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東風31B追平與美俄技術差距 (ZT)

(2014-10-24 12:27:47) 下一個

東風31B追平與美俄技術差距

資料圖:東風31A洲際導彈發射

美國"自由燈塔"網站10月2日發表了著名爆料大王Bill Gertz的文章,稱9月25日我國進行了東風31B洲際導彈的首次試射,這是東風31B這個編號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

對於最新戰略武器,中國國防部當然是無可奉告,美國國防部發言人辛西婭-史密斯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也語焉不詳,隻是說"我們一直在監視中國包括導彈試驗在內的軍事現代化"。不過外界普遍認為,這次試射的東風31B洲際導彈是從山西五寨發射基地發射的,為東風31係列洲際導彈的分導式多彈頭版本,至少可以攜帶3枚核彈頭。

東風31的由來

近年來人們普遍更關注海基的巨浪2潛射彈道導彈和神秘的東風41洲際導彈導彈,而9月25日東風31B導彈的試射,讓東風31洲際導彈家族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根據美國國防部發布的中國軍力報告,中國第二炮兵部隊擁有約40枚東風31和東風31A洲際導彈,對比東風5係列20枚的裝備數量,以及機動式發射的特征,東風31係列洲際導彈堪稱中國戰略核力量當前的中流砥柱。東風31B導彈的出現,必將進一步增強這個洲際導彈家族的實力。

按照我國的彈道導彈劃分標準,中程彈道導彈射程為1000-3000千米,遠程導彈射程為3000-8000千米,洲際導彈射程要求在8000千米以上,DF-31導彈是一種典型的遠程彈道導彈,它是我國研製的第二代戰略導彈係統。

1978年我國開始第二代戰略導彈係統的研製,最初我國曾試圖在成熟的液體火箭基礎上,發展機動式的東風22遠程彈道導彈。通過東風4和東風5的研製,我國已經建立了一支經驗豐富的液體彈道導彈研製隊伍,1979年東風22導彈開始研製,經過數年的努力到1984年底已經完成了初樣設計。

東風31B追平與美俄技術差距

我國東風4液體遠程彈道導彈目前還少量在役。

液體的東風22遠程導彈雖然發展順利,但我國同期的固體火箭技術也不斷取得突破。考慮到固體彈道導彈比液體彈道導彈更適合機動作戰的需求,外加80年代軍費削減的大背景,1984年1月中央軍委批準停止東風22導彈的研製。此後航天部組織對遠程固體彈道導彈的聯合論證,確定了"陸海兼顧、技術共用"的原則,並提出了"大直徑、基本型和係列化"的方針。1986年5月航天部決定啟動遠程固體導彈東風31的研製,與此同時,航天部還確定發展同一係列後續的洲際導彈東風41和潛射彈道導彈巨浪2。

根據最初的計劃,東風31遠程彈道導彈將是一種2米直徑的固體彈道導彈,它的設計目標主要是接替東風4液體遠程導彈執行打擊莫斯科的任務,並對關島等地進行威懾,計劃在2000年前後完成研製交付部隊使用。東風31遠程導彈射程遠達8000千米,這使它可以更靈活的進行部署,而不是像4000多千米射程的東風4導彈那樣捉襟見肘,同時它也擁有更強的發展潛力,滿足在基本型基礎上發展出東風41洲際導彈的需求,也為研製巨浪2潛射彈道導彈提供了可能。

東風31B追平與美俄技術差距

東風31最初是為了替換東風4,圖為99年國慶閱兵式上的東風31導彈。

東風31的發展

相對於第一代遠程導彈東風4和第一代洲際導彈東風5,東風31遠程導彈使中國航天在技術上實現了巨大的跨越,但巨大的技術跨度也意味著同樣巨大的難度。盡管東風31導彈的三級固體發動機都在80年代陸續地麵熱試車成功,但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隻是東風31導彈關鍵技術的一部分,東風31導彈還需要突破小型電子儀器技術、高精度慣導技術、機動發射技術、小型核彈頭技術、先進突防技術等一係列難關。

由於東風31導彈的技術跨度大,以及我國首次研製高性能固體導彈等因素,導彈立項後進展並不算快。1999年8月2日,東風31遠程導彈才成功進行了首次飛行試驗。不過時移世易,隨著蘇聯解體和中俄關係的發展,已經不存在打擊莫斯科的迫切需求,而東風31導彈射程不足隻能勉強打到美國西海岸,這注定了東風31基本型的過渡性質。

1999年東風31遠程導彈首飛成功前後,改進型東風31A洲際導彈開始立項研製。東風31A洲際導彈和東風31遠程導彈在外形上看區別不大,但通過對發動機、製導係統和彈頭的改進,東風31A導彈性能上卻有很大的提高。東風31A導彈使用芳綸纖維複合材料作為發動機殼體以降低發動機的結構質量,同時還使用了新一代的N15高能推進劑,使射程得到了很大提高。與此同時,我國在第二代再入飛行器基礎上,又研製出了趕上國際先進水平的新型彈頭。根據Bill Gertz在考克斯報告期間的爆料,東風31A的彈頭質量有大幅度的下降,很可能達到美國W-62/MK-12核彈頭700-800磅(317-362千克)重的水平。東風31A洲際導彈還在慣導係統等方麵進行了改進,根據美國公布的中國軍力報告的數據,它的射程從東風31的不到8000千米增加到11000千米以上,圓概率誤差(CEP)也有一定的提高。2009年60周年國慶閱兵中,東風31A洲際導彈也作為最後壓軸登場,從射程上說它實現了中國固體彈道導彈從打擊西海岸到東海岸的跨越。

東風31B追平與美俄技術差距

東風31A射程比東風31有很大擴展,成為我國首款固體洲際導彈。

東風31A盡管擴展了射程、提高了命中精度,不過它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與東風31一樣,東風31A導彈仍使用牽引-半拖車作為三用車,雖然實現了機動運輸、發射能力,但機動能力尤其是野外機動能力與俄羅斯以白楊、白楊M洲際導彈為代表的重型越野車底盤有著不小的差距。根據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的趙通在《美國核潛艇東移對我國核武器現代化的影響》一文中的計算,攻擊地麵二維機動的導彈並造成嚴重損害所需要的核彈頭數量,遠大於攻擊隻能進行一維機動的導彈所需要的核彈頭數量,也就是說做二維機動的導彈生存能力要高得多。

所以,東風31A導彈的後續改進,采用全驅動或是接近全驅動的越野車底盤,提高導彈的生存能力應該是一個重要的方向。

另外東風31A仍是一款單彈頭洲際導彈,在美國各類反導係統日臻完善的情況下,多頭分導(MIRV)技術是必然的發展方向。多個核彈頭意味著美國的反導係統要發射多枚攔截彈來進行攔截,這對我國戰略核打擊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

東風31B追平與美俄技術差距

09年閱兵式上的東風31A導彈發射車,這仍然是缺乏越野能力的半拖車。

東風31B追平與美俄技術差距

東風31A的彈頭整流罩和第三級發動機,東風31A仍為單彈頭導彈。

東風31B的意義

現在來看東風31B,美國"自由燈塔"網站是與美國眾議院聯係非常緊密的一個右翼媒體,Bill Gertz也是一位長期研究中國軍事發展的人員,其爆料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Bill Gertz可能是從美國某位眾議員處獲得了一些信息--美國軍方可能通過一些技術手段,探測到9月25日試射的導彈與東風31A明顯不同,因此特意賦予新編號東風31B。技術手段能探測到的差異,最有可能的就是天基紅外預警衛星探測到進行了導彈在主動段末段進行了多彈頭分導釋放的機動。

另外,東風31B可能也一並解決了越野機動問題。最近幾年,我國研製成功了至少兩種8軸重型越野車底盤,其中萬山特種車輛有限公司的WS51200對朝鮮進行了出口,朝鮮私下將其改為KN-08遠程導彈的載車。由此看來,自家的東風31係列導彈,現在要用上重型越野底盤並不困難。

東風31B追平與美俄技術差距

朝鮮曾以運輸木材為名向我國購買WS51200重型越野車,後私自改為導彈發射車。

縱觀東風31係列導彈的發展,我們會發現它與美國的民兵係列和俄羅斯的白楊係列洲際導彈有異曲同工之妙。東風31基本型麵臨射程不足的問題,甚至小於最早要求的8000千米射程;美國的民兵1導彈射程同樣僅有8000千米左右,從美國最北方的基地甚至無法打到莫斯科。這反映出中美兩國在研製第一種遠程固體導彈時,麵對技術問題的製約,不得不以性能縮水為代價換取盡快形成戰鬥力。與此相反,蘇聯在白楊洲際導彈之前就已經研製過固體中遠程和洲際導彈,技術相當成熟,因此白楊導彈一服役就具備了10500千米的洲際射程。

東風31A導彈和民兵2導彈一樣,通過改進解決了射程不足的問題,並具有更強的突防能力。後來民兵3改進為多頭分導導彈,可以攜帶3個W-76核彈頭,現在中國的東風31B也具備了多頭分導能力。有趣的是美國空軍也曾論證以特種三用車裝載民兵3導彈,通過機動提高生存能力的方案,但由於經費問題束之高閣。

作為機動式洲際導彈,東風31係列和白楊係列導彈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東風31A導彈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中國的白楊M導彈,它們都是機動式單彈頭洲際導彈。而東風31B與RS-24亞爾斯(白楊M的改進型)一樣具備了多頭分導能力。

從時間上看,美國在固體洲際導彈領域的技術能力最強,民兵3作為具備典型洲際射程(10000~12000千米)的機動式多頭分導固體洲際導彈,在1970年即開始裝備部隊,1975年即完成550枚的部署任務,1978年停產。

俄羅斯技術較美國落後不少,又經曆蘇聯解體的經濟低穀,盡管白楊導彈在1980年代即已服役,但多彈頭的RS-24亞爾斯導彈直至2007年才首次試射,2009年才進入部隊服役。

東風31B追平與美俄技術差距

上世紀70年代製造的民兵3洲際導彈至今仍是美國陸基核力量的中堅。

東風31B追平與美俄技術差距

對於俄羅斯洲際導彈,很多人言必白楊M,但RS-24亞爾斯才是俄軍現在的重點。

我國東風31B今年首次試射,預計最快也得兩年後才裝備部隊,比俄羅斯的RS-24晚了7年,比美國民兵3導彈更有40多年的時間差距。不過民兵3洲際導彈至今仍在是美國陸基核力量的中堅,美國今年還計劃為其研製新型彈頭,俄羅斯也仍在加速裝備RS-24,所以東風31B也不算晚。

東風31B的意義在於通過分導多彈頭提高突防能力,通過越野機動底盤提高生存能力。作為東風31係列的新型號,由於生產、維護設備的通用性,東風31B定型後可以迅速投入批量生產、服役,在東風41服役前進一步壯大我國核打擊能力。在美國加快"重返亞太"的大形勢下,東風31B的出現對提高我國戰略談判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文/張雪鬆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