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黑色沃土書磅礴:東北軍區的軍事工業(zt )

(2012-10-04 11:22:05) 下一個

    作者:更雲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向東北大舉運兵,企圖消滅共產黨在東北的抗日武裝。共產黨為粉碎這一陰謀,從關內各解放區抽調一批部隊進入東北。1945年10月,東北人民自治軍成立,林彪任總司令,彭真、羅榮桓分別任第一、第二政委,到年底陸續成立了錦熱、遼寧、遼東、遼西、遼北、吉林、鬆江、三江、嫩江、北安10個軍區。1946年1月,東北人民自治軍擴編為東北民主聯軍,將原來劃分的軍區先後合並為東滿、西滿、南滿、北滿4個二級軍區。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擴編為東北人民解放軍,民主聯軍總部改稱東北軍區兼東北野戰軍領導機關,轄合江、龍江、嫩江、鬆江、牡丹江、吉林、遼吉、遼東、冀察熱遼、內蒙軍區和12個縱隊。在東北解放武裝力量不斷擴大的同時,其軍事工業也發展壯大起來——

  
  1945年10月,東北人民自治軍後勤部在沈陽組建軍工部,韓振紀任部長兼政委。1947年,東北的軍工生產初具規模,部隊得到了源源不斷的彈藥補充。1947年2月,軍工部從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後勤部劃出,改由總部直接領導,東北民主聯軍參謀長伍修權兼任軍工部部長。同年5月,韓振紀任軍工部部長,其領導的琿春軍工生產基地為當時東北地區發展軍工生產打下了基礎。1947年8月,黃克誠任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兼後勤司令員,總管後勤的供應、軍工和軍需工作。1947年9月,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羅榮桓、參謀長伍修權在哈爾濱主持召開東北各地軍工負責人會議,決定重新成立東北民主聯軍軍工部,何長工任部長,伍修權兼任政委,韓振紀、江澤民、王逢原任副部長;各軍區、各縱隊的軍工部門統歸軍工部領導。從此,東北的軍工生產告別了分散和小規模經營狀態,進入大發展時期。
 
  從1947年9月起,軍工部統管東北9個軍工辦事處及軍工部直屬兵工廠,形成了比較完備的軍工生產體係。東北解放區軍工體係的建立,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1948年下半年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的炮火發揮了巨大威力。遼沈戰役結束後,解放軍又接管了位於沈陽、撫順的國民政府兵工署第90工廠總廠及其4個分廠,並獲得大批軍火,生產能力大為增強。隨著東北全境的解放和鐵路線的貫通,滿載物資和彈藥的火車晝夜不停地運往關內,支援中原地區和渡江作戰。如在淮海戰役中,中原野戰軍將國民黨黃維兵團包圍,黃維憑借眾多的美式火炮,收縮成一個圈,用密集火力讓解放軍無法接近,他自稱是個啃不動的“硬核桃”,而華東野戰軍調集重炮猛轟,終於敲碎了這個“硬核桃”。粟裕大將曾感慨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要感謝山東老鄉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
  軍工部管轄的9個軍工辦事處分別是位於琿春的第一辦事處、位於興山的第二辦事處、位於雞西的第三辦事處、位於北安的第四辦事處、位於齊齊哈爾的第五辦事處、位於牡丹江的第六辦事處、位於吉林的第七辦事處、位於哈爾濱的第八辦事處以及位於大連的第九辦事處。這9個軍工辦事處及其所屬兵工廠的演變情況分述如下。
  
  第一辦事處
  
  東北軍區軍工部第一辦事處的前身是東北人民自治軍軍工部琿春辦事處,亦稱東北軍區軍工部琿春辦事處。

  1945年10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後勤部軍工部在沈陽成立,立即接收原日偽奉天造兵所、日本關東軍“九一八”工廠和孤家子火藥廠等。接收不久就修複3輛坦克,複裝10餘萬發步槍彈和手槍彈,製造無煙藥近10噸,還裝配了一批槍支。11月28日,軍工部奉命撤離沈陽,由於行動急,時間緊,隻運出少量物資器材。12月初,軍工部路經撫順時又收集110餘台設備和大約300噸五金材料。12月中旬,轉移到通化二道江,接收偽軍東邊道開發株式會社修理工廠,在該廠址組建兵工廠,陳亞藩任廠長,馬樹良任政委。兵工廠下設槍械分廠、槍彈分廠和修理分廠。另外,軍工部還設有化學廠和煉鋼廠。化學廠由周明任廠長,李延林任副廠長,葉修青任政委;煉鋼廠由蘇維民任廠長,任克任政委。
 
  1946年3月末,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政委彭真在吉林省梅河口召開會議,研究軍工生產基地建設問題,決定軍工部從通化向吉東(1946年1月,中共吉遼省委成立,下設吉林、吉東、遼北、通化4個分省委及4個軍區)轉移;同時部署突擊生產軍火以供四平保衛戰使用。4月,軍工部王逢原副部長帶領首批人員及設備、物資組成專列離開通化向圖們進發,到達圖們後,在合水坪木材加工廠和礦山修理廠舊址籌建槍械廠,在東盛湧槍彈所舊址籌建槍彈廠,在石峴造紙廠籌建化學廠(後改為手榴彈廠)。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進占新站、拉法,對吉東構成威脅。鑒於日趨嚴峻的形勢,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決定,手榴彈廠暫留石硯,其餘工廠遷往琿春,月末全部遷完。在6月24~30日一周的時間內,300節車皮的設備器材及100節車皮的物資彈藥全部運到琿春。琿春位於中朝蘇三國交界的山間盆地,不僅隱蔽條件好,而且交通便利。圖們江和琿春河在此地匯合,與朝鮮一江之隔,到朝鮮僅5km,到蘇聯邊境僅15km,有水路、公路及鐵路通行。軍工部在此地設有槍彈廠、機械廠、煉鋼廠、裝藥廠及木工廠,建起東北最早的大型軍工生產基地。
 
  槍彈廠設在琿春西北的關門嘴子礦山宿舍,有設備123台,職工268名,仍以複裝槍彈為主,兼造雷管殼,孫景斌任廠長,莫文祥任政委。煉鋼廠設在琿春英安東站,設備14台,職工73名,蘇維民任廠長。機械廠設在琿春原煤礦倉庫舊址,有設備222台,職工340名,主要生產81mm、82mm迫擊炮彈,並製造火炮及其零部件,並檢修、改造、製造短缺設備,陳亞藩任廠長,張修竹任政委。
 
  1946年8月下旬,軍工部決定在琿春北大營原日軍醫院舊址新建裝藥廠,趙引任廠長,葉青任政委。該廠有設備10台,職工135名,負責裝配炮彈、引信及製造火工品。9月,在機械廠附近新建木工廠,專門為各廠製造包裝箱及供應木材成品,有圓鋸機床2台,職工38名,王鳳山任廠長。
 
  1946年底,軍工部將槍彈廠、煉鋼廠的設備及人員轉移至朝鮮阿吾地,後分別轉入吉林省通化、延邊,這兩個工廠以後發展成為軍工部第二辦事處管轄的企業,在琿春的裝藥廠、機械廠、木工廠以及在石峴的手榴彈廠以後發展成為軍工部第一辦事處管轄的企業。
 
  自1946年7月~1947年9月,軍工部所屬工廠共生產木柄手榴彈88.3萬枚,81mm、82mm迫擊炮彈12.2萬發,6號雷管103萬個,修理和改造機床60台,修配變壓器、電機等電器247台,還製造了33台設備和工裝、工具、量具3222件以及機器零件1073個,自製鐵釘3000kg。

  1947年10月召開的軍工會議決定,軍工部機關改駐哈爾濱,原在琿春的軍工部機關改為軍工部第一辦事處,韓振紀兼任主任,馬樹良任政治部主任。第一辦事處下轄的4個兵工廠以生產81mm、82mm迫擊炮和手榴彈為主,兼造迫擊炮、九二式70mm步兵炮、槍炮零部件及修理機床。

  第一辦事處成立時,有職工1631名,機器設備243台。為滿足生產需要,後又修複和自製一部分專用機床和短缺設備,共有機器設備387台,變壓器32台,電機184台。第一辦事處成立後,一是繼續解決手榴彈防潮問題,確保爆炸成功率;二是繼續解決彈體鑄造質量問題,不斷提高良品率;三是不斷完善工藝,提高雷管成品率,使原烘幹溫度由40℃提高到70℃,雷管成品率由原不到80%,改進後達到99%;四是加強技術教育,提高徒工的熟練操作能力。由於采取了一係列措施,提高了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1948年5月,第一辦事處停止手榴彈的生產,集中力量生產81mm迫擊炮;不久又停止迫擊炮的生產,開始試製日本九二式70mm步兵炮。試製中,沒有加工炮管膛線的拉絲床,就用龍門刨床配上齒輪旋轉拉杆代替。1948年11月,試製成功九二式70mm步兵炮,開創了根據地兵工在東北製造後膛炮的先河。

  第一辦事處共生產木柄手榴彈31.4萬枚,81mm迫擊炮彈98.6萬發,82mm迫擊炮彈3.1萬發,81mm迫擊炮宣傳彈214發,81mm迫擊炮45門,九二式70mm步兵炮9門。
 
  1949年初,馬樹良任第一辦事處主任,韓文、趙引任副主任,鐵衝任總支部書記。1949年7月,根據軍工部的調整部署,第一辦事處的機關幹部、機械廠的全部人員、手榴彈廠的大部分人員及其全部設備,分別從琿春、石峴遷移到位於哈爾濱平房的軍工部直屬第三廠或北滿其他廠;在機械廠舊址組成廢彈處理廠,該廠以裝藥廠為主,加上從手榴彈廠抽調的從事火工品工作的人員,共400餘人。
 
  1949年9月,第一辦事處撤銷,廢彈處理廠改為第43工廠,劉德林任廠長,主要任務是處理日偽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散落在各地的大約10萬發廢舊炮彈。對可以利用的炮彈,首先將炮彈引信拆卸下來,加熱溶出炸藥,加工成工程炸藥,彈頭則送往鋼廠煉鋼;對無法回收利用的炮彈,運到指定地點引爆銷毀。這項工作比製造炮彈更危險、更繁重,處理毒氣彈就更加困難了。第43廠在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先後處理銷毀廢彈1205.8噸,修複、改裝炮彈1995.7噸,這些任務是與沈陽廢彈處理廠共同完成的。

  1949年底,廢彈處理任務基本完成後,第43廠撤銷,廠房移交地方政府,人員設備大部分調往第42廠,其餘人員設備分配到沈陽等地的企業。
  
  第二辦事處
  
  第二辦事處的前身是軍工部興山(現黑龍江省鶴崗市)辦事處,興山辦事處組建於1947年2月,所屬工廠有手榴彈廠、煉鋼廠及槍彈廠。
 
  手榴彈廠建於1946年8月,主要由軍工部派到佳木斯的王逢原、周鑒祥等人籌建,接收了原合江軍區後勤部的炸彈廠(即“合江鐵工廠”)及東北軍政大學的一部分機器設備,並在佳木斯飛機場收集了幾部車床,在佳木斯光複大街建立手榴彈廠。
 
  1947年10月,興山辦事處編為軍工部第二辦事處,軍工部副部長王逢原兼任主任,任忠浩任副主任,徐之仁任政治處主任。第二辦事處機關設有5個科室,同時將佳木斯的手榴彈廠、通化的煉鋼廠以及延邊的槍彈廠都遷至興山,依次編為第一、二、三廠。此外,還建立1個生產手榴彈木柄和槍彈包裝箱的木材廠。
 
  1948年,第二辦事處將第三廠擴建為第三、四、五、六廠。這樣,第二辦事處所屬兵工廠的具體分工為:第一廠生產手榴彈;第二廠煉鋼;第三廠修造機器和製造生產槍彈的專用工具;第四廠生產槍彈殼;第五廠生產槍彈頭;第六廠裝配槍彈;木材廠生產手榴彈木柄和包裝箱。此時第二辦事處擁有大小生產設備300台,職工1 763人。

  隨著東北解放戰爭的不斷勝利,根據東北軍區軍工部的命令,從1949年開始,軍工部第二辦事處完成其曆史使命,轉產並逐步從興山遷出。
  
  第三辦事處
  
  第三辦事處的前身是軍工部雞西辦事處。雞西辦事處籌建於1946年6月,對外稱“建安公司”,所屬工廠主要生產手榴彈、爆破筒、81mm迫擊炮彈、50mm擲榴彈、60mm迫擊炮彈、信號彈等軍工產品。
  1946年6月,軍工部派葉林等人到雞西籌建軍工辦事處。隨後,樂少華、錢誌道、郝希英等從延安抽調的30餘人以及東北地區的80餘名日籍技術人員和工人到達雞西。1946年10月,手榴彈廠開始籌建。
  為了加快手榴彈廠建設,招收了一批技術人員和工人。為了解決設備和原材料問題,第三辦事處將東北人民自治軍從四平、長春撤退時轉移到哈爾濱的一批彈藥物資、駐哈爾濱辦事處的機電設備以及采購的150多車皮的物資器材運到雞西。後又組織一批幹部冒著嚴寒分赴牡丹江、佳木斯等中小城市和工礦區收集采購物資器材。木材、煤炭極缺,采購不到,就自己組織力量生產。在冰雪裏,硬是把150多台機械設備用人力拉到工房。到1947年初,手榴彈廠基本建成。2月中旬,日產手榴彈已達2500枚。
 
  1947年2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迎接中國革命的新高潮》的指示,雞西辦事處籌備組根據中央指示,本著以地區配套為原則,在大批量生產手榴彈的同時,集中力量著手籌建炮彈裝配廠、炮彈零部件機械加工廠、翻砂機械修理廠,擴大生產能力,增加彈藥品種。1947年3月初,經東北民主聯軍後勤部批準,軍工部雞西辦事處成立,樂少華任主任,錢誌道、湯欽訓任副主任,曾傑任政治處主任。
 
  雞西辦事處下轄4個工廠。第一廠集中力量擴大手榴彈生產,邊生產、邊補充工裝工具和機械設備,生產出的手榴彈隨時裝上火車發往前線。第二廠利用隨時修好的廠房突擊修理、安裝機械設備,製作工具、工裝,做好炮彈機械加工的準備工作,接著大批量機械加工炮彈零部件。第三廠修建舊房屋,一部分作為翻砂工房,生產炮彈殼和手榴彈殼;另一部分作為熔銅工房,鑄造引信體。第四廠利用在第一廠廠區的3棟工房製作雷汞,生產手榴彈用的6號雷管和50mm擲榴彈。
 
  1947年4月初,東北民主聯軍參謀長伍修權到雞西檢查工作並主持召開軍工會議,指示要加快琿春、興山、雞西、哈爾濱4個軍工辦事處的建設,決定從琿春調撥50台機器設備給雞西,擴大手榴彈和迫擊炮彈的生產能力。

  根據4月會議確定的任務,雞西辦事處一方麵加快第二、三、四廠廠房修建、改建與機電設備修理安裝工作;另一方麵加快50mm擲榴彈和82mm迫擊炮彈複裝試製工作。6月份開始生產擲榴彈,當月生產出1200發。7月份開始82mm迫擊炮彈的試製工作,到12月末,生產出3萬發。
 
  1947年10月軍工會議後,雞西辦事處編為軍工部第三辦事處,在繼續抓好手榴彈、50mm擲榴彈、82mm迫擊炮彈以及雷管生產的同時,又重點抓了60mm迫擊炮彈的設計和試製工作。60mm迫擊炮彈是以繳獲美製60mm迫擊炮彈為基礎,結合81mm、82mm迫擊炮彈的結構改型設計的,到1948年4月試製成功,並開始批量生產。
 
  遼沈戰役結束後,第三辦事處於1948年10月下旬奉命調一大批幹部南下。1949年2月,中央軍委決定停止手榴彈生產。9月,第三辦事處改稱第23工廠,該廠的主要任務由生產前膛炮彈改為生產後膛炮彈,開始生產76.2mm野戰炮榴彈,孫雲龍任廠長,梁富民任副廠長,林世超任黨委書記。
  
  第四辦事處
  
  第四辦事處由吉林軍區軍工部與遼東軍區軍工部合並而成。1947年4月,吉林軍區軍工部成立,張漢傑任部長,薑開進任政委,下轄修械廠、手榴彈廠和槍彈複裝廠。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其軍工部改稱東北軍區軍工部。同時,東北軍區軍工部接管吉林軍區軍工部,將其遷往黑龍江省北安市,改編為軍工部第四辦事處,吳雲清任主任,塗錫道任政委。4月,遼東軍區軍工部也劃歸東北軍區軍工部,編入第四辦事處。第四辦事處所屬工廠主要有一廠、二廠、木材廠。一廠建在南大營,負責修械、彈體翻砂鑄造、機械加工及衝壓焊接等;二廠建在東大營,負責炮彈總裝;木材廠負責生產槍托和炮彈包裝箱。7月,第四辦事處根據軍工部下達的任務,開始試製和生產81mm迫擊炮彈。同年10月,第四辦事處撤銷,改為北安炮彈總廠,歸第五辦事處管轄。
  
  第五辦事處
  
  第五辦事處的前身是新四軍第3師軍工部。1946年4月,新四軍第3師軍工部30多人在部長田汝孚的率領下隨軍進入齊齊哈爾市,建立嫩江軍區軍工部,後改稱西滿軍區軍工部。該部接收了“嫩江省修械所”(現為齊齊哈爾建華機械有限公司),成立機械廠和裝配廠,生產迫擊炮彈和手榴彈。同年6月,西滿軍區軍工部奉命將這兩個工廠遷至嫩江縣,在齊齊哈爾市隻留幾十人修理槍械。遷至嫩江縣後,為了擴大生產能力,將訥河縣民主聯軍某部修械所的設備和人員並入,擴建成3個分廠:一分廠為機械加工廠,二分廠為彈藥廠,三分廠為鑄造廠。

  西滿軍區軍工部在嫩江期間共生產81mm迫擊炮彈3300發、82mm迫擊炮彈4624發、手榴彈21730枚,還修複了一部分軍械。1947年4月,著手試製60mm迫擊炮彈。7月,又由嫩江遷回齊齊哈爾市,接收了解放木工廠、氧氣廠和汽車修理廠,組成機械加工、彈藥、木工、修械、汽車修理和鑄工6個分廠。9月,汽車修理廠移交給其他單位,鑄工分廠並入機械加工分廠,隻保留4個分廠。

  1947年,西滿軍區軍工部共生產81mm迫擊炮彈150054發、85mm炮彈5160發、手榴彈62698枚、68mm炮376門、68mm炮彈13566發,爆破筒6000個。此外,還完成了各種軍械的修理任務。
 
  1948年4月,西滿軍區軍工部劃歸東北軍區軍工部,編為第五辦事處,駐齊齊哈爾市,田汝孚任主任兼政委。同年10月,接收洮南修械廠和北安炮彈總廠,此時職工達到近2000人,機器340多台,到年底共生產60mm迫擊炮彈151615發。1949年3月,東北軍區後勤部軍工部決定將北安炮彈總廠從第五辦事處劃出,列為直屬六廠。

 第六辦事處

 第六辦事處的前身是牡丹江炮兵工程處。1946年初,牡丹江軍區後勤部在牡丹江市西三條路成立修械所。1947年3月,該修械所改稱炮兵工程處。同年10月,炮兵工程處改稱東北軍區軍工部第六辦事處,由炮兵司令部和軍工部雙重領導,主任沈毅,政委許興,主要任務是修複火炮。同月,第六辦事處在牡丹江市成立炮彈複裝廠,該廠的主要任務是複裝四一式山炮炮彈,因場地狹小,於1948年8月遷往敦化建廠。1948年2月,第六辦事處接收哈爾濱道外十九道街由白俄經營的皮革廠,接收後該廠生產了大量炮車鞍架、挽具等各種皮件。

 第六辦事處從1947年10月成立到1948年9 月,共修理各種火炮609門。1949年1月,東北軍區後勤部軍工部機關遷至沈陽市,並在哈爾濱市成立軍工部北滿分部,部長樂少華,政治委員王盛榮,負責管理北滿、東滿各辦事處和直屬廠。同時,第六辦事處撤銷,所屬修炮廠改為軍工部北滿分部直屬四廠,敦化炮彈複裝廠改為軍工部北滿分部直屬五廠,哈爾濱皮革廠交地方政府管理。

1946~1949年期間,第六辦事處修理82mm迫擊炮、重型迫擊炮、九二式步兵炮、戰防炮、榴彈炮、高射炮、加農炮等共17 911門,這些炮裝備了7個炮兵師和野戰縱隊的炮兵團。


位於牡丹江市西三條路的東北軍區軍工部第六辦事處舊址,現為黑龍江北方工具有限公司廠址

 

 第七辦事處

1948年8月,東北軍區軍工部在吉林市成立第七辦事處,軍工部副部長韓振紀兼任辦事處主任,張廣才任政委。第七辦事處所屬工廠的檔案資料現隻有吉林三廠的一些介紹,其他工廠的情況無檔案記載。

 吉林三廠的前身是吉林機器局。吉林機器局始建於1881年,是清朝政府於末期在東北建立的第一個兵工廠,現址在吉林市昌邑區,最初曾生產抬槍、騎銃、雷管、鳥銃、地雷、水雷等。辛亥革命後,東北軍閥張作霖將其改為吉林軍械支廠,主要生產馬鞍、背帶、軍用水壺等。1948年3月,吉林市解放,吉林機器局由東北軍工部第七辦事處接管,組建成吉林三廠,此時該廠有職工 1 150人,機器330餘台,主要生產 82mm迫擊炮及炮彈、60mm迫擊炮等。

 1949年7月,東北的軍工生產任務減少,第四辦事處的幾個工廠和遼南軍區後勤部直屬十二廠並入吉林三廠,新址選定在吉林市江北區原日本關東軍特鋼所舊址處。1949年9月,東北軍區軍工部將吉林三廠改名為第41廠,吳雲清任廠長。

 1950年6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第41廠加緊試製生產手榴彈、爆破筒拉火具、五一式引信、五三式引信。 1951~1952年期間,該廠為誌願軍提供 5119型手榴彈199.7萬枚,五一式引信 48.3萬個、五三式引信29.6萬個,並形成了年產五一式引信200萬發、五三式引信100萬發、76.2mm炮彈底火300萬發的生產能力。

 該廠為抗美援朝做出了巨大貢獻,得到了黨中央領導的高度讚揚。1952年 8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親自來到第41廠一車間和工具車間,慰問辛勤工作的一線工人。

1952年底,第41廠隸屬中央兵工總局領導,更名為國營江北機械廠。


吉林機器局大門舊址,1948年3月,吉林市解放,吉林機器局由東北軍工部第七辦事處接管,組建成吉林三廠

 

 第八辦事處

第八辦事處的前身是東北軍區軍工部駐哈爾濱辦事處,於1946年6月成立。當時,哈爾濱辦事處了解到前線部隊急需能夠摧毀敵人坦克、裝甲車輛的武器,立即組織反坦克武器的研製生產工作。以樂少華、錢誌道、湯欽訓等幾十名幹部為骨幹,設計並製造出反坦克燃燒瓶,共計47 161枚。緊接著又製造出第二種產品——雷管,先後共生產出 6萬個雷管,及時供給前線部隊使用。

 1947年4月,軍工部要求哈爾濱辦事處在3個月內生產出200具擲彈筒和5 萬發擲榴彈。為完成這一任務,經辦事處與市政府領導研究決定,動員私營和公營工廠進行生產。到1947年底,參加軍工生產的私營企業已達300餘家,不僅製造出擲彈筒、擲榴彈,還製造出 60mm迫擊炮及炮彈、82mm迫擊炮彈、馬刀、信號槍等武器裝備。各私營工廠生產出的炮彈零件最終由辦事處技術室進行裝配。

 1947年10月,哈爾濱辦事處撤銷,成立實驗總廠,劃歸東北軍區軍工部直接領導,負責安排私營工廠的加工定貨、結算付款、技術指導,安排為其提供圖紙、工具及材料,並負責各種武器彈藥的總裝配、靶場試驗和交付部隊。實驗總廠設有8 個附屬工廠:直屬廠設有機加工車間、工具車間、檢驗車間和總裝車間,公營和私營工廠加工成的零部件送直屬廠驗收、組裝成品;東廠原是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設在南岔的修械廠,1948年3月遷到哈爾濱歸屬實驗總廠,承擔60mm、82mm迫擊炮彈彈體、尾翼的加工;正記翻砂廠由實驗總廠派人籌建,主要負責翻砂鑄造 60mm、82mm迫擊炮的彈 體;星記工廠由哈爾濱辦事處技術室擴建而成,主要負責各種炮彈的總裝;膠木廠是1948年3月由一家化工廠改建的,主要生產膠木引信、擴爆管等;聯合一廠於1947年11月建立,主要生產迫擊炮彈尾管、尾翼、擴爆管等;聯合二廠於1947年10月建立,主要生產炮彈引信、底火座及各種銅件;聯合三廠於 1947年10月建立,主要生產彈體。3個聯合工廠是實驗總廠在市總工會的支持下和資本家自願的原則下,把私營工廠中一部分較好的設備和熟練的工人集中起來建立的。集中起來的設備不是沒收,也不是征用,而是入股,利潤按私營方股金和提供的設備多少來分紅,實驗總廠派軍代表任公方廠長,工廠工資由聯合工廠支付。這種軍工動員生產形式是一個創造,在當時是行之有效的。

 1947年初,軍工部先後派劉正棟、夏光偉、邊成增等人到三十六棚鐵道工廠(1898年,沙皇俄國侵入中國,在東北修築鐵路時,在哈爾濱建有“哈爾濱臨時總工廠”,由於該廠的工人們都居住在哈爾濱最大的貧民窟“三十六棚”,故該廠亦有“三十六棚鐵道工廠”之稱)組織軍工生產。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就完成了上級下達的生產 1 000支信號槍的任務。接著又生產出 1 000具50mm擲彈筒。其鑄造分廠承擔了60mm迫擊炮彈和82mm迫擊炮彈的彈體鑄造,日產量 3 000個,成品率達80~90% 。鍛造分廠還負責鍛造帶血槽的馬刀, 用於裝備騎兵部隊。此外,1947 年秋季攻勢之前, 三十六棚鐵道工廠還根據前線作戰的需要, 設計出有4 個小車輪的土坦克, 其1m 多寬,1.7m 長, 前後有射擊孔, 用13mm 厚的鋼板焊成, 外殼呈流線形, 能乘坐1 人, 安裝1 挺機槍, 人力推行可前進、後退、左右轉彎, 共生產出18 輛送往前線, 在秋季攻勢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1948 年, 實驗總廠對私營工廠進行整頓, 承擔軍工生產的工廠由1947 年的 300 多家減少到56 家。整頓後, 專業化生產程度提高,產量大大增加。

1948 年10 月, 軍工部決定在哈爾濱實驗總廠的基礎上成立軍工部第八辦事處, 轄有實驗總廠、星記工廠、聯合一廠、聯合二廠、聯合三廠和被動員進行軍工生產的私營各廠。1949 年3 月,哈爾濱第八辦事處撤銷, 將其所屬哈爾濱星記工廠、實驗總廠分別列為直屬七廠、八廠。同年5 月以後,3 個聯合工廠撤銷, 設備和工人又退回到私營工廠。同年9月,哈爾濱市的軍工動員生產結束。


東北軍區軍工部所屬工廠生產的信號槍(現存於遼沈戰役紀念館)


 

 第九辦事處

第九辦事處又稱大連建新工業公 司。從1947年成立至1950年末結束的4 年期間,共生產75mm山炮彈53.58萬 發,炮彈引信82.8萬個,炮彈底火60.9 萬個,各種型號的無煙藥453噸,60mm 迫擊炮1430門,蘇式衝鋒槍563支,還 製造了一批用於軍工生產的機器設備以 及多種民用產品。

 1946年8~9月,東北民主聯軍副司 令員肖勁光到達大連,其調查研究後, 向中共中央建議充分利用大連的優越條 件組織軍工生產。1946年11月,中共中 央軍委通知山東、晉冀魯豫、華中、晉 察冀軍區速派幹部並攜帶資金到大連籌 辦兵工廠。

 膠東軍區接到通知後,即派劉振 等10餘人到大連。中共旅大地委大力支 持,當即成立了軍工生產委員會,由公 安總局局長邊章伍任主任,胡俊、劉振 任副主任,以公安總局工業科的名義開 展工作。1946年11月,公安總局接管了大連機械廠,當時,大連機械廠已遭破壞,精密設備被運走,隻剩下幾台難以拆卸的水壓機和百十台破爛不堪的皮帶車床。工人們緊急修複機床,利用工廠庫存的火車軸為原料,試製出75mm山炮彈彈體。從1946年末至1947年4月,生產出7000多個彈體運往膠東。隨後,晉察冀、遼東、遼南等地也相繼派人到大連。由於這些人員及其派出機構的隸屬關係還屬於原所在單位,管理上不順暢。1947年3月,中共中央華東局財委副主任朱毅率領60餘名幹部到達大連,成立了以朱毅為書記的華東局財委駐大連工作委員會,統一管理華東各個地區派往大連的人員和機構。同時,中共旅大地委調整了軍工生產委員會,邊章五任主任,朱毅、周光任副主任。不久,朱毅任主任。

 1947年5月,軍工生產委員會派吳屏周、劉振等人在大連郊區甘井子膠合板廠舊址籌建彈體加工和炮彈總裝廠,將大連機械廠彈體生產線的人員、設備全部遷入,定名為裕華工廠。同年7 月,派吳運鐸、楊成忠等人到采石場舊址籌建炮彈引信生產廠,定名為宏昌工廠。與此同時,旅大地委一麵將各 地來的幹部陸續派進蘇軍從日軍手中接管的大連化學、大華、進和、製罐等工廠熟悉情況;一麵與蘇軍聯係,辦理上述工廠移交給中方的事宜。1947年7月1 日,這些廠正式移交軍工生產委員會,軍工生產委員會同時改組為大連建新工業公司,朱毅任總經理,江澤民任副總經理,譚光廷任政委(後李一氓兼任政委),負責領導大連各兵工廠的工作。建新工業公司隸屬華東局,經費由華東局提供。


大連建新工業公司軍工生產使用過的車床(現存於遼沈戰役紀念館)

 


1948年1月24日,大連建新公司試製成功75mm山炮彈。為紀念這一欣喜的日子,該公司將試製成功的炮
彈命名為一二四炮彈。圖為該公司當時試製成功一二四炮彈


 

 建新工業公司下設8個工廠,裕華廠、宏昌廠為軍工專業廠;大連機械廠、鑄造廠、製罐廠負責製造軍工生產需要的機器及工具;化學廠生產發射藥及其原料;煉鋼廠(原名大華煉鋼廠)、金屬製品廠(原名進和廠)生產炮彈鋼、工具鋼。

1947年9月末,建新工業公司共有職工2334人。同年下半年,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致使大連與華東的往來受阻,建新工業公司在經濟上發生嚴重困難。中共中央東北局獲悉後,當即決定建新工業公司的經費從1948年起由東北局負責。

 1948年初,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大連建新工業公司由中共中央東北局代管。同年3月,東北軍區軍工部將其編為第九辦事處(對外仍稱建新工業公司)。同時,華東局財委駐大連工作委員會奉命撤銷,改設華東局財委駐大連辦事處,主要負責軍品運輸工作。

1948年10月以前,又有51廠、裕民廠、長興廠等企業陸續並入建新工業公司。建新工業公司對下屬工廠進行了調整,將大連鑄造廠、裕民、長興3個廠並入大連機械廠;將金屬製品廠並入煉鋼廠,改名為大連鋼鐵廠;將51廠並入裕華廠。同時,中華醫藥公司和原屬通訊係統的光華電器公司並入建新工業公司(1949年4月,兩個公司又劃出),光華電器公司經理段子俊兼任建新工業公司總副經理。此時,全公司職工達 8 000 人。

 隨著新解放區的迅速擴大,各地區迫切需要大批專業人員。建新工業公司從1949年起,陸續抽調各類專業人員和部分生產設備支援新解放區生產建設。

1949年10月,建新工業公司改為東北軍區軍工部第81廠。81廠逐步由戰時生產轉向和平生產,先後生產了鍍鋅鐵絲、鐵釘、木螺絲、銼刀、耐酸泵和耐酸器材、硬質合金、鍋爐等民用產品。 1949年的公司總產值中,民品產值占 53.3%。

 建新工業公司是以生產後膛炮彈,即仿製日式75mm炮彈為主的兵工大型聯合企業,該公司生產75mm炮彈的技術工作突出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麵:

 一是生產發射藥

該公司接收大連化學廠以後,立即著手研究生產發射藥。首先修複硫酸、硝酸生產線,建乙醚車間、硝化棉生產線,在金家屯建發射藥成品廠。1947年末,發射藥生產線形成;翌年1月投入生產。從1948年至1950年5月,大連生產的發射藥,除供應本地軍隊外,約有三分之二支援了其他解放區。

二是冶煉、軋製彈體用鋼

 裕華廠利用原存的火車軸生產彈體維持了一段時間,但存量有限,必須自己冶煉炮彈鋼。冶煉炮彈鋼不能沒有炭精棒,遂由工程部組織設計,大連機械廠製造專用設備,建成炭精棒生產車間,在短期內生產出炭精棒。接著又由煉鋼廠設計,大連機械廠協助,製造出軋鋼機,軋製出合格的炮彈鋼。

三是彈體加工的改進

 為了測試彈體的爆炸力和破片數,1947年9月,裕華廠廠長吳屏周、副廠長劉振和、宏昌廠廠長吳運鐸親自進行爆炸試驗。當試到第7發炮彈時,炮彈未爆炸。為了弄清原因,吳屏周與吳運鐸爭相趕上前去檢查,不料剛接近炮彈,炮彈爆炸了。年僅32歲的吳屏周在試驗中不幸犧牲,吳運鐸也身負重傷。此後采取了必要的安全措施,又經多次試驗,獲得寶貴的技術參數,製定出產品的質量標準。

 裕華廠在大連機械廠的協作下,在彈體加工方麵,采用水壓機熱壓擠伸的辦法,代替了用車床鑽孔和切削的工藝,使鋼材利用率由原來的30%提高到 60%,2台水壓機可代替125台車床的工作量,生產效率顯著提高,質量也好於過去,月產量由過去的1萬發提高到3萬發。

四是自製引信

 該公司試製的75mm炮彈引信是測繪仿製日本88式野山加農炮彈的引信。測繪中,技術人員對這種引信的結構和作用原理及關鍵零件的受力數據,進行了透徹的分析研究和計算,製定出科學的動態試驗方法;在生產中嚴格工藝操作和檢驗,因而試製的引信完全符合設計要求。

五是炮彈殼的壓製

 炮彈殼材料是銅鋅合金,因此生產炮彈首先要解決優質黃銅的問題。煉鋼廠開始使用坩堝冶煉,但坩堝的使用壽命短、耗量大,冶煉的質量也不易保證。後來自行研製出一台低周波冶煉電爐,既節省坩堝和焦炭,又減少熱量損失和鋅的氧化物產生,保證了優質黃銅的供應。

 隨後,裕華廠對炮彈殼壓製中的裂口、掉底等問題進行技術攻關,使這些問題得以順利解決。再就是集中力量解決炮彈殼底部凸緣的壓製問題。根據資料計算,壓製凸緣需要670噸的壓力機,但裕華廠隻有200噸的壓力機,經過集思廣益,自製了專用模具,采取了類似縮口的辦法,問題終於得到解決。經過多次實彈射擊試驗證明,75mm山炮彈的殺傷力和各項技術性能符合設計要求,質量良好。

 1948年1月24日,大連建新工業公司試製成功75mm山炮彈。為紀念這一欣喜的日子,該公司將試製成功的炮彈命名為一·二四炮彈,並隨即開始投入批量生產。

 


1949年12月19日,大連建新工業公司引信廠的工人趙桂蘭在將100g雷汞運送途中,
突然眩暈倒地。為了工廠的安全,她將雷汞壓在身下,為此她左下臂被炸斷,身體
多處受重傷。1950年,她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圖為毛澤
東為趙桂蘭(右)題詞“黨的好女兒”

 

 東北軍區的其他軍工單位

在軍工史料的記載中,除了東北軍區軍工部的9個辦事處及其所屬各兵工廠外,東北軍區軍工部還有一些直屬兵工廠及軍事工業院校,現簡要選錄如下。

 1947年春,東北軍區參謀長兼軍工部長伍修權率化工專家錢誌道等老兵工幹部,到當時合江省(黑龍江省東北部)管轄的東安(現名密山市)一帶選取建設發射藥廠的廠址,最終決定在距東安市西9km的連珠山區新發村創建發射藥廠。1947年4月,錢誌道任廠長兼政委,江濤任副政委,周明、魏祖冶任副廠長,率領近200人的隊伍,開始了艱難的創業建廠。該廠邊建設邊生產,生產裝配了大批彈藥,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1947年7月,該廠被命名為東北軍區軍工部直屬一廠。1951 年7月,廠名為“國營第475廠”。1969 年10~12月,第475廠從密山遷往遼西。

 1946年8月,東北軍區軍工部決定在當時合江省管轄的東安籌建“通信聯絡處後方工廠”,1947年1月開始正式生產,對內稱東北軍區軍工部濱江部,對外稱東安電器工廠。該廠為部隊師級建製,東北軍區軍工部副部長程明升兼任廠長。1946年11月,早年畢業於上海交大電機製造專業的周建南和夫人揚維哲調入該廠,周建南任總工程師,1947 年6月任廠長,揚維哲任分廠廠長。這時該廠命名為東北軍區軍工部直屬二廠。東安電器廠從建廠到1949年5月遷往沈陽的近3年時間裏,先後為前線部隊研製生產出15W手搖發電機911部,15W發報機316部,超短波電話機32 部,電話單機836部,總機233部,單節 1號幹電池10.3萬節和一大批信號彈,為東北乃至全國解放戰爭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位於沈陽市的東北軍工部工業專門學校舊址

 

 1948年8月,東北軍區軍工部直屬三廠成立,廠址位於哈爾濱平房區,其是在日軍8372部隊航空隊專用飛機場機庫及小型飛機修理廠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1949年初改為東北軍區軍工部北滿分部直屬三廠。同年1~10月,先後有佳木斯大華鐵工廠、哈爾濱實驗總廠、哈爾濱星記工廠、石峴兵工廠、興山兵工廠、牡丹江兵工廠、長春修械所、北安兵工廠等12個工廠的部分或全部遷入哈爾濱平房區與直屬三廠合並。1949年 10月1日,直屬三廠改為軍工第21廠。 1951年5月1日,其劃歸航空工業局領導,改為121廠。從此,這個廠成為活塞式航空發動機和飛機的聯合修理廠。

1949年1月,第六辦事處撤銷,所屬修炮廠改為軍工部北滿分部直屬四廠,敦化炮彈複裝廠改為軍工部北滿分部直屬五廠。1949年3月,東北軍區後勤部軍工部決定將北安炮彈總廠從第五辦事處劃出,列為直屬六廠。1949年3月,哈爾濱第八辦事處撤銷,軍工部將其所屬哈爾濱星記工廠、實驗總廠分別列為直屬七廠、八廠。直屬九廠、十廠查無史料記載。1948年冬季,軍工部接收國民黨軍隊的10個修械所和車輛修理所,組成軍工部沈陽修械所,後成為軍工部直屬十一廠。

 1948年11月,沈陽解放。東北軍區軍工部接收國民政府兵工署第90工廠總廠及其3個分廠,改為沈陽兵工總廠。同月,遼寧省撫順市軍管會接收國民政府兵工署第90工廠第4分廠,改為撫順火工品廠。這些軍工廠在接收後不久就恢複了戰車、槍械及槍彈、火炮及炮彈的生產及修複工作。1949年7月,沈陽兵工總廠撤銷,其所屬第一、二、三分廠分別改為沈陽兵工一、二、三廠,由東北軍區軍工部直接領導。

 1949年9月,東北軍區軍工部決定,從同年10月1日起,各辦事處撤銷,改稱工廠,並做出如下調整:直屬三廠、第二辦事處、第三辦事處、直屬一廠分別稱第21、第22、第23和第24工廠,第五辦事處改稱第31工廠,吉林三廠、直屬五廠、琿春廢彈處理廠分別稱第41、第42和第43工廠,沈陽兵工一、二、三廠和沈陽修械廠、炮兵裝備廠、撫順火工品廠、遼陽化學廠、第四辦事處所屬二廠分別改稱第51至第58工廠;第九辦事處改稱第81工廠。

 1948年4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軍區軍工部決定在哈爾濱建立一所軍事工業學校,定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軍工部工業專門學校(簡稱東北兵工專),由東北軍區軍工部部長何長工兼任校長。同年11月,何長工親自到沈陽為學校選址,學校由哈爾濱遷至沈陽。1949年3月,學校分為預科和本科,預科學製1年,本科4年。1949年12 月改名稱為沈陽兵工學院。1950年6月改為軍工局工業專門學校。1950年10月擴充為東北兵工專門學校。1953年2月東北兵工專門學校建製撤銷,學校的人員和設備分配到北京、沈陽及武漢等地,成為如今北京理工大學、沈陽建築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沈陽理工大學的 一部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