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田: 對米國的等效核威懾戰略刻不容緩
(2007-01-26 22:15:27)
下一個
老田:對米國的等效核威懾戰略刻不容緩
作者:老田
一、 中國的安全態勢不容樂觀
從科索沃戰爭以後,米國的全球戰略重心已經明顯東移,台獨和菲律賓開始猖獗
,向大陸漁民開槍的最近又加上了越南。還有日本的周邊事態法案,以及日本政
府傾向折射到民間的右翼勢力,也沉渣泛起再度猖獗。這些都應該讓我們頭腦清
醒,國家的安全形勢不容樂觀,必須有合適的因應之策。過去中華民族的強仇大
敵所使用過的一切策略,都在台獨分子的嘴裏複活,如“七塊論”、“夾擊論”
和“亞洲集體安全體係”等等。就憑台灣那點實力想要做這樣的清秋大夢,那是
決無可能的。反過來說,如果獨台偏安人士有這樣的出息,恐怕不是要搞台獨而
是反過來要光複大陸了。雖然象台獨這樣的反華急先鋒實力不夠,但其中軍和後
台就不是這樣實力有限了。
對於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所受到的巨大損失,不僅國內有三千五百萬民眾慘遭不
幸,而且在南洋的僑胞也備受屠戮。對著這樣的慘痛教訓,作為中國政府,必須
替整個民族的利益作未雨綢繆,不能再在“韜光養晦”的迷夢中,貽誤時機。更
不能指望今天的敵人比過去仁慈,也不能被虛假的所謂“夥伴關係”束縛手腳,
那個最著名的夥伴乃是天底下最勤奮的夥伴。雖然國防是著名的“自我擊破的預
言”:即本來以為敵人會來,所以加強國防建設,但國防建設好了,敵人反而不
敢來了;即便是如此,也應該義無返顧地下定決心擊破它。
對於加強國防的策略性選擇,如果在常規和非常規軍備方麵都能夠占到優勢,那
當然就比較理想了,但這個境界大概隻有米國及其盟國的精誠合作才能夠達到。
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經濟和技術實力有限,全麵的軍備競賽必定會拖跨
經濟,重蹈蘇聯的覆轍。
所以在戰略選擇上,一定要避免常規軍備的競賽,在建設全麵核威懾的基礎上,
執行等效威懾戰略。
二、 美蘇冷戰時期軍備競賽的回顧與教訓
1946年丘吉爾在米國富爾頓的鐵幕演說,被視為冷戰開始的信號。他號召英語國
家聯合起來反對鐵幕後的國家。他的講話中明顯有利用米國力量,重振大英帝國
雄風的念頭。他對共產主義的露骨抨擊中,也充滿了富人和資本家的偏見。真正
以民主為號召反對獨裁的冷戰是出於米國的炒作和包裝的結果,惟其如此,西方
陣營才變得更加廣泛和強大,從而也保證了最後的勝利。對照丘吉爾的狹隘和私
心,米國更加具有戰略眼光和統一戰線意識。其實在二戰中開辟第二戰場的問題
上,丘吉爾的島蛙心態已經大有表現。直到最後他還在為巴爾幹方案力爭,而羅
斯福則認為如果再不開辟第二戰場“蘇聯的坦克不僅會出現在柏林和布達佩斯,
還會出現在巴黎和米蘭”,那將更是西方世界的噩夢。
在二戰之後的早期,西方使用的明顯是“文攻武衛”的策略。由於西方已經擁有
原子彈這樣的殺手鐧,所以狡獪地實現了軍隊複員,同時西方在報紙大肆發動反
蘇攻勢,妨礙蘇聯進行常規力量的裁軍。利用蘇聯的常規力量優勢的現實,大肆
製造蘇聯侵略成性的文章。在這種背景之下,蘇聯更加缺乏安全感。雙方更加沒
有可能建立信任機製,冷戰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走向深淵的。可以說冷戰雙方建
立互信的機遇,就是被西方丘吉爾這樣的白人民兵所刻意斷送的。
毫無疑問,西方是在冷戰中主動進取的一方,而蘇聯則是被動拖入的狀態,一切
甚至來不及好好品味和斟酌,決策是撞擊---反應式的。所以在一切攸關重大的決
策方麵,都給人謬以千裏的感覺。
米國熱衷於搞常規擴軍,與自身的技術優勢、經濟優勢和進攻性的全球戰略密切
相關。蘇聯的垮台就是與自身定位錯誤,盲目跟進有關,蘇聯本應該采取防禦態
勢卻熱衷於搞進攻性的常規兵力,結果又主要窩在家裏搞防禦,實在是有點頭腦
糊塗。最重要的是蘇聯這麽一搞,結果是以短擊長,與整個西方的經濟技術力量
對峙,而且在自己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連中國這樣的窮朋友又不珍惜,結果是造
成兩線作戰。對這樣的深刻教訓決不可掉以輕心,中國沒有進攻性的全球戰略需
要,也沒有和西方一比的經濟技術實力,在常規軍備發展和安全依靠上應該以保
持必要為原則,蘇聯式的錯誤和雄心理應加以避免。
蘇聯在冷戰中的失策之處,還表現在中蘇邊界的100萬駐軍上。蘇聯在1968年幹預
完捷克之後,確實很想幹預中國局勢,並於1969年在珍寶島出手試探中國軍隊的
應手。所以大批軍隊進入邊境地區,計有6個坦克師,40個摩步師,此外還有12個
師的空軍兵力,合計103萬人。據老毛的判斷,蘇聯想要攻入北京,需要400萬軍
隊。根據蘇聯人後來更為謙虛的說法,需要500萬人,而且還進一步認為,若被老
毛拖入人民戰爭(幾乎是必然的),全師而退的機會是零,連從北京撤出主力的
可能性也隻有10%,如果蘇聯不使用核武器的話,中國人在付出重大犧牲之後,將
有能力用武力恢複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時期的邊界。如果使用核武器的話,他
們將無法兩手空空麵對米國,而且當時蘇聯也僅有320萬軍隊,就是在這種明知不
可能的情況之下,蘇聯人竟然把邊境駐軍堅持到90年代,拒不采取得力措施與中
國和解。真所謂“癩蛤蟆不吃人,生像難看”。
三、 冷戰中中國的惡劣處境和長期貽害
在冷戰之中,蘇聯的重心放在歐洲,米國就相應地認為亞洲是薄弱環節,所以在
歐洲取守勢,在亞洲采取攻勢。韓戰和越戰就是這樣的範例,韓國李承晚的勇敢
並非出於自身的強大,而是直接來自西方特別是米國,實際上今天台灣李登輝的
勇氣---“向不可能的事情挑戰”---也是從米國進口的。
這樣的政策選擇使得當時的新中國麵臨非常嚴峻的考驗,而且經受了非常大的軍
事壓力。老毛等人常常必須下破釜沉舟的決心,否則以中國之貧弱根本不足以應
付帝國主義的挑釁。反過來帝國主義者也是感到難受無比,一點都施展不開,好
象有了老毛以後,東亞就不再是他們為所欲為的樂土了。
除了戰爭的直接威脅之外,間接威脅所造成的間接損害也是非常巨大的,實際上
直到今天中國還在品嚐間接損害的惡果。在中國曆史上,大概找不出比共產黨更
為好大喜功的群體了,但在共產黨領導下建立的企業,平均規模之小之分散堪稱
世界之最,除了八十年代建立的一些石化工廠規模尚可以外。這樣的工業發展戰
略執行了幾十年,今天中國的國有企業普遍規模太小達不到經濟的生產規模,產
業布局不是按照本身的自然和經濟條件分布,而是處於嚴重的產業同構和重複建
設態勢,整體的投資效益極差,缺乏市場競爭力的現象非常普遍。這些都是“進
山、鑽洞、分散”的備戰戰略結果,老毛當時甚至要求每個縣都要建立起獨立的
自給自足的工業體係。
中共對於核戰爭的恐懼和擔心,並不是沒有根據和鄉巴佬的舊式過激反應,在世
界上也不是獨此一家。米國的許多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戰略家,在六十年代也相信
核戰爭是一定會爆發的(如亨庭頓)。而且根據米國已經解密的文件,米國計劃
在與蘇聯的核戰爭中,把中國也一並滅掉,避免中國人留下來控製世界。實際上
在今天米國仍然試圖使用核威懾戰略牟利和遂行遏製,前些時網上流傳的所謂“
蘭德報告”,雖然不值得一駁,但是體現的就是這樣的心戰伎倆。
幾乎在經濟決策的一切方麵,無不受戰爭思維的影響。大陸在過去50年中,多次
受到米國和蘇聯的核戰爭威脅。一些重大的建設項目深受影響尤為明顯,在三峽
大壩的決策中表現的最為突出,實際上直到今天,還有網友為三峽水庫的戰爭安
全問題擔憂。該擔心的大工程還著實不少,如果大西線調水工程實施的話,其中
的金沙江大水庫和黃河拉加峽水庫庫容都超過了400億立方米,而怒江夏裏水庫庫
容則超過1000億立方米,是三峽的2.5倍,居世界第九位。根據規劃長江在重慶到
宜賓之間,還有3-4座水電站,在宜賓到雲南虎跳峽1100公裏的金沙江上,還要建
設11座大型水電站,總的裝機容量接近8000萬千瓦。在中線南水北調實施後,丹
江口水庫要加高到176米,庫容也接近300億立方米。這樣一些關係國計民生的大
型水利工程,不可能因為擔心受到戰爭威脅,就予以放棄。
至於有人認為,現代核戰爭是有先兆的說法,恐怕用荒唐還不足以形容。至於可
以提前把三峽水庫放空雲雲,那更是笑話。三峽庫容393億立方米,即使按6萬立
方米/秒的流速來放空水庫,也需要接近6天時間。如果同時長江的來水量超過2萬
立方米/秒,那麽就需要動用荊江分洪區,敵人未打而自己倒先亂了。而且核戰爭
之殘酷,美蘇都以“確保相互摧毀”為目標,不可能出現以有限戰爭為目的的核
戰爭,後動手的可能就失去出手的機會,出手必定是雷霆一擊不留餘地,還奢談
什麽有數天時間來作準備。
中國要走上正常的工業發展軌道,要大膽建設攸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必須把
核還擊能力提升一大步。放棄“有限核威懾戰略”,執行“恐怖平衡戰略”,保
證核力量能夠對主要敵對國家的“確保相互摧毀”的效果。
四、 戰略威懾必須有新的思路
實際上已經沒有軍備擴充該不該進行的問題,而是如何進行才能夠更加有利的問
題。從目前的霸權主義的優秀表現來說,中國應該屏棄有限核威懾戰略,在建立
全麵核威懾的基礎之上,執行“等效核威懾戰略”。
目前中國執行的有限威懾戰略隻能夠選擇有限發展的工業之路,有趣的是事態發
展由不得中共自由選擇。感謝米國佬,他們比我更加急不可耐,要催著中共搞全
麵威懾,TMD和NMD的出台,逼得共產黨政府不得不走上軍備競賽之路。
即使不為大西線和三峽考慮,即使不為工業正當布局考慮,僅僅是因為應對米國
的新行動,也必須把核威懾提高到全麵威懾的層次。隻要中國把核武器的突防能
力提高(如采用小動量火箭技術),核武庫擴大到一定程度(如覆蓋米國的導彈
達到3000枚),把反衛星武器提高到實戰水平,全麵威懾的能力就已經建立起來
和比較有效了。而米國即使投入二十倍以上的人力物力,他們的防禦係統都不大
可能同步抵消中國的進步,中國的安全態勢反而會有較大的改觀。從經濟上看,
由於中國不需要保持進攻態勢,所以投入隻需要米國的1/20或者更少,就能夠發
揮巨大的效用,這也是中國可以奉陪得起的一場遊戲。在這一場遊戲中,付出道
德代價的是米國(咱們是處於被逼的態勢),付出更多經濟代價的是米國(即使
按投入占GNP的比例),安全態勢得到改善的是中國(在進展速度上米國不可能領
先,中國使用的是現成技術進行改進和加速列裝,而米國需要突破相當的技術跨
度),如果米國不主動奉陪的話,中國又不能采取進攻態勢,那就隻有中國消耗
國力而米國沒有,局麵就遠沒有這麽理想了。
在全麵核威懾建立起來以後,中國政府應該在合適的時候,宣布執行“等效威懾
戰略”,即無論是常規戰爭還是核戰爭,隻要敵人殺傷(包括間接殺傷)中國人
口達到10萬,中國就考慮使用核武器殺傷對方10萬,以避免卷入常規軍備競賽(
這對於中國經濟而言是難以容忍的)。有關打破常規戰爭和核戰爭分野這一點,
米國已經創造性地執行了,如對日使用核武器和多次威脅對當時無核的中國使用
核武器。
三峽水庫和大西線上的大水庫對於敵人的意義,就僅僅局限於可以在核戰爭中節
約一定數量的核彈頭。同時三峽水庫也決不是核武威力的理想放大器,水淹七軍
也不可能與“確保相互摧毀”的效果完全相同。如果我們的敵人不那麽吝嗇、或
者還將和他們在過去表現得同樣凶殘的話,這種差別大概就已經是他們不可接受
的了。為了避免卷入常規軍備競賽同時改善安全態勢,就必須執行“等效威懾戰
略”,這是非常明顯的。
當然最理想的是不搞軍備競賽,這樣的話雙方都可以集中精力改善民眾的福利,
但既然最優不可得,目前的次優方案就應該滿意,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知足常
樂”,做人也不能過於貪心,誰教我們和強盜居住在同一個地球上呢?
---
*** 米國是萬惡之源, 買辦是亡國之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