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俄羅斯勝利日大閱兵漸漸臨近,“阿瑪塔”坦克風頭日盛。一條舊聞又被人們翻了出來:據俄羅斯媒體報道,中國武器研製單位曾經在訪俄期間對尚在研製的“阿瑪塔”表現出濃厚興趣,但是參觀的請求被俄方婉拒,甚至俄軍方人士公開表態“阿瑪塔”坦克不會輕易出口中國。因為俄方擔心,一旦中國人了解“阿瑪塔”坦克的技術細節,很快會將其用於新一代坦克的研製上。而當中國新一代坦克成型之後,中國肯定會將其用於對外出口,屆時俄羅斯坦克在國際市場上的空間會進一步受到擠壓。由此可見“阿瑪塔”坦克對於俄羅斯軍方和軍工行業的意義非常重要。
俄羅斯人如此警惕,中國坦克及其行業現狀究竟怎樣呢?“和平使命2014”聯合軍演中,一大波國產99A主戰坦克的集團衝鋒讓人印象深刻。中國在經過三十年的不懈努力之後,終於擁有了一款與世界頂尖水平同步的新式主戰坦克。
就在大部分人為中國今天所取得的成績激動時,中國坦克的科研人員卻並沒有因此而得意忘形——中國坦克終於追了上來,那以後的路該怎麽繼續走下去呢?正如殲-20總設計師楊偉在今年兩會上所說的:“原來,我們曾經是有明確的追趕目標,別人在前麵,我們奔著他去。現在,我們接近了,甚至在某些局部平行或超越了,這時我們所麵臨的挑戰將更加嚴峻。在這種沒有明確跟蹤目標的情況下,創新的難度同以前相比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2000年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放緩了三代坦克的技術更新需求,特別是在美國陸軍FCS“未來戰鬥係統”下馬之後,國際上已經沒有了對未來主戰坦克的統一認識。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研發第四代坦克的難度可想而知。俄媒所報道的中國武器研製單位對“阿瑪塔”坦克所表現出的濃厚興趣,就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當然,接下來的問題是“阿瑪塔”到底能給我們帶來多少借鑒?
“阿瑪塔”坦克解析
俄羅斯方麵宣稱“阿瑪塔”是全新一代的主戰坦克,全麵優於T-90AM並可有效壓製當今西方頂尖三代主戰坦克,在未來五年內將大批量裝備俄軍。雖然到目前為止,尚未有權威的關於“阿瑪塔”坦克性能的信息披露,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已經曝光的模型、假想圖及實車照片勾勒出“阿瑪塔”的大致性能。
阿瑪塔的乘員布置已經曝光,但炮塔仍“猶抱琵琶”
從目前曝光的信息來看,阿瑪塔是一種采用底盤三人乘員艙前置、動力後置+無人炮塔布局的新型主戰坦克,戰鬥全重在52噸左右。炮長的觀瞄設備安裝在無人炮塔的一側,車長的周視觀瞄則安裝於坦克頂部,兩者通過電纜將信息顯示在乘員艙的屏幕上,以便車長和炮長觀察戰場態勢和操控坦克主炮射擊。除了坦克主炮外,車內乘員還可以遙控位於坦克炮塔一側的30毫米炮對高仰角目標進行射擊,車長周視觀瞄後部的自動武器站則可以用來壓製步兵。
由於將所有車內乘員集中在了底盤乘員艙內,車體側麵需要防護的麵積大大減小。因此“阿瑪塔”坦克的設計方,將主動防護係統的防護範圍,都集中在了以車首方向為軸的扇麵上。這樣做的好處是,當“阿瑪塔”坦克與步兵協同進攻時,步兵可以安心地在坦克的側後方一同行進,不用再擔心側向來襲的導彈或者火箭彈觸發了主動防禦係統而被誤傷。
在火力方麵,“阿瑪塔”坦克采用了全新的2A82式125毫米坦克炮。從外觀上來看,2A82與2A46最大的不同是取消了原先身管中部的火炮抽煙裝置。這也是“阿瑪塔”坦克炮塔無人的一個有力佐證。因為隻有坦克炮塔內沒有了人,才不用再考慮坦克火炮發射時泄漏到炮塔內的煙氣問題。沒有了火炮抽煙裝置,就可以將火炮的可用膛壓設計得更高一點,同時火炮的射擊精度也可以提升些。
目前公布的唯一對於2A82火炮的描述是其炮口動能較原先的2A46有了不小的提高。雖然尚缺乏俄羅斯新型穿甲彈的資料,但是提高了的炮口動能至少證明,“阿瑪塔”坦克有能力將其火力提升到一個新高度。當然,鑒於俄羅斯2000年以來在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方麵鮮有建樹,我們姑且認為“阿瑪塔”坦克主炮的穿甲威力最多達到DM53水準。(俄式穿甲彈的彈芯長徑比、彈丸初速、彈芯重量及材料力學性能等方麵均與DM53有不小差距。)
正參加閱兵彩排的“阿瑪塔”
當然我們也不能因此就嘲笑俄羅斯坦克的火力,因為“阿瑪塔”坦克裝備了新式的炮射導彈,據信其使用的炮射反坦克導彈可以在5公裏或者更遠的距離上,攻擊敵方主戰坦克或低空直升機。有報道稱,阿瑪塔坦克破天荒地裝備了相控陣雷達,筆者認為,所謂的相控陣雷達應該就是為了戰場敵我識別和為炮射導彈提供駕束製導的毫米波雷達。
動力方麵,“阿瑪塔”坦克放棄了俄式主戰坦克使用了近70年的V-2係列柴油機,轉而使用了一種全新的X構型渦輪增壓柴油機12H360。一直以來,俄式坦克為了保持低矮嬌小的身材,對動力艙的體積有著苛刻的要求,這就是為什麽俄羅斯坦克抱著體積頗小的V-2係列柴油機死命加強的原因。
然而,當T-90AM坦克車重接近50噸之後,V-2係列已經不再能滿足需要。因此從2000年起,俄式坦克一直都有換發的呼聲。於是車裏雅賓斯克拖拉機廠獨辟蹊徑,開發了一種全新結構的柴油機,這就是12H360。12H360是一種氣缸呈X布置的柴油機,可以認為是將兩台V型6缸發動機放倒之後連接在一起,既每排隻有3個氣缸,4排一共12個氣缸。在與V-2係列發動機同等的體積下,12H360可以擁有更大體積的氣缸,從而獲得更大的功率。據其官網介紹12H360的功率可以達到1500馬力,另據報道,目前“阿瑪塔”坦克使用的是1200馬力的型號。
俗話說好馬配好鞍,既然有了新的動力,那麽也應該有新的傳動與之相配。“阿瑪塔”坦克的所有乘員已經都以蜷縮姿態坐在了低矮的乘員艙中,如果不提高坦克行駛的平順性,降低轉彎時的難度,那麽坦克乘員在長時間行軍後的戰鬥力是很難保證的。為此“阿瑪塔”采用了全新的液力傳動,不過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據傳其液力傳動係統擁有10—12個檔位。
除了采用液力傳動來改善行駛平順性,“阿瑪塔”坦克還破天荒地在1、2、7對負重輪上使用了液氣懸掛。據傳,之所以使用液氣扭杆混合的懸掛係統是為了采用半主動懸掛係統,以有效減少高速越野時的顛簸,這對“阿瑪塔”在高速行進狀態下的搜索射擊大有好處。即便是蠻橫的急速衝擊,半主動懸掛也非常有價值。
在防護方麵,“阿瑪塔”坦克的隔艙化設計和無人炮塔是一大亮點。由於省去保護炮塔內成員的重裝甲,“阿瑪塔”坦克底盤的正麵裝甲變得更厚,不過底盤乘員艙讓底盤變長,又抵消了一部分炮塔減下的重量,所以阿瑪塔底盤車首裝甲增厚有限,更多是用複合/反應裝甲來補強。
“阿瑪塔”的內部設計猜想
除了保護乘員艙之外,保證戰鬥室自動裝彈機的安全也是阿瑪塔坦克防護設計所麵臨的一個難題。海灣戰爭中俄式坦克被“飛炮塔”的景象至今仍不時被人提起,這種殉爆的原因無外乎三種:炮塔內隨意放置的半可燃藥筒被點燃、自動滅火抑爆係統失效、自動裝彈機內的半可燃藥筒被點燃。為此“阿瑪塔”坦克專門設計了無人的炮塔。坦克中所有的彈藥都位於戰鬥室底部的轉盤裝彈機內,彈藥被擊中的概率很低。即使命中,因為炮塔內無人,坦克的防火抑爆係統也可以毫無顧忌地滅火。
有人說既然是無人炮塔,那麽就可以毫無顧忌地削減炮塔裝甲,其實不然。無人炮塔同樣需要裝甲保護,至少要防禦大口徑榴彈破片、反裝甲子母彈和火箭彈的攻擊。一輛坦克失去了攻擊能力,在戰場上就是一個毫無威脅的靶子。無人炮塔的裝甲還有一個特別的用處,就是靠炮塔頂部的裝甲將彈藥和乘員艙遮蔽起來,有效對抗一些大口徑/大威力的攻頂彈藥,最大限度保證坦克乘員的安全。
假想:與中國坦克打,誰贏?
長期以來,俄羅斯最新型的T-90坦克在“嬌小”的體格與不斷增加的防護、信息化需求之間進退兩難。與此同時,雖然西方三代主戰坦克早期在性能上和俄式坦克不分伯仲,但是隨著西方坦克技術的進步,西方三代坦克的性能發生了質的飛躍,將裹足不前的俄式坦克甩了下去。
中國坦克同樣趕超了T-90,99A雖然被視作第三代99式坦克的改進型,但已經擁有很多四代坦克才有的技術。包括更強力的火炮及穿甲彈、厚重的裝甲防護、1500馬力的發動機和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液力綜合傳動、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的指控和觀瞄、專為高速越野開發的半主動懸掛、具有一定防攻頂能力的炮塔、具有遠程擊殺能力的先進炮射導彈等等。
中國99A坦克
冷戰後四代坦克研製之所以放緩,就是因為原先認為四代坦克所具有的能力,三代坦克經過改進後都已基本達到,不需要費錢費力另起爐灶。盡管“阿瑪塔”坦克使用了前文所述的先進技術,但是其火炮威力並不足以保證對99A坦克或其他三代主戰坦克實施單向殺傷,其防護也未必能扛得住諸如美國M829A3貧鈾彈或中國新型125毫米穿甲彈等的射擊。如此一來,筆者不禁要問,這樣大費周章的先進設計到底為了什麽?
即使對於新概念的“阿瑪塔”坦克設計來說,值得挑剔之處也不少。縱觀坦克發展史,隨著坦克技術的進步,新的設計越來越緊湊,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乘員的數量越來越少。對於三代坦克而言,真正劃時代的變革是乘員數量的進一步減少,從目前的3-4人減少到2人。相較采用無人炮塔、3人製乘員艙的坦克相比,2人的乘員艙更加緊湊和短小,人機功效也可以更好。在其他設備相同的條件下,2人製乘員艙的坦克重量更輕,或者在同等重量下可以安裝更厚重的裝甲或威力更大的火炮。請不要小看這點減重的優勢,未來坦克與飛機一樣,都是“寸體寸金”,減少一名乘員的重量,騰出2個立方米的空間,換來的收益足以改變戰場的平衡。
當然實現這一步跨越談何容易。取消駕駛員,隻保留車長和炮手,將駕駛完全自動化,僅僅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才由車長/炮長進行幹預——這對於坦克信息化與自動化水平、傳動係統與懸掛係統性能的要求並不是“阿瑪塔”短期內所能達到的。正因如此,“阿瑪塔”雖然革命性地實現了無人炮塔,卻仍然離更革命性的“四代坦克”有一些差距。
中國坦克人對於四代坦克的認識非常清晰,中國的四代坦克應該是建立在火力、防護、機動、信息自動化全麵突破之上的雙人製四代坦克,而不是倉促應急,想以總體設計優勢來掩蓋自身缺陷的偽四代坦克。至於“阿瑪塔”坦克對於中國的影響,僅僅是多了一個不怎麽強力的對手,在技術上給中國一盞指路明燈,讓中國坦克科技人員多一個加快推進四代坦克研製的理由罷了。
------作者: 俞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