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國際銀行家是怎樣控製米國的 (2)- 私有的中央銀行

(2007-01-30 20:48:53) 下一個
國際銀行家是怎樣控製米國的 (2)- 私有的中央銀行

Fed Reserve Bank - Not federal, have no reserve.


"一個偉大的工業國家被信用係統牢牢地控製著。這個信用係統高度地集中。這個國家
的發展和我們所有的(經濟)活動完全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我們已經淪為最糟糕地統治
之下,一種世界上最完全最徹底的控製。政府不再有自由的意見,不再擁有司法定罪權,
不再是那個多數選民選擇的政府,而是在極少數擁有支配權的人意見和強迫之下(運作)
的政府。

這個國家的很多工商業人士都畏懼著某種東西。他們知道這種看不見的權力是如此的有
組織、如此的悄然無形、如此的無孔不入、如此的互鎖在一起、如此的徹底和全麵,以
至於他們不敢公開去譴責這種權力。"[3.1]


米國第28屆總統 伍德羅.威爾遜

不算誇張地說,直到今天,中國可能也沒有幾個經濟學家知道美聯儲其實是私有的中央
銀行。所謂"聯邦儲備銀行",其實既不是"聯邦",更沒有"儲備",也算不上"銀行"。

多數中國政府的官員可能會想當然地認為是米國政府發行著美元,實際情況是,米國政府根本
沒有貨幣發行權!1963年肯尼迪總統遇刺後,米國政府最終喪失了僅剩的"白銀美元"
的發行權。米國政府要想得到美元,就必須將米國人民的未來稅收(國債),抵押給私有
的美聯儲,由美聯儲來發行"美聯儲券",這就是"美元"。

"美聯儲"的性質和來曆在米國的學術界和新聞媒體中,是一個大家心照不宣的"禁區"。
媒體每天可以長篇累牘地辯論"同性戀婚姻"這類無關痛癢的問題,而對
到底誰控製著貨幣發行,這樣一個關係到每一個人、每一天、每一分錢收入、每一項貸
款利息支付的"利益攸關"的問題,幾乎隻字不提。

讀到這裏,如果您有吃驚的感覺,說明這一問題是重要的,而您居然不知道。這一章將
講述被米國主流媒體刻意"過濾"掉的美聯儲成立的辛秘,當我們拿著放大鏡,用慢鏡頭
回放這一影響世界曆史進程的重大事件的最後關頭時,事件發展將精確到以小時為單位。

1913年12月23日,米國民選政府終於被金錢權力所顛覆。1. 神秘的哲基爾(
Jekyll)島

1910年11月22日夜, 紐約城外一節完全密封的火車車廂裏,所有的車窗全部被窗
簾嚴密地遮擋住,列車緩緩向南駛去。車廂裏坐著的全是米國最重要的銀行家,沒有任
何人知道他們此行的目的地。列車的終點是數百英裏之外的佐治亞州的哲基爾島。

佐治亞州的哲基爾島是一群米國超級富豪擁有的冬季度假勝地,以JP摩根為首的大腕們
成立了一個哲基爾島打獵俱樂部。地球上六分之一的財富聚集在這個俱樂部會員的手中
,會員身份隻能繼承,不可轉讓。此時,該俱樂部得到通知,有人要使用俱樂部場所大
約兩個星期,所有會員不能在這段時間內使用會所。會所的所有服務人員全部從大陸調
來,對所有到達會所的客人一律隻稱呼名,而絕對不能使用姓氏。會所周圍50英裏的範
圍內被確保不會出現任何記者。

當一切準備就緒,客人們出現在會所中。參加這個絕密會議的有:

尼爾森.奧利奇(Nelson Aldrich),參議員,國家貨幣委員會(National Monetary
Commission)主席,尼爾森.洛克菲勒的外祖父

皮亞特.安德魯(A. Piatt Andrew),米國財政部助理部長

弗蘭特.範德裏普(Frank Vanderlip), 紐約國家城市銀行總裁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亨利.戴維森(Henry P. Davison), J.P 摩根公司高級合夥人

查爾斯.諾頓(Charles D. Norton), 紐約第一國家銀行(First National Bank of New
York)總裁

本傑明.斯特朗(Benjamin Strong), J.P 摩根的左膀右臂

保羅.沃伯格(Paul Warburg),德國猶太移民,1901年到米國,庫恩雷波公司 (Kuhn
Loeb and
Company)的高級合夥人,英國和法國的羅斯切爾德家族的代 理人,美聯儲的總設計師
,第一任美聯儲董事。

這些重要人物來到這個偏僻的小島,對來此打獵毫無興趣,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起草一份
重要的文件:聯邦儲備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

保羅.沃伯格是銀行方麵的高手,精通幾乎所有的銀行運作細節。當其他人有各類問題
時,保羅不僅耐心解答,更是滔滔不絕地講解每一個細節概念的曆史淵源。所有的人無
不為他在銀行方麵的淵博知識所折服。保羅自然成為文件的主要起草者和解釋者。

尼爾森.奧利奇是所有人中唯一的外行,他負責要讓文件內容符合政治正確的要求,能
夠在國會被接受。其他人則代表不同的銀行集團的利益,他們圍繞著保羅提出的方案細
節進行了長達9天的激烈爭論,最後終於達成了共識。

由於1907年銀行危機以來,銀行家在米國人民心目中形象太差,以至國會議員沒有人膽
敢公開支持由銀行家參與製定的法案,所以這些人不遠千裏從紐約躲到這個僻靜的小島
來起草這個文件。另外,中央銀行這個名稱過於樹大招風,自傑弗遜總統以來,中央銀
行的名稱始終與英國的國際銀行家陰謀聯係過緊,所以保羅建議用聯邦儲備係統(
Federal
Reserve System)的名稱來遮人耳目。但是,它具有一切中央銀行的職能,和英格蘭銀
行一樣,美聯儲被設計成私人擁有股份,並將從中獲得巨大的利益。與第一銀行和第二
銀行不同的是,美聯儲的股份構成中,原來20%的政府股份被拿掉了,它將成為一個"
純粹"的私有中央銀行。

為了使聯邦儲備係統聽起來更有欺騙性,在誰控製美聯儲的問題上,保羅巧妙地提出"
國會控製美聯儲,政府在董事會中擁有代表,但是董事會的多數成員由銀行協會直接或間
接控製。"

後來,保羅在最後的版本中改為"董事會成員由米國總統任命",但是董事會的真正功能
由聯邦谘詢委員會(Federal Advisory
Council)所控製,聯邦谘詢委員會與董事會定期開會"討論"工作。聯邦谘詢委員會成
員將由12家聯邦儲備銀行的董事決定,這一點被有意的向公眾隱瞞了。

另一個保羅要應付的難題是如何隱藏紐約的銀行家將主導美聯儲這個事實。19世紀以來
,米國中西部廣大中小商人,農場主飽受銀行危機的浩劫,對東部銀行家深惡痛絕,這
些地區的議員不可能支持紐約銀行家占主導的中央銀行。保羅為此設計了一套12家美聯
儲地區銀行構成整個係統的天才解決方案。在銀行圈子之外,很少有人明白,在米國貨
幣和信貸發放高度集中在紐約地區這一基本情況下,提議建議各地區聯儲銀行隻不過是
給人造成中央銀行的業務並沒有集中在紐約的假象罷了。

還有一個體現保羅深謀遠慮之處的就是將美聯儲總部設在政治首都華盛頓,而有意遠離
它真正接受指令的金融之都紐約,以進一步分散公眾對紐約銀行家的顧慮。

第四個保羅的困擾是如何產生12家地區美聯儲銀行的管理人員,尼爾森.奧利奇的國會
經驗終於派上了用場。他指出中西部的議員普遍對紐約銀行家有敵意,為了避免失控現
象,所有地區銀行的董事應該由總統任命,而不要由國會插手。但是這造成了一個法律
漏洞,憲法第一章第八節明確規定由國會負責管理發行貨幣,將國會排除在外,意味著
美聯儲從一開始就違背了憲法。後來果然這一點成為了很多議員攻擊美聯儲的靶子。

在經過這一番頗具匠心的安排以後,該法案儼然以模擬米國憲法分權與製衡的麵目出現
。總統任命,國會審核,獨立人士任董事,銀行家做顧問,真是滴水不漏的設計!



2. 華爾街七巨頭:美聯儲的幕後推手


"華爾街的七個人現在控製了米國大部分基礎工業和資源。其中JP摩根,傑姆斯.希爾,
喬治.貝克(紐約第一國家銀行的總裁),屬於所謂摩根集團;其餘四人,約翰.洛克菲
勒,威廉.洛克菲勒,傑姆斯.斯蒂爾曼(國家城市銀行總裁),雅各布.謝夫(庫恩雷
波公司),屬於標準石油城市銀行集團。他們所構成的資本的核心樞紐控製著米國。"

約翰.穆迪(著名的穆迪投資評估體係的創始人)
1911


華爾街的七位大腕們正是建立美聯儲的真正幕後推手。他們之間以及他們與歐洲的羅斯
切爾德家族的秘密協調最終建立了英格蘭銀行在米國的翻版。


摩根家族的興起

摩根銀行的前身是不太為人所知的英國喬治.皮博迪公司(George Peabody and
Company)。喬治.皮博迪原是米國巴爾的摩的一個幹貨商,在發了一些小財之後,於
1835年來到英國倫敦闖世界。他瞧準了金融行業是個發財的行業,就開始在倫敦和一些
商人一起做起承兌銀行(Merchant
Bank)的生意,這是當時的一種非常時髦的"高級金融"(HighFinance)業務,客戶主要
包括政府,大公司和大富豪們。他們提供國際貿易貸款,發行股票和債券,經營大宗商品
,這就是現代投資銀行的前身。

喬治.皮博迪通過巴爾的摩的布朗兄弟公司在英國分號的引薦,很快打入了英國的金融
圈子。不久,喬治.皮博迪非常吃驚地收到內森.羅斯切爾德男爵的邀請前去做客。誠惶
誠恐的喬治.皮博迪覺得能被名震世界銀行界的內森請去做客,就好像天主教徒被教皇
接見一般榮幸。內森開門見山地提出希望喬治.皮博迪幫他一個忙,做羅斯切爾德家族
的秘密公關代理人。由於羅斯切爾德家族在歐洲巧取豪奪,雖然家財萬貫,可也被很多
人痛恨和鄙視。倫敦的貴族階級就不屑於與內森為伍,屢次三番地拒絕內森的邀請,雖
然羅斯切爾德在英國勢力很大,但始終有些被貴族孤立的感覺。內森看中喬治.皮博迪
的另一個原因是他為人謙和,人緣頗佳,又是米國人,今後還可以派上大用。喬治.皮
博迪對內森的提議自然是滿口應承,一應公關開銷全由內森買單,喬治.皮博迪的公司
很快就成為倫敦著名的社交中心。特別是每年7月4日在喬治.皮博迪家舉辦的米國獨立
節宴會,更是倫敦貴族圈子裏的一件盛事[注3.2]。客人們可能沒有想到,富麗堂皇和
氣派奢華的招待開銷,豈是一個幾年前還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商人所能負擔得起的。

直到1854年,喬治.皮博迪還隻是一個百萬英鎊級別的銀行家,在短短的6年之內,他卻
發了一筆近2000萬英鎊的橫財,一舉成為米國重量級的銀行家。原來在羅斯切爾德家族
策動的米國1857年經濟危機中,喬治.皮博迪由於大量投資在米國鐵路債券和政府債券上
,當英國的銀行家突然狂拋和米國沾邊兒的一切債券時,喬治.皮博迪也被深度套牢。
奇怪的是,英格蘭銀行在他瀕臨破產邊緣的時候,仿佛天使從天而降,緊急提供了80萬
英鎊的信用額度,不僅把他從死神身邊奪了回來,更鬼使神差般地使一貫極端謹慎和早
已失魂落魄的喬治.皮博迪賭出全部身家,大筆吃進被驚恐萬狀的米國債券投資者當作
垃圾拋售的各類債券,
1857年的危機全然不同於1837年的10年蕭條,僅一年時間,米國的經濟就完全走出衰退
的陰影。結果,喬治.皮博迪手中的米國債券使他很快成為超級富豪,這與1815年內森
的英國國債戰役驚人的相似。在沒有內線準確信息的情況下,剛從破產噩夢中驚醒過來
的喬治.皮博迪,是斷然不敢大量吃進米國債券的。

喬治.皮博迪一生沒有子嗣,龐大的產業無人繼承,他為此煞費苦心,終於決定邀請年
青的朱尼厄斯.摩根(Junius
Morgan)入夥。在喬治.皮博迪退休以後,朱尼 厄斯.摩根接掌了全部生意,並將公司
改名為朱尼厄斯.摩根公司(Junius S.
Morgan and Company),仍然設在倫敦。後來,朱尼厄斯的兒子JP摩根接掌了
公司,後來他將米國的分支改名為JP摩根公司(J.P. Morgan and Company)。
1869年,JP摩根和佐格索(Drexel)在倫敦與羅斯切爾德家族會麵,摩根家族完全繼承
了喬治.皮博迪與羅斯切爾德家族的關係,並將這種合作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1880年
,JP摩根開始大量資助重組鐵路公司的商業活動。

1891年2月5日,羅斯切爾德家族和英國的其他一些銀行家成立了秘密組織"圓桌會議集
團",米國也建立了相應的組織,牽頭的就是摩根家族。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米國的"
圓桌會議集團"更名為"外交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英國改為"皇家國際事務協會"(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美英兩國政府的許多重要官員就是從這兩個協會中被 挑選出來的。

1899 年,J.P.摩根和佐格索(Drexel)到英國倫敦參加國際銀行家大會。當他們回來
時,J.P.摩根已經被指派為羅斯切爾德家族在米國利益的首席代理人。倫敦會議的結果
就是,紐約的J.P.摩根公司,費城的佐格索公司,倫敦的格倫費爾(Grenfell)公司,
巴黎的摩根.哈傑斯.希公司(Morgan
Harjes Cie),德國和米國的沃伯格 公司(M.M. Warburg Company),和羅斯切爾德
家族完全聯係在一起了。"[注
3.3]

在1901年,J.P.摩根以5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了卡內基的鋼鐵公司,並組建了世界上第一
家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巨無霸,米國鋼鐵公司(United
States Steel Corporation)。JP摩根被當時認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可是,據國家
臨時經濟委員會(Temporary
National Economic Committee )的報告,他僅擁有自己公司 9%的股份。看來,聲明
赫赫的摩根還隻是一個前台人物。



洛克菲勒:石油大王


老約翰.洛克菲勒在米國曆史上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被人們冠以"最冷酷無情的人"
。他的名字自然是和大名鼎鼎的標準石油公司密不可分的。他的石油生涯開始於米國內
戰時期(1861-1865),直到1870年他成立米國標準石油公司時,生意做得仍然屬於一
般水準。自從得到克裏夫蘭國家城市銀行的一批種子貸款後,他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感覺
,尤其是在惡意競爭方麵展現出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在他非常看好的石油精煉行業中,
他很早就悟出石油精煉雖然短期利潤極高,但由於沒有控製的激烈競爭,終將陷入自殺
般的惡性競爭。辦法隻有一個,毫不留情地消滅競爭對手,為此目的可以不惜一切手段。

具體方法是,首先由其控製但不為人所知的中間公司提出低價現金收購競爭對手,如果
遭到拒絕,競爭對手將麵臨慘烈的價格戰,直到對方屈服或破產。如果還不奏效,洛克
菲勒最後將祭出拿手絕招:暴力破壞。毆打競爭對手的工人,放火焚燒對手廠房等,幾
個回合下來,幸存者寥寥無幾。如此霸道的壟斷行為,雖然引起了同行的公憤,但也招
來了紐約銀行家的高度興趣。酷愛壟斷的銀行家非常欣賞洛克菲勒的實現壟斷的高度執
行力。

羅斯切爾德家族一直煞費苦心想控製日益強大的米國,但屢屢失手。控製一個歐洲的國
王比控製一個民選政府要簡單得多。米國內戰以後,羅斯切爾德家族開始部署控製米國的
計劃。在金融業,有摩根銀行和庫恩雷波公司,在工業界還一直沒有物色到合適的代理
人選,洛克菲勒的所作所為,讓羅斯切爾德家族眼前一亮。如果在金融方麵給予大量輸
血,洛克菲勒的實力會遠遠超出小小的克裏夫蘭地區。

羅斯切爾德家族派出他們在米國最重要的金融戰略家庫恩雷波公司的雅各布.謝夫(
Jacob Schiff)。
1875年,雅各布.謝夫親赴克裏夫蘭去指點洛克菲勒下一步的擴張計劃。雅各布.謝夫帶
來了洛克菲勒想都不敢想的空前支持,由於羅斯切爾德此時通過摩根銀行和庫恩雷波公
司已經控製了米國95%的鐵路運力,雅各布.謝夫擬定了一個由影子公司(South
Improvement Company)
出麵,給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提供非常低廉的運費折扣,在這個運費折扣壓力之下
,沒有幾家煉油公司還能夠繼續生存。洛克菲勒很快就完全壟斷了米國石油行業,成了
名符其實的"石油大王"。

雅各布.謝夫(Jacob Schiff):羅斯切爾德的金融戰略家

羅斯切爾德家族和謝夫家族之間的密切關係可以上溯到1785年,當老羅斯切爾德舉家搬
到法蘭克福的一幢五層樓房時,與謝夫家族合住了多年。同為德國猶太銀行家,兩家有
長達百年的通家之好。

1865年,當年僅18歲的雅各布.謝夫在英國羅斯切爾德銀行見習了一段時間以後,來到
米國。在林肯總統被刺殺之後,雅各布將協調在米國的歐洲銀行家代理人之間的利益,
共同推動建立米國的私有中央銀行製度。他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發現、培養歐洲銀行的
代理人,並將他們輸送到政府、法院、銀行、工業、新聞等各種重要的位置上,以待時機。

1875年1月1日,雅各布加盟庫恩雷波公司,並從此成為公司的核心。在強大的羅斯切爾
德支持之下,庫恩雷波公司最終成為米國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最著名的投資銀行之一。


傑姆斯.希爾(James J. Hill):鐵路大王

鐵路的建設是嚴重依賴金融支持的重要基礎行業,米國龐大的鐵路工業的發展,在很大
程度上是仰賴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資本市場的金錢才得以實現的。控製米國鐵路債券
在歐洲的發行,就成為掌握米國鐵路工業命脈的直接手段。1873年由於國際銀行家們對
米國突然實施金融緊縮,狂拋米國債券,米國鐵路債券也未能幸免。當危機結束的1879
年時,羅斯切爾德家族已成為米國鐵路最大的債權人,隻要他高興,可以隨時掐斷任何
米國鐵路公司的金融命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靠汽船運輸和煤礦起家的傑姆斯.
希爾必須投靠在金融家的旗下,才可能在鐵路行業慘烈的競爭中生存和壯大,摩根正是
他的背後金融靠山。在摩根的大力扶持下,利用1873年危機後大量鐵路公司倒閉的機會
,傑姆斯.希爾實現了迅速兼並和擴張的計劃。

到1893年,傑姆斯.希爾擁有橫貫米國大陸的鐵路夢想終於實現了。在爭奪中西部鐵路
控製權時(Chicago, Burlington and
Quincy Railroad),傑姆斯.希爾遭遇到 了強大的對手,由洛克菲勒財團支持的太平
洋聯合鐵路(Union Pacific
Railroad) 向他發動了突然襲擊。太平洋聯合鐵路的總裁哈裏曼開始秘密收購傑姆斯.
希爾控製的北方太平洋鐵路公司(Northern
Pacific)的股票,當傑姆斯.希爾驚覺即將失去控製權時,哈裏曼還差40000股就大功告
成了。傑姆斯.希爾立即向正在歐洲度假的後台老板摩根緊急求救,摩根馬上指令手下
反擊洛克菲勒的挑戰。一時間華爾街烽煙四起,對北方太平洋鐵路公司股票的爭奪達到
了白熱化的程度,每股價格一度達到1000美元的天價。

兩強相鬥必有一傷,最後國際銀行家們不得不出麵調停,達成的最終結果是成立一家新
的控股公司,北方證券公司(Northern Securities
Company),兩強共同控製米國北方的鐵路運輸。在公司成立當天,麥金利總統被刺殺,
副總統老羅斯福繼任。在老羅斯福的強力反對下,北方證券公司被米國1890年通過的《
謝爾曼反壟斷法》強製解體。受挫之後,傑姆斯.希爾的發展方向掉頭向南,收購了從
科羅拉多直抵得克薩斯的鐵路。到1916年去世時,傑姆斯.希爾積累了5300萬美元的財
產。


沃伯格(Warburg)兄弟

1902年,保羅和費裏克斯兄弟從德國法蘭克福移民到米國。出身於銀行世家的兩兄弟,
對銀行業務十分精通,尤其是保羅,堪稱當世金融頂尖高手。羅斯切爾德非常看重保羅
的天分,特意從歐洲戰略聯盟的沃伯格家族銀行(M.M.
Warburg and Co)將兩兄弟抽調到急需人才的米國戰線。

此時,羅斯切爾德家族在米國推行私有中央銀行的計劃已近百年,始終起起伏伏沒有最
終得手。這一次,保羅將承擔主攻任務。在抵達米國不久,保羅加盟先頭部隊
雅各布.謝夫(Jacob Schiff)的庫恩雷波公司,並娶了謝夫妻妹的女兒,費裏克斯 則
娶了謝夫的女兒。

老羅斯福和威爾遜總統兩朝金融顧問加裏森(Colonel Ely Garrison)指出:"在
奧利奇計劃在全國招致憤恨和反對的情況下,是保羅.沃伯格先生把美聯儲法案重新組
合起來的。這兩份計劃的背後的天才智慧都來源於倫敦的阿爾弗雷德.羅斯切爾德。"


3. 策立美聯儲的前哨戰:1907年銀行危機

1903年,保羅將一份如何將歐洲中央銀行的"先進經驗"介紹到米國的行動綱領交給雅各
布.謝夫,這份文件隨後又被轉交給紐約國家城市銀行(後來的花旗銀行)總裁傑姆斯.
斯蒂爾曼和紐約的銀行家圈子,大家都覺得保羅的思想真如醍醐灌頂,使大家頓開茅塞。

問題是米國曆史上反對私有中央銀行的政治力量和民間力量相當強大,紐約銀行家在美
國工業界和中小業主的圈子裏口碑極差。國會的議員們對銀行家提出的任何有關私有中
央銀行的提案都像躲避瘟疫一般避之唯恐不及。在這樣的政治氣氛中想通過有利於銀行
家的中央銀行法案勢比登天。

為了扭轉這種不利的態勢,一場巨大的金融危機開始被構想出來。

首先是新聞輿論導向開始大量出現宣傳新金融理念的文章。1907年1月6日發表了保羅的
文章,題目是"我們銀行係統的缺點和需要"(Defects
and Needs of Our Banking
System),從此保羅成為米國倡導中央銀行製度的首席吹鼓手。此後不久,雅各布.謝
夫在紐約商會宣稱"除非我們擁有一個足以控製信用資源的中央銀行,否則我們將經曆
一場前所未有而且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

蒼蠅不叮沒縫的雞蛋,和1837年,1857年,1873年,1884年和1893年一樣,銀行家們早
已瞧出經濟過熱發展中出現的嚴重泡沫現象,這也是他們不斷放鬆銀根所導致的必然結
果。整個過程形象的說就像銀行家在魚塘裏養魚,當銀行家向魚塘裏放水時就是在放鬆
銀根,向經濟體大量注入貨幣,在得到大量的金錢之後,各行各業的人就開始在金錢的
誘惑之下日夜苦幹,努力創造財富,這個過程就像水塘裏的魚兒使勁吸收各種養分,越
長越肥。當銀行家看到收獲的時機成熟時,就會突然收緊銀根,從魚塘中開始抽水,這
時魚塘裏的多數魚兒就隻有絕望地等著被捕獲的命運。

但是,什麽時候開始抽水撈魚卻隻有幾個最大的銀行寡頭知道,當一個國家建立了私有
的中央銀行製度以後,銀行寡頭對放水抽水的控製就更加得心應手,收獲也就越加精確
。經濟發展與衰退和財富積累與蒸發都成為銀行家科學飼養的必然結果。

摩根和他背後的國際銀行家們精確地計算著這次金融風暴的預估成果。首先是震撼米國
社會,讓"事實"說明一個沒有中央銀行的社會是多麽脆弱。其次是擠垮和兼並中小競爭
對手,尤其是令銀行家頗為側目的信托投資公司。還有就是讓他們垂涎已久的重要企業。

時髦的信托投資公司在當時享有許多銀行不能經營的業務,政府監管方麵又非常寬鬆,這
一切導致了信托投資公司過度吸納社會資金並投資於高風險的行業和股市。到1907年10
月危機爆發時,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高利息回報的信托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
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投機狀態。

摩根在此之前的幾個月裏一直在歐洲的倫敦與巴黎之間"度假",經過國際金融家們精心
策劃,摩根回到米國。不久,紐約突然開始廣泛流傳米國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伯克(
Knickerbocker
Trust)即將破產,流言像病毒一般迅速傳染了整個紐約,
驚恐萬狀的存款市民在各個信托公司門口徹夜排隊等候取出他們的存款。銀行則要求信
托公司立即還貸,受到兩麵催款的信托公司隻好向股票市場借錢(Margin
Loan),借款利息一下衝到150%的天價。到10月24日,股市交易幾乎限於停盤狀態。

摩根此時以救世主的麵目出現了,當紐約證交所主席來到摩根的辦公室求救時,他聲音
顫抖地表示如果不能在下午3點之前籌集到2500萬美元,至少50
家交易商將會破產,他除了關閉股票市場將別無選擇。下午兩點,摩根緊急召開銀行家
會議,在16分鍾裏,銀行家們籌足了錢。摩根立即派人到證交所宣布借款利息將以10%
敞開供應,交易所裏立即就是一片歡呼。僅過了一天,緊急救助的資金告罄,利息再度
瘋長。八家銀行和信托公司已經倒閉。摩根趕到紐約清算銀行,要求發放票據作為臨時
貨幣以因應嚴重的現金短缺。

11月2日星期六,摩根開始了他蓄謀已久的計劃,"拯救"仍在風雨飄搖之中的摩爾斯萊
(Moore and
Schley)公司。該公司已陷入2500萬美元的債務,瀕臨倒閉。 但是它卻是田納西礦業
和製鐵公司(Tennessee Coal and
Iron Company)的主要債權人,如果摩爾斯萊被迫破產清償,紐約股市將完全崩潰,波
及後果不堪設想。摩根將紐約金融圈子裏的大腕悉數請到他的圖書館,商業銀行家被安
排在東書房,信托公司老總被安排在西書房,惶惶不可終日的金融家們焦急地等待著摩
根給他們安排的命運。

摩根深知田納西礦業和製鐵公司擁有的田納西州、亞拉巴馬州和佐治亞州的鐵礦和煤礦
資源將大大加強摩根自己創辦的鋼鐵巨無霸:米國鋼鐵公司的壟斷地位。在反壟斷法的
製約之下,摩根始終對這塊大肥肉無法下嘴,而這次危機給他創造了一個難得的兼並機
會。摩根的條件是,為了拯救摩爾斯萊公司和整個信托行業,信托公司必須集資2500萬
美元來維持信托公司不至崩潰,米國鋼鐵公司從摩爾斯萊手中買下田納西礦業和製鐵公
司的債權。焦慮煩躁的心情,瀕臨破產的壓力,和整夜未眠的極度疲倦的信托投資的老
總們終於向摩根繳械投降。

在拿到田納西礦業和製鐵公司這塊肥肉之後,喜不自勝的摩根還有最後一關要過,那就
是對反壟斷一點不含糊的老羅斯福總統。11月3日星期天晚上,摩根派人星夜趕往華盛
頓,務必在星期一上午股票市場開盤之前,拿到總統的批準。銀行危機,大批企業倒閉
,失去一生積蓄的成千上萬憤怒的人民形成了巨大的政權危機,老羅斯福不得不借重摩
根的力量來穩定大局,他在最後時刻被迫簽下城下之盟。此時距星期一股市開盤僅剩5
分鍾!

紐約股市聞訊大漲。

摩根以4500萬美元的超低價吃下田納西礦業和製鐵公司,而該公司潛在價值按照約翰.
穆迪的評估至少在10億美元左右。[注:3.5]

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是蓄謀已久的精確定向爆破,熠熠奪目的嶄新金融大廈總是建築在成
千上萬破產者的廢墟之上。




4. 從金本位到法定貨幣(Fiat Money):銀行家世界觀的大轉變

十九世紀末以來,國際銀行家對金錢的認識再一次實現重大飛躍。

原有的英格蘭銀行模式,即以國債作為抵押來發行貨幣,通過兩者的死鎖,實現政府舉債
,銀行發行貨幣。確保債務規模越來越大,從而保證了銀行家不斷增長的巨額收益,在
金本位體係之下,銀行家堅決反對通貨膨脹,因為任何貨幣貶值都直接傷害了銀行家的
利息實際收入。這種思路還是比較原始的放貸吃利息的辦法,主要的缺點就是財富積累
得太慢,即使是用上部分準備金製度(Fractional
Reserve), 仍然不足以滿足銀行家們日漸膨脹的胃口。特別是黃金和白銀增加緩慢,這
就等於給銀行放貸總量設了一個上限。

二十世紀之交的歐洲,銀行家們已經摸索出一套更為高效也更為複雜的法定貨幣體製。
法定貨幣徹底擺脫了黃金和白銀對貸款總量的剛性製約,讓貨幣控製更加彈性(
Elastic),也更加隱秘。當銀行家逐漸明白通過無限製增加貨幣供應來獲得的收益遠比
通貨膨脹帶來的貸款利息損失要大得多時,他們隨即成為法定貨幣最熱烈的擁護者。通
過急劇增發貨幣,銀行家們等於掠奪整個國家儲蓄者的巨額財富,而比起原來銀行強製
拍賣別人財產的方式,通貨膨脹要"文明"得多,所遇到人民的抵抗也要小得多,甚至難
以為人察覺。

在銀行家的資助之下,通貨膨脹的經濟學探討逐漸被引導到純數學遊戲的軌道上,由於
增發紙幣所導致的通脹(Currency
Inflation)的概念已經在現代完全被價格 上漲的通脹(Price Inflation)理論所淹
沒。

這時,銀行家們手中發財致富的手段中除了原有的"部分儲備金"(Fractional Reserve
)製度,
貨幣與國債死鎖之外,又增加了一個更為強大的工具:貨幣通脹 (Currency
Inflation)。從此,銀行家實現了從黃金的衛道士到黃金的死敵這 一戲劇性的轉變。

凱恩斯就通貨膨脹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用這個辦法政府可以秘密地和難以察覺地沒收人
民的財富,一百萬人中也很難有一個人能夠發現這種偷竊行為。"

準確地說在米國使用這個辦法是私有的美聯儲而不是政府。





5. 1912年大選烽煙



"星期二,普林斯頓的校長將會當選你們(新澤西州)的州長。他不會完成他的任期。
在1912年11月,他將當選米國總統。1917年3月,他將連任總統。他將是米國曆史上最
偉大的總統之一。"

1910 盧比.萬斯(Rabbi Stephen Wise)在新澤西的演講





這個後來成為威爾遜總統親密智囊的萬斯能在兩年前準確預測總統大選的結果,甚至準
確預測六年之後的總統大選結果,並不是因為他的手中真有神奇的水晶球,而是因為所
有的結果都是事先銀行家們精確謀劃出來的。

不出國際銀行家們所料,1907年的銀行危機的確極大地震撼了米國社會。人們對信托投
資公司的憤怒,對銀行倒閉的恐慌,與對華爾街金融寡頭勢力的戒懼攙和在一起,一股
反對一切金融壟斷的強大民意潮流席卷全國。

普林斯頓大學校長伍德羅.威爾遜就是一位著名的反對金融壟斷的活躍分子。紐約國家
城市銀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的總裁範德裏普(Frank
Vanderlip)曾這樣說道:"我寫信邀請普林斯頓的伍德羅.威爾遜參加一個晚宴並發表演
講。為了讓他知道這是一次重要的機會,我提到了參議員奧利奇(Aldrich)也要到場並
發表演講。我的朋友威爾遜博士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他拒絕和奧利奇參議員同台發表
演說。"[注:3.6]

參議員奧利奇當時權傾朝野,40年的國會生涯,其中36年為參議員,又是權力極大的參
議院金融委員會的主席,身為小約翰.洛克菲勒的嶽父,與華爾街銀行界過從甚密。
1908年,他提議在緊急情況下,銀行可以發行貨幣,並以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債券
和鐵路債券作抵押。天下竟有如此好事,風險由
政府和人民扛著,好處全是銀行家得,讓人不得不佩服華爾街的手段。該法案被稱為"緊
急貨幣法案"(Emergency Currency
Act),這個法案成為5年以後的美聯儲法案的 立法基 礎。他被社會認為是華爾街的代
言人。

伍德羅.威爾遜1879年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後進入弗吉尼亞大學深造法律,於1886年在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02年就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學究氣十足的伍德羅
.威爾遜一貫高調反對金融壟斷,自然不肯與金融寡頭的代言人親近。學術上的精深造
詣和理想主義的情懷並不能彌補他極度缺乏金融行業的知識,對華爾街銀行家們的賺錢
技巧更是一竅不通。

銀行家們正是看中了威爾遜的單純而容易被利用的特點,又是社會公認的反金融壟斷的
著名活動家,形象清新可人,真是一塊難得的璞玉。銀行家們準備在他身上投下重金,
悉心"雕琢",以備大用。

正好,紐約國家城市銀行的董事克裏夫蘭.道奇(Cleveland
Dodge)是威爾遜在普林斯頓的大學同學,1902年威爾遜能夠順利當上普林斯頓的校長
就是財大氣粗的道奇鼎力相助的結果。有了這一層不淺的關係,道奇在銀行家們的策劃
下開始在華爾街放風說威爾遜是一塊當總統的料。

一個上任才幾年的校長突然被人捧為是總統的料,一陣竊喜也是人之常情。當然被捧紅
總是要付代價的,威爾遜開始背地裏和華爾街黏糊起來。果然,威爾遜很快在華爾街大
佬們的扶持下,於1910年當選新澤西州的州長。

公開的場合下,威爾遜仍然義正詞嚴地抨擊華爾街金融壟斷,私下裏也明白他的地位和
政治前途完全要依賴銀行家的勢力。銀行家們對威爾遜的抨擊出奇地容忍和克製,雙方
保持了一種微妙而不可言傳的默契。

正當威爾遜聲譽日隆的時候,銀行家正緊鑼密鼓地為他籌措競選總統的經費。道奇在紐
約百老匯大道42號設立了為威爾遜籌款的辦公室,並建立了銀行賬戶,道奇捐上第一張
1000美元的支票。很快,道奇通過直郵的方式,迅速在銀行家的圈子裏征集到了大筆經
費,其中三分之二的經費來源於7個華爾街銀行家。
[注:3.7]

威爾遜在獲得總統競選提名後,難耐激動的心情,他在給道奇的信中說"真是無法想象
我的高興"。自此,威爾遜已經完全撲進了銀行家的懷抱。作為民主黨候選人的威爾遜
寄托著民主黨的莫大希望,失去總統寶座多年的民主黨對權力的饑渴和威爾遜一樣強烈。

威爾遜挑戰的是現任總統塔夫特,與當時在全國範圍內還名不見經傳的威爾遜相比,塔
夫特擁有很大的優勢。正當躊躇滿誌準備著就任第二屆總統的塔夫特表示不準備對奧利
奇法案開綠燈時,一件前所未見的怪事發生了,塔夫特的前任總統老羅斯福突然橫刀殺
出,居然又要參加總統競選,對於老羅斯福自己挑選的接班人和同是共和黨的塔夫特而
言,真是天大的噩耗。當年老羅斯福迫使北方證券解體而名聲大噪,享有反壟斷決不手
軟的勝譽,他的突然出現將會嚴重侵蝕塔夫特的選票。

事實上,三個競選人背後全都是銀行家在支持,隻不過在三個人中間暗地偏向最具可控
製性的威爾遜罷了。在華爾街的安排下,老羅斯福果然"不小心"重創塔夫特,使得威爾
遜順利當選。這一幕和1992年老布什被佩裏搶走大量選票而意外地敗於新手克林頓有異
曲同工之妙。





6. B計劃


銀行巨頭們在哲基爾(Jekyll)島的策劃十分機密,出於嚴謹的職業本能,他們準備了兩
份計劃。第一份就是由奧利奇(Nelson
Aldrich)參議員主持的計劃,負責佯 攻,以便吸引反對派的火力,共和黨是奧利奇計
劃的支持者。另一份被稱為
"B計劃"的方案才是真正的主攻方向,這就是後來的美聯儲法案,民主黨是主要推動力
量。其實這兩份計劃並無本質區別,隻是措辭有所不同而已。

總統大選也是圍繞這個核心目標而展開的。奧利奇參議員和華爾街的關係是盡人皆知的
事,在當時全國普遍強烈的反華爾街的氛圍中,他所提出的金融改革法案必然失敗。而
遠離權力中心已有多年的民主黨,一直扮演著強烈批評金融壟斷的角色,再加上形象清
新的威爾遜,這一切使得民主黨所支持的美聯儲法案有著更大的機會被接受。1907年的
危機設計巧妙地達成了金融體製必須改革的兩黨共識,"順應"了民意,此時銀行家們犧
牲共和黨,而成全民主黨就成為邏輯上的必然。

為了進一步迷惑公眾,銀行家們使出了讓實際上是支持同一內容,不同版本的兩派互相
攻擊的高招。奧利奇參議員率先發難,他嚴詞厲色地指責民主黨的提案對銀行懷有敵意
,而且不利於政府。他宣稱一切背離金本位的法定貨幣政策都是對銀行家的嚴重挑戰。國
家(Nation)雜誌在1913年10月23日指出:
"奧利奇先生所反對的沒有黃金支撐的政府法定貨幣,恰恰是他自己在1908年所提出的法
案(緊急貨幣法案)所要做的事。他還應該知道,政府事實上與貨幣發行毫無關係,(討
論中的法案規定)聯邦儲備委員會全權控製貨幣發行。"

民主黨對奧利奇提案的指責同樣令人大開眼界,他們聲稱奧利奇維護的是華爾街銀行家
的利益和金融壟斷地位,而民主黨所提出的美聯儲提案旨在打破這種壟斷,建立起一套
地區分立、總統任命,國會審核,銀行家提供專家意見的相互製約,分權分立的完美的
中央銀行係統。不揞金融事務的威爾遜誠心實意地相信了這個方案打破了華爾街銀行家
們對金融的壟斷。

正是由於奧利奇和範德裏普以及華爾街不遺餘力地反對和指責,反而使得民主黨的美聯
儲法案贏得了民眾的好感,銀行家們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發揮到了令人拍案稱絕
的程度。





----------------------------------------------------------------------------
----

7. 美聯儲法案過關,銀行家美夢成真

威爾遜當選總統的同時,B計劃正式啟動。1913年6月26日,即威爾遜入主白宮僅三個月
,由弗吉尼亞的眾議員銀行家格拉斯(Carter
Glass)在眾院正式拋出了B計 劃:格拉斯提案(The Glass
Bill),他刻意避免了中央銀行等過於刺激的用詞,代之以美聯儲。9月18日,該提案
在多數眾議員不知就裏的情況下以287對85票獲得通過。

該提案被轉送到參議院後變成格拉斯-歐文提案(Glass-Owen
Bill),參議員歐文也是一位銀行家。參院的提案於12月19日獲得通過。此時,兩份提
案中尚有40多處分歧有待解決,按照兩院的慣例,聖誕節前的一周之內不會通過重要法
案,按照當時兩院提案的差距估算,在正常情況下,隻能等到第二年再討論了,所以許
多重要的反對該法案的議員紛紛離開華盛頓回家過節去了。

此時,在國會山設有一個臨時辦公室,戰地直接指揮的保羅.沃伯格瞧準了這一千載難逢
的時機,發動了一場閃電戰。在他的辦公室裏,每隔一個小時就有一批議員趕到商討下
一步的計劃。12月20日星期六的晚上,參眾兩院召開聯席會議繼續商討重要分歧。此時
,國會彌漫著一種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在聖誕節前通過美聯儲法案的氣氛。白宮甚至在12
月17日宣布已經開始考慮第一屆美聯儲董事成員名單。但是直到20日深夜,重要的分歧
一個也未能解決。看起來,要在12月
22日星期一通過美聯儲法案已經不太可能了。

在銀行家們的催逼之下,聯席會議決定21日星期天全天繼續開會,不解決問題決不休會。

到20日深夜,參眾兩院在若幹重要問題上仍然沒有達成一致。這些分歧包括:美聯儲地
區銀行的數量;如何確保儲備金;黃金儲備的比例;國內國際貿易中的貨幣結算問題;
準備金更改提案;美聯儲發行的貨幣能否成為商業銀行的儲備金;政府債券作為聯儲貨幣
發行抵押品的比例;通貨膨脹問題等。[3.8]

在經過21日緊張的一天之後,22日星期一紐約時報頭版登出"貨幣提案今天可能成為法
律"的重要新聞,這篇文章熱情洋溢地稱讚國會的效率,"以這種幾乎是前所未有的速度
,聯席會議修正了兩院提案的差異,在今天早晨全部完工。"這篇文章提到的時間段大
約是星期一的淩晨一點半到四點。一個即將影響每一個米國人的每一天生活的重要法案
就是在這樣一種倉促和壓力之下進行的,絕大多數議員根本沒有來得及仔細閱讀修改之
處,更別提提出修正案了。

22日淩晨4點30分,最後文件被送交打印。

7點整,最後較稿。

下午2點,打印好的文件放在了議員的辦公桌上,並通知下午4點開會。

下午4點,會議開始。

6點整,最後聯席會議報告提交,此時大多數議員已經去吃晚飯了,會場上議員寥寥無
幾。

晚7點30分,格拉斯開始20分鍾演講,然後進入辯論階段。

晚11點開始表決,最後以298對60通過眾院。

23日,聖誕節前兩天,參院表決以43對25票(27人缺席)通過了美聯儲法案。威爾遜總
統為報華爾街的知遇之恩,在參院通過美聯儲法案僅一小時,就正式簽署了該法案。

華爾街和倫敦金融城頓時一片歡騰。

銀行家們對這個法案卻好評如潮,美利堅國家銀行(American National Bank)的
總裁奧裏弗(Oliver Sands)熱情洋溢地說:


"這個貨幣法案的通過將對整個國家帶來有益的影響,它的運作將幫助商業活動。在我
看來,這是一個普遍繁榮時代的開始。"


美聯儲的始作俑者奧利奇參議員在1914年7月《獨立》雜誌對他的采訪中透露:


"在這個法案(美聯儲法案)之前,紐約的銀行家隻能控製紐約地區的資金。現在,他
們可以主宰整個國家的銀行儲備金。"

對美聯儲法案持堅決反對意見的議員林德伯格(Lindbergh)在這一天對眾議院發表演
講:


"這個法案(美聯儲法案)授權了地球上最大的信用。當總統簽署這個法案後,金錢權
力這個看不見的政府將被合法化。人民在短期內不會知道這一點,但幾年以後他們會看到
這一切的。到時候,人民需要再次宣告《獨立宣言》才能將自己從金錢權力之下解放出
來。這個金錢權力將能夠最終控製國會。如果我們的參議員和眾議員不欺騙國會,華爾
街是無法欺騙我們的。如果我們擁有一個人民的國會,人民將會有穩定(的生活)。國
會最大的犯罪就是它的貨幣係統法案(美聯儲法案)。這個銀行法案是我們這個時代最
嚴重的立法犯罪。兩黨的頭頭和秘密會議再一次剝奪了人民從自己的政府得到益處的機會
。"

經過與米國政府一百多年的激烈較量,國際銀行家終於達到了他們的目的,徹底控製了美
國的國家貨幣發行權,英格蘭銀行的模式終於在米國被複製成功了。

8

許多年以來,究竟誰擁有美聯儲一直是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美聯儲自己總是支吾其詞
。和英格蘭銀行一樣,美聯儲對股東情況嚴守秘密。眾議員賴特.帕特曼(Wright
Patman)擔任眾議院銀行和貨幣委員會主席長達40年,在其中20年裏, 他不斷地提案
要求廢除美聯儲,他也一直在試圖發現究竟誰擁有美聯儲。

這個秘密終於被發現了,《美聯儲的秘密》一書的作者尤斯塔斯(Eustace
Mullins)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研究終於得到了12個美聯儲銀行最初的企業營業執照(
Organization
Certificates),上麵清楚地記錄了每個聯儲銀行的股份構成。

美聯儲紐約銀行是美聯儲係統的實際控製者,它在1914年5月19日向貨幣審計署(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報備的文件上記錄著股份發行總數為203053股, 其中:

洛克菲勒和庫恩雷波公司所控製下的紐約城市國家銀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即花旗銀行前身,擁有最多的股份,持有30000股;

JP摩根的第一國家銀行(First National Bank)擁有15000股;

當這兩家公司在1955年合並成花旗銀行後,它擁有美聯儲紐約銀行近四分之一的股份,
它實際上決定著美聯儲主席的候選人,米國總統的任命隻是一枚橡皮圖章而已,而國會
聽證會更像一場走過場的表演。

保羅.沃伯格的紐約國家商業銀行(National Bank of Commerce of New York City)
擁有21000股;

羅斯切爾德家族擔任董事的漢諾威銀行(Hanover Bank)擁有10200股;

大通銀行(Chase National Bank)擁有6000股;

漢華銀行(Chemical Bank)擁有6000股;

這六家銀行共持有40%的美聯儲紐約銀行股份,到1983年,他們總共擁有53%的股份。經
過調整後,他們的持股比例是:花旗銀行15%,大通曼哈頓
14%,摩根信托(Morgan Guaranty Trust) 9%,漢諾威製造(Manufacturers Hanover)
7%,漢華銀行(Chemical Bank) 8%。

美聯儲紐約銀行注冊資本金為一億四千三百萬美元,上述這些銀行究竟是否支付了這筆
錢仍然是個謎。有些曆史學家認為他們隻付了一半現金,另一些曆史學家則認為他們根
本沒出任何現金,而僅僅是用支票支付,而在他們自己所擁有的美聯儲的賬戶上隻是幾
個數字的變動而已,美聯儲的運作其實就是"以紙張做抵押發行紙張"。難怪有的曆史學
家譏諷聯邦儲備銀行係統既不是"聯邦",又沒有"儲備",
也不是銀行。

1978年6月15日,米國參議院政府事務委員會(Government Affairs)發布了米國
主要公司的利益互鎖問題的報告,該報告顯示,上述銀行在米國130家最主要公司裏擁
有470個董事位置,平均每個主要公司裏有3.6個董事位置屬於銀行家們。

其中,花旗銀行控製了97個董事席位;JP摩根公司控製了99個;漢華銀行控製了96個;
大通曼哈頓控製了89個;漢諾威製造控製了89個。

1914年9月3日,紐約時報在美聯儲出售股份的時候,公布了主要銀行的股份構成:

紐約城市國家銀行發行了250000股票,傑姆斯.斯蒂爾曼擁有47498股;JP摩根公司
14500;威廉.洛克菲勒10000股;約翰.洛克菲勒1750股;

紐約國家商業銀行發行了250000股票,喬治.貝克擁有10000股;JP摩根公司7800股;瑪
麗.哈裏曼5650股;保羅.沃伯格3000股;雅各布.謝夫1000股,小JP摩根1000股。

大通銀行,喬治.貝克擁有13408股。

漢諾威銀行,傑姆斯.斯蒂爾曼擁有4000股;威廉.洛克菲勒1540股。

從1913年美聯儲建立以來,無可辯駁的事實顯示了銀行家們操縱著米國金融命脈、工商
業命脈和政治命脈,過去如此,現在仍然如此。而這些華爾街的銀行家都與倫敦城的羅
斯切爾德家族保持著密切聯係。

銀行家信托公司(Bankers
Trust)的總裁本傑明.斯特朗被選為第一任美聯儲紐約銀行董事會主席。"在斯特朗的
控製下,聯儲係統與英格蘭銀行和法蘭西銀行形成了互鎖(Interlocking)關係。本傑明.
斯特朗作為紐約美聯儲銀行董事直到1928年他突然死亡,當時國會正在調查美聯儲董事
和歐洲中央銀行巨頭們的秘密會議,而這些秘密會議導致了1929年大衰退。"[注3.9]

9. 美聯儲第一屆董事會

威爾遜後來自己承認,他隻被允許指定一名美聯儲董事,其餘都是由紐約的銀行家挑選
。在提名和任命保羅.沃伯格擔任董事的過程中,參議院要求他於
1914年6月到國會回答質詢,主要是了解他在美聯儲法案擬定過程中的角色,結果被他
斷然拒絕。他在寫給國會的信中宣稱如果他被要求回答任何問題,都會影響他在美聯儲
董事會的作用,因此他寧願拒絕出任美聯儲董事的提名。紐約時報立即跳出來為保羅鳴
冤,1914年7月10日的報道中譴責參議院不該無中生有地質詢保羅。

保羅自然是美聯儲係統的核心人物,沒有他隻怕當時沒有第二個人知道美聯儲到底該如
何運轉,在他強硬的態度麵前,國會隻有低頭,提出可以事前提供所有問題的清單,如
果保羅覺得某些問題"會影響他的作用",他可以不予回答。保羅最後勉強答應了,但要
求非正式見麵。

委員會問:我知道你是一個共和黨人,但是當羅斯福先生參選時,你卻成了威爾遜先生
的同情者並且支持他(民主黨)?

保羅答:是的。
委員會問:但是你的哥哥(費裏克斯.沃伯格)卻支持塔夫特(共和黨)?"

保羅答: 是的。

有意思的是庫恩。雷波公司的三個合夥人卻支持了三個不同的總統候選人,其中奧圖(
Otto
Kahn)支持老羅斯福,保羅的解釋是他們三人彼此不幹涉對方的政治理
念,因為"金融與政治無關"。保羅順利通過國會聽證,成為美聯儲第一屆董事,後成為
董事會副主席。

除了保羅以外,另外任命的四名董事成員是:

阿道夫.米勒(Adolph Miller),經濟學家,出身於洛克菲勒資助的芝加哥大學 和摩
根資助的哈佛大學。

查爾斯.哈姆林(Charles Hamlin),曾任助理財政部長。

腓特烈.戴拉諾(Frederick Delano),羅斯福的親戚,鐵路銀行家

哈丁(W.P.G Harding),亞特蘭大第一國家銀行總裁

威爾遜總統自己提名的托馬斯.瓊斯被記者發現正在被米國司法部調查和起訴,後來瓊
斯自己提出退出董事會提名。

另外兩名成員是財政部長和貨幣審計員。

10.不為人所知的聯邦谘詢委員會(Federal Advisory Council)

聯邦谘詢委員會是保羅.沃伯格精心設計的一個秘密的遙控裝置來操控美聯儲董事會。
在美聯儲90多年的運作中,聯邦谘詢委員會非常出色地實現了保羅當年的構想,幾乎沒
有人注意過這個機構和它的運作,也沒有大量文獻可供研究。

1913 年格拉斯議員在眾院大力推銷聯邦谘詢委員會的概念,他說:"這裏麵不可能有什
麽邪惡的東西。每年(聯儲董事會)與銀行家的谘詢委員會談四次,每個成員代表自己
所在的聯儲地區。我們還能比這種安排更加保護公眾的利益嗎?"格拉斯議員自己就是
銀行家,他沒有解釋或提供任何證據來表明銀行家在米國的曆史上何曾保護過公眾的利
益。

聯邦谘詢委員會由12家聯儲地區銀行各推選一名代表組成,每年在華盛頓與美聯儲董事
會的成員會談四次,銀行家們向美聯儲的董事們提出各種貨幣政策的"建議",每名銀行
家都代表本地區的經濟利益,每人都有相同的投票權,在理論上簡直無懈可擊,但在銀
行業激烈殘酷的現實中卻全然是另一套"潛規則"。難以設想一個辛辛納提的小銀行家和
保羅.
沃伯格、摩根這樣的國際金融巨頭坐在一個會議桌前,向這些巨頭提出"貨幣政策的建
議"?這兩個巨頭中的任何一個隨便從口袋裏摸出一張支票劃上兩筆就足以使這個小銀
行家傾家蕩產。事實上,12個聯儲地區中的每一個中小銀行的生存都完全取決於華爾街
的五大銀行巨頭的恩賜,五巨頭有意地把和歐洲銀行的大筆交易化整為零交給自己的在
各地的"衛星銀行"去辦理,"衛星銀行"為得到這些高回報的生意自然更加俯首帖耳,而
五巨頭也擁有這些小銀行的股份。當這些"代表各自地區利益"的小銀行們和五巨頭坐在
一處探討米國貨幣政策的時候,不需要太多的想象力就能知道探討的結果了。

盡管聯邦谘詢委員會的"建議"對美聯儲的董事決策沒有強製約束力,但是華爾街五巨頭
每年四次不辭勞苦地跑到華盛頓不會是僅僅和聯儲的幾位董事喝喝咖啡。要知道,像摩
根這樣身兼63個公司的董事職務的超級大忙人,如果他們的"建議"得不到任何考慮,而
他們仍然樂此不疲地來回奔波,那實在是奇怪之極了。

11. 結語

"絕大多數米國人並不真正理解國際放貸者的運作方式。美聯儲的賬目從來就沒有被審
計過。它完全運作在國會控製的範圍之外,它操縱著米國的信用(供應)。"

參議員 巴裏.苟德沃特(Barry Goldwater)


"為了製造高價格,美聯儲隻需要降低利率,來擴張信用和造就一個繁榮的股市。當工
商業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利率環境之後,美聯儲又將通過任意提高利息來中止這種繁榮。

它(美聯儲和擁有美聯儲的銀行家們)可以用輕微調息使市場的價格鍾擺溫柔地起伏,
也可以猛烈調息來使市場價格劇烈波動,無論哪種情況,它將擁有金融狀況的內部信息
和事先得知即將到來的變化。

這是一種任何政府從未給予的,少數特權階層所擁有的最怪異和最危險的(市場信息)先
知權。

這個係統是私有的,它運作的全部目的就是利用別人的金錢來獲得最大可能的利潤。

他們事先知道什麽時候製造恐慌來創造對他們最有利的情況。他們同樣知道什麽時候停
止恐慌。當他們控製了金融的時候,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對他們的目的同樣有效率。"

眾議員查爾斯.林德伯格


"每一元流通中的美聯儲券(Federal Reserve Note,美元) 都代表欠著美聯儲一美元
的債務。"

貨幣報告,眾院銀行與貨幣委員會


"美聯儲地區銀行不是政府機構,而是獨立的,私人擁有的和地方控製的公司。"

Lewis vs. United States, 680 F. 2d 1239 9th Circuit 1982


"美聯儲是世界上最為腐敗的機構之一。所有能聽見我講話(國會演講)的人,沒有一
個人不知道我們的國家實際上是被國際銀行家統治著。

有些人以為美聯儲銀行是米國政府的機構。它們(美聯儲銀行)不是政府機構。它們是私有
的信貸壟斷者,美聯儲為了它們自己和外國騙子的利益盤剝著米國人民。"

眾議員 麥克法丹(Louis McFadden)


"當你和我寫支票的時候,我們的賬戶上必須要有足夠的錢來支撐支票的金額。但是,
當美聯儲寫支票時,賬戶上是沒有任何錢作支撐的。當美聯儲寫支票時,它是在創造貨
幣。"
(注:美聯儲"創造債務美元"的詳細過程將在本書第9章介紹)

波士頓美聯儲銀行


"從1913年到1949年,美聯儲的資產由1.43億美元暴漲到450億美元,這些錢直接進了美
聯儲銀行股東們的腰包。"

埃斯塔克.穆林斯


如此眾多的總統對金錢權力的威脅反複發出過警告,如此大量的國會記錄和法律案例明
白無誤地說明了美聯儲的私有性質,可是有多少米國人、中國人和其他國家的人知道這
一點呢?這才是問題的可怕之處!我們以為"自由公正"的西方權威新聞媒體會報道一切
真相,原來真相是大量的事實被它們有意地"過濾"掉了。那麽米國的教科書書呢?原來
各種以國際銀行家們的名字命名的基金會們在為米國的下一代挑選著"內容健康"的教科
書。

在威爾遜總統去世之前,他承認自己在美聯儲的問題上是被"欺騙"了,他內疚地表示"
我在無意之中摧毀了我的國家"。

當1914年10月25日美聯儲正式開始運作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又一個完美的時間
"巧合",美聯儲的股東們注定要大發一筆橫財了!


第四章 一戰與大衰退:國際銀行家的"豐收時節"

"我們共和國的真正威脅是這個看不見的政府,它就像一個巨大的章魚將它無數的粘稠
的觸角緊緊裹挾著我們的城市、州和國家。這個章魚的頭是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集團和
一小撮被稱為國際銀行家的具有極大能量的金融寡頭,他們實際上操縱著米國政府來滿
足他們自己的私欲。

通過控製貨幣供應來控製政府,這樣使剝削一個國家的公民和資源變得更加容易。這就
是為什麽這些大家族從這個國家誕生之初就竭盡全力來使權力(他們將我們的"領導者"
玩弄於鼓掌之間)和財富(他們通過美聯儲的貨幣發行來汲取社會財富)高度集中。

這些國際銀行家和洛克菲勒標準石油控製了這個國家大多數的報紙和雜誌。他們用這些
報紙的專欄評論來鉗製政府官員,對於那些不肯就範的人,他們則通過輿論將這些官員
趕出政府機構。

他們(銀行家)實際上控製著兩黨(共和黨與民主黨),草擬(兩黨的)政治綱領,控
製政治領導人,任用私有公司的頭頭,利用一切手段在政府高層安插順從於他們腐敗的
大生意的候選人"
。 [4.1]


1927 紐約市市長 約翰.黑侖(john hylan)





本章導讀


打仗就要花錢,越大的戰爭花錢越多,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問題是,誰花誰的錢?由
於歐美政府沒有貨幣發行權,政府必須也隻能向銀行家借錢。戰爭使物資消耗達到燃燒
的速度,戰爭使交戰國砸鍋賣鐵也要堅持,戰爭使不惜一切代價的政府不計條件地向銀
行家融資,難怪戰爭始終是銀行家的最愛。他們策劃戰爭,他們挑動戰爭,他們資助戰
爭,國際銀行家們華麗的大廈,從來就是建立在死傷枕籍的廢墟之上。

國際銀行家另一個賺大錢的手段就是製造經濟衰退。首先是擴大信貸,將泡沫吹起來,
等人民的財富大量投入投機狂潮後,然後猛抽銀根,製造經濟衰退與資產暴跌,當優質
資產價格暴跌到正常價格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時,他們再出手以超級低廉的價格收
購,這在國際銀行家們的術語中叫作"剪羊毛"。當私有中央銀行成立後,"剪羊毛"行動
的力度和範圍都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

最近的一次"剪羊毛"行動,發生在1997年的亞洲小龍和小虎們身上。中國這隻大肥
羊最終能否避免被"剪羊毛"的惡運,就要看中國是否認真去研究發生在曆史上的一幕幕
觸目驚心的"剪羊毛"慘劇了。

外資銀行全麵進入中國之後,與以前最根本的不同就在於,從前的國有銀行雖然有推動
資產通貨膨脹來賺取利潤的衝動,但決沒有惡意製造通貨緊縮來血洗人民財富的意圖與
能力。中國建國以來之所以從未出現重大經濟危機,其原因就是沒有人有惡意製造經濟
危機的主觀意圖和客觀能力,國際銀行家全麵進入中國之後,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基辛格在其名著《大外交》(diplomacy)一書中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句令人
印象深刻的評論,他說: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令人驚訝之處,並不是其爆發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一件與以前其它
危機相比顯得無足輕重的事件,而是因為它(戰爭)拖了這樣久才爆發。"
[4.2]

1914年6月28日,歐洲正統王室哈布斯堡王朝的王儲斐迪南大公來到1908年被奧地利並
吞的波斯尼亞視察,被一位年輕的塞爾維亞刺客刺殺。這原本隻是一件性質單純的恐怖
組織策劃的複仇行為,當時隻怕沒有任何人會想到這件事竟然成為引爆了一場涉及30多
個國家,卷入15億人口,傷亡高達3000多萬人的世界級戰爭的導火索。

自普法戰爭以來,法國與德國成了世仇,當英國不得不從"光榮孤立"的歐洲大陸政策中
走出來時,麵臨的是德強法弱的局麵。德國已是歐洲第一強國,若不加以遏製,勢必成
為英國的心腹大患。於是,英國拉上對德國也頗為忌憚的俄國,與法國一起成立了三國
協約(triple
entente),德國則與奧地利結盟, 歐洲兩大對立 集團就此成型。

兩大陣營不斷擴軍備戰,保持著大規模的常備軍,各國政府都因此陷入深深的債務泥潭
。"一項詳細的歐洲公共債務收入報告顯示各種債券的利息支出和本金償付每年高達53
億4300萬美元。歐洲各國的金融已深陷其中,政府不禁要問,盡管戰爭有各種可怕的可
能,但是比起如此昂貴和不穩定的和平來說,戰爭或許是一種更值得考慮的選擇。如果
歐洲的軍事準備最終不是以戰爭來結束,那就必然是以各國政府破產而告終。"[4.3]

從1887年到1914年,這種不穩定和昂貴的和平僵持著,高度武裝但已接近破產邊緣的歐
洲各國政府仍在怒目對視著。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由羅斯切爾德家族發展並
建立起來的歐洲銀行體係向對立的各方提供信貸,全力促成了這種軍事對峙。

戰爭實際上打的是錢糧,到1914年時,很明顯歐洲的主要國家都已經不能負擔一場大規
模的戰爭了。他們雖然擁有龐大的常備軍,普及的軍事動員體製,和現代化的武器係統
,但他們的經濟卻無力支撐巨額的戰爭費用。情況恰如俄國樞密院大臣在1914年2月向
沙皇的進言中所指出的那樣,"作戰的花費無疑將超出俄羅斯的有限財力所能負擔。我
國勢必需要向盟邦及中立國借貸,不過代價不菲。如果戰爭結果對我國不利,則戰敗的
經濟後果將難以估量,全國的經濟將陷於全麵癱瘓。即使是戰爭取得了勝利,對我國的
財政也極為不利,德國一敗塗地後將無力賠償我國的軍費。和約將受製於英國的利益,
不會給德國經濟充分複蘇來償還我們的債務的機會,甚至戰爭結束很久以後也不可能。
"[4.4]

在這種情況下,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是無法想象的。如果真的開戰,也隻能是局部的、短
暫的和低烈度的,可能更像是持續10個月左右的1870年的普法戰爭。但這樣的戰爭結果
,隻能緩解而無法解決歐洲的對立局麵。於是,開戰的時間就隻有在不穩定和昂貴的和
平中拖延著,直至美聯儲的成立。

大洋彼岸的米國雖然當時已是世界第一的工業強國,擁有龐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和豐富的
資源,但是,直到1913年以前卻仍是一個依賴外債的國家,很少能向國外提供信貸。原
因正是由於缺少中央銀行,紐約的銀行家們難以集中調動全國的金融資源(
mobilization
of credit)。但是,銀行家的天性使得他們對大規模戰爭興趣濃厚,戰爭能夠毫無疑
問地為銀行家帶來豐厚的利潤。當美聯儲法案通過後,國際銀行家們立即行動起來,
1914年8月3日,羅斯切爾德在法國的銀行就給摩根發報,建議立即組織1億美元的信貸
用於法國向米國購買物資。威爾遜聞訊立即表示反對,國務卿威廉.布萊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譴責這項貸款為"最惡劣的非法 交易"。

德國與米國在政治和經濟方麵素無過節,當時的米國有大約800萬德國後裔,約占全國
人口的10%,在米國建國之初,德語差一點成為米國官方語言,德裔米國人擁有著不小
的政治影響力,加之米國的愛爾蘭移民對英國素無好感,米國政府又曾和英國幾度交戰
,所以在戰爭之初,米國政府對英法與德國之間的戰爭抱著事不關己的觀望態度。與急
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的銀行家相比,米國政府顯得冷靜和正常得多。情況居然是,銀行家
積極主張對德宣戰,政府則堅決反戰,嚴守中立。

這時銀行家們想出一個權宜之計,那就是區別對待為協約國提供發售債券而進行的貸款
行為與為協約國提供信用來購買米國物資。在銀行家的威迫之下,威爾遜隻有答應了後
者。隨著大選連任時間的逐步接近,威爾遜在參戰問題上逐漸向銀行家的立場傾斜。

1913年12月23日,美聯儲法案通過,爆發世界級別戰爭的條件終於成熟了。基辛格博士
所說的拖了許久的戰爭機器終於可以啟動了。

2. 斯特朗操縱下的戰時美聯儲


本傑明.斯特朗(Benjamin Strong)開始引起公眾矚目是在1904年當他成為銀行 家信
托(Bankers
Trust)的董事長的時候。當時,摩根的親信戴維森對日益崛起的信托公司越來越擔心
,這些信托公司業務範圍比商業銀行更加廣泛,所受的政府監管卻更少,因此能夠以更高
的利息吸引資金。為了應付這種新的競爭,戴維森在得到摩根的授意後,於1903年也幹
起了信托的買賣,斯特朗成為戴維斯的具體執行人。在隨後的1907年風暴中,銀行家信
托還加入拯救其它金融機構的行動,斯特朗因此而名聲大噪。1913年美聯儲成立之後,
戴維斯和保羅.沃伯格找到斯特朗進行了一次深談,希望斯特朗出任美聯儲紐約銀行董
事長這一關鍵位置,斯特朗爽快地答應了。從此,斯特朗成為美聯儲係統實質上的首腦
人物,摩根、保羅、謝夫等華爾街巨擎的意圖在美聯儲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貫徹執行。

斯特朗迅速適應了新的角色,他成立了非正式的美聯儲董事論壇的組織,定期聚會商討
戰爭時期的美聯儲行動準則。他以非常巧妙的手法操縱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並將分散
於12個美聯儲地區銀行的權力集中到美聯儲紐約銀行手中。美聯儲係統表麵上允許各地
12家聯儲銀行根據本地區實際需要製定各自的貼現率和商業票據抵押政策,換句話說,
各地聯儲董事會有權決定何種商業票據可以作為抵押而獲得何種貼現率。到1917年,至
少13種不同類別的商業票據抵押準則被建立起來。
[4.7]

但是,由於戰爭,美聯儲紐約銀行事實上隻將迅速增加的國債作為抵押票據,由於國債
數額遠遠大於其它商業票據的總和,並且增長迅猛,很快就將美聯儲其它地區銀行的票
據抵押政策邊緣化,在斯特朗控製下的"公開市場操作",很快就將國債確定為主要和唯
一的抵押票據,從而全麵控製了整個美聯儲係統。

由於資助歐洲戰爭的大規模的債券發售,使得米國貨幣流通量巨減,中央銀行的威力開
始顯現出來。米國政府開始海量增加國債,美聯儲也以驚人的胃口吃進,巨額的美聯儲券
(Federal
Reserve Note)如江河決堤一般撲向了流通領域,彌補了歐洲戰爭債券所導致的貨幣緊
縮。代價是米國國債的直線上升,結果僅美聯儲開始全速運作的短短4年中(1916年到
1920年),米國的國債就由10億美元暴漲25倍到250億美元[4.8],所有的國債都是用美
國人民的未來納稅作為抵押,結果是在戰爭中,銀行家們爆賺其錢,而人民卻出錢、出
力和流血。




第七章 誠實貨幣的最後抗爭1


7.1 肯尼迪:白銀美元的殉葬品


"曆史表明放貸者會使用包括濫用權力、詭計、欺騙和暴力在內的一切手段來確保他們
對貨幣和貨幣發行的控製,以便達到控製政府的目的。"

米國第4屆總統傑姆斯.麥迪遜


1.肯尼迪:美元銀本位的犧牲品


肯尼迪遇刺前兩分鍾

對於米國人來說,1963年11月22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肯尼迪總統在德克薩斯州的達
拉斯市遇刺身亡。噩耗傳來,整個米國都陷入了震驚和悲傷之中。幾十年以後,人們在
說起這一時刻時,很多人都能清楚地記得當時自己在幹什麽。究竟是誰,為什麽刺殺肯
尼迪至今仍眾說紛紜。米國官方的沃倫委員會的最終結論是一個名叫奧斯瓦德的凶手單
獨作案,但是此案的疑點實在太多,幾十年來社會上流傳著各種陰謀論。

最明顯的疑點是凶手被警方抓獲不到48小時,就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另一名猶太殺手近距
離槍殺,上百萬人在電視機旁看到了謀殺全過程,而該凶手的動機竟然是"要向全世界
的人展示猶太人的膽量"。


Jack Ruby shooting Lee Harvey Oswald.

另一個巨大的疑點是到底幾個人參與了謀殺肯尼迪,沃倫委員會的結論是奧斯瓦德在5.
6秒的時間裏連發三槍,其中一發子彈打飛,一發擊中肯尼迪的頸部,另外一發致命的
子彈命中頭部。幾乎沒有人相信奧斯瓦德能在這樣短的時間裏準確射擊三次,更奇怪的
是打中肯尼迪的頸部的子彈是先擊中了坐在肯尼迪前方的德州州長後,再射中肯尼迪的
,而這樣的幾率幾乎為零,所以人們稱之為一發"神奇的子彈"。更多的專家相信,不隻
一人從不同的方向朝肯尼迪開槍,而且不止三發子彈。

據後來護衛肯尼迪車駕的一名巡警回憶,"當肯尼迪在機場忙著和歡迎的人群握手時,
約翰遜(副總統)的秘密特勤(Secrete
Service)走過來給我們做安全工作指示。最讓我吃驚的是他們說總統在德利廣場(刺
殺現場)的行車路線臨時作了修改。如果保持原來的路線,殺手可能完全沒有機會下手
。他們還給我們下了一個聞所未聞的命令,通常情況下,我們四個摩托護警應該緊靠總
統座車的四周,但是他們這次讓我們全部退到車後,任何情況下不得超過總統座車的後
輪。他們說這是為了讓大家有一個'沒有遮攔的視野'
… … 我的另一位朋友(保護副總統約翰遜)看見他(約翰遜)在聽到第一發子彈前3
0或40秒時,開始在車裏彎下身來,甚至在車隊拐上休斯敦大街之前。也許他在車裏
的地毯上找什麽東西,但是他看起來就好像預感到會有子彈飛過來一樣"。

當第一夫人傑奎琳隨著丈夫的遺體乘空軍一號到達華盛頓機場時,她仍然穿著濺滿肯尼
迪鮮血的大衣,她堅持這樣做就是為了讓"他們看看犯下的罪惡",此時的凶手奧斯瓦德
仍被警方看押,傑奎琳所說的"他們"又是?傑奎琳在自己的遺囑中說道,在她死後50
周年(2044年5月19日),如果她的最小的孩子已經去世,她授權肯尼迪圖書館
公開一份500頁的關於肯尼迪的文件。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她最小的兒子在1999年
的一次飛機失事中喪了命。

肯尼迪的弟弟羅伯特,著名的民權運動推動者,在1968年當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之
後,幾乎肯定可以最終當選總統,但是就在他歡慶勝利的時候,又是在大庭廣眾的場合
被亂搶打死。

在肯尼迪被刺殺後的短短三年中,18名關鍵證人相繼死亡,其中6人被槍殺,3人死
於車禍,2人自殺,1人被割喉,1人被擰斷了脖子,5人"自然"死亡。英國的一名數
學家在1967年2月的倫敦星期日時報聲稱,這種巧合的概率為10萬萬億分之一。
從1963年到1993年,115名相關證人在各種離奇的事件中自殺或被謀殺。[注
7.8]

沃倫委員會讓人生疑的還有封存所有文件、檔案和證據長達75年直到2039年才解
密,這些文件涉及CIA、FBI、總統特警保鏢、NSA(國家安全局)、國務院、海軍陸戰隊
等機構。另外,FBI和其它政府機構還涉嫌銷毀證據。

2003年肯尼迪遇刺40周年,米國ABC廣播公司搞了一次調查,70%的米國人認
為刺殺肯尼迪是一個更大規模的陰謀。

如此大規模地協調和組織,如此明顯的證據和證人的封殺都說明肯尼迪刺殺事件其實已
經不是一次秘密謀殺,而更像是公開處決,意在警告今後的米國總統們要搞清楚誰才是
這個國家的真正主宰。

問題是,肯尼迪家族也是國際銀行家集團中的"圈裏人",其父約瑟夫就是1929年股
票崩盤時大發其財,後來被羅斯福總統任命的首屆米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主席
,早在40年代就躋身在億萬富豪的行列中了,如果不是這樣顯赫的家境,肯尼迪也不
可能成為米國曆史上第一位信仰天主教的總統。那麽肯尼迪何以開罪了整個統治精英階
層,以至於落得殺身之禍呢?

毫無疑問,肯尼迪是一位富有雄心和才幹的人物,當年紀青青的他坐上了總統的寶座,
就碰上了古巴導彈危機這樣重大挑戰,他的表現堅定陳穩,可圈可點,麵對和蘇聯可能
爆發核戰爭的巨大危險而毫不妥協,最終逼退了赫魯曉夫。肯尼迪還意氣風發地推動了
米國航天計劃,最終使人類的足跡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盡管他沒能親眼看到這一偉大的
時刻,但他的神奇的感召力卻伴隨著整個計劃。在推動民權運動方麵,肯尼迪兄弟更是
功勳卓著。1962年當第一名黑人大學生試圖到密西西比大學注冊時,引發了當地白
人的激烈反對,全米國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民權運動的這個焦點上。肯尼迪毅然下令出動
400名聯邦執法人員和3000名國民警衛隊護送這名黑人學生上學,此舉震驚米國
社會,肯尼迪頓時深得人民愛戴。在他的號召下,米國青年踴躍參加和平隊(Peace
Corps),誌願奔赴世界第三世界國家去幫助當地的教育、衛生和農業的發展。

2

在肯尼迪主政的短短3年中,能有如此耀眼的政績,的確堪稱一代豪傑。這樣雄才大略
的抱負,如此果斷堅毅的心誌,再加上米國人民的熱愛和世界各國的敬仰,肯尼迪豈是
願做"傀儡"的人物?

當肯尼迪越來越強烈地想按照自己良好的意願來運作這個國家時,他就必然與他背後的
強大而無形的統治精英集團產生尖銳的衝突。當衝突的焦點涉及到國際銀行家所主導的
統治精英的最核心最敏感的問題
- 貨幣發行權的時候,肯尼迪也許並不知道自己的大限已經到了。

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簽署了一份鮮為人知的11110號總統令(Executive
Order),著令米國財政部"以財政部所擁有的任何形式的白銀,包括:銀錠、銀幣和標
準白銀美元作為支撐,發行'白銀券'(Silver
Certificate)",並立刻進入貨幣流通。肯尼迪的意圖十分明顯,從私有的中央銀行美
聯儲手中奪回貨幣發行權!如果該計劃最終得以實施,米國政府將逐步擺脫必須從美聯
儲"借錢"並支付高昂利息的荒謬境地,並且以白銀為支撐的貨幣不是"透支未來"的債務
貨幣,而是基於人們已有勞動成果的"誠實貨幣"。"白銀券"的流通將逐漸降低美聯儲發
行的"美元"(Federal
Reserve Note)的流通度,很可能最終迫使美聯儲銀行破產。

如果失去控製貨幣發行的權力,國際銀行家對米國這個最大的財富創造國將失去大部分
影響力,這是生死存亡的根本問題。

要搞清楚11110號總統令的由來和意義,我們必須從白銀在米國的幾起幾落說起。

白銀在米國成為合法貨幣始於1792年的《1792年鑄幣法案》(Coinage Act of
1792),該法案奠定了美元的法律地位。一美元包含純銀24.1克,金銀比價1比15
。美元作為米國貨幣最基準的度量衡是基於白銀之上的。此後米國長期保持金銀貨幣雙
軌製。

到了1873年2月,《1873年鑄幣法案》在歐洲羅斯切爾德家族的壓力下,廢除
了白銀的貨幣地位,實行了單一的金本位,由於羅斯切爾德家族掌握著世界上大部分的
黃金礦產和黃金供應,他們實際上控製了整個歐洲的貨幣供應。白銀的產地比黃金更為
分散,產量和供應量也大得多,控製起來難度更大,所以在1873年前後,羅斯切爾
德家族先後脅迫歐洲大部分國家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實行完全的金本位。米國也是這
個總體步驟中的一步。這個法案在米國西部產銀州激起了強烈反對,人們稱這個法案為
"1873年惡法"(Crime
of 1873),隨後產生了轟轟烈烈的支持白銀的民間草根運動。

米國國會為了平衡紐約地區歐洲勢力背景的銀行家的影響力,又通過了《1878年布
蘭德-埃勒森法案》(Bland-Allison Act of
1878),要求米國財政部必須每月購買價值200到400萬美元的白銀,金銀比價重
新設定為1比16。銀幣與金幣同樣具有法律效力,可以用於支付所有公共和私人債務
。和"黃金券"一樣,財政部同樣發行"白銀券",一美元的"白銀券"直接對應一美元的銀
幣,以便於流通。



(一美元的"白銀券",可直接兌換一美元等價銀幣)

後來《1878年布蘭德-埃勒森法案》被《1890年謝爾曼白銀采購法》(
Sherman Silver Purchase
Ac)所取代,新法案增加了財政部必須購買白銀的數量,在以前的基礎上,財政部必須
每月增加450萬盎司的購買量。

1913年美聯儲成立以來,"美聯儲券"(Federal Reserve
Note)開始發行,到1929年大衰退時,"美聯儲券"已經逐漸占有貨幣流通的主要份
額。到1933年時,"美聯儲券"仍能兌換等價黃金。



(1914年一美元"美聯儲券",可以間接兌換等價金幣)


在1933年時,在貨幣流通領域中還有"黃金券"(Gold Certificate)和"米國政府
券"。


(1913年50美元黃金券,可直接兌換50美元等價金幣,1933年後持有該貨
幣違法)

"米國政府券"(United States
Note)就是林肯在內戰時期發行的米國第一種法幣,即"林肯綠幣"(Greenbacks)。它
的總發行量被限定在$346,681,016。1960年,它僅占米國貨幣流通總量的1%。



("米國政府券",即"林肯綠幣")

除了上述4種主要貨幣,還有少量的其它貨幣形式共存。

在1933年羅斯福廢除金本位並宣布擁有黃金非法之後,黃金券即退出流通。米國貨
幣流通領域僅剩下"美聯儲券"、"白銀券"和"米國政府券",由於"米國政府券"先天不足
,有發行上限,所以不被國際銀行家視作重大威脅。"白銀券"就麻煩多了。

由於米國財政部被法律規定常年購買白銀,到30年代,米國財政部已經擁有高達60
多億盎司(Troy
Once)的白銀,大致接近20萬噸的龐大儲備,再加上白銀礦產遍布世界,生產量也頗
為可觀,要是全部實現貨幣化發行"白銀券",勢必成為國際銀行家最大的夢靨。

1913年的《聯邦儲備法案》中規定,如果美聯儲解散,所有還在流通領域的美聯儲券必
須以等價白銀回收,1933年羅斯福幫助國際銀行家廢除了金本位之後,米國貨幣流
通實際上是處在"銀本位"之下。

不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廉價貨幣"和"赤字財政"的"大業"就會受到嚴重掣肘,國際銀
行家夢寐以求的通過通貨膨脹這種更高效率的金融工具來神不知鬼不覺地掠奪公民財富
的計劃就會受到牽製。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大規模赤字財政的推行,再加上戰後重建歐洲經濟的龐大開支以
及朝鮮戰爭的卷入和越南戰爭升級,美聯儲大規模發行國債貨幣逐漸被市場發覺,米國
人民從40年代開始不斷用"白銀券"兌換成銀幣和銀錠,導致財政部天文數字的白銀儲
備急劇縮水。5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的電子工業和航天工業對白銀的需求量急劇增長,
更是雪上加霜,到60年代初肯尼迪入主白宮時,財政部的白銀儲備已銳減到19億盎司
。同時白銀的市場價格猛漲,已逐漸逼近銀幣的貨幣價值1.29美元。當"白銀券"被兌換
成白銀實物後,"白銀券"也就自然退出流通,"劣幣驅除好幣"的"格雷欣法則"的效應顯
現了出來。

這一切就是肯尼迪簽署11110號總統令的大背景。

3

保衛白銀和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成為肯尼迪和國際銀行家鬥爭的焦點。

對於國際銀行家而言,徹底廢除黃金的貨幣地位已在全盤計劃之中,但解決白銀問題擁
有著更高的優先級別。由於白銀的潛在礦藏資源非常巨大,一旦世界各國在市場價格引
導下開始更大規模的勘探和開發,不僅廢除金本位的目標將難以實現,而且還將陷入黃
金和白銀的兩線作戰。一旦白銀供應量大漲,"白銀券"很可能死灰複燃,重新與"美聯
儲券"一爭高下,由於米國政府掌握著發行"白銀券"的大權,到時候鹿死誰手尚無定論
。"白銀券"如果占了上風,美聯儲的生存就麵臨著極大的風險。

所以國際銀行家最緊迫的任務是盡最大可能壓低銀價,一方麵讓世界銀礦行業處在虧損
或是微利狀態,從而延緩銀礦的勘探和開發,減少供應量;另一方麵促使工業用銀量猛
增,使得替代白銀材料的研究和應用變得毫無必要,從而以最快速度消耗米國財政部僅
存的白銀儲備。當財政部拿不出白銀的時候,"白銀券"自然就不戰而降,廢除白銀的貨
幣地位也就順理成章了。關鍵是爭取時間。

肯尼迪自然是對此心知肚明,他一方麵對國際銀行家表態適當時機可以考慮廢除白銀的
貨幣地位,另一方麵卻另作安排。不幸的是,他的財政部長道格拉斯.第倫(Douglas
Dillon)並非他的心腹,第倫出身於華爾街銀行大家族,身為共和黨人被國際銀行家強
塞到肯尼迪的民主黨內閣中,主要財政大權由第倫向國際銀行家們負責。在第倫上任後
,他的首要工作就是以最快速度消耗財政部的白銀儲備。果然第倫不負眾望,他以91
美分一盎司的超低市場價向工業用戶大量傾銷白銀。1947年成立的米國白銀用戶協
會(TheSilver Users Association)與第倫遙相呼應,強烈要求"賣掉(財政部)剩餘
的存銀來滿足白銀用戶的需求"[注 7.9]

---
*** 米國是萬惡之源, 買辦是亡國之禍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