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信:台灣人民該說都說該做都做了,缺憾還諸天地
(2007-02-03 20:45:54)
下一個
《亞洲周刊》最新一期/當台灣人民盡力而為,該說都說,該做都做了,陳水扁仍然「不動如山」,那隻能聽天命,正如清朝船政大臣沈葆禎曾說:「缺憾還諸天地。」
胡忠信:電視政治評論員,台灣大學曆史係畢業,美國戴維斯加州大學博士班深造。著有《新台灣文化》、《台灣之子-陳水扁》、《期待台灣文藝複興》、《領導與管理》等書。
台灣的民主製度是不是發生了問題?陳水扁執政六年,已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根據TVBS最新民調,在台灣十大政治人物之中,陳水扁竟然敬陪末座,支持度隻有百分之十一,不滿意度高達百分之七十四。每十個台灣人當中,隻剩一個人支持陳水扁,如此低的政治聲望,「號令無法出宮門」,如何有效統治?國家競爭力又如何提升?
換做任何一個民主國家,陳水扁已下台,但是那怕證據確定而且指證曆曆,陳水扁仍然「不動如山」,為什麽?依據台灣憲政體製,總統有權無責,加上國民黨威權體製的因循,總統如同帝王,並無任何政府機製加以分權與製衡,兩蔣與李登輝將總統權力無限放大,陳水扁雖無此能量,但要反製各方下台壓力綽綽有餘;加上台灣人民的現代公民意識並不深厚,省籍矛盾、族群矛盾、南北差距、城鄉差距加以挑撥,政治人物即可在憤恨與積怨的集體潛意識找到生存空間。陳水扁能夠與民進黨、台獨掛恥,以國家安全做為擋箭牌,顯示台灣的民主製度仍有極大的改善空間。
研究美國式民主而成名的托克維爾認為民主奠基於兩大基礎,一是地方自治,二是司法獨立。蔣介石、蔣經國主政時代,為了反共而民主,不得不局部開放政權,從縣市長選舉由下往上開放,本來是假戲卻真做,最後連總統都要直選,國民黨也因此而在李登輝執政末期丟掉政權,地方自治成為台灣民主化的一大支柱。
那怕民主化已快二十年,但台灣的司法獨立始終無法確立。檢調、法院都是封閉係統,「檢察一體」成為行政力介入的最佳途徑。國民黨執政時代,「法院是國民黨開的」,政黨輪替以後,「法院被民進黨關掉了」,民間的流言正顯示司法獨立問題重重,各種不利陳水扁的指控最後都被「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媒體輿論隻能「狗吠火車」,民主製度的另一支柱──司法獨立與否,是目前台灣無法往前超越的另一因素。
今年初卸任的美國在台協會前台北處長包道格不久前打破沉默,在華府演講批評台灣的民主,有一些值得引述的觀察點:一、台灣媒體吵吵鬧鬧,受民眾批評,最大詬病處是缺乏深度的「調查新聞」。二、台灣的民主是「鬧哄哄的新民主」,民主未製度化,立委的專業助理不足,也缺乏審計調查機製。三、台灣的希望在世代交替,老一輩的台灣人因曆史因素而反國民黨,支持民進黨與台獨,新一代的台灣人不一定支持民進黨,也不必然視中國為敵人,台灣前途因而充滿樂觀。包道格對台灣的觀察,除了未提及司法獨立以外,都有深入的觀點。
盡管台灣的媒體、國會、族群矛盾無法一股作氣把陳水扁拉下台來,但是終年累月的揭弊與扒糞,陳水扁的公信力與領導力已近破產邊緣,陳水扁一大早起來的開門七件事,就是應付排山倒海而來的質疑聲浪。以最近喧騰一時的國務機要費為例,陳水扁最後僅能以國家機密為藉口,甚至不惜把部分內容外泄以自保。「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陳水扁將總統職位做小,窮斯濫矣殊死戰鬥,隻是把自己逼到牆角。現在的問題是:陳水扁什麽時候下台了。
陳水扁目前唯一能對台灣民主有貢獻者,就是自動請辭建立一個憲政慣例,否則,他把問題拖到二零零八年五月,下台之日也就是被起訴調查之時。近日台北政壇有一傳聞,李登輝向副總統呂秀蓮提出陳水扁下台三條件,一是予陳水扁特赦,二是提名立法院院長王金平組閣,三是呂秀蓮保證不角逐二零零八年總統。盡管上述傳聞被呂秀蓮否認,但政壇知情者證實傳聞是有這回事,而且已進行了一個月。陳水扁如果不急流勇退,時間愈往後拖,愈對自己不利。
陳水扁的負麵領導示範,固然重挫了台灣民主化進程,但從長遠觀點,未嚐不是一種「創造性破壞」,也提供了人民一個反思機會。尤其台灣的政治精英已大多數由選舉產生,選舉就會帶來庸俗化,庸俗的政客隻想作秀、討好選民,不會以建立民主法治為念,也不會提出有利國家、人民的願景與目標。
研究領導力的美國學者華倫.班尼斯認為領導者應具備四種素質:一、藉由營造共享的價值觀以凝聚民心;二、有獨特的聲音傳達訊息;三、真正的領導力就是正直誠信;四、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用上述標準檢驗台灣的政治人物,又有多少人符合要求?
前美國總統安德魯.傑克遜說:「決鬥需要不少勇氣,這種勇氣和拒絕朋友所需要的勇氣相比,根本算不了什麽。」總統在政府裏麵根本不應該有朋友,更不應該有財團的朋友,陳水扁跨越了界線,才引來目前進退失據、被逼下台的困境。
當台灣人民盡力而為,該說都說,該做都做了,正如清朝船政大臣沈葆禎撰聯評說鄭成功一生:「極人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一切已盡人事,再來就是聽天命,到底結果如何,就是這句話:將缺憾還諸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