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與健康科學

小坐書齋,柴扉半開。觀庭前花開花落,看天上雲卷雲舒。清茶一杯,好友三五,探討活命哲學,交流中醫學術,不亦樂乎?
正文

從日本臨床探討中醫學的亞健康研究課題

(2006-12-11 06:08:35) 下一個

從日本臨床探討中醫學的亞健康研究課題


日中健康科學會  戴昭宇

    所謂亞健康狀態,從臨床上看多屬於現代醫學無法確診、難以確定病名的“不定愁訴”(非確定性陳訴),或遊離於健康的體質以及潛在的病理傾向。西醫界以往對此每每無從入手,難以應對,多采取輕視或回避的態度。而中醫學早在《黃帝內經》中即已提出與亞健康概念相類同的未病學說,中醫“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獨特診療與養生體係,以及重視整體和個性化的綜合幹預措施與長期以來豐富的養生保健經驗,至今依然有效地指導著亞健康的臨床研究。 

    與中醫學有著密切淵源的日本漢方醫學,多年來在與西醫學相比較時,也每每強調自身對於“不定愁訴”及體弱虛衰等亞健康體質或心身狀態的改善是卓有成效的。筆者在此謹就日本亞健康臨床裏與中醫學相關的研究課題加以初步探討。

從替代醫學到統合醫學
    近年來,盡管世界各國的醫療開支逐年膨脹,現代醫學與現代生活方式仍未能有效地遏製以生活習慣病為代表的多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及其處於亞健康狀態之後備軍人數的增長。對於眾多疾病,西醫學的病因研究大多尚未明了,治療也多停留於對症幹預,其局限性不言而喻。正因於此,興起於西醫學發達的歐美而以世界各國家、各民族、各地區的多種民間或傳統療法為核心的替代醫學運動方興未艾。盡管中醫在我們中國是與西醫並駕齊驅的正規醫學體係,但在海外各國則主要被置之於替代醫學 

之列。

考察被歐美等發達國家越來越關注的替代醫學內容,乃是以多種傳統醫學為主體的,中醫學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積極導入西醫學以外的替代醫學方法,與現代西醫診療綜合應用於臨床的實踐,近年來被稱之為統合醫學或統合醫療。

   
目前,日本的中醫及漢方臨床所麵臨的主要診療對象,一是多種多樣單靠西醫療效不夠滿意的疑難病症,二是形形色色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群。中醫及漢方診療與西醫的結合運用,在日本被視為統合醫療的主要內容和形式。伴隨著社會對於亞健康狀態與疾病關係、對亞健康狀態的幹預以防治未病的認識水平提高,伴隨著由循證醫學(EBM)立場而對中醫藥或漢方以及針灸、氣功、保健食品等的研究展開,與單純的越來越依賴於高新技術和先進器械的現代西醫學療法相比,東西方醫學的統合應用有利於提高療效並降低醫療成本,這一事實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知。

   


從漢方醫學到中醫學
    日本漢方醫學,是中醫學的一個流派與分支。二者同源異流,同根異枝。盡管漢方醫學至今重視並應用諸如證、陰陽、虛實、寒熱等概念,但對這些概念的理解與目前中國中醫界是似是而非的。兼之漢方醫學與中醫學在各自國家的地位不同,醫療背景與環境不同,應用狀況多有差異,因而從學術角度上看,不宜將二者混談並論。亦即今天的漢方並不是中醫學,從在各自國家的學術與臨床地位到學術內容的不同,中國的中醫學也不應與日本漢方相混稱。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漢方醫學因從正統醫學的地位上遭到廢黜而萎縮,廢醫存藥的影響延續至今,重視方藥應用,而缺乏係統的理論體係是漢方醫學的傳統傾向和現實弊病。

日本漢方有古方派、後世方派和現代漢方等許多流派,傳統診療以方證()相對和口訣應用為特點,而現代漢方的特點則轉化成以西醫病名為診斷依據的方病相對,以及單調的以成藥口服製劑為用藥特征的顆粒漢方。此外,漢方藥的應用也與針灸、按摩、正骨完全分家。

   
最近30年來,隨著中日兩國交流的發展,中醫學被重新逐步地導入日本。中醫學係統的理論,以及中醫理論與中藥、針灸、藥膳、氣功、推拿等治療和養生保健係列方法之間的整合性與獨特性充滿魅力,使越來越多的日本人深受吸引。為此,在日本漢方學界,中醫學派正在日益興起和壯大。在針對亞健康狀態的防治未病研究中,日本未來需要以中醫學作為統合醫學核心的認識,得到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讚同。

 
從中醫醫療到全方位的中醫健康管理

  與中國相似,調查表明亞健康人群在日本人口中所占比率在70%左右。諸如日本女性中多見的冷症(手足或腰背發涼)、疲勞倦怠、多汗症、更年期綜合征、看護疲勞綜合征以及臨床常見的口幹、幹性皮膚或敏感皮膚、幹眼症、腸道易激綜合征或習慣性便秘、肥胖與超重、苦夏、抑鬱症、強迫症、互聯網依存症、空巢綜合征、口臭恐怖症等神經症、睡眠障礙、虛弱體質、過敏體質等等多種多樣的亞健康狀態人群,懷著西醫學難以慰籍的煩惱,來尋求漢方或中醫學的診療。但是,從中醫學來看,形形色色的亞健康狀態的形成,涉及到從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精神應激、飲食、運動、環境、到社會文化等複雜多樣的成因。
    
   
以在70%以上的日本女性中所常見的冷症(手足等身體局部發涼)為例,其出現率在青春期和更年期以後形成2大高峰,冬季的低溫與夏季空調開放的環境因素常常是冷症加劇的重要誘因;下肢開放性的薄裝(短裙)、入室脫鞋而赤腳的生活習慣也導致寒從腳生;而生活中過食生冷、貪涼飲冷的習慣則誘使寒從中()生;運動不足、生活規律的紊亂、精神緊張或抑鬱等促使氣血循行障礙而引發手足不溫。此外,受近年來的減肥熱潮影響,有不少年輕女性為減肥而盲目節衣縮食,以至於營養不良,體力下降,肢體發涼。
  
    有鑒於此,本著“三分治,七分養”和中醫學防治並重的原則,筆者對於臨床所遭遇的多種多樣亞健康狀態人群,常常在采取中醫辨證論治方法的同時,重視問診和谘詢,拿出時間同患者一起分析相關的病因病機,為患者從生活、環境與心身的各個方麵尋找症結,最終提出中醫學的個性化健康管理與改善方案。

大量臨床實踐表明,對於亞健康狀態的幹預,僅僅停留在醫療層麵上是遠遠不夠的。防重於治,中醫的病因與發病理論與養生保健學體係在此大有發揮的空間,臨床上必須強化中醫健康教育與健康指導研究。中醫學注重整體的宇宙觀與健康觀,對於改善現代人的生活觀念與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從對症、辨證到進一步強調個體特性

  中醫診療注重求本,強調辨別病因與證(病人當前的疾病狀態特點),而力戒單純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幹預亞健康狀態時也是如此。不過,亞健康狀態人群大多缺乏典型的臨床見證,無證可辨的狀態時有所見。為此,辨證論治的應用往往存在困難。

從證的學術發展史探討可以看出,中醫診療實際上具有際多種形式和方法,辨證論治之外,審因論治、審機論治、辨體論治、因時、因地、因人製宜等原則也常常貫穿於診療之中。

   盡管審因論治、辨體論治、因地製宜等思想和原則都與辨證論治相關,但是彼此還是有所不同的。為此,對亞健康狀態人群的中醫學診療思路與方法的探討,也成為這一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

  “個體特性”,是我們近年來針對亞健康狀態人群大多缺乏典型的臨床見證而強調的一個新概念。它是指在特定時空環境中的個體,因性別、年齡、遺傳、職業、飲食結構、生活習慣、嗜好、性格、觀念、經曆、風土等等不同影響而表現於心身的個性與差異。構成個體特性的要因,往往並未被完全涵蓋於中醫學“證”的概念與範疇中,在缺乏臨床症狀表現時,傳統的辨證就難以充分把握患者的“個體特性”,並指導論治。

    強調“個體特性”,應有助於糾正現代中醫學教育與臨床的脫節,有益於擺脫現代中醫學“唯證”觀點的僵化與偏頗,有裨於從亞健康領域著手,提高中醫學應對“未病”的臨床能力和水平,並有可能帶動中醫保健與養生學術研究及應用的突破。

 
從亞健康研究到建設新的健康科學體係

    日本除醫學院校之外,目前還有健康科學大學、健康科學係部、健康科學學會與健康科學課程及其相關研究。我們今天考察與亞健康狀態相關的有關健康的研究,分析與健康相關的環境、生活、飲食、時代、觀念、精神心理等諸多要素及課題,可以發現健康科學研究早已遠遠地突破了醫學與醫療的範疇。為此,我們有必要以更為廣闊的視野和胸襟,在立足於風姿獨具的中醫學原點同時,放眼於時代和未來,呼喚和建設具有東方特色的健康科學新體係。

    在麵對這一領域的千裏之行時,亞健康狀態的研究正適於我們始於足下。
    
    (原載於《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成立暨首屆世界亞健康學術大會論文集》,P40-4120061月,北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