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全國人民都在享受國慶長假帶來的閑適或者擁堵,周邊局勢卻沒有因此消停。就在國慶節當天,解放軍戰機再次升空,攔截抵近偵查的美軍飛機;周四(2日),美國國防部又公布中國試射東風-31B型戰略彈道導彈的消息;加上國慶期間的各類消息,中國的軍事現代化一點也沒有因為假日放鬆。而在國外,一麵是北約各國“添油”式增加對伊斯蘭國的空襲,一麵是烏克蘭兩派在“停火”的幌子下大打出手,即使韓國空調風力再大也無法削弱他們的火氣。
我們暫時不去理會缺乏重大進展的國際局勢,看看中國和一些周邊國家在國防科研領域都取得了什麽新進展。
另一個籃子裏的雞蛋
本周四,美國國防部公布消息,稱中國在9月25日試射了一枚全新的洲際導彈,美國國防部判斷其為中國新研製的東風-31B型洲際導彈。根據美國研究人員的判研和其他消息,該型導彈裝備了多個彈頭,結合中國的技術水平,該彈應該具有多彈頭分導重返大氣層能力。
早在2003年前,東風-31及其改進型東風-31A型就進行過試射。時隔十多年,中國在該彈基礎上試射一款新型導彈並不尋常,尤其是更大、射程更遠的東風-41彈道導彈已經進行數次試射,此時再開發另一種用途接近但卻截然不同的洲際導彈,著實有些令人意外。
東風-31係列洲際導彈
如果我們梳理一下東風-31彈道導彈的發展脈絡,不難發現它最初是專門作為大規模核報複武器使用的。該彈於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研製,90年代進行首次試射,射程8000公裏,可攜帶載荷1-1.2噸,去掉數量不等的各類誘餌和載具後,其戰鬥部主要是一枚威力在100萬噸TNT當量的熱核武器。其發展型號東風-31A的開發時間略晚於東風-31,主要通過彈體減重和改進固體燃料配方增大了射程,達到10000-11000公裏,但彈頭基本沒有變化。
東風-31B的多彈頭設計似乎正在改變這種傳統威懾手段。在現有技術下,東風-31的射程和載重都不可能得到極大提升。如果東風-31B能攜帶3個核彈頭,那麽每個彈頭的重量都將隻有200-300千克,按照別國已有的核彈頭威力推算,這些彈頭的威力大約相當於30-50萬噸TNT當量,更接近於美俄那些用來摧毀加固發射井的核彈頭。
與此同時,中國還在發展東風-41洲際導彈。該彈不僅采用4級推進,其尺寸也比東風-31係列大得多。盡管由於高度保密,外界無法獲知東風-41的真實體量,但普遍的觀點認為作為一種重型彈道導彈,該彈可攜帶6-8枚甚至更多核彈頭,能對全球任意地點實施核打擊。
參考俄羅斯“白楊-M”彈道導彈的開發曆程,不難發現中俄在新一代彈道導彈的研製上“殊途同歸”:俄羅斯目前批量裝備的“白楊-M”導彈使用大威力單個核彈頭;其發展型“亞爾斯”可攜帶3-4枚核彈頭攻擊多個目標;同時,俄羅斯還計劃研製一款新的重型戰略導彈取代SS-18,該彈攜帶的和彈頭數量更多。
俄羅斯多彈頭的“亞爾斯”RS-24彈道導彈發射瞬間
中國早在1986年就試驗並掌握了多彈頭重返大氣層技術,但長期以來,中國的戰略導彈一直裝備單個的大威力核彈頭。這種設置不適合打擊對手的導彈發射井等目標,是專門作為摧毀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所裝備。當中國處在保有最低數量核武庫時代,這種設計最為經濟,威懾效果也相對最大。現在,中國正同時研製兩種多彈頭洲際導彈,某種程度上,這種彈頭的變化也許反映了中國核戰略的變化。
至於為什麽要有兩種不同類型的洲際導彈,這是冷戰時期兩大核國家的通行做法——同時裝備兩種甚至更多款定位類似、結構卻大相徑庭的彈道導彈,以防其中某型導彈因故障無法使用或泄密導致威懾力下降時整個核武庫“無彈可用”。從這個角度看,這種新的導彈,更像是與東風-41互為備份的戰略威懾夥伴。
炒冷飯和新旗艦
國慶期間,一直處在“下餃子”狀態的中國海軍也沒有歇著,各地網友拍攝的照片向大家展示了中國海上力量成長的最新進展,包括已經下水的第五艘052D型導彈驅逐艦。
作為中國海軍目前最先進的驅逐艦,第五艘052D的下水表明中國海軍正以驚人的速度替換本國的驅逐艦隊。按照中國海軍的編製,可以推測這批052D型驅逐艦至少將建造6-8艘,待其全部竣工後,中國海軍不僅將在神盾艦質量上領先日本海上自衛隊,還將對其形成絕對的數量優勢。
中國海軍最新銳的052D驅逐艦轉眼已經有了5艘
在許多海軍艦艇中,武漢造船廠建造的一型輔助艦艇令不少軍迷頗感意外。它就是重新開工建造的072A型大型坦克登陸艦。在過去幾年中,以071型船塢登陸艦和氣墊登陸艇為代表的中國海軍兩棲艦隊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坦克登陸艦這種“二戰時代的老古董”低調多年,這次忽然“炒冷飯”,多少有些讓軍迷不能理解。
由於統一祖國的需要,中國海軍常年保持著世界第二大的兩棲艦艇部隊,072係列坦克登陸艦曾是“絕對主力”。該級前3艘建於上世紀70年代末,其他20多艘的建造貫穿了90年代至21世紀初的10年時間。它們能一次性運送大約一個輕裝師的武器和部隊。這種4000噸級的坦克登陸艦航速快,運載能力可觀,搶灘性能好,是大規模登陸作戰中重裝備的主要運載平台,因而在幾次反“台獨”演習中頻繁出動,擔任重要角色。
不過近幾年來,早期的幾艘072型登陸艦因為艦齡漸增,逐漸無法滿足正常使用,加上有3艘艦被改裝為生活保障船供應南海填海工程人員的日常生活,至少1艘移交給海警作為大型執法船,目前海軍可用的登陸艦數量有所下降。這次下水的072A型便是填補這一空缺的產品。
072A型坦克登陸艦依然是對台軍事鬥爭準備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這型登陸艦的補充建造,表明中國軍隊設想的未來登陸作戰中,傳統的平麵搶灘登陸作戰仍將占據重要作用。如果參考我軍前不久演習中進行的人工碼頭的快速展開和民船成建製輸送部隊演習,顯然一場“諾曼底”式的登陸戰仍然是統一祖國的最佳形式。
除了這種久違的登陸艦,本周最大的驚喜莫過於更多關於一度盛傳的萬噸海警船的信息被披露。目前,正在上海建造的首艘萬噸海警船初見雛形,最新消息稱,該船將配備76毫米的中口徑速射艦炮——對於一艘不參加戰鬥的執法船隻而言,這樣的武器已經算是重火力了,相比之下,日本最大的海保船“秋津島”號的主炮也僅40毫米。放眼全球,隻有俄羅斯海警的克裏瓦克III型海警船裝備有更大口徑的火炮。
對於海警執法船而言,平日遇到的執法對象多為小噸位的漁船或者貨船,千噸級別的海警船已經足夠完成大部分任務,3000-5000噸的大型執法船已經少之又少,排水量萬噸、又裝備大口徑火炮這樣的重武器的執法船幾乎沒有先例。對中國海警而言,這樣的執法船針對的目標已經不是普通的違法船隻了,他所針對的,就是別國侵犯我國主權的執法船隻。
萬噸海警船的艦體建築靠前,艦體寬大適航性良好
此前,在東海的執法船對峙中,日本海上保安廳多次出動各種裝有20、30甚至40毫米艦炮的巡邏船,阻撓、幹擾我國執法船的合法執法行為,我國執法船由於缺少武器,往往在對抗中處於下風。憑借噸位和火力的雙重優勢,新型萬噸執法船的入役將徹底扭轉這一局麵。
這種有針對性建造執法船的行為,在形式和邏輯上都與一戰前英德兩國的戰列巡洋艦造艦競賽相似。當時英國為了圍剿各國用於破交戰的裝甲巡洋艦而研發了戰列巡洋艦,德國為了抵禦英國的戰列巡洋艦製造了同類艦船。至於這場競賽的最終勝者,毫無疑問是兩國中決心更大、投入更多的一方。
創新與瞎創新
本周還有兩條值得注意的消息。日本海上自衛隊宣布,從2015年建造的第8艘蒼龍級潛艇將開始“革命性”地采用鋰電池設計。鋰電池早已深入千家萬戶電子產品之中,相比舊式的鉛酸電池不僅有能量高、重量輕等優點,產業化的日本鋰電池生產技術也能保障潛艇所需的數百枚鋰電池的需求。這一新設計一下子大幅度提高了潛艇的水下作戰效能,可謂一舉多得。
蒼龍級潛艇的AIP艙段將換用鋰電池,莫非是要變身潛艇界的特斯拉?
可是鋰電池雖然早已在普通人的筆記本電腦、手機甚至電筒裏安營紮寨,但作為軍用大型電力的來源卻有著一個重大安全隱患——鋰電池容易起火。在過度放電後,鋰電池再次充電時會充不進去,電能不能轉換為儲藏的電化學能,反而轉化為熱能,造成電池過熱。更糟糕的是,鋰過熱後有溫度飛升的問題,也就是說,一旦達到一定溫度,鋰會自身產生熱,導致溫度進一步升高,直至起火。加上鋰的化學性質比較暴烈,一旦起火很難撲滅。使用大量鋰電池的特斯拉電力汽車因為電池原因燒成一片灰燼的事故早已經稀鬆平常,筆記本電腦、手機起火的案例也不鮮見。
在封閉的水下空間內,起火向來是潛艇的大敵,它不僅會燒毀艇內結構,還會消耗掉水下寶貴的氧氣,引發潛艇艇員集體窒息的嚴重事故。鋰和水會發生激烈反應,因此一旦在水下封閉空間內讓海水與鋰電池發生接觸,後果會不堪設想。
因為用了鋰電池而“烈焰焚身”的特斯拉殷鑒不遠
蒼龍級計劃使用的鋰電池,是日本傑士電池(GS Yuasa Battery)的產品,這家公司目前的另一樁大生意,就是為全球最先進的夢想客機波音-787提供鋰電池組——2013年,連續多架波音-787客機因為電池起火造成嚴重事故,甚至一度導致該機停飛。即使不在充電狀態下,鋰電池也有“莫名其妙”起火的前科,美韓等國都有運輸鋰電池的貨機因為電池起火造成的機毀人亡慘劇。更重要的是,日本傑士電池公司最終也沒有解決鋰電池容易起火的問題,他們隻是和波音公司一起為鋰電池打造了一個封閉堅固的防火空間以防止大火蔓延。
如此看來,日本潛艇的創新忽然顯得危機重重,不過也許日本自衛隊自有處置的妙法。畢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們的前輩日本帝國海軍就一直操作著更加危險的“威力巨大之93式酸素魚雷”發動了侵略戰爭。
比起鋰電池潛艇,筆者更看好10月2日美國西科斯基發布的新型武裝偵查直升機S-97“侵襲者”的原型機。該機吸取了此前概念驗證機X-2的技術成果,由直升機的共軸雙旋翼提供升力和前飛速度,機尾的推進係統提供高速度的加減速性能。
S-97“侵襲者”尾部裝了螺旋槳,或成為未來高速直升機的肇始
航空愛好者或許都知道,這種布局早已在航空史上出現過。上世紀70年代,美軍招標新型武裝直升機時,西科斯基的S-67“黑鷹”和洛克希德的YAH-56“夏延人”都采用過類似設計,以大幅提升直升機的速度。然而麵對當時蘇聯潮水般的坦克集群和綿密的防空火力,高速度的價值相對低空靈活飛行極為有限,最終美軍取消了這一計劃,選擇發展傳統的新一代武裝直升機“阿帕奇”係列。
美軍重拾這種布局的直升機,一方麵意味著美軍對武裝直升機的作戰需求發生極大變化:貼地發射反坦克導彈阻擋坦克集群已經不再是直升機的第一目標,而高速飛行進行偵查和對地打擊逐漸變得更加吃香——某種程度上,這與蘇聯當年研製米-24直升機的思路接近,後者的主要攻擊方式,就是低空俯衝發射各類火箭彈和反坦克導彈。
隨著技術的發展,S-97的這種“混合”的飛行方式的優勢更加明顯,早年限製其發展的飛行控製問題則在計算機設備的幫助下逐漸得到解決。考慮到歐洲和中國都在考慮和試驗類似布局的直升機,也許未來的低空將是他們的天下。
YAH-56“夏延人”原型機,此類設計的最大問題是飛行控製係統
東風-31係列洲際導彈
如果我們梳理一下東風-31彈道導彈的發展脈絡,不難發現它最初是專門作為大規模核報複武器使用的。該彈於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研製,90年代進行首次試射,射程8000公裏,可攜帶載荷1-1.2噸,去掉數量不等的各類誘餌和載具後,其戰鬥部主要是一枚威力在100萬噸TNT當量的熱核武器。其發展型號東風-31A的開發時間略晚於東風-31,主要通過彈體減重和改進固體燃料配方增大了射程,達到10000-11000公裏,但彈頭基本沒有變化。
東風-31B的多彈頭設計似乎正在改變這種傳統威懾手段。在現有技術下,東風-31的射程和載重都不可能得到極大提升。如果東風-31B能攜帶3個核彈頭,那麽每個彈頭的重量都將隻有200-300千克,按照別國已有的核彈頭威力推算,這些彈頭的威力大約相當於30-50萬噸TNT當量,更接近於美俄那些用來摧毀加固發射井的核彈頭。
與此同時,中國還在發展東風-41洲際導彈。該彈不僅采用4級推進,其尺寸也比東風-31係列大得多。盡管由於高度保密,外界無法獲知東風-41的真實體量,但普遍的觀點認為作為一種重型彈道導彈,該彈可攜帶6-8枚甚至更多核彈頭,能對全球任意地點實施核打擊。
參考俄羅斯“白楊-M”彈道導彈的開發曆程,不難發現中俄在新一代彈道導彈的研製上“殊途同歸”:俄羅斯目前批量裝備的“白楊-M”導彈使用大威力單個核彈頭;其發展型“亞爾斯”可攜帶3-4枚核彈頭攻擊多個目標;同時,俄羅斯還計劃研製一款新的重型戰略導彈取代SS-18,該彈攜帶的和彈頭數量更多。
俄羅斯多彈頭的“亞爾斯”RS-24彈道導彈發射瞬間
中國早在1986年就試驗並掌握了多彈頭重返大氣層技術,但長期以來,中國的戰略導彈一直裝備單個的大威力核彈頭。這種設置不適合打擊對手的導彈發射井等目標,是專門作為摧毀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所裝備。當中國處在保有最低數量核武庫時代,這種設計最為經濟,威懾效果也相對最大。現在,中國正同時研製兩種多彈頭洲際導彈,某種程度上,這種彈頭的變化也許反映了中國核戰略的變化。
至於為什麽要有兩種不同類型的洲際導彈,這是冷戰時期兩大核國家的通行做法——同時裝備兩種甚至更多款定位類似、結構卻大相徑庭的彈道導彈,以防其中某型導彈因故障無法使用或泄密導致威懾力下降時整個核武庫“無彈可用”。從這個角度看,這種新的導彈,更像是與東風-41互為備份的戰略威懾夥伴。
--------作者: 施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