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再平衡”戰略下的釣魚島(ZT)

(2012-09-25 07:55:02) 下一個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中日兩國之所以在1972年實現邦交正常化,與美國的世界戰略考量密切相關。

尼克鬆的所謂“越頂外交”對中日關係的強烈衝擊,成為中日恢複邦交的“催化劑”。由此,美國實現了在遠東以中美日構成的“犄角之勢”來“平衡”蘇聯一極的有利態勢。

40年之後的今天,美國“重返東亞”,實施所謂“再平衡”戰略。在美國的棋盤上,中國這次成為“被平衡”的對象,與40年前的角色恰成相反。

平衡與再平衡

釣魚島問題在40年前被擱置,如今成為中日關係的“雷區”和“火藥桶”,在某種意義上說與美國的“平衡”、“再平衡”戰略密切相關。

一方麵,中日之間由於擱置釣魚島爭議從而實現邦交正常化,40年間雖也常有齟齬,但總體來看取得了巨大成就。經貿關係從最初的10億美元到去年的3429億美元,擴大了340多倍。雙方人員交流從最初的1萬餘人,2011年高達528萬人次。雙方互結友好省市的也多達250對。

這樣的一種雙邊關係,不僅兩國人民受益匪淺,進而也對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繁榮,起到了關鍵性促進和推動作用。對這一過程中、主要是冷戰時期美國的“平衡”作用,不僅日本,中國大體上也給予積極和正麵評價,即便有台灣問題的存在。

美國的失分

然而,這次所謂的“再平衡”所帶來的結果,到目前為止,至少有以下數端:
第一,中日間就東海問題本來已經形成使其成為和平之海、友好之海、合作之海的共識。但由於美國並不願看到這樣的結果,它的再平衡戰略肢解了上述中日間的原則共識,原本東海問題趨於解決的方向發生逆轉。從2010年的釣魚島撞船事件,再變為今天的嚴峻局麵。石原慎太郎的“購島鬧劇”為什麽在美國開鑼上演,應該是最好的注腳。

第二,東亞、東南亞本來已經形成區域間良好的經濟互動關係,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大力提倡和推進“東亞共同體”建設,擬通過區域間的經濟合作,進而促進集體安全,最終希冀以歐盟的形式,和平解決諸如釣魚島一類領土爭端。但這引起美國的不滿,伴隨著其重返亞太的再平衡戰略,另起爐灶,搞起所謂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攪亂了原本政治平穩、經濟合作不斷深化的東亞秩序。

第三,在道德和信義方麵,美國的“再平衡”戰略,使中國人看到美通過南海、東海問題挑撥離間,意在的漁翁之利。中國覺得這次美國的手法低劣,美國所鼓吹的價值觀與其實際行動之間落差巨大,美國對中國的“軟權力”將大打折扣。

此外,“再平衡”背景下的這次“釣魚島危機”,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民族認同感的加深和政治談判的步伐。美日對此雖有所意料,但顯然對其嚴重性估計不足。

歐洲深陷債務危機,北美經濟回複、增長乏力,東亞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釣魚島危機給東亞的安全和經濟繁榮發展帶來衝擊和不確定性。這樣的情形,美國所謂重返東亞、“再平衡”戰略不能辭其咎。

---------胡令遠
上海複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