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經曆 4/4/07

(2007-04-04 20:04:01) 下一個


很多人有這樣一種觀念,一個人之所以成為今天這個樣子,在很大程度上與其人生經曆有關,換一句話說,經曆塑造人。這樣的觀念當然在很大程度上有它的道理,如果沒有經曆,人就象長在溫室裏的花草,沿著既定的軌道行進,個性的差異被略過、掩蓋了。但是這種說法很容易引起誤解,過分強調了經曆的作用,而忽略了不管怎樣的經曆都隻是外因,必須也隻能通過人的本質這個主體、內因才能起到作用。經曆對人的可塑性隻能基於個人本身的素質和天分的限止。就好比再怎樣的陽光雨露也不可能把一株蘋果樹塑造成梨樹。人也是如此。


不同的人麵對同樣的事情,其反應、態度、及受到的影響都可能迥然不同。比如經曆挫折,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百折不撓;經曆同樣戀愛或婚姻的失敗,有的人情緒偏激、甚至於憤世嫉俗,有的人仍然心平氣和,就事論事。在我看來,人們處世的態度和持身的原則是其本性的反應,是一貫的,人的本性與生俱來,不是後來的經曆能夠撼動的。所以我認為與其說經曆塑造人,不如說經曆展現人,隨著年歲和閱曆的增長,人的本性在現實生活麵前無處躲藏,表象漸漸地剝落開來,露出其真實的本質。當人們說某某變了,以前不是這樣的;其實不對,應當反過來說,某某原來就是現在這樣的,隻是以前其本性尚未有契機顯現出來而已。

人如同外表看似都類似的礫石,經歲月的日侵月蝕,外層漸漸地剝落,露出內核,是美玉是水晶還是頑石,並非在剖開的那一刻裏變化出來的,而是本來就是如此。但在剖開之前,沒有人知道真正內核是怎樣的,好比人性,在經曆事情之前是混沌未知的,在不斷的現實生活中才逐漸呈現其本質,看似好像隨經曆而來,這也是“經曆塑造人”的由來吧。

在我看來,人性有宿命和未知這二重性,人的本性是既定的,可這既定的本性對我們而言同時又是未知的。也正是這未知性讓我們在人生的宿命裏依然可以依循一些希望的光亮,為人生的主動和積極性留下一點理由和餘地。我喜歡把生活當作試金石,饒有興致在生活中不斷觀察、認識、磨練自己,希望最終剖出一個真實的同時又是最閃亮的本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琴台 回複 悄悄話 我看了那篇文章。其中有些觀點和看法還有待探討。
比如我不認為中國人缺乏謙遜和自我反省的意識,儒家就教導我們“一日三省”。另外,文中好像談到人的第一意識總歸是惡的,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不喜歡這樣的表述,我更喜歡儒家的說法,就是在事情來臨、意念起來的時刻,應該注意自省、擯棄不良的念頭,選擇誠、仁、敬的正道,時時這樣內觀謹慎,久而久之就能夠即便“隨心所欲”,也“不逾矩”了。
在我看來中國人的智慧給人希望,是人們在世間熱誠地生活的支柱。
謝謝介紹的好文!
shejiang 回複 悄悄話 正好這周看到一篇跟"人性"有關的文章。http://waishigongdisquel.spaces.live.com/blog/cns!78222E65BF34F3B2!1590.entry
不完全讚同那些觀點。但有一點覺得挺有意思: 自由意誌究竟是人性決定的?還是自由意誌決定了人性?

"中國傳統理性不關注自由意誌的問題,傾向於討論性命、心性的問題。或者說人們不把人性歸於自由意誌,而是把自由意誌歸結於人的天性,歸結為人的自然本性。"

"如果按照西方的觀點,把自我對象化才能認識自己,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永無盡期。 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沒有自由意誌,他是被決定的,那麽他的行為你既談不上善也談不上惡,因為他的意誌,他的行為是不自由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