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不是即將麵臨一場戰爭,怎樣應對戰爭的考驗,這應該是早為之計的大問題,現在事到臨頭才議論紛紛,本來就有點臨急抱佛腳的味道,更要命的是,有些人還自我感覺很良好。這一表現,見諸於《環球時報》1月15日題為《和平近30年後,我們應如何看“打仗”》的社評文章。該文就“如何看‘打仗’”這個問題發表了七點意見。其核心意義不外兩點:
其一,戰爭不是好事,中國三十年沒有打仗是奇跡,現在也不能輕易動打仗的念頭,“隻要壓力在我們的承受範圍之內,我們就當忍則忍”。
其二,如果實在不得不打,也“都要把對外競爭的主戰場放在經濟上”,“也不應有征服對方的念頭”,而“是要教訓對方並教訓其他潛在的對手”,“必須打得有理有利有節,這樣的開戰就不會與中國和平崛起構成戰略矛盾,中國的戰略機遇期會因打仗而一時紊亂,但不會終結”。
這是怎樣的自我感覺良好啊!
第一層意思,表現出來的是驕傲,很有點鄙視、不屑那些打過仗的國家,如美國、俄羅斯等。但問題是,三十年沒打仗,現在人家卻要把戰爭強加於你,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尷尬、無奈呢?到處高唱和平崛起,到處宣揚和諧世界,到處和人家結夥伴、搞合作,現在卻還要被強加戰爭,要被人家揍,這不是很明顯的失敗嗎?到這個時候還說什麽“當忍則忍”,難道過去三十年不打仗的奧妙就在這於此嗎?說出來是不是有點丟人跌份呢?
第二層意思,表現更多的是自信。又是什麽“不要征服對方”,而要教訓,還什麽“有理有利有節”。現如今的中國到底有無把握打贏尚還難說,到底誰教訓誰,需要戰場上一見高低、一決雌雄。以中國今天麵對的敵人,全力以赴能不能打贏都還難說,還有什麽資本奢談“征服”呢?更荒唐的,還什麽要“打得有理有利有節”。俗話說,下手不容情,容情不下手。既然打起來了,就有什麽本事用什麽本事,怎麽能打得狠就怎麽打,哪裏還有什麽“有節”?如果對方沒“節”怎麽辦,難道中國自己在那裏“節”著嗎?
滑稽可笑的是,明明戰爭已經危險地迫近,所謂國之大事,危急存亡之秋也。可這篇文章還念念不忘什麽“要把對外競爭的主戰場放在經濟上”,幻想什麽“不會與中國和平崛起構成戰略矛盾”、“ 中國的戰略機遇期會因打仗而一時紊亂,但不會終結”雲雲。我們不僅要問,如果戰爭朝著不利於中國的方向發展,或者說,至少在戰爭的初期有這樣的可能,那麽是不是要全國動員、全看動員,全力以赴呢?這時誰要是還再說什麽“要把對外競爭的主戰場放在經濟上”,簡直就是放屁!一仗輸了,滿盤被動,哪裏還有什麽“戰略機遇期”的可能呢?
仗還沒打就開始誇誇談贏,這比曆史上曾經的紙上談兵還更有害十倍。中國的當務之急是怎樣打贏不輸,這是一切問題的前提。隻要做到這一點,什麽都好辦,做不到這一點,說什麽都沒用。如果要說有什麽反思的話,那今天的中國走到這一步,教訓太多了:說明中國戰略威懾的失敗,說明韜光養晦策略的無能,也說明有人下出了很大的臭棋。
當然,這些問題都可以留待後人評說,可以打贏一仗再來說話。這裏筆者隻想提醒,不要那麽自我感覺良好,還是先認真反思一下怎樣彌補自己的不足才好,臨陣磨槍,不快也光。坐在那裏誇誇其談,話說滿了,言過其實倒在其次,給國家民族帶來災難,則很有可能被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
附:和平近30年後,我們應如何看“打仗”
近來圍繞“打仗”的議論在中國媒體上逐漸多了起來,直接原因是釣魚島局勢緊張,一些輿論擔心中日在朝軍事摩擦的方向走。此外南海發生軍事摩擦的可能性也難排除,而在中國周邊熱點的背後,都有美國的影子在晃動。中國的安全形勢出現一些尖銳的不確定性。
中國從對越自衛反擊戰以來,即使從中越邊界徹底平靜算起,也有快30年沒打仗了。中國經濟發展一路快跑,社會開始有了壇壇罐罐,至少在感覺上,戰爭離我們已經很遠。如何對待打仗,全社會大概都需要做一番久違了的思考。
首先,打仗不是好事,尤其是中國這麽多年沒有打仗,無論與誰打起來,都會給社會帶來不小的衝擊。戰爭如果打大了,有可能重傷國家經濟。因此中國不能輕易動打仗的念頭,尤其不能在其他手段未用盡的時候,為了“出口氣”而開戰。中國政府必須在任何時候都能冷靜權衡國家利益,為人民承擔起正確決策的責任。
第二,中國是大國,一方麵與周邊多國的領土糾紛沒有清理幹淨,它們都在發酵。同時中國漸漸成為全球性戰略力量,與遠處大國的摩擦不斷趨緊,遠近的對手會相互借力,強化對中國施壓。這種施壓的最高形式就是戰爭邊緣遊戲,如果中國後退,會帶來一係列戰略後果,損害中國在世界上的綜合競爭能力。
第三,所有國家都不願意打仗,尤其不願意同中國這樣的對手打仗。中國一旦與任何國家交手,既是軍事對抗,也是意誌對抗。由於中國是核國家,從理論上說已沒有誰能夠征服我們,因此如果真的卷入“棋逢對手”的戰爭,中國的勝負取決於中國社會能夠承受多少由於開戰而造成的各種損失。
第四,從概率上說,中國是冷戰後唯一沒有卷入任何戰爭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已經是“奇跡”。中國能否再保持二十幾年無任何戰爭,這是個國際關係學無法解答的問題。
第五,對待打仗,中國恐怕要樹立一種求實的態度,即要把我們各種戰略願望的排序搞得清清楚楚,把我們最不能接受的侵犯排序也搞得清清楚楚。隻要壓力在我們的承受範圍之內,我們就當忍則忍。隻要捅了我們的底線,我們就應毫不猶豫地予以軍事反擊。
第六,中國不可被征服,中國一旦與誰開戰,也不應有征服對方的念頭。中國打的是對方侵犯中國利益的冒進,是要教訓對方並教訓其他潛在的對手。中國打仗必須打得有理有利有節,這樣的開戰就不會與中國和平崛起構成戰略矛盾,中國的戰略機遇期會因打仗而一時紊亂,但不會終結。
第七,中國打不打仗,都要把對外競爭的主戰場放在經濟上,發展軍力並在必要時動用它,是要確保這個經濟擂台不被搗毀。這是中國最擅長的領域,也是人類道德和國際法共同鼓勵的競爭方式。
把這些問題都想得清清楚楚,讓它們的結論成為我們的堅定決心,我們必得到外部力量的更多尊重,以致不怒自威。不懼戰也不好戰,中國或許會再次奇跡般地避免任何戰事,即使打起來,對方也不敢無限打下去。他們會及時尋找同中國休戰的台階。
中國需繼續加強國防力量建設,對美國形成戰略威懾力,這是所有上述思考得以成立的前提。中國的經濟實力越強,對世界秩序的觸動就越大,中國必須有足夠軍事力量抑製任何試圖用非經濟手段改變競爭規則的野心。
中國下的棋局越來越大,每落一子都可能有驚人的潛在牽動力。沒有意誌我們終將被壓垮,沒有智慧和謀略,我們就會自陷變局。中華民族麵臨著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