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毛的中國與其他

(2014-08-31 20:30:11) 下一個

中國曆代修史有個很好的傳統,當朝有記錄帝王政事和生活的“太史”,同時下一個朝代修上一個朝代的曆史,這樣的一種方式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正史的真實性。毛澤東,唯一無可爭議的是其“爭議性”,何況連中國共產黨黨史辦公室大概也沒有把修“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更不用說一介平民如我者根本不具備分析毛澤東所需要的史材和個人能力。所以我在這裏所談的,完全是根據有限的傳聞和我有限的見識上麵的,或許隻是無知的囈語而已。

我們很容易說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有其複雜性,有的時候甚至二種完全相反的品質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但是在生活中,我們還是不由自主地喜歡把人分成簡單的二類:好人和壞人,而無視在黑與白之間有著無盡的灰色地帶。這種簡單的區分常常還是十分有效的。記得有一次我在當當上購書,因當時對道家有興趣便買了一本胡蘭成的拈花微笑,拿到書時隻翻看了幾頁便後悔了,那些看似風雅的文字裏竟然透著掩飾不住的虛空媚俗與輕佻,後來回想起來,知其為人就不該買他的書的,人如其文,果然如此的。然而毛澤東肯定不是那麽簡單的了,我喜歡毛的詩詞,尤其欣賞其作品中所體現的雄渾氣魄和豪邁襟懷;而想到其人其事,則常常令我沉吟不已。

我相信毛的早年是懷抱著美好的理想,為一個更加民主自由富足的中國社會而呼號奔走。回頭來看在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十字路口,但凡有一點曆史使命感的知識分子都在尋求國家和個人在一個開放了的世界中的位置和出路。初生的民國困難重重,從一開始辛亥革命中黎元洪的被趕鴨子上架幹上了革命,到袁世凱權欲熏心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的再次複辟,再到軍閥混戰後蔣介石統領大局。即便現在看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還是非常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主張。然而中華民族天命未至,注定還要經曆更多的磨難與至於今。如果沒有日本的侵略,或許蔣介石政府能夠穩健逐步地貫徹民國之父孫中山的主張,民族矛盾解決了,接下來是民權和民生的改善。然而中國終於沒有那樣的國運。蘇共早期竭力扶持各國的共產主義事業在中國生根發芽,中共早期領導人團體在個人能力、集體組織、宣傳發展、軍事武裝等各方麵都完勝民國政府,同時也占據了道德製高點。在貧苦的中國廣大農村,均田地,耕者有其田在任何時候都有著幾乎絕對的號召力。其實對國共二黨的綱領稍做比較,就可以發現在早期他們是相當一致的。最主要的差別可能在於,國民黨傾向於采取更加溫和改良及循序漸進的態度來麵對民權和民生的問題(就如同現在共黨的“和諧穩定”主張,曆史真是會開玩笑啊),而共產黨則是更加堅決和激進的態度要求社會革命:在農村分田地,在城市組織工會爭取工人權利。當此曆史時期,如果國共能夠成功合作互補,應該是中國之大幸,可惜曆史不是那樣發展,更雪上添霜的是日本的侵略,極大程度上削弱了國力,民生更加艱辛,等到抗戰勝利,執政黨的腐敗墮落使得其盡失民心,於是共產黨得了天下,毛達到了其名聲和權力的巔峰。

可是在毛統治下的中國,一黨專製,民權形同虛設。毛把整個中國當作其革命理念的試驗田,居心為公是其為政得失的唯一藉口。是的,在毛的中國,我們和聯合國軍在朝鮮打了個平手,打出了幾十年的和平,從此在國際上再沒有一個國家敢於輕易挑戰中國;我們的衛星上了天,我們擁有了戰略核武器。。但是同時,我們的無產階級專政充滿了血腥,土地革命血洗了中國廣大農村的士紳階層;我們的反右運動從精神上和肉體上打擊了知識分子階層;再以後的文革,則是一個範圍更廣的對傳統人文和習俗的衝擊。在今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已經是一個笑話的時候,我仍然相信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念,我覺得那是最合乎人類利益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然而,當一個好的理念以一種反人性的殘暴的方式推進時,那麽它的合理性也必然受到質疑。

當今的中國,不僅淵源於鄧的中國,也同時源於毛的中國。正是因為我們曾經經曆過的種種反人性的摧殘,我們的國民失去了傳承了千年的傳統,我們的知識階層不再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正直的脊梁。。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浮躁、自私、功利。。我們在意的不再是理念的正確與否,不再是對理想的追求,剩下的隻有浮世的紛爭與享樂。。

然而,對中國,我還是充滿希望。從曆史的角度來看,我們這百年來所經曆的慘痛不是第一次,恐怕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在曆史的滾滾長河中,百年就如同是幾點浪花。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