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混音經驗總結:(不一定全不對,也不一定全對!)
幾個重要的概念:
最重要的三個要素是:壓限,均衡和混響。
最重要的一個理念是:混響要把高中低音分開做。
剛剛錄完的聲音要做一次標準化處理,這步很重要。如果有必要,也把伴奏音樂做一次標準化吧。
之後是降噪。降噪這項我覺得可有可無,甚至我不願去做降噪。一來是因為當前 MIC 的噪聲已經很小了,不開很大的音量很難發覺。另一點是降了噪的同時也會降掉許多人聲的細節,以至使聲音發幹發澀。再者是有一點點噪聲有時候會給人很溫暖很真實的感覺,這種感覺是當前流行音樂所缺少的東西。
(降噪參見: 降噪(1): 用Waves X-Noise降噪 降噪(2):終極武器 Waves Z-noise )
降噪完成後我會加話筒模擬和電子管模擬,用來強化溫暖感。(<---不一定全對!)
之後做壓限。壓限部分用 C4 的預置就行。如果沒有 C4,那麽就找一個多段的壓限器。如果還是沒有,那就隨便找一個什麽壓限都行。壓限後要做聲效激勵,L1 是我經常用的。BBE 也行,不過聲音會很硬。
之後是均衡。均衡曆來是爭論最多的項目,許多人給出了許多不同的概念。我這裏隻說我的經驗和喜好,我做均衡從來隻是加強 6000 Hz 以上的高音區,以增加唇齒音的清晰程度和空氣感,其它段均不做調整。(<---歐覺得不能什麽都這麽做吧, 不是很對!)
混響
國內國外許多經典的人聲混響的構成:
國內的流行音樂混響偏濕,但仍然分出了層次。也就是高音區衰減的時間長,中低音區短。壇子裏的發燒友製作的混響往往是中低音區衰減時間長,高音區短。這雖然合乎混響的實際情況,但會弄得聲音拖渺,不夠清楚。高音區衰減的時間長,就會使聲音清晰悅耳,充滿空氣感。中低音區衰減的時間短,會使混響發幹,合乎當前的流行趨勢。
請記住這個經典論斷:做混響時要把高中低音分開做,高音衰減的時間要長,濕度要大;中低音區衰減的時間要短,濕度要小。這樣製作出的混響就接近商業聲了。
經過以上的步驟,你已經能製作出來很商業化的人聲了。不過除此之外還有幾點需要你注意。
1)高音區的混響要加立體聲增強,以擴大聲場,進一步強化商業級人聲;
2)中低音區的混響要盡量小,小到聽不太清最好。中低音區的混響容易製造空間感,如果你想做演唱會的現場效果,那麽稍大一點也可以接受。
3)必須要留出一軌幹聲,用來強化人聲定位。
木問題,要啥有啥!
就是你那畫畫的作業還沒作涅...
周末魚塊:)
得給您倒掛個沙發。。。再倒著上杯茶(有點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