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宋魯鄭:馬航悲劇輿論戰 (ZT)

(2014-07-21 08:48:32) 下一個

馬航四個月接連發生兩起機毀人亡的慘案,舉世罕見。如果說第一起令人不可思議,第二起帶來的則是十足的震驚。根據目前披露的信息,究竟誰是直接責任人恐怕又將成為千古迷案:所有各方都在否認,也都有貌似充足的理由。所謂的黑匣子也同樣無法證明導彈來自何方。就算有了調查結果,在當前混亂和對立的形勢下,恐怕也會是“一個調查,兩種解讀”。

一場輿論戰在事發後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輿論戰西方“大獲全勝”

西方占有輿論高地,居高臨下傾瀉“火力”。白宮發言人第一時間就表示:“盡管我們還不知道所有的真相,但眾所周知的是,這起事件發生在俄羅斯支持的武裝分子所在的烏克蘭東部。是俄羅斯的武器彈藥、物資和訓練支持導致了局勢的惡化。”可烏克蘭東部也有政府軍,不然兩邊怎麽打得起來?西方對烏克蘭政府的支援怎麽被拋到腦後了?五角大樓的一名高官甚至拋開就在烏東部作戰的政府軍,直接猜測是烏克蘭東部邊境外的俄羅斯軍隊。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裏,也許是為了日後競選總統做打算,退休後仍憂心國事,很快跳出來表態:若俄羅斯涉及馬航墜機,那麽歐洲應加入到與美國共同製裁俄羅斯的行列,“歐洲國家不應搖擺不定”。她甚至說:“至少,裝備是俄國造的。”可是烏克蘭的導彈也來自俄羅斯,她怎麽就這樣信心滿滿地排除烏克蘭政府軍呢?要知道2001年烏克蘭政府擊落過一架民航飛機。

她不可能不知道,美國也是軍火出口大國,2009年至2013年出口占全球總數29%,“力壓”俄羅斯兩個百分點,美式武器在世界各地傷人性命無算,是不是也要經受點製裁才好?經驗如此豐富的外交人士,說出“俄國造”這樣無厘頭的理由,是不是太心急了些?



美國的盟友爭先恐後。之前因奇葩言論遭致國內外抨擊的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表示:“他們(烏東部武裝)本質上是俄羅斯的代理人,這件事情的發生完全是俄羅斯想興風作浪”。

加拿大總理哈珀說:“盡管我們還不知道誰對此事負有責任,但我們繼續譴責俄羅斯的軍事行為以及對克裏米亞的非法占領,這導致了該區域源源不斷的鬥爭。”看看,這就是西方政客的邏輯。也難怪說世界上有兩種邏輯,一種是邏輯,一種是西方邏輯。

政客們不僅自己表態,立即開動媒體機器把矛頭全都指向俄羅斯,其標題極為聳人聽聞。英國銷量最大的《太陽報》標題是:普京的導彈。小標題是普京麵對全球的憤怒、烏克蘭反派力量被俄羅斯武裝。

雖然事發後各方互相指責,但英國的《衛報》在封麵隻指出親俄力量被指責擊落飛機。甚至英國知名的娛樂大報《每日星報》也用巨大的封麵標題聲稱是俄羅斯的恐怖導彈擊落。

美國的《基督教科學緘言報》18日發揮推理能力:“肯定是俄羅斯人自己幹的,因為俄軍根本不可能將如此先進的導彈交給民間武裝。俄羅斯可能給民間武裝坦克、戰車和輕武器,但肯定會在防空武器上畫紅線,比如說,他們肯定不願意讓民間武裝擁有能打下萬米高空民航客機的中遠程導彈。”

《華盛頓郵報》則附和希拉裏對歐施壓,稱MH17墜毀前,歐洲國家對製裁俄羅斯還顯得很猶豫,但如果事件最終證實是俄羅斯支持的親俄武裝所為,國際社會的觀點將出現根本性改變。

英國《金融時報》直接瞄準普京:“解決這場危機的關鍵還是普京。他需要在尚有支配事態發展的權力的時候行動起來。烏克蘭衝突正災難性地陷入失控狀態。要想改弦易轍,普京手中的寶貴時間可所剩不多了。”美國《紐約時報》的社論異曲同工,稱“隻有一個人能終結這場戰爭——普京”。

就是相對遠離英美立場的法國,其主要媒體如費加羅報和解放報也都先入為主的把責任推到普京身上,還認為他沒有為恢複烏克蘭的和平做努力。可是難道他們忘了,現在積極進攻的正是在西方支持下的政府軍?

這兩天,西方又巧妙地轉向事故現場的安全問題,甚至稱有人破壞現場、偷盜遺物。最終的責任人呢?自然又是普京。但首先,事發現場如何混亂,幾乎隻有西方媒體在報道,有多少是誇大,有多少是實情,尚不得而知。其次,東部民兵即使真的阻撓歐安組織的調查,鑒於歐洲與烏克蘭的關係,烏東部對歐洲的信任程度,恐怕這也是情有可原。

最重要的是,東部民兵成分的複雜性,恐怕並不亞於烏克蘭“國民衛隊”,普京真有那麽大的控製力嗎?另一方麵,西方一直支持著烏克蘭政府,但對其出格言行,又負過什麽責任呢?

短短幾天內,西方媒體對俄羅斯的指責就已“汗牛充棟”,受限於篇幅,筆者不再贅述。

再看輿論戰的另一方,俄羅斯媒體當然極力澄清。俄羅斯擊落說基本是無稽之談;即使東部民兵有山毛櫸,也沒有證據證明是俄羅斯提供的,更大的可能是從原來的烏軍接收或繳獲而來的。

普京昨天分別與英國、澳大利亞、荷蘭和德國領導人通電話,表示俄方願為馬航MH17客機空難調查提供必要幫助,強調在調查結束前應避免發表政治化聲明。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安東諾夫則在18日接受今日俄羅斯電視台的采訪,指出一些西方政客就馬航客機墜機發表的言論是針對俄羅斯的信息戰的延續,並以“十問烏克蘭”進行反駁。

其實有利於俄羅斯和反叛軍的信息同樣很多,比如事發當天,烏克蘭有一架軍機在附近被擊落,高度是6500米,烏克蘭說那是俄羅斯軍隊幹的,理由是反政府武裝打不了那麽高,那麽高度升到了10000米,為什麽又一口咬定是反政府武裝幹的呢?難道他們突然進化了?可惜這樣的信息根本無法在西方主流媒體上露臉。

如果我們吸取此前失蹤的馬航教訓,那些事發後放出來的信息一而再的被否定被肯定再被否定,這個世界也一而再的被誤導,那麽麵對西方毫無確鑿證據之下的猜測和“釋放消息”,世人又有什麽理由去相信呢?

然而,在英語霸權統治下,國際輿論場內俄羅斯的聲音與西方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

第二次馬航事件並非無頭案

可輿論戰的勝負再重要,也不等於直接判定了事實真相。當然也不能說馬航事件就是一起無頭案,直接元凶可能再也無法顯形,這場悲劇背後的真正始作俑者還是難逃世人心中的法網。

正如俄羅斯總統普京所說:如果烏克蘭土地上有和平,如果不在烏克蘭東南部恢複作戰行動,“這一悲劇就不會發生”。其實即使是強悍的普京在麵對國際現實時,也隻是說出了一半。他真正想說的是,烏克蘭為什麽變成今天這個樣子?他的矛頭還是曲線指向西方。




不錯,出於地緣政治的原因,俄羅斯和西方都在爭奪烏克蘭,這在當今國際秩序和原則下本無可厚非。但西方和俄羅斯不同,它在爭取烏克蘭的時候並不想付出代價。陷入經濟困境中的烏克蘭倒向俄羅斯之前,前總統亞努科維奇一直在和歐盟談判。

然而歐盟一方麵提出烏克蘭不可能做到的政治和經濟條件。比如烏前總理季莫申科2011年因濫用職權罪被判處7年監禁,歐盟堅持將解決季莫申科問題作為與烏簽署準成員國協議的前提條件。再比如要求烏克蘭削減天然氣補貼——這將導致國內動蕩。正如當時的總理烏阿紮羅夫表示,為使各經濟部門符合歐盟標準,烏克蘭需要花費1600億歐元。這對債務累累的烏克蘭來說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另一方麵,歐盟對烏克蘭的求助漠然以對,僅僅承諾15億美元的補助——這簡直是對烏克蘭的羞辱。反觀烏克蘭第一大貿易夥伴俄羅斯,不但同意烏克蘭推遲償還170億美元的債務,而且還提供150億美元的經濟援助以及大幅度降低天然氣價格。兩相對比,我們應該明白,究竟哪一方才有誠意,哪一方的目的更為光明磊落。

可以說,烏克蘭倒向俄羅斯完全是西方一手造成的。可是當這一幕真的發生時,西方卻又無法容忍。於是在它們的支持下,親西方的政治勢力走向街頭,甚至西部城市利沃夫宣布獨立,將中央政府任命的州長驅逐,懸掛歐盟旗幟——但卻沒有任何一個西方國家站出來譴責並呼籲保持烏克蘭的主權完整。

此時,俄羅斯正在舉行斥資500億美元的冬奧會,雖然它明白此時西方挑起事端的用意,但仍然做了巨大的妥協: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答應了反對派一切條件:提前舉行總統大選,恢複2004年憲法,限製總統權力,將總統部分權利分配給議會,承諾邀請反對派加入政府,組建聯合政府。並在法國、德國、俄羅斯以及波蘭的見證下,雙方簽署了和解條約。但誰也想不到,和解協定墨跡未幹,第二天就被反對派民眾暴力推翻。民選的合法總統亞努科維奇遠走他國。

當克裏米亞重返俄羅斯時,西方指責俄羅斯沒有遵守當年簽訂的保障烏克蘭主權統一和完整的條約。可是,假如這個世界特別是主導這個世界的西方視條約為兒戲的話,請問,有什麽資格來要求俄羅斯呢?冷戰後的二十多年,西方違反北約不東擴的承諾,美國也單方麵撕毀中導條約。就是中美之間的八一七公報(減少向台灣出售武器),也成了廢紙。

合法總統亞努科維奇被非法推翻後,東部親俄城市也和當初的西部城市一樣宣布獨立。當時,東部雖然分裂,但尚沒有真正進入內戰狀態,還是有斡旋調解機會的。此時,西方的立場卻和對待西部城市獨立完全不同,並且起到了惡化局勢的決定性作用。新總統一就職,就立即對東部城市展開軍事行動——假如沒有西方的支持,弱小的烏克蘭政府怎麽敢動手?於是一場冷對抗變成了熱戰。

可以說,是西方逼烏克蘭倒向俄羅斯的,也是西方逼迫俄羅斯絕地反擊“吞並”克裏米亞的,更是西方導致烏克蘭陷入內戰狀態的,也才最終導致馬航飛機被擊落的慘劇。而西方之所以這樣做,根源還是在於遏製俄羅斯。隻是世人不明白的是,為什麽蘇聯都解體了,俄羅斯也移植西方民主製度了,何以西方仍然不肯放過?

從常規講,任何一個國家最重要的關係都是它的鄰國。烏克蘭獨立後,這一規則也同樣適用。從蘇聯解體至20世紀初,兩國的友好合作關係一度成為俄羅斯和其他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典範。比如烏克蘭的庫奇馬總統在4年總統任期內和普京的會晤高達40次之多。2001年5月俄羅斯總統普京任命時任副總理的切爾諾梅爾金出任俄羅斯駐烏克蘭大使,如此重量級人物成為大使,可以見俄羅斯對烏克蘭的高度重視。

可是自從烏克蘭被西方當作遏製俄羅斯的橋頭堡之後,兩國關係急劇惡化,直至今天的全麵危機。

迄今為止的烏克蘭危機,讓我們看到:首先,今天的西方和五百年前剛崛起時並沒有本質的變化或者進化。依然是以“力”當“理”,奉行的依然是強權即真理。我們因而可以理解,何以俄羅斯在自己利益受到西方威脅時,從來不會“溫良恭儉讓”。顯然,這也是免費給中國當教員。

其次,不管是否能夠查出導彈出自何處,但在西方的宣傳下,俄羅斯已被“有罪推定”成了罪魁禍首。俄羅斯與西方的對抗如果再度升級,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關係也再無回旋餘地,有朝一日東部真實現獨立甚至加入俄羅斯亦未可知。雙方不僅沒有妥協的可能性,相反對抗的持久性將是必然的結果。這在某種意義上說對中國倒是利好——其實,假如這場悲劇再早發生幾天,說不定美國參議院就不會通過要求中國石油鑽探船撤出南海的議案。西方將把更多的資源消耗在俄羅斯身上。

另外一點也十分重要,雖然中俄簽訂了巨大的天然氣協議,但建立在今天力量對比和國際形勢下的協議,很難保在未來不發生變化。但俄羅斯和西方的對抗升級和長期化,一方麵將使俄羅斯更需要中國,另一方麵將全麵弱化俄羅斯的力量。至少,從中國一方來看,在可預見的未來,俄羅斯都將認真履行條約。這種保險,與領導人之間的承諾同樣重要。

最後,從西方的國際關係準則來說,對西方而言,誰是馬航真正的凶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進一步遏製俄羅斯。對於中國而言,這個問題同樣不重要,重要的是否能夠創造一個有利於中國的外部發展環境。

鏈接:   http://www.guancha.cn/song-lu-zheng/2014_07_21_248589_s.s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