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難道中國的"口舌"出現問題了??

(2012-09-05 19:40:59) 下一個
徐百柯 《 中國青年報 》( 2012年09月05日 01 版)

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年內第二次訪華。幾天前,她在出席南太平洋島國論壇時表示:“南太平洋足夠遼闊,可以容下美國和中國共存。”這讓我們想起半年前,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訪美前接受《華盛頓郵報》書麵采訪時說過的話:“寬廣的太平洋兩岸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兩句話,從言說方式到核心內容的高度一致性,不用做過多語言學的分析,一看便知。



這說明中美兩國的決策層在達成根本共識方麵有了新的推進。因為,怎麽說、用什麽方式說,其重要性有時絲毫不亞於說什麽。希拉裏的最新表態,顯然可以被視為對習近平言說的一種積極回應。至少在這一輪互動中,中方主導了“話語權”。



兩個大國,在表達自身理念和核心利益時,用的是對方聽不懂或至少是不習慣的話語,這樣的局麵是危險的。不僅中美之間,中國在國際交往中需要摸索出一套能與對方共享、相互理解的話語體係。這也是“寬廣”和“遼闊”交集的價值所在。



然而遺憾的是,當中美雙方決策層已經開始以這樣一種新的言說方式進行溝通時,某些“建言者”卻還停留在陳舊的語境中。比如,有中國學者在報紙上發表致希拉裏的公開信,指責稱:“美國當前對中國有三層心態環環相扣:仇視中國政治、利用中國市場、打壓中國發展。基於這樣複雜的心理結構,美國玩起了自以為得意的‘巧戰略’:不直接出麵與中國對抗,卻慫恿中國周邊國家幹擾中國發展。”其中對美國國際戰略的分析並非全無道理,但這種言說方式,依舊屬於以鬥爭性詞匯進行描述、氣勢洶洶地給予譴責這樣的“革命語態”,其背後的對抗性心態顯而易見。



又比如,希拉裏到訪之日,有報紙社評直接稱她是“深度強化中美互疑的人”。作為美國國務卿,希拉裏的外交風格與我們有衝撞,某些言論“愣”甚至拙劣,這些都是事實,中國人可以不喜歡她。但中美決策層是否就“互疑”了呢?在問題的核心層麵,國內一些戰略專家、評論者的種種意氣之論,恐怕並不成立。進而,成天把“霸權”、“主宰”、“圈套”、“野心”掛在嘴邊,難道就不是在強化互疑嗎?什麽叫“互”,一個巴掌拍不響,單方麵的極端也難成氣候。



好在,當“寬廣”和“遼闊”互相呼應時,我們知道,外交決策並未被不理性的情緒所綁架,無論這種情緒是來自美國還是中國。



大國間的博弈當然存在,沒有人會天真地認為中美兩國可以“親密無間”。但國家利益的表達需要外交技巧,國際關係也需要一種更平和的描述,這個世界不是隨時都在劍拔弩張,別狹隘地理解國家利益,也別狹隘地理解國際關係。



解析那些逞勇鬥狠的話語,其背後邏輯,一是舊思維,二是新市場。



舊思維根深蒂固,摒棄不易,但開放社會與開放心態乃是趨勢,理性的回歸大可以指望。更值得警惕的是另一種狹隘:為了自家那點兒零售量或收視率,拿“愛國”當媒體生意做。近年來媒體市場的一個新動向是,先放狠話挑動公眾情緒,以此“培育”市場,再接連放狠話,來迎合這種被裹挾的情緒,收獲市場大賣。



日前,圍繞釣魚島問題,一些報紙和地方衛視評論員,甚至放言中日將有一戰,“如果中日發生新戰爭,它一定是中國人在心理上洗刷一個多世紀恥辱的戰爭。無論其他什麽樣的戰事,都不如中日戰爭更適合扮演這樣的角色了。”說這樣的話,其不負責任和不顧大局,幾乎與我們所反對的他國極端勢力無異。習慣於這種言說方式和話語體係的媒體,請收手,饒過公眾吧。



不管是報紙版麵上,還是電視播出時段裏,在公共輿論場中成天渲染那類對抗乃至戰爭情緒的,要麽是臆想的受虐狂,要麽就是利用商業民族主義來消費愛國。前者可悲,後者可惡。

--------------------------《中國青年報》不點名批評《環球時報》狹隘.........《中國青年報》是共青團中央機關報紙,不清楚刊登這篇文章有何背景,但是針對《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提出的批評實屬罕見。

http://zqb.cyol.com/html/2012-09/05/nw.D110000zgqnb_20120905_5-01.htm

-------------環球時報社評:希拉裏,深度強化中美互疑的人

環球時報社評

美國國務卿希拉裏今天到訪中國。有人已把這次亞太之行稱為她的“謝幕之行”,因為即使奧巴馬能獲連任,她很可能也不再擔任國務卿。希拉裏帶給美國外交的最大動作是“重返亞洲”,但它除了將中美戰略互疑推向高峰,並沒給美國帶來多少實際收益。

美國的最大戰略利益是維護其世界霸權,為做到這一點,美國似在追求兩個次級戰略目標:一是恢複本國的經濟活力,二是對中國崛起進行限製。希拉裏這幾年在世界上特別是在亞太的跑動比她的任何前任都多,但上述兩個目標她實際上一個也沒能推動。

因為美國的後一個戰略目標設置錯了。美國要把中國崛起裝進它維護霸權和為此製作的各種標準以及“圈套”中,但中國不可能就範。美國隻有3億人口,它再先進,力量也是有限的。看它對付伊朗就已經有些吃力了,它想把崛起的中國罩住,野心太大。

希拉裏提出用巧實力外交製約中國,看似在南海問題上有些得手,但從大國戰略上看,都是些沒出息的雞毛蒜皮小把戲。美國能因此喜不自禁,說明它的心胸在變小。

重新催發經濟活力是美國的正路,但奧巴馬政府的舉措乏善可陳,希拉裏搞出“重返亞洲”、“互聯網外交”等相當奪目的新花樣,吸引了美國和世界輿論,也給美國選民製造了錯覺,以為美國的真正危機就是因為“中國發展太快了”,以及“中國不民主”在威脅美國。

希拉裏作為國務卿,沒有幫奧巴馬讓美國人搞懂一個道理:美國從長遠看隻能同中國平等競爭並合作,美國可以主導遊戲並操控中國的空間和資源的力量隻會越來越小。這幾年美國的對華戰略思想毫無創新,希拉裏腿腳很勤,政策口號挺多,但就是沒有貢獻思想。

一旦希拉裏離去,她能留給美國外交的就是一張塞得滿滿的行程單子,甚至“重返亞洲”戰略都有可能被做大調整。

如何對待中國,考驗的不是美國有多少軍事力量,有多少盟友,它考驗的是美國是否會自己騙自己,隻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亞太寓言。

美國的政治製度真的可以保障它永遠主宰世界嗎?中國走一條自己的路真的走不下去,早晚得崩潰嗎?如果美國的國務卿帶頭對此篤信不已,美國的主流精英們都來捧場,那美國就用不著做認真的改革了,美國躺著都是這個世界的“臥佛”。

希拉裏的巧實力外交增加了中國與周邊有領土爭議國家的摩擦,也讓中國人更清晰地感受到來自美國的戰略壓力。但恰是這幾年,中國人的承受力增加了,不再會因為一些小摩擦而惴惴不安。希拉裏實際上做了中國做大國外交功課的“陪練”。

很多中國人不喜歡希拉裏,她個人給中國公眾帶來的反感和警惕未必是美國外交利益所不在乎的。它給兩國主流社會之間埋下了十分深刻的新互疑,清除它決非易事。

中美的相互態度將決定21世紀亞太國際關係的性質,希望希拉裏在或許是她任期的最後幾個月裏認真審視她對中美關係的深層次傷害。她還有機會做點補救。“人在做,天在看”,在她到訪中國的時候,我們將這句中國的老話送給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