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沙特那麽有錢那麽愛攢豪車,為啥攢不出一架大飛機??? (ZT)

(2015-11-09 13:41:45) 下一個

2015年11月2日,國產大飛機C919總裝下線。對這個中國航空的裏程碑事件,網上有各種急躁、錯誤以至小白的解讀。

組裝貨?造殼子?

一、最常見的錯誤,是把C919當成“組裝貨”。這種看法的來源,是C919各子係統的供貨商分布表。機頭、機身、機尾、機翼等外麵的“殼子”來自中國的成飛、洪都、沈飛、西飛等企業,而其他許多關鍵部分都來自外國企業,如CFM(發動機)、GE、Rockwell Collins、Honeywell(航電)、Parker、MOOG(飛控)、Liebherr(起落架)。

於是有人就開始嘲了,典型的語言如:“這麽多外國核心部件,還好意思出來顯擺?”“造一個殼子,就叫自主研發了?”“現實很殘酷,看C919供應商名單,強國隻會造殼子。”“DIY電腦,機箱也是核心技術。”“自己造了個電腦機箱,從別處買來CPU,主板,硬盤,內存,顯卡,電源,然後宣布自主研發出了電腦。”

攢機才是特殊的

這些說法在態度層麵的錯誤,是把國家的不足當成自己的快樂之源,心態扭曲。在技術層麵的錯誤,是把造飛機跟攢計算機當成同樣級別的事。

現在的個人計算機是個極其特殊的行業,幾乎不需要整體設計。各個部件都是模塊化的,主板、內存、CPU、硬盤等都有若幹種現成的選擇,隨便怎麽組合都能搞出一台能用的機器來。這絕不是工業的普遍情況,更不是航空業的情況。

整體設計掛帥

對於大飛機這樣複雜的產品來說,整體的設計是極其重要的。沒有整體設計,即使把全世界最“好”的發動機、機身、飛控、電傳等等組合起來,也得不到一架能飛的飛機。世界上有錢的國家多得是,怎麽不見沙特、印度買一堆外國的部件組裝出自己的大飛機?就是這個道理。

這是《速度與激情7》裏阿聯酋的萊肯超跑

C919的整體設計是中國自己做的,具體包括:一、飛機的總體方案自定;二、氣動外形由中國自主設計、自己試驗完成;三、飛機的機體從設計、計算、試驗到製造全是中國自己做的;四、係統集成由中國自己完成;五、中國自己的特色管理。這些都非常不容易,很有技術含量。有了這些,我們就具有C919的自主知識產權,想怎麽生產就怎麽生產,想怎麽改進就怎麽改進,想賣給誰就賣給誰,不需要取得任何其他國家的同意。

後發優勢

C919的定位瞄準了民航市場中最大的一塊:170座級窄體幹線中程客機。這類客機目前的代表產品是波音737係列與空客A320係列。先進的整體設計使C919在許多方麵表現出了後發優勢,超越競爭對手。

波音737是基於1960年代的技術設計的,隨著技術進步,現在已經顯出了許多缺點。如翼下高度不足,導致隻能使用較小的風扇,降低發動機效率。貨艙是裝卸效率低下的散貨艙,不能用集裝箱器。

波音737憋屈的發動機,把臉都憋大了

C919飛機沒有這些娘胎裏帶來的問題,可以盡情選擇高性能低油耗的新型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貨艙也可以使用集裝箱器,大幅提高了現場航班保障的效率。(見張仲麟《C919為何總是延期?》

此外,波音737的座位比較窄比較擠,嚴重影響了乘客的乘坐意願。它的飛控係統是機械式,自動化程度低,飛行員培訓時間長成本高。在麵對底蘊比較弱的新興航空公司時,這一點尤其不受歡迎。在這些方麵,C919和A320-NEO都有比較大的優勢。和A320-NEO比起來,C919的座艙還要更寬一些,不少技術和產品也更先進;比如A320平台的液壓係統還是21MPa壓力標準的產品,而C919就采用了35MPa壓力標準,在體積和重量上就要小很多。

氣動外形和風洞

具體說一下氣動外形的問題。氣動是空氣動力學的簡稱。飛機的外形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首先能飛起來,即獲得足夠的升力,然後能夠控製,隨意改變速度與方向,對抗各種氣流情況,然後追求經濟性,減少阻力。這些都是由空氣動力學決定的。在飛機實際飛起來之前,怎麽做高速飛行條件下的空氣動力學實驗?辦法是利用相對運動的原理,飛機模型停著不動,高速的氣流沿著飛行的反方向掠過飛機模型。這種裝置就是風洞。

中國在風洞上下了血本,試驗能力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例如位於川西山區的中國空氣動力發展與研究中心,裝備有亞洲最大的風洞群,能夠進行從低速到24倍聲速,從水下、地麵到94公裏高空範圍,覆蓋氣動力、氣動熱、氣動物理、氣動光學等領域的空氣動力試驗。從“殲-10”、“梟龍”戰機和“神舟”係列飛船,到磁懸浮、“和諧號”高速列車,從高達300多米的東方明珠塔,到橫跨30多公裏海麵的杭州灣跨海大橋,都在這裏進行過風洞試驗。又如亞洲最大的立式風洞,氣流垂直向上,能進行飛行人員、空降兵以及跳傘運動員的訓練和飛機尾旋、無尾飛機翻滾和旋轉天平試驗。《碟中諜》裏把人吹起來的情節在這裏就可以實現。

殲10在風洞中

有這樣強大的空氣動力學試驗能力在背後支撐,C919才能實現優化的氣動總體布局設計,減阻5%。要知道其他國家的飛機都是在他們的試驗條件下優化過的,在此基礎上再減阻5%,很了不起。

主製造商不同於合資企業

關於C919不是組裝貨,還有一點需要說明。中國的許多汽車是組裝貨,如一汽大眾、上汽通用的邁騰、君越等車型,這是因為生產的主體是中外合資企業,核心技術都在外方手中。C919卻不一樣,中國商飛是完全的中國企業,沒有合資。商飛與外企的關係是主製造商與供應商的關係,這是世界航空界的普遍模式。在這個意義上,如果把C919當成組裝貨,那麽空客和波音的飛機也都是組裝貨,其中還有許多來自中國的部件。

商飛作為主製造商,自主確定整體設計,自主決定向誰采購什麽樣的部件,是昂首挺胸的甲方,而不是像一汽、上汽那樣在大眾、通用麵前的小夥伴。所以中國大飛機的起點一上來就比汽車業高得多。如果中國汽車界當初也多動點腦筋,像高鐵一樣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跟外國廠商博弈,而不是天真地去“市場換技術”,把合資當成高招,現在大概會強得多。

飛機殼子是高科技

再來看一下機身材料。C919應用了大量先進材料(鋁合金、鈦合金、碳纖維複合材料、玻璃纖維複合材料等),因此才能減重3%。

氣動外形和機身材料都是不折不扣的高科技,因此造殼子就是飛機的核心技術之一,全世界能搞定的國家屈指可數。這一點對於軍機尤其顯著,一看殲-20、F-22那種科幻的外形就能知道它們的機動性極高。以為造飛機殼子跟造電腦機箱一樣容易的,該去補習了!

承認不足,蔑視二鬼子心態

再來看發動機等外國產的部件。發動機當然也是飛機的核心技術之一,在這些方麵我們要坦率承認不足,努力研發,盡快追趕。有些朋友要辯論機身與發動機哪個更核心,在我看來這屬於無關緊要的細節,反正都不可或缺就是了。我們為C919下線歡欣鼓舞,不是因為最核心的技術都掌握了,而是因為我們有了集各項技術於一身的成品。

我們歡迎任何建設性的批評。不過有些人儼然把自己當成鬼子的翻譯官了,一開口就是“皇軍大大的好,中國人的不行”的調調。這不是批評,純粹是一種病態情緒的發泄。對於這種二鬼子,我們一是蔑視,二是加勁工作,用實打實的進步猛扇他們的臉——雖然有些人早就不要臉了。

認識LEAP-1C發動機

從建設性的角度,來談談為什麽要用外國的發動機。

首先要說明的是,美法合資CFM公司的LEAP-1C是一款非常新、非常先進的發動機,2014年才第一次試飛。因為C919用了它,所以才達到燃油消耗比同級別飛機降低15%,座公裏直接使用成本降低10%,碳排放減少50%。

按照知乎上Jason Li的說法:“這個型號的發動機目前有3種機型采用。除了C919以外,剩下兩個分別為空客的A320neo和波音的737MAX。(嘖嘖嘖...都是下一代飛機,嘖嘖嘖...ABC...)”也就是說,下一代中短程幹線民航飛機全都要用LEAP-1C。不用不行,不用就跟不上潮流,就要在市場競爭中失敗。

Jason Li還指出:“國際上對於我國發展大飛機事業既常常冷嘲熱諷,又時刻保持警惕。2010年,C919樣機首次亮相珠海航展時就讓波音和空客嚇了一跳。由於搭載新一代發動機LEAP-X1C,機身使用複合材料,C919將比B737和A320具有優勢,特別是飛機減重14%、減阻5%、減噪10個分貝、汙染排放物減少50%、油耗下降12%-15%。然而,國際競爭對手的回應比我們預想的還要快,他們在很短時間內就決定為這兩款老機型更換發動機,比如空客花費10億美元換LEAP-X1C發動機,使得A320的航程增加了950公裏,節省燃油15%。”

軍機與民機的本質區別

國內有沒有能推動C919的發動機呢?在技術的意義上,有,如CJ-1000A、WS-20。但這些發動機或者是還在研發中,或者是性能跟LEAP-X1C有較大差距。因此在商業競爭力的意義上,沒有。

有人要問了,即使國內的發動機性能差一點,為什麽不先用著呢?這裏的關鍵,是軍機跟民機的思路有本質區別。軍機首先要解決的是有無的問題和自主的問題,因此高油耗、低壽命、甚至較低的安全性都不會阻止軍機盡量使用本國的零部件。真打起來,軍機說不定飛不了幾十個小時就被擊落了,誰還在乎平時壽命長一點短一點、故障率高一點低一點?民機卻不是用來打仗的,也不是用來爭氣的,而是實實在在要拿出去賣錢的,這就對安全性、經濟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木桶原理

中國與造飛機有關的各項技術發展是不均衡的,機身技術相對比較先進,已經為波音、空客供了很多年的貨,而發動機技術相對比較落後,心髒病是困擾整個工業界的長期病症。在這種客觀條件下,要盡快把大飛機造出來,賣出去,合理的選擇自然是自己造機身,發動機用別人的先進產品。好比你有長板短板,而盡快需要一個桶,那麽理性的做法是向別人借幾塊長板來補齊你的短板,先把桶造出來。如果非要等到自己把短板也變長,水早漏光了!

其實對於發動機耿耿於懷的人,一句話就能破除心結:運-10用的也是外國發動機,美製的JT3D-7。當年都能想通這個道理,現在還想不通嗎?

試驗平台比商業產品更有價值

為什麽盡快造出整機非常重要?因為大飛機不隻是一件商業產品,還是一個試驗平台。有整機之前,許多技術隻能紙上談兵。有了整機之後,就可以實際試驗了。當年運10下馬之所以是個嚴重的錯誤,原因之一就是失去了這個大飛機試驗平台,使許多技術都無法進步,甚至倒退了。

製造和改進C919的過程會大大加快中國技術進步的速度。例如中航工業集團(AVIC)和中國電科集團(CETC)參與了航電係統,AVIC參與了飛控和液壓係統。整個研製過程中,研製人員共規劃了102項關鍵技術攻關,國內有22個省份、200多家企業、36所高校、數十萬產業人員參與了研製,包括寶鋼在內的16家材料製造商和54家標準件製造商成為大型客機項目的供應商或潛在供應商。這都是不可代替的鍛煉機會。

C919現在的國產化率是50%左右。事實上,在項目啟動之初,目標隻是大於10%!普通人覺得50%的國產化率太低,專業人士卻往往感到超出了預期,大為振奮。(王韜《應為C919的超預期成果喝彩》)可以預期,將來國產化率會快速提高,超出一般人的預料。

造飛碟才算創新?

如果說前麵的“組裝貨、造殼子”之類解讀隻是淺薄,是因為知識程度低,那麽還有些說法就得歸入小白的範圍了。例如微博上某“基督徒、詩人、財經作家、獨立書評人”說:“很多人說國產大飛機隻有機殼是自主設計的,這是扯淡。從圖片上看國產大飛機的形狀,與波音等公司的飛機外形相同,說明國產大飛機的機殼設計屬於模仿,並無自主創新之處。事實上後發國家在發展初期普遍模仿抄襲,為什麽不大大方方承認呢?有本事你把飛機造成飛碟的形狀,然後再打雞血不遲啊。”

實際上,在外行看來所有的民航大飛機長得都差不多,而內行就能看出門道。例如@Ivywisdom 指出:“C919的翼梢小翼具有創新性,融合了斜削和鯊鰭兩種風格,兼具兩者的優點,又規避了專利的壁壘,這是創新啊。”又如知乎上Nicolas Liu的說法:“從技術水平上來講,C919的水準還是比較高的,這個要是展開了說就是N篇論文,所以這裏隻提兩點:超臨界機翼和弧形承載式風擋。都是現在最新最先進的技術,所以,C919立項是可以認為是本著十年不過時的要求來的。”這些有技術含量的論述,顯然超出了“基督徒、詩人、財經作家、獨立書評人”的理解能力!

嗡嗡分子

有人似乎把C919下線當成了一個普及經濟學“常識”的機會,發表了更多自以為機智的說法:“中國的飛機和汽車外形設計,肯定存在一定程度的侵犯知識產權問題。但中國人的驕傲之處在於,如果外國公司就外形設計剽竊問題來中國打官司,中國法院可以宣布外國公司敗訴。從此中國人民就站起來了。另外如果剽竊案例足夠多,外國人忙不過來,隻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也是大國崛起的一條好途徑。”“所謂國產大飛機,純粹是國家麵子工程的鬧劇,骨子裏是對市場經濟的無知。有人總是不相信市場的力量,不相信通過市場交換,可以解決大飛機問題;有人看不到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這是國家在經濟層麵的自卑,製造優質襯衣不見得就比生產飛機差,開襪子工廠不見得就不如開銀行。市場的分工不同而已。”

由於這些說法過於白癡,因此我在這裏就不批駁了,隻給大家展示一下。有些人就像蒼蠅一樣,對任何好事都要嗡嗡一番。你生產襯衣的時候她又會嘲笑“你國”落後隻能用襯衣換大飛機。這種扭曲心理是怎樣養成的,是變態心理學的一個好課題。

敢坐是對現代科技和國家信用的信心

二、有人問:你敢坐嗎?回答很簡單:隻要通過適航認證,我當然敢坐。

中國商飛北京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光秋指出,飛機的研發生產經過了AS9100的認證,C919的安全性完全沒有問題。飛機還要經曆疲勞試驗、載荷試驗等一係列的試飛驗證。試飛驗證的要求比普通飛行嚴苛得多,需要在低溫和高溫等條件下飛行若幹小時。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試飛驗證比商業飛行不知高到哪裏去了,我跟他談笑風生!

事實上,C919的安全性比競爭對手更高。空客A320采用的仍是20年前的標準,而C919的設計則是嚴格按照最新的CCAR-25-R4標準。(劉濟美《C919就是“中國製造” 核心權利由中方持有》

說到底,敢不敢坐不是個技術問題,而是個對現代科技和國家信用的信心問題。如果有人死活就是不坐,那也由你,反正由此造成的便利性損失是你自己承擔。如果有人以自己不敢坐為由反對國家出資研製大飛機,那就嗬嗬了!當然,以發展高鐵時候的情況來看,有人恨不得國產大飛機能出問題好讓他們批判。

客觀看待運10

三、對C919冷嘲熱諷的,除了不可救藥的反人類公知,可能還有一類是過於神化運10的人士。如有人說:“運10和C919都說明:改開遲滯了中國的發展!”應該如何看待運10呢?

首先需要明確,我認為運10不應該下馬,應該繼續研發。當年把運10停掉是個嚴重的錯誤,導致了很長時間內中國航空技術能力的停滯與倒退。尤其不像話的是,對運10最後的結論是“工程不能停,成果不能丟,隊伍不能散”,可是結果工程停了,資料丟了,隊伍散了,而且無人負責。這樣的蠢事不能再幹了。

在這個大前提下,對比運10和C919,可以看出運10工程的許多不成熟之處。例如首先目標客戶就不清楚,到底要給誰用?最初目標是作為領導人出國訪問專用機,當領導人不想用之後就失去定位了。C919是一款非常先進的飛機,各方麵指標都比當代的競爭對手高。而運10卻是一款一出生就落後的飛機,民航不可能喜歡這種產品。之所以如此,是因為C919是正向開發的,而運10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波音707的仿製。

需要再次強調,說這些不是為了證明運10下馬是正確的。運10下馬仍然是個重大錯誤,一個需要吸取的慘痛教訓。以上僅僅是說明,運10也有自身的問題,應該正視。當然,這些問題應該是在繼續研發中逐步克服的,不是停止研發的理由。

拿運10來否定C919就是人為製造矛盾,這兩者不是孰是孰非的關係,而是繼承發揚的關係。

延誤兩年反映的問題

四、對C919下線真正有技術性的批評是什麽呢?我覺得是工程的延誤。按照最初的設想,2014年要實現首飛,2016年實現首架交付用戶。在2013年9月底舉行的第15屆北京國際航展上,中國商飛副總經理羅榮懷公開表示,C919將在2015年首飛,最早到2017年交付。然後呢,2015年7月,商飛的發言人又宣布C919今年不會首飛,交付使用則從原計劃的2018年延後到最晚2020年。這些消息曾引起許多擔憂和對商飛的討伐之聲,說他們是“買辦”、“房地產公司”的都出來了。

當然,我知道如此大型的工程延誤是常有的事,C919的下線也證明“房地產公司”之類的指控言過其實。不過延誤還是表明我們對飛機的設計經驗不足,尤其是因為若幹關鍵部件是外國做的,所以兼容性成了難題,在這方麵恐怕經常會出現預料之外的情況,需要早有思想準備。

下最大努力,做最壞打算

五、最後來談談C919的市場前景。要在國際市場上賣,就必須取得歐美的適航證。商飛動了空客和波音的奶酪,這是要擠進發達國家剩餘不多的支柱產業的節奏,所以可以預料歐美有很強的動機給我們使絆子。我們使用這麽多外國零部件,也有搞統戰、方便取得適航證的考慮。但是即使下最大的努力,達到所有技術指標,還是有可能遇到歐美耍賴,死活不讓你進場。我們要做好這種思想準備,在國內市場先用起來。

C919的標準航程是4075公裏,增大航程5555公裏。國內航線上的飛機絕大多數也正是這個級別的,這是一塊巨大的蛋糕。把國內市場占住,C919就已經可以活,而且活得很好。

市場優勢

在C919下線之前,一架真機都沒見到,國內外訂單已經達到了517架。這是什麽概念?如果訂單達到400架左右,前期研發投入就可以收回成本。其實這世界上想開發大飛機的不止我們,俄羅斯、巴西、加拿大、烏克蘭、日本等都在搞,但他們都在為訂單苦苦掙紮。C919輕輕鬆鬆就突破了這個瓶頸,這既說明了國內外航空企業對C919的信心,也說明了集中國家力量辦大事是社會主義的優勢。有這個優勢就要理直氣壯地用,不用是自縛手腳。

世界最大的市場是中國的一大戰略優勢。以前在汽車業上我們牌打得太爛,最大的市場成了各國各品牌跑馬圈地的樂園。現在我們要吸取經驗教訓,把戰略優勢好好利用起來,養活國產大飛機是不成問題的。隻要生存下來,就能一步步地改進,再逐步擴展市場,以至顛覆民航業的現存國際秩序。

大飛機強國=發達國家

C919隻是中國向大飛機產業發起衝鋒的第一場戰役,後麵還有C929、跟俄羅斯聯合開發的寬體客機等。風物長宜放眼量,隻要我們站上了這個舞台,一時一地的得失就不是重點。以強大的國家意誌和經濟、科技實力作後盾,持久戰下去,前景將無限廣闊。以這些民航大飛機作為平台,改裝為軍用飛機,也能大大提升我國預警機、巡邏機、反潛機、加油機的水平(嗯嗯,軍迷們會笑得合不攏嘴了)。事實上,民用飛機的飛控和雷達即使再難,怎麽可能跟殲-20的相比?軍機都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民機趕上來隻是時間問題。

當中國成為大飛機強國時,用一架大飛機換別國幾萬噸水果、煤炭、木材,誰還能說中國不是發達國家呢?所謂中等收入陷阱,也可以在不知不覺中跨過去。當然,一個強大包容的國家,也少不了嗡嗡分子們繼續表演,就當是活躍氣氛吧~

 

-------袁嵐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