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是紙老虎還是獅子王?(ZT)

(2014-09-01 19:56:07) 下一個

【中國正在崛起,並有成為“世界第一”的氣勢。但在美國學者沈大偉看來,中國依舊缺乏高質量的實力,缺乏實際影響力,可能是一隻21世紀的紙老虎。他同時也提到,再過10年或20年,中國的全球地位或許在個方麵都會大幅提高,可能會在於美國類似的全球基礎上進行運轉,我們也期待著那一天的到來。原文發表於美國《國家利益》網站。】


(沈大偉(David Shambaugh,1953年1月-)是美國知名的中國與亞洲事務專家,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中國政策研究項目主任。)

中國能力並不非常強大

目前,普遍的觀點認為中國的主宰地位是無可阻擋的,世界必須適應這個亞洲巨人作為一個——可能已是——全球性大國的事實。十年來,“中國崛起”的預言已小有規模,所有人都描繪了一幅中國成為21世紀主宰者的圖景。這種看法可以理解,而且普遍存在——但卻是錯誤的。

記得不久前,在20世紀80年代,類似的預言也曾出現過,即日本將成為“世界第一”,加入大國精英俱樂部——但不久後日本陷入30年的停滯期,而且它一個(經濟上的)單向度強國,並不具備大國特質所需的較為廣泛的基礎。因此,當提到當今中國時,持有一些清醒和質疑的態度是可取的。

的確,中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正在崛起的大國——遠遠超過印度、巴西和南非的能力——在某些領域它已超過俄羅斯、日本、英國、德國和法國等其他“中等強國”的能力。

但能力並不是衡量國家實力和國際實力的唯一標準——也不是最重要的標準。曆代社會科學家已確定一個更重要的實力指標,那就是影響力——駕馭局勢和左右其他國家行動的能力。

當然,各國利用自身實力去影響其他國家實力的行為和事態發展有各種方式:吸引、說服、拉攏、強迫、報償、誘導、威脅或動用武力。

當我們關注當今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存在和行為時,我們需要超越其表麵上令人印象深刻的能力看問題,並提出質疑:中國真的正在影響其他國家的行動和各領域國際事務的發展趨勢麽?簡要的回答是:就算真的有,也並不多。可以作出這樣的結論,即中國在極少的——如果真的有的話——領域,能夠真正對其他國家構成影響、設立全球標準和左右全球趨勢。而且中國也沒有盡力參與解決全球問題。中國是一個被動大國,它的反應表現是當爆發國際危機時回避挑戰並躲藏起來。正在持續的烏克蘭危機和敘利亞危機就是近來北京被動反應的絕好例子。

此外,當仔細衡量中國的能力時,它們並不非常強大。很多指標僅是在數量上令人印象深刻,但在質量上並非如此。缺少高質量的實力,讓中國缺乏實際影響力。中國有一句諺語:外硬內軟。如果在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數據表麵下進行挖掘,你會發現其普遍存在的一些弱點、阻礙發展的重要因素以及成為一個全球性大國的不牢固的根基。中國可能是一隻21世紀的紙老虎。

五個方麵審視中國實力

這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麵進行剖析:中國的國際外交、軍事能力、文化存在、經濟實力和國內因素,則五個方麵決定了中國的全球地位。讓我們逐一進行審視。

從形式上看,中國外交的確已走向全球。盡管與國際社會融為一體且北京采取積極的外交政策,但在外交活動領域,中國僅是一個不完全大國,這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麵,他表現出一個世界主要大國的特征。它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20國集團及其他全球重要機構的成員,以及所有重大國際峰會的參與者。另一方麵,中國官員在這些場合和大量全球挑戰問題上仍表現得非常消極和被動。中國並不是領導者。它未能重塑國際外交,推動其他國家的政策,促成國際共識、組建聯盟並解決問題。

中國軍事能力是其作為一個不完全大國的另一方麵:它是一個日漸強大的區域性大國,而絕非一個全球性大國。中國尚不具備向亞洲鄰國以外的地區投放軍力的能力,即便在亞洲地區,其軍力投放能力仍非常有限。目前,根本無法確定中國能否在周邊500海裏內(如在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的爭端中)投放軍力,以及能否在衝突中堅持足夠長的時間而獲勝。自1979年以來中國沒有打過仗,現在中國的軍隊還未經受國戰爭的考驗。

從硬實力轉向軟實力,中國作為一個全球文化大國崛起效果如何?並不好。沒有其他社會接受中國文化的暗示,也沒有其他國家想要模仿中國的政治體製,其經濟體製在其他地方也無法複製。盡管自2008年以來中國政府投入巨大努力和資源,試圖打造自己的軟實力並改善自己的國際形象,但中國在國際上的聲譽仍是毀譽參半。

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強國情況又如何?這是大家希望中國成為一個全球性大國和領導者的一個方麵——但中國的影響力比預想的要弱。就像其他方麵一樣,它在數量上令人印象深刻,但在質量上很弱。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國,但其出口的通常是低端消費品;其產品的國際認知度極低;它僅有一小部分跨國公司在海外成功運營。

衡量中國國內實力的其他標準還顯示其在全球排名並不高且不夠正麵。2014年,美國自由之家就各國新聞自由的程度進行排名,中國在197個國家中排名183位。世界銀行的全球治理指標一直對中國在政治穩定與控製腐敗、政府效率、管理質量、法治程度和問責方麵的評級偏低。

這是當今中國的概貌。再過10年或20年,中國的全球地位或許在個方麵都會大幅提高,可能會在於美國類似的全球基礎上進行運轉,但就目前而言,中國充其量隻是一個不完全的全球性大國。

--------------------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8月31日刊登題為《中國弱的錯覺》的文章(作者克拉克·愛德華·巴雷特),駁斥沈大偉在該雜誌批評中國軟實力的文章。文章認為沈大偉的觀點包含了些錯誤。文章認為,沈大偉對中國外交實力的駁斥是站不住腳的,文章稱中國外交“弱”是錯覺,中國有自己的獨特戰略。

附: 《中國弱的錯覺》

國家利益》曾發表了政治學家沈大偉的一篇文章,稱盡管中國取得眾多成就和快速進步,但從大國地位上講,距與美國勢均力敵仍遙遠。雖然該文有值得肯定之處,但也包含了些錯誤。本文側重談談其中一點:中國在外交上不行,是個被動、自私的國家,這些嚴重削弱其國際影響力。

中國在外交上孤立嗎?沈大偉認為中國不主動參與國際事務,在外交上形單影隻。其實,這種看法在該文中就遭到自我反駁:“中國外交真正走向全球……今天,北京與170多個國家有外交關係,是150多個國際組織的成員。中國每年接待的外國政要遠多於任何其他國家,其領導人經常出訪世界……”這樣一個國家,在外交上是孤立和缺少權力的嗎?且孤立就代表弱勢嗎?若是這樣,那美國在海軍實力堪比英國時決定不參加國聯,是缺少權力嗎?

中國外交手法笨拙嗎?文章稱台灣、西藏、新疆、人權、領土爭端和北京捍衛這些問題的“笨拙”做法,“對(中國)形象及其目標起到反作用”。

有任何證據支持這種觀點嗎?如今,沒哪個主權國家官方承認新疆或西藏流亡政府,承認台灣的隻有20來個國家。與之類似,國際上批評中國人權等問題,並未減損北京的影響力。

中國真的嚐試解決國際問題嗎?文章列舉中國全球影響力受限的另一例子,是北京不願主動參與解決全球問題,而是熱衷糾紛應通過“和平方式”和“雙贏談判”解決這類“空話”。

誠然,猶豫不決有時說明了弱勢,但它同樣可能是出於反感或外交策略。拒絕使用“高壓措施”未必是缺少實力。西方采取對抗或高壓手段,最後往往付出人員、經濟和聲譽方麵的巨大代價。對於通過武力威脅推進國家利益,北京很謹慎。一個明證就是台灣,如今台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不斷加大,到時北京可能不費一槍一彈就能實現目標。這與俄在克裏米亞采取的政策截然相反。

中國的世界外交缺少實質性內容?外界指責中國舉辦外交活動時嘩眾取寵。

其實為展示自己,大多數國家都會不遺餘力地舉辦此類活動。另一論點是,中國實力不濟表現於在外交接觸中過度強調貿易,出訪隨從大多是尋求投資的企業高管。但在這方麵,中國與其他大國並無二致。

中國是不負責任的國家?沈大偉稱盡管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問題,但沒做出與其規模、財富或潛在影響力相應的貢獻,這大大減損了其國際影響力。

是否有確鑿證據證明中國在回避這些責任?這是否隻是西方的偏見?稱中國“能夠且應該遠遠做得更多”,其實是誇大了它的實力。稱中國是不負責任的國家存在明顯的認知偏見。

中國外交上並不孤立。它遵循自己的獨特戰略。北京把經濟主導視為比兵力投射更有利、風險更小。中國行事不像美國,看似的“弱”並非缺少實力的結果,或許可以用孫子的一句話來詮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