邊和全球石油戰略布局顯示胡溫準備在東南沿海強硬對抗美日同盟的傾向。
以上三點顯然和則江澤民實行的穩定中美關係放在第一位的外交方針背道而馳,並被認
為是導致中美關係再次緊張的原因所在,這其實也是《江澤民出訪紀實》一書中特別強
調克林頓從反華到“親華”的轉變和吳建民新書中特別強調911恐怖襲擊後中美關係“
逐步趨於穩定”的用意所在,其目的在於凸顯2005年至2006 年上半年中美關係再次緊
張是由於胡錦濤處理中美關係的方式和方法不對。因此,我們認為,《江澤民出訪紀實
》和吳建民的外交新書合起來就是為 2006年下半年發生的“中國外交轉向”提供“理
論根據”。
但是,由於發表的時機不同,這兩本書含義有很大不同,這一點將在我們下一部分,也
是最後一部分進行解釋.
四.中國外交再次站到十字路口,擁抱米國還是聯手俄羅斯?
我們在上一部分簡單地回顧了從2005年到2006年上半年中日中美關係如何再次緊張,主
要目的在於通過與吳建民外交新書和《江澤民出訪紀實》兩書書對中美關係的對照探討
這兩本書的真實意圖。
胡布會後的五月,是我們認定的“中國外交轉向”的起點,關於這一段時間中國外交我
們總結在《《東亞風雲》特稿:2006年東亞外交回顧》一文裏,並對“中國外交轉向”
發生的原因進行了簡單總結,更為詳細的討論因為牽涉到敏感話題而沒有發布正式的時
事分析,但在《搜索引擎不能搜索“釣魚島”和“南京大屠殺”背後的黑手》主題的論
壇討論裏進行了歸納。
關於“中國外交轉向”,我們得出的三個主要結論是:
1.“中國外交轉向”的根本原因是“江浙利益集團”懼怕東南沿海成為和美日對峙的前
沿的前景;
2.唐家璿領銜的“對日協調小組”具體操作了中國外交由中俄聯手對抗美日遏製的胡溫
外交路線向美日傾斜的江澤民外交路線的轉向;
3.《江澤民出訪紀實》一書既是“中國外交轉向”的產物,也是其理論根據。
“中國外交轉向”影響到中國對外交往的方方麵麵,包括中日和中美關係的“非正常回
暖”,中俄,中朝,中韓,中緬,中巴關係的冷卻,中國全球石油戰略布局的放緩等等
。有關發展散見於正式的《東亞時評》,非正式的論壇討論和時事熱點追蹤及個人專欄
,在此我們無法一一詳述,僅列出兩個和我們目前討論的主題關係比較密切的兩個話題
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第一個問題是“六方會談”問題。
“六方會談”牽涉到除歐盟之外幾乎所有大國的利益,極其複雜。如何處理朝鮮核問題
,根據我們的觀察,可以有兩種思路,第一種是充分利用中朝傳統友誼和美朝,日朝矛
盾,在保持中國對朝鮮半島的影響力的情況下下,最大限度地實現中國國際利益的最大
化。要做到這一點,就不可避免地在朝鮮核問題上和米國發生衝突,這種衝突有時可能
非常激烈。這其實正是胡溫處理朝鮮核問題的方式。
另一種思路則是所謂的“大國外交”,把中美關係放在第一位,不惜一切代價平息朝鮮
核問題以迎合米國的立場。江澤民啟動“三方會談” 和2006年下半年“中國外交轉向
”後“六方會談”重新啟動的情形都是如此,其特征是動用中國一切手段,不惜犧牲中
朝關係壓製朝鮮走上談判桌,尤以中斷對朝鮮具有人道主義性質的糧食援助為甚,王者
歸來為此多次提出強烈質疑。其後果就是中朝關係的逆轉和中國對朝鮮半島的影響力受
到嚴重削弱。2006年中國壓製朝鮮重返“六方會談”的方式和當年江澤民壓製朝鮮從而
啟動三方會談的方式如出一轍,是“中國外交轉向”的明確標誌。
第二個問題是美日反導係統問題。
關於美日反導係統,王者歸來自2005年起就一直密切關注並提出一係列的觀點,其中對
日本進行威懾以影響日本民意的預測在美俄關於東歐反導係統問題上的較量中得以充分
體現的同時,中國對美日反導係統卻是毫無作為,原因不言自明。
目前,俄羅斯對波蘭和捷克的威懾已經收到效果,米國在東歐的反導係統的不確定性加
大;與此相反,中國對美日反導係統毫無作為,任由日本毫無顧忌地加大部署反導係統
的步伐,令人歎息。對美日反導係統的態度是中國外交取向的又一個重要標誌。
進入2007年,中國外交基本上延續了2006年下半年轉向後的趨勢發展,雖然我們通過年
初的“六方會談”出現的變故看到一點重回胡溫外交路線的曙光,但最終沒有成為現實
。十七大前後,米國媒體對中國外交大加褒獎,聲稱布什在幾乎陷入絕境的情況下在中
國找到一根“外交拐杖”,算是為中國一年多的外交進行了另類的總結。
十七大是我們關注“中國外交轉向”問題的重要時間點。十七大後,中美關係的確出現
了一些微妙但是對我們來說卻意義重大的變化,幾個關鍵的發展如下:
1. 11月20日,胡主席親自召集了中央軍事委員會及外交部主要幹部,指示:拒絕米國
航空母艦kitty hawk號停泊在香港。中國隨後連續拒絕了巡洋艦Reuben James和水雷清
除艦Guardian等米國艦艇在香港入港。
2. 12月6日,胡主席主動打電話給米國總統布什表示:正確處理台灣問題是穩定、健康
的發展中美關係的關鍵,希望米國對台灣當局近日舉行的推進加入聯合國的國民投票一
事,明確的表示反對。外界盛傳胡錦濤曾在亞太經貿會議上告知布什,如果他主動打電
話,肯定是因為台灣問題。
3. 2007年12月10日,伊朗與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簽署20億美元石油合同,開發伊朗大型
油田。國際媒體一致認為,中國此舉意在表明中國在伊朗核問題上的態度。
12月18日,吳建民外交新書《外交案例》出籠。
在經過長達一年半對“中國外交轉向”的密切關注後,我們對於十七大後中美再次出現
“波折”毫不奇怪,而吳建民外交新書在此時出籠的含義也十分明了。
很顯然,十七大後,中國外交再次站到十字路口上,是繼續采取疏遠俄羅斯,取悅美日
的江澤民外交路線,還是重回聯俄製美的胡溫外交路線成為中國外交的重大選擇。關於
這一點,我們在先前的一篇綜合時事分析中已經做過詳細分析(見《 中俄美日博弈進
入新階段中國麵臨戰略決斷》)。因此,在中美關係再次出現波折,初步顯示中國外交
可能發生“再轉向”的跡象時,和《江澤民出訪紀實》遙相呼應,為江澤民外交路線尋
找“理論根據”的吳建民外交新書的及時出籠的含義已然清晰。
我們注意到,吳建民外交新書發布,錢琪琛不僅作序,而且親自到場參加新書發布會,
同時出現在發布會上的還有現任國務委員唐家璿。無獨有偶,《江澤民出訪紀實》一書
發行時,錢琪琛和唐家璿也是發布會上的主角。這絕對不是巧合。
在我們長達一年多對“中國外交轉向”的關注過程中,我們將主要目標放在唐家璿身上
,因為唐家璿和他領銜的“對日協調小組”無疑是具體執行顛覆胡溫外交路線的前台主
力,因此,我們一直受到質疑,主要問題集中在“唐家璿不過是個國務委員,如何能夠
全盤推翻胡溫外交路線?”。
對於更深一步的分析,我們一直有所顧忌,一方麵更深入的分析牽涉更多敏感話題,而
且缺少明確的證據支持;其次,我們還顧忌到有關分析會被海外反華勢力(尤其是法輪
功勢力)所利用的問題。現在,在“中國外交轉向”的事實已經大體明了的情況下,我
們不妨把整個畫麵呈現出來,具體如下:
前台主將:唐家璿和他領銜的“對日協調小組”;
後台總指揮:被稱為江澤民“外交教父”的前副總理錢琪琛;
外圍支撐:包括吳建民在內的前朝外交遺老遺少,如社科院馮昭奎,人大時殷紅等;
總後台:一個實力強大的特殊利益集團。
五.後記:回避淡化中美戰略利益的衝突不是發展中美關係的正確方向
很早就想對“中國外交轉向”的問題做一個全麵的總結,但一直拖著,主要原因還是一
個“敏感性”的問題。現在趁著吳建民的新書進行這個總結,有點不得以而為之的感覺
。當初開始這個主題的時候並沒有打算寫這麽長,但開始後就有刹不住的感覺,直到感
覺把該說的都說出來為止。但完成後卻有一種得到解脫的輕鬆感,一種將拖了很久卻一
直沒有進展的事情終於完成的感覺。
但是,“中國外交轉向”的問題並沒有結束,這也是本文的基本目的。吳建民被推到前
台宣揚 “中美關係的重要性”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想當初(2005)年反日遊行
被壓製後就是吳建民出來打圓場的,但在後來的“中國外交轉向”中,吳建民似乎沒有
多少動作。現在唐家璿輕易不出麵,可能是“不太方便”,為什麽“不方便”,我想大
家應該很清楚。實際上,自從06年“轉向”以來,馮昭奎,時殷紅等先前宣揚“對日新
思維”的親日旗手都相對收斂,原因是一致的,說到底,唐家璿推動“對日新思維”的
實施不能大張旗鼓,隻能暗度陳倉,在這個時候宣揚“對日新思維”反而添亂。
所以,這個時候吳建民出來最合適,因為吳建民相對“形象還比較好”,有外交和學術
雙重背景。除了這本外交新書,吳建民更是頻頻露麵,為書中宣揚的觀點進行辯解,最
有代表性的就是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訪錄(見《外交學院院長:08年大陸對台動武可
能性現很難判斷 ...》)。在這篇采訪錄裏,吳建民的表現更加露骨,具體表現
有:
1.淡化米國支持台獨的性質,反複強調所謂“中美在台海的共同利益”;
2. 淡化美日反導係統對中國的威脅,尤其是這句話“美日作為兩個盟國在進行合作,
他們也沒有明確說要對付中國,這個時候我們怎麽交涉啊?”,我們很難想象這是出自
一個所謂“資深外交家”的嘴裏,我們隻需問一句,美俄在東歐反導係統問題上是怎麽
交涉的?你不知道怎麽辦還不知道比著葫蘆畫瓢嗎?
吳建民關於美日反導係統的評論完全證實了我們先前關於“中國為什麽在美日反導係統
問題上不作為”和“中國外交轉向”的關係的推斷;
3. 把美俄關係緊張解釋為俄羅斯民眾因為接替帶來的痛苦情緒和對米國的憤怒,有意
淡化米國遏製戰略這一根本的原因,目的顯然是為了淡化中美關係的症結,因為大家都
知道米國遏製的第一對象並非俄羅斯,而是中國。因此,如果把美俄緊張解釋為米國的
遏製戰略,那麽也就無法和前麵強調中美關係“共同利益” 的做法協調一致。
《南方周末》這篇采訪顯然是有備而來,咄咄逼人,尤其是關於台灣入聯公投和美日反
導係統等部分的提問讓吳建民窮於招架,很多地方強行辯解,無法自圓其說。這篇采訪
全文發表,本身就是非常耐人尋味的事。
王者歸來對“中國外交轉向”的關注將會繼續下去,因為這個問題還繼續存在,吳建民
的外交新書是最新的證據。
六。吳建民新書中關於胡錦濤的描述使用的是明讚實貶的春秋筆法(補充)
吳建民新書中關於胡錦濤上任兩月即獲賞識的描述使用的是明讚實貶的春秋筆法,這一
點我在上麵的正文裏沒有提到,但我從看到有關的報道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下麵是報
道中的一段原文:
引用:
書中披露2003年6月,胡錦濤接任中國國家主席僅兩個月,便在其首次外訪,即南
方國家領導人與八國集團領導對話會議上,得到各國領導人讚譽,稱他為領導中國的合
適人選。
書中說,該次會議,由時任法國總統的希拉克親自到碼頭迎接的國家領導人,隻有
胡主席一人,這是非常破例的。胡主席與會,是對法國很大的支持,希拉克非常高興。
據說他還提前一刻鍾到達碼頭。胡錦濤在對話會上第一個發言,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希拉克十分感謝胡錦濤對會議成功所作出的貢獻。
首先,2003年6月就是書中強調的中美經過撞機事件和911後的溝通關係處於“穩定狀態
”的時間,暗示胡錦濤上任後接過的不僅僅是一個穩定的中美關係,而且是一個非常好
的國際環境。但是既然胡錦濤才剛剛上任兩個月,這些外交成就的取得當然是江澤民“
高超外交手腕”的結果,吳建民的意圖已經十分清楚了。
其次,吳建民特意強調希拉克對華友好態度亦別有用意。在各種官方簡曆裏,吳建民都
特別突出其前駐法國大使的經曆,在采訪中亦提到個人與希拉克的私交,目的顯然在暗
示,胡錦濤之所以受到希拉克的高度禮遇,他吳建民在法國當大使的時候就打下了基礎。
所以,吳建民的意思無非是說,剛上任兩個月的胡錦濤訪法如此風光,根本就是江澤民
的“高超手腕”和他吳建民的“高瞻遠矚”的結果。使用的是典型的春秋筆法,明讚實
貶。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吳建民有關胡錦濤的描述明顯暗示胡錦濤沒有外交經驗,結合我
們關於中國外交轉向的分析,吳建民明顯是在暗示後來中美關係再次出現緊張局麵當然
也是胡錦濤處理中美關係不當引起的。因此,吳建民關於胡錦濤訪法受到出乎意料的禮
遇的意圖顯然是在為外交轉向尋找根據。
但是,了解這一段曆史的朋友都知道,2003年3月米軍入侵伊拉克。在此之前,米國在
聯合國尋找攻打伊拉克合法外衣受挫,法國總統希拉克和時任聯合國當值主席的德國總
理施羅德扛起了反美大旗,使得米國在聯合國的努力成為笑柄,最終不得不繞過聯合國
在03年3月入侵伊拉克,米國人為此恨透了希拉克,因為法國握有米國急需的在五個常
任理事國取得多數的關鍵一票。
三個月後,美法關係處於最緊張的時候,法國總統對胡錦濤的禮遇原因已經十分明顯,
因為中俄都是法德聯合對抗米國新保守主義單邊政策的天然盟友,而 2003年3月米軍入
侵伊拉克軍事的行動出人意料地成功,但還沒有跡象顯示隨後幾年的混亂狀態。在這種
情況下,聯合中俄對抗米國當然是法德的不二選擇。
但是,吳建民新書顯然對這段曆史不感興趣,隻字未提。
--
*** 米國是萬惡之源,買辦是亡國之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