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建國後的幾次對外戰爭(zt)

(2015-06-29 12:04:49) 下一個


導語:
1949年後,中國先後與周邊國家發生了十次局部戰爭。關於這些戰爭的描述多不詳盡,甚至無人聽聞,已經淹沒在曆史大潮中。這十次戰爭,幾乎全部發生在政治掛帥的年代,其中似乎存在著某種必然的線索與脈絡,對中國的國際形象與外交也有著重大而深刻的影響。我們重新進行一番簡單的檢視,能否找出其中某種一致與偶然呢?

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指揮朝鮮人民軍越過38度線突襲韓國,6月28日占領韓國首都漢城(首爾),將韓國軍隊及少數駐韓美軍擊退至釜山環形防禦圈內。

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由美國指派聯軍司令。9月15日,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扭轉了戰爭的局勢,把朝鮮人民軍打到了鴨綠江,金日成政權差點滅亡。1950年10月1日,金日成致信毛澤東,提出出兵援助朝鮮的請求。

蘇聯解密檔案表明,斯大林作為共產主義陣營的首腦指示中共派兵介入,周恩來曾赴莫斯科跟蘇方討論參戰問題。當時中共高層領導人內部意見不一致,大部分傾向於不參戰,因為中國曆經多年戰亂,百廢待興,卷入這場戰爭對國家發展不利。經過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多日激烈爭論,毛澤東10月5日決定出兵援朝,10月19日,中國在並未正式宣戰的情況下,為不給美國對中國宣戰以口實,派遣中國人民誌願軍以不是中國政府派出的正規軍、而是中國民間自發組織的誌願者的身份進入朝鮮參戰,雖然名稱為誌願軍,但實際是現役部隊整建製地參戰。經過5次大的戰役,最後迫使聯合國軍從鴨綠江撤退至北緯38度線以南。1953年7月27日,中國和朝鮮方麵與聯合國軍的代表達成停戰協議。

支援韓國方麵的聯合國軍有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南非、盧森堡共16個國家。支援朝鮮方麵的主要是中國,斯大林從1950年12月也開始派遣蘇聯空軍的精銳戰鬥機飛行員秘密支援朝鮮,蘇聯飛行員被命令必須身著中國人民誌願軍軍服,而且空中行動範圍被嚴格限製,隻被允許在鴨綠江南岸的"米格走廊"一帶上空作戰。200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前司令員王海在傳《我的戰鬥生涯》中寫道:"朝鮮戰爭初期,中國人民誌願軍空軍還相當年輕、弱小,空戰主要是蘇聯空軍打的。"

關於這場戰爭雙方的損失,據彭德懷的報告,3年多的抗美援朝戰爭,共斃、傷、俘敵軍109萬人,其中美軍39萬。擊落擊傷敵機1200架,戰車3000餘輛。中國軍隊、中國人民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究竟作出了多大的犧牲,中國政府迄今未正式宣布過。

位於美國華盛頓的朝鮮戰爭紀念碑上顯示的傷亡失蹤被俘數字:

陣亡:美軍 54246 聯合國軍 628833 合計:683079 

失蹤:美軍 8177 聯合國軍 470267 合計:478444 

被俘:美軍 7140 聯合國軍 92970 合計:100110

受傷:美軍 103284 聯合國軍 1064453 合計:116773

中國在朝鮮戰爭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包括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在內的很多中國人民誌願軍陣亡於朝鮮半島。還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失去了領土。中國政府將長白山天池一半的領土贈給了朝鮮。

蘇聯則是最大的贏家。斯大林成功逼迫中國出兵對抗美國等盟軍,也借此出售大量二戰剩餘軍事設備賺取資金物資,中國直到1965年才清償完所有欠款。中國也因為這場戰爭獲得了當時國際兩大陣營"共產國際"的信任,斯大林打消了中國會變成第二個南斯拉夫的顧慮,從1952年起開始大規模援助中國建設全麵的工業基礎,共156個重點項目,奠定了中國現代化工業、科技、經濟和教育基礎,借助蘇聯的技術,中國成功造出了核武。中國也打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現代化軍隊的完整雛形,空軍的建立,炮兵和裝甲兵的建立都仰賴與此戰。

中國參戰直接導致中美關係破裂,此後中國被長期孤立。美國將台灣重新納入防禦體係,延遲或阻礙了人民解放軍攻台,耽誤了最好的解決台灣統一的時機。其次也間接讓日本經濟重新崛起,日本雖然沒有參戰,但是戰爭期間美軍在日本大量的物資采購,對日本二戰後的經濟複蘇,起了促進作用,奠定日本之後成為經濟強國的基礎。同時,由於美國對日本戰爭期間的物資供應的依賴,不得不重新任用戰前日本國內各行業的領導者。很多二戰戰犯都相繼複出,重新扮演日本政商各界的重要角色。這些人也為日後日本政壇右翼勢力的形成打下基礎。開羅會議時美國基於戰略目的將琉球半島托管權交予日本,同時釣魚台也一並移交,形成今日的主權爭議。

在韓國眼中,朝鮮在戰爭後,金氏實行世襲專製統治,使人民貧窮封閉落後,中國阻礙了韓國統一,因此對中國仇視。中國威脅論在周邊國家蔓延。

中國人民誌願軍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

中印邊境之戰(1962年10月—1962年11月)

中印之戰是有其深刻曆史根源的。印度原為英國殖民地。1912年,英國出兵藏南,占領了達旺地區,建立噶廈地方政府。1913年,西藏噶廈政府驅逐了駐藏大臣和所有駐藏清軍,宣布獨立。英國為了使其在西藏的既得利益合法化,在印度西姆拉舉行會議,中華民國政府、英屬印度和西藏噶廈政府三方參加,討論西藏與中國的關係,西藏與內地領土分界,以及西藏與印度領土分界"麥克馬洪線"。這條由英國殖民者與印度政府單方麵對中印邊界的劃線,將傳統上西藏當局享有管轄權、稅收權和放牧權的9萬平方公裏領土,都劃進了印度。曆屆中國政府都從未承認過"麥克馬洪線"。

1947年印度獨立,將"麥克馬洪線"定為中印邊界。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解放軍進入西藏後,與印度領土接壤而產生一係列領土問題。1959年3月22日,印度總理尼赫魯向中國正式提出領土要求,其麵積達12.5萬平方公裏(包括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裏)。中國政府為了維護中印友好,一直采取容忍的態度。1959年西藏發生動亂,達賴以及追隨者逃往印度受到官方庇護,中印兩國惡交。

中印邊界全長1700公裏,分東、中、西三段,在每一段邊界上都存在領土爭議。1959年11月,中共中央確定了避免邊界衝突的隔離政策,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致函印度總理尼赫魯,建議兩國武裝部隊立即從實際控製線各自後撤20公裏,脫離武裝接觸。但是,印度總理尼赫魯拒不接受。毛澤東決定:中國部隊單方麵從中印邊境後撤20公裏。

中國政府單方麵命令軍隊後撤20公裏後的兩年內,印度軍隊陸續侵占中國境內領土,共建立100多個軍事據點。1962年6月,印度總理尼赫魯發表前進政策,稱中國不應占據西藏。9月到10月,印軍在中國邊防哨所製造多起流血事件。為了維護領土主權和尊嚴,中國政府決定反擊,10月20日,中印邊境戰打響。

在東段藏南,中國西藏邊防軍打到了"麥克馬洪線"以南,占領了印軍16處據點,擊斃和俘虜了大批印軍,繳獲眾多裝備物資,其中還有一架直升機。在西段新疆,中國新疆邊防軍則占領了印軍在班公洛地區的據點。東西兩段戰場都獲得了巨大勝利,印軍全線潰敗。

1962年11月,美國介入並以物資支援印軍。與此同時,中國政府發表聲明,表示絕不以武力解決邊界問題,主動停火後撤,隨後,又向印度政府交還大批戰繳物資,釋放了全部俘虜。中印停戰。

中印之戰隻持續了1個月,但是影響卻很大。在戰略上,中國用最小的代價打出了西部邊境半個世紀的和平。對印作戰時是新中國最困難時期,經濟凋敝,中蘇關係緊張,而印度與蘇聯關係親密,又因抗美援朝,中美關係破裂,導致對印戰美蘇同時支持印度,並向印度提供武器、物資援助及國際輿論的支援。第三世界更是一麵倒地批評中國發動戰爭,世界兩大陣營一同孤立中國。美國當時曾警告,若中國再不停火則會派遣軍隊支援印度。

中國在勝利下宣布單方麵無條件撤兵,後退交戰前雙方實際控製線北20公裏,讓自己付出巨大代價換來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印度雖在戰事上失利,但在中國退兵後仍然繼續保有雙方爭議的藏南和達旺領土。考慮到後勤、補給、行政和周邊的國際輿論壓力,中國沒有一舉解決領土問題,是對印作戰最大的遺憾,至今仍有12萬平方公裏的爭議領土。戰爭導致中印兩大國,帶領第三世界團結的不結盟運動和中印之間短暫的蜜月期破滅。並且導致後期一係列在喜馬拉雅山上的爭奪,造成雙方不少的傷亡,中印兩國也從二戰後盟友變成死對頭。

1947年印巴分治,巴基斯坦獨立後與印度因領土糾紛(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發生了三次印巴戰爭。1963年,巴基斯坦將一部分巴控克什米爾(喀喇昆侖地區)主權移交給中國。這也使得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持續僵持,而巴基斯坦成為中國最友善的朋友,建立了持久的中巴戰略夥伴關係。

中印邊境戰解放軍俘虜印軍士兵

支援緬共(1968年—1973年)

1950 年6月8日,中緬建交,緬甸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非社會主義國家。當時由於緬甸共產黨和其他政治派係的反抗,使其國內紛爭不斷。1962年3月2日,緬甸三軍總參謀長奈溫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吳努政府,緬甸開始了長達26年的軍人政府統治時期。

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毛澤東認為中國要成為世界的革命中心,應當大力推動世界各地的武裝革命,反美帝反蘇修,於是向亞非拉輸出紅色革命,導致各國掀起反華浪潮。1967年6月,緬甸奈溫軍人政府策動了瘋狂血腥的反華、排華事件。10月,中緬兩國斷交。

當時緬甸國內最大的反政府武裝就是緬共人民軍。1950年代,緬共武裝鬥爭失利後,派遣一批緬共領導人去北京國際馬列主義學院,學習武裝鬥爭成功經驗。後分別被派到部隊和地方掛職學習。1968年,中國支持緬甸共產黨,在中緬瑞麗邊境成立了以中國人為主要領導的緬共東北軍區。同年3月,兩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特種部隊組成軍事顧問團,被賦予國際支左的特殊使命,秘密出境加入緬共人民軍編製,指揮作戰。

1970年底至1971年,雲南中緬邊境的萬名知青,喊著緬甸的革命是"世界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義不容辭的"國際主義救援義務"、"解放全人類"的口號越過邊境,加入緬共的反政府武裝鬥爭。其中有一部分知青在國內屬於"黑崽子"身份,他們為了有個好的出路,希望靠浴血奮戰改變自己"黑五類"子女的命運,而出境加入緬共人民軍,當時政策認定為"正式參加革命"。知青知識程度較高,在緬共和政府軍的多次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1年913事件林彪出逃後,中國逐步減少了對緬共的支援,分批分期撤回了派往緬甸的軍事顧問團,1980年中國撒回最後一批援緬支左人員。1973年開始,大批知青退伍回國。而這些知青因為自願出境革命,已失去了中國國籍,歸國安置問題得不到解決。1980年,國內才開始正視這些緬共老兵的性質、身份和退伍回國問題,並且出台了一個接納、回歸政策。1985年5月,根據政策,他們終於重新擁有了國籍、戶口。緬共也因失去支援,走上了"以毒養兵"的道路,最終腐敗奔潰。

美國中央情報局根據《信息自由法》,在2007年6月解密了一批冷戰時期的情報檔案,時間跨度為1953至1973。其中一份報告,則是對中國支持東南亞共產黨武裝鬥爭的情報研析,從六十年代中期文革開始後,毛澤東在東南亞的外交政策,采取的是雙層戰略,一方麵與各國進行友好外交,改善關係。另一方麵則輸出革命,繼續支持當地的共產黨堅持反對親美政府的遊擊戰,給予大量的武器、經濟、技術、糧食援助,並在中國大陸境內設置"東南亞革命之聲廣播電台"幫助他們開展宣傳戰。這種政策總體上妨礙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建立正常外交關係,也引起周邊國家對中共的疑慮。

1980年,鄧小平上台,在中國實施"韜光養晦"政策,廢止毛澤東的政治掛帥,改為發展經濟才是硬道理,國際戰略全麵收縮,停止中國一切輸出革命的對外援助,裁撤在雲南省昆明市,市郊的東南亞共產黨訓練營與營中的中國教官,停止武器和糧食支援,關閉了"東南亞革命之聲廣播電台",緬甸共產黨、馬來亞共產黨、泰國共產黨等被迫在1990年代初向所在國政府投降。

在緬甸從軍的中國知青們

抗美援老(1968年—1978年)

老撾1893年被並入法國的印度支那聯邦,1945年被日本占領。日本戰敗後又被法國控製。 1954年日內瓦會議,老撾獨立。1961年,中老兩國建交。12月2日,周恩來關於援老工作的請示報告,提出了"在逐步促進老方自力更生的前提下,采取積極援助的方針"。

當時在冷戰格局下,世界兩大陣營對立,印度支那戰爭的戰火燃燒到了老撾。蘇聯、中國和北越支持紅色親王蘇發努馮麾下的左派共產主義武裝巴特寮,而美國和泰國則支持右派勢力卡代•敦薩索裏等人。老撾的中央大權則掌握在中間派富馬親王手中。在各國勢力的支持下,老撾陷入內戰。隨著越戰的深入,北越逐漸控製老撾。

1964年,美國扶植老撾親美右派勢力,派出武裝人員進駐老撾,並於1965年5月出動飛機對巴特寮控製的區域實施轟炸。應老撾左派政權的請求,中國政府決定從物資上和軍事上給予大力支援。毛澤東、劉少奇和周恩來指示:"中國應進一步加強對老撾的軍事物資援助,把老撾愛國部隊的後勤供應包下來,老撾人民需要多少,中國就幫助多少"。

1968到1978年,中國先後派出11萬人的築路工程大軍,無償為老撾建設公路、橋梁等基礎設施,以利於援老援越物資的運輸。向老撾提供了大批武器裝備和後勤軍需物資,幫助巴特寮軍隊培訓軍事、技術人員。還專門研製了一批專為老撾特殊地形環境需要的裝備。援助的裝備和物資,不僅數量多,質量好,而且及時送到。並派遣高射炮兵部隊2.1萬餘人,對美軍飛機進行防空作戰。

當時援老部隊身穿老撾軍服,不戴領章、帽徽,秘密出境,是非公開參戰。在整個援老戰事中,中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和人員傷亡,據已公開、見報的數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共有269人獻出了生命。

1975年,巴特寮奪取老撾政權,廢除君主立憲製,建立共和國。此後全麵推向親越、親蘇政策,與中國關係惡化。

空軍高炮11師奉命入老撾作戰。出征前,師領導在作動員

中蘇珍寶島之戰(1969年3月2日—3月17日)

20世紀60年代中蘇交惡,雙方發生過一係列武裝軍事對抗。1964年中蘇邊界談判失敗後,尤其是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並提出"有限主權論",中國認為這是對一個國家主權極其嚴重的挑戰,今天是捷克,明天就有可能是中國。此時的中國,已決定倒向西方,而與蘇聯的交惡就應該適當的公開化了。

在中蘇邊界發生過一係列鬥毆事件之後,1969年初,中方決定開打。當時的沈陽軍區司令員陳錫聯回憶說:"這次珍寶島自衛反擊戰確實是經過中央批準,早有準備的。"3月2日,蘇軍發現中方有人上珍寶島,派出邊防巡邏隊驅逐,被中方伏擊,打死打傷數十人。3月15日和17日,中蘇雙方的邊防部隊,在島上再次發生武裝衝突。蘇軍動用了坦克、裝甲車、飛機和當時的"秘密武器"—冰雹火箭炮。解放軍使用了反坦克炮、無後座力炮、40火箭筒等輕武器和岸上的縱深炮火。蘇聯伊曼邊防總隊隊長列昂諾夫上校陣亡,蘇軍的一輛T-62型坦克被擊壞並被中國邊防部隊拖回運往北京展覽。戰役結果為中國獲勝,戰後中國駐紮珍寶島。2005年俄羅斯承認該島是中國領土。

此次衝突差點導致中蘇兩國之間的全麵戰爭。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科曾建議對中國實施核打擊,遭到美國的抵製。1969年9月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參加越南主席胡誌明的葬禮後路過北京,與周恩來等會晤,局勢得到緩解。

1969年10月20日,中蘇兩國外交部副部長級的邊界談判正式舉行,談判未取得任何進展。蘇聯向中蘇邊界增兵。中國開展"深挖洞、廣積糧"的全國性戰備運動。

珍寶島事件具有雙重意義,它既是中蘇已臨戰爭邊緣,兩國關係無以挽回的標誌,同時,又為中美關係的恢複提供了契機。珍寶島之爭後的第二年,乒乓外交打響,美國對此也作出積極回應,中美迅速開始接近和對話。

中蘇珍寶島邊防軍鬥毆

中國與越南的幾次戰爭

援越抗法(1950年—1954年)

上世紀30年代,法屬印度支那(中南半島)由越南、柬埔寨、老撾三家構成,並無獨立國家。1930年共產國際派胡誌明整合印支共產黨組織,胡在香港將它們合並為"印度支那共產黨",名義上是越老柬三家共產黨,實際由越南人主導。印支共便是越共前身體。1940年日本從法國手中奪過越南,美國為了對抗日本,一度扶植過印支共。

1945年,胡誌明在北方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法國則挾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立國。為爭奪對越南全境的控製權,北越和法國進行了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又稱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1950年,胡誌明向中共中央提出軍事物資援助和派遣軍事顧問團的請求,以幫助越南的抗法戰爭。越共獲得了中國的援助,大量的物資、武器、軍事顧問源源不斷送來,越軍許多建製部隊都是先在中國境內接受裝備,進行訓練,然後回國參戰的。最終贏得了反法戰爭。

1954年5月至7月,中、蘇、英、法、美、越南、老撾王國和柬埔寨王國代表團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會議,越法交戰雙方簽訂停戰協議。根據日內瓦會議的決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越南北部由胡誌明統治,南部由保大皇帝控製。

陳賡在援越抗法戰役中被授權指揮越軍(陳賡與胡誌明等越共領導人合影)

援越抗美(1965年4月-1973年8月)

1955年,吳廷豔在西貢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南越)並當上總統。法國撤出越南後,美國以提供軍事援助為手段,趁機迅速滲入南越,派遣軍事援助顧問團,扶植南越政權。1959年底,越共決定武裝統一越南,由越共控製的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在南越組織武裝顛覆。

中蘇兩國關係惡化後,為了在"國際共運"中樹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積極支持越共奪取南方。美國為了在越南問題上顯示出力量和對抗共產主義的決心,1961年5月,派遣100名美軍特種作戰部隊進入越南,此事件被認為是越戰開始的標誌(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

1965年,應北越政府請求,毛澤東向北越提供武器支援,中國介入了越戰。毛澤東說:"是越南需要的,我們就優先供應。"2005年4月4日,越南解密了戰爭期間原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對越南提供各種援助的相關文獻。文件顯示,中國對越南的援助,是時間最長、數量最大的。從1965年到1970年累計32萬中國人民解放軍士兵被派往北越。據統計,到1978年止,援助總值達200億美元左右(按當時國際市場價格計算),中國對越南的援助不附帶任何條件,其中無償援款占93.3%,無息貸款占6.7%。

中國是北越最主要的支持者和援助者。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也加上意識形態的因素,以及中國為了和蘇聯爭奪社會主義陣營領導權,中國給予越南的援助,客觀上加劇了中國經濟的負擔。中蘇惡交後,中共要求越共必須站隊,越南倒向了蘇聯,中越關係也隨之惡化。

1973年1月27日,巴黎和平協約簽定,越戰結束。1976年7月2日南北越統一,組成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援越抗美的中國女兵

中越西沙海戰(1974年1月)

西沙群島主體分為,東部的宣德群島和西部的永樂群島兩部分。1932年起法國實際控製西沙群島的部分島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中華民國管轄,並與1946年起,在西沙群島的最大島嶼永興島駐防。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守永興島。1956年,越南共和國(南越)出兵占領永樂群島中的甘泉島,1958年出兵占領了琛航島。1959年中國政府在重申西沙群島是中國領土後,設立了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後南越守軍曾一度從甘泉島、琛航島、金銀島撤走,但依然占據著珊瑚島。1973年8月份開始,南越軍艦在西沙海域不斷地驅趕和抓捕中國漁民,占領島嶼。中國派出武裝漁民堅持在永樂群島從事傳統的漁業生產、登島避風,與南越軍隊針鋒相對。

1974年1月18日,南越政府不顧中國一再警告,派兵侵占中國西沙永樂群島,並與守島民兵發生衝突,1月19日南越軍艦炮擊中國軍艦,西沙海戰打響。

美國從越南撤軍後,南越政府得到美軍移交包括軍艦在內的剩餘軍事裝備,越南艦隊噸位和火力都有絕對優勢。當時中國正處於文化大革命動亂中,海軍建設受到影響,另外國防資源都集中在東北、西北、華北,三北方向,防止蘇聯入侵做軍事對峙。西沙群島的南海艦隊戰備不足。東海艦隊奉中央調動前往支援,在通過台灣國民黨海軍封鎖的台灣海峽途中,未遭台灣海軍攔截,順利與南海艦隊回合,將入侵越軍幾乎全部殲滅。

西沙海戰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海軍史上首次對外戰爭的完勝,中國海軍擊沉南越海軍炮艦一艘,擊傷驅逐艦3艘,俘虜49人,擊斃百人。戰後中國獲得了對整個西沙群島及其周邊海域的控製權。

中越西沙海戰老照片

對越自衛反擊戰(1979年2月—1979年3月)

越戰前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政府一直在各方之間努力維持獨立地位。1970年3月18日,柬埔寨親美的朗諾將軍發動政變,推翻了西哈努克政權,5月,美軍與南越軍隊入侵柬埔寨,進攻那裏的北越軍事基地。1970至1971年,在對抗金邊朗諾軍人政權過程中,波爾布特領導的柬埔寨共產黨"紅色高棉"趁機獲得了政權。

波爾布特曾多次到中國學習革命經驗,接受過毛澤東的親授。但他認為共產主義無論是在蘇聯還是在中國都實行得不徹底,他要開創曆史的新紀錄,用自己的國家來做"徹底的共產主義"試驗田。他推行極左統治,將所有城市居民強行驅趕至農村,廢除了貨幣,不允許有私人財產。寺廟被關閉,僧侶被強製還俗。所有的出版社、報紙、雜誌和學校一律關閉,對知識分子更是簡單到肉體消滅,連戴眼鏡都成了罪惡。家庭解體,男女勞動隊分開,吃大鍋飯,穿一樣的黑色革命服,帶一樣的紅格毛巾,婚姻由"安卡(組織)"指定配對。試圖將柬埔寨改造為,無階級差別、無城鄉差別、無貨幣、無商品交易的"超級社會主義",期間超過兩百多萬平民被屠殺。

1975年6月—8月,在中國已經病重的周恩來在醫院三次會見波爾布特,勸告他不能這樣做,共產主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而毛澤東卻盛讚"你們做到了我們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情"。波爾布特因此而驕傲地宣稱:全世界的革命者都可以從柬埔寨學到很多經驗,從金邊撤出所有人口這樣的創舉,是任何國家的革命都不可能做到的。

1978年5月,紅色高棉高層領導人韓桑林,發動起義反對波爾布特,失敗後流亡越南。1979年1月7日,越南出兵10萬"誌願軍"推翻了紅色高棉政權,扶植韓桑林政權成立了"柬埔寨人民共和國",紅色高棉則繼續在農村對新政府發動遊擊戰爭。當時的中國政府對此非常不滿,仍承認波爾布特領導的紅色高棉為柬埔寨的合法政府。

1978年6月29日,越南加入蘇聯為首的經濟互助委員會,簽訂了帶有軍事援助性質的《蘇越友好合作條約》,蘇聯支持越南在中南半島的擴張。越南隨即對位於中越邊境的陸地、南海諸島提出主權要求,出兵占領了南沙群島部分島嶼,並與中國發生了小規模的邊境衝突。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中國和越南爆發戰爭(又稱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中國軍隊在短時間內占領越南北部幾個重要城市,一個月之內便宣布勝利,撤出了越南。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到最低點,在上世紀整個八十年代持續爆發邊界衝突,隨後的兩山戰役,持續了將近三年,中國軍隊最終攻占了老山、者陰山地區。

對越南來說這場戰爭的影響是深遠的。越南北部遭到了毀滅性打擊,中國收回了大量之前援助物資,令越南經濟幾乎陷入停頓。也打破了越南人統一老撾、柬埔寨恢複大印支聯邦的夢想。這場戰爭加劇了越南對在越華裔的歧視,許多人被迫移民。

此次戰爭對於中國軍隊的訓練、裝備、軍製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戰爭期間中國軍隊無可識別之軍階、軍銜製度,導致指揮體係嚴重紊亂,戰後中國軍隊全麵恢複文革前軍階、軍銜製度。同時也為中國改革開放,奠定了30年外部大環境基礎。

1991年蘇聯解體後,越南失去蘇聯支持,並被國際孤立,中越關係開始走向正常化。在經過多年談判之後,中國和越南先後勘定了兩國的陸地和部分海上邊界。但在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海上邊界爭議仍然沒有解決。

1979年中越戰爭老照片

中越南沙之戰(1988年3月)

北越曾出版地圖承認中國對西沙、南沙諸島的主權,隨著南北越南統一,對中國援助需求的減少,1976年6月越南出版的地圖將西沙、南沙諸島劃入越南版圖,將南沙群島改名"長沙群島",此後,開始了積少成多的蠶食步伐。

1987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第14次會議通過《全球海平麵聯測計劃》,委托中國建立5個海洋觀測站,中國選擇南沙群島永暑礁作為"第74號"海洋觀測站的站址,並派出海軍編隊建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做決定的時候,越南代表是舉手讚成,可是不久又反悔了,鼓吹南海是東南亞人的南海,中國不是東南亞國家,越南政府外交部聲明要對中國建立74號海洋觀測站進行幹預。多次派艦船抵達永暑礁周圍偵察和騷擾,並派人登礁對抗。

1988年1月15日至2月19日,越南軍隊連續侵占了南沙群島中的西礁、無弋礁、日積礁、大現礁、東礁等5個島礁。至此,越南侵占南沙群島中的島礁增加到20個。 1988年3月14日,中越在赤瓜礁發生50分鍾的近距離海戰,中國海軍以1人負傷的微小代價取得擊沉越南海軍2艘軍艦、重創1艘軍艦的一邊倒勝利。

戰前,中國雖然一直宣稱擁有南沙群島的主權,但實際上並沒有效控製其中任何一個島嶼、珊瑚礁或沙洲。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後,南中國海周邊國家紛紛進入南沙群島,單方麵劃定疆域,進行資源開發。此戰後,中國控製了南沙群島的永暑礁、華陽礁、東門礁、南薰礁、渚碧礁、赤瓜礁共6個島礁,填補了中國對南沙群島實際控製的空白點。越南繼續侵占中國島礁,中國亦未有阻攔。永暑礁三麵均為越南侵占包圍。

中越南沙海戰也引起東南亞各國對中國的憂慮,由於當時中國與西方國家正處於蜜月期,除蘇聯外,歐美各國並沒有做更多評論。中國在取得壓倒性勝利以後,擔心越軍空襲,快速撤回,沒有能繼續擴大戰果。

此戰雖然戰鬥規模不大,但可以看出中國海軍經過西沙海戰後十餘年的大力建設,艦隊規模和質量已有了較大提升,中國海軍在此次戰鬥中占有明顯的裝備優勢。同時此次戰鬥也暴露出,中國空中力量不能有效覆蓋南沙群島的問題,這也促進了中國後來對空中遠程作戰力量的大力建設。

 

南沙海戰勝利歸來的中國軍艦

 

在處理國家關係和周邊軍事鬥爭時候,基於意識形態原因的軍事輸出和軍事援助現在來看沒有意義。中國古代的帝王權謀之術,在現代的外交下是沒有任何意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喜大普奔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學習了。
aac 回複 悄悄話 美國對戰亡的統計精確到個位數,自然可信度高。 至於誌願軍的傷亡,比較可靠的數據是戰鬥部隊陣亡大約70 萬,但是非戰鬥人員陣亡也有大約一樣的數字。所謂的非戰鬥人員,是數量龐大的後勤保障人員,民工。死於交通線的轟炸。
灜客 回複 悄悄話 很多仗打的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最糟糕的是為意識形態打仗,讓多少家庭支離破碎。
沈成涵 回複 悄悄話 “好像都打贏了”???

----真的嗎?還是僅僅是好像?!
韓戰使中國掉掉了一半的長白山和天池(為朝鮮流血犧牲後,又把祖宗留下的國土送給了朝鮮)。韓戰還導致印度窺視中國的藏南地區,毛的反擊贏了戰場,卻輸了國土,9萬平方公裏的藏南沒了!印度窺視藏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毛同意把國民政府二戰後收複的緬北地區依照中國政府曆來不予承認的麥克馬洪線所劃,送給緬甸政府。所以印度也希望依照麥克馬洪線獲得藏南地區。
至於援越就更可笑了,白花了億萬的金錢,還白送了白龍島附帶北部灣,從此南海十一段線變成了如今的九段線。越南還視中國為寇仇。
OnStrike 回複 悄悄話 好像都打贏了
OnStrike 回複 悄悄話 好像都打贏了
springdale 回複 悄悄話 是中共建政後,不是中國建國
bobby41 回複 悄悄話 抗美援朝戰爭犧牲人數
聯合國公布的戰報:
美軍傷亡26萬左右
韓國軍隊傷亡114萬左右
中國軍隊傷亡65萬左右
北朝鮮軍隊傷亡40萬左右

中國公布的戰報:
美軍傷亡39萬餘人
韓軍傷亡70萬餘人
中國軍隊傷亡36萬多人
北朝鮮軍隊傷亡30萬餘人

韓國公布的戰報:
美軍傷亡30萬
韓軍傷亡98萬多
中國軍隊傷亡70萬
北朝鮮傷亡50萬

美國公布的戰報:
美軍傷亡近16萬,其中陣亡5萬多
韓軍傷亡148萬,其中陣亡60餘萬
中國軍隊傷亡75萬,其中陣亡35萬多
北朝鮮軍隊傷亡65萬,其中陣亡40餘萬

那個是正確的誰也說不清楚,按最少的看;中國軍隊傷亡75萬,其中陣亡35萬多,悲慘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