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47)
2009 (1)
2013 (11)
冰川同純冰與純雪有何不同呢,以下就是一種解釋:“原始形態的結晶雪花,在地麵熱力和自身壓力作用下,重新結晶變成顆粒狀的粒雪.繼而細粒雪經過合並再結晶逐漸變成中粒、粗粒雪。底層的粒雪在上層粒雪的壓力下,發生緩慢沉降壓實,進一步重結晶而變成粒冰。在粒雪變成粒冰的過程中,融化的水沿粒雪顆粒間的空隙下滲,將底部的粒雪凍結起來,使原先存在於顆粒間的空氣被封閉而成為氣泡。粒冰含氣泡較多,氣泡的體積也較大,看起來顏色泛白,故有“白冰”之稱。粒冰繼續受壓的結果,排除一部分氣泡,並使留在冰中的氣泡壓縮得很小,逐漸變成帶藍色的塊冰----冰川冰,塊冰在重力作用下發生移動而形成冰川。雪花 粒雪 粒冰 塊冰的過程,在冰川學上叫作“成冰作用”。在這個過程中,積雪要經過一係列的重結晶變質作用,最後變成冰川冰。這是冰川冰與水冰不同的地方。這個過程非常緩慢,一般需要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冰川冰的年齡越老,冰體越顯得清澈燦爛。”
今年八月份還看不到清澈燦爛的冰川冰體,因為冰川已越來越薄,而去冬今春Timpanogos山上的下雪量很大,這種純藍的冰川還覆蓋在雪下,也許九月份可看到,也許今年就看不到了。看不到也好,這樣冰川就融化得少些,存在的時間可長些。
忽覺人是多麽渺小。這座頂峰自個兒立在這已幾億年了,見證了多少動物世界的興盛消亡。人類是否也是一個匆匆過客?
然不管了,不為故人擔心,抓住眼前,玩了再說。
同事一手抓雪一手拿一小木棍往雪下刺,雙腳輪換插入雪中小心翼翼地一點點往下移。好象電影中的情節。
他現在的姿式就是我後來往下爬的樣子。
這是個危險動作,側滾人會滾暈,前後翻滾更危險,很容易把脖子扭斷。每年在此山上出的事故絕大部份都出在這。也許人有種自然的危險規避本能,我隻翻滾了幾圈就雙腳雙手張開得象隻蜘蛛樣,十指如鉤死死地扣入雪中,這樣就變滾為滑,速度極快地滑下來了。
那時根本沒時間想怎麽做,全是自然反應。隻記得當時雙腳雙手劃起的雪的粉末使我睜不開眼,向下滑落的感覺就象往地獄中墜去一樣。
就這麽幾秒或十幾秒的時間,手指被凍傷滑傷。幾天後大母指還是覺得有點麻木。
看,用屁股從這兒再滑下來,省了許多下山所要費的力。
猶他州是半沙漠地區,然這兒雪水充沛,溫暖潮濕,如同熱帶雨林。
回望,剛才清晰可見的起伏的山巒現神秘地隱入了雲霧中。暮色漸濃,拖著疲憊的身子,滿足地回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