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
2009 (47)
2011 (48)
2018 (1)
2024 (1)
自從看了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便喜歡上了劇中演絲綢商人沈一石的演員趙立新,我覺得此人應是具備中國文化底蘊的。劇中有好幾個片段非常令人難忘。
片段一。沈在富春江上的行船上用白話吟詠屈原的《哀郢》“浮過夏水之頭而西行兮,回首不見故都之門牆。懷伊人難訴我心之哀傷兮,路漫漫不知歸於何方。借風波送我於江水之間兮,水茫茫天地一流觴”。我覺得趙吟出了蘊含在詩行中的詩人的沉痛與哀傷。
片段二。沈擊鼓自焚,那場麵伴著充滿激情的鼓聲非常感人。劇中有一段故事圍繞嵇康的廣陵散,而琴曲似乎沒有特別吸引我,令我幾番回味的是那震撼的鼓聲。據史書說,禰衡的《漁陽三撾》音節殊妙,淵淵有金石聲。不知金石聲是一種怎樣的聲音?
前些日子看了趙立新的另一個作品,翻拍的《永不消失的電波》,有人稱這是近年來翻拍的作品中唯一超過原作的。以前應是看過原作的,但早忘了。新作確實很好。劇中居然有一段《詩經·鄭風》中的“風雨如晦”:
風雨淒淒,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瘳?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這篇“風雨如晦”我以前讀的時候似乎沒有特別的感覺,也就是說,沒有細品出其中的韻味來;而放在劇中再讀,頓時非常生動、感人。
因著“1566”一劇,啟發我細讀了屈原的所有的作品;而因著“電波”一劇,開始時我重讀了《詩經·鄭風》;現在我把那套台灣出版的國學集注小冊子全部拿了出來,放在床頭,以詩歌辭賦、儒家、諸子百家(除儒家外)、及曆史來分成四類,每晚睡前隨意拿一本來,讀上幾頁。
我覺得好的影視作品就當如“1566”和“電波”那樣,能夠激發觀眾對更深層次文化上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