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老兵,讓我帶你回家(ZT)

(2011-11-04 12:50:26) 下一個

 
回家後,老兵王子安在姐姐的墓碑前長跪不起

孫春龍

在緬甸,中文寫著的“日本人墓地”

國殤墓園,漫山遍野的遠征軍墓碑

9位流落緬甸的老兵回國,受到一路禮遇

*******************************



  
        戰爭結束66年了,沒有人知道,吞噬了數萬勇士的野人山,到底是什麽模樣;

  沒有人知道,胡康河上的白骨,是否有人精心拾起;

  沒有人知道,那些沒有回家的孩子,到底身藏何處;

  沒有人知道,在深山老林裏麵,是否還有幸存的老兵,在等待著,等待著我們接他回家……

  2011年4月10日,孫春龍在他的微博上留下這樣一段文字:

  日本防衛廳研究所戰史室著《緬甸作戰》記載,日軍在緬甸投入兵力308501人,戰死185149人,回國118352人。同樣一場戰爭,中國戰死在緬甸的軍人的數量,目前還隻能精確到“萬”,而且說法不一,更可悲的是,大多數人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來。

  孫春龍,1976年出生,陝西銅川人,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社會調查部主任。 從2008年開始,他持續關注、報道並幫助中國遠征軍老兵。

  他剛剛從緬甸回來,曆時月餘,總共訪問了25位老兵,包括新發現的4名老兵;杭州的一個朋友托他帶去了5.5萬元,給老兵們每人發了兩三千元的慰問金;他此行的目的之一,是聯係當地華僑,以重建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紀念碑。

  “我想做的,就是讓那些真正的英雄,在遲暮之年,能感受到這個他們用生命和鮮血庇護過的國家的子民,對於他們的禮遇和尊重。”

  (01)

  請寬恕我的無知

  請寬恕我的無知!

  在我出版的《異域1945》以及公開演講中,我開頭都說了這句話。

  真正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是2005年的夏天,我去緬甸“金三角”采訪,偶爾碰到一位國民黨老兵。他得知我是北京來的記者時,突然異常激動地指著我的鼻子說:“你說我們不抗日,那麽你去國殤墓園看一看,看看我們那麽多兄弟是怎麽死的?”

  老人的指責讓我無所適從。我努力回憶著我所接受的曆史教育,期望能搜索到一絲一縷的信息回應他,但我的腦子一片空白,我甚至連國殤墓園是怎麽回事也一無所知。

  我的遲疑與平靜,讓他的激情蕩然無存。之後,是沉默。我能感覺到其中的絕望,但意識不到其中隱含著的震撼。後來,偶然的機會,我來到國殤墓園,佇立在滿山遍野的墓碑前時,那種震撼如排山倒海般襲來……

  李錫全是我采訪的第一個中國遠征軍老兵。他的遠征,直到2008年10月才結束。

  2008年3月,我在緬甸密支那采訪了他。抗戰結束後,李錫全流落於此,再也沒有回過湖南常德的老家。得知他竟然70年來和家人沒有一絲聯係時,我毫不猶豫地告訴他,等我回國後幫他找家。

  回國後,根據李錫全寫下的有關家鄉記憶的信息,我在博客上發了一個貼子。5月9日下午,僅僅一天時間,李錫全老人的家就找到了。他的侄子李穀伯得知叔父還在世時,在電話裏激動得不能言語。

  (02)

  我一定要接你回家

  我立即托緬甸華僑董寶印將這消息轉告李錫全。次日,董寶印告訴我,李錫全在聽到消息後痛哭不止。這並不是我想像中的激動和高興。

  董寶印說:“他哪敢再去想回家的事啊,年輕的時候想回去,但找不到,也不敢回,現在年紀大了,也沒攢下錢,不去想這事了,死心了,家卻找到了,你說他能不傷心嗎?”

  聽了這話,我終於明白當初我告訴李錫全要為他找家時,為什麽他神情漠然。年邁的李錫全靠賣柴火為生,每捆柴火賣1000緬幣,僅僅相當於6元人民幣。我堅定地告訴董寶印,請他轉告李錫全,我來幫他回家。

  就在準備幫助李錫全回家的準備過程中,汶川地震發生了,我又去了災區采訪。有一天,手機響了,傳來李錫全顫抖而又急切的聲音,“祖國發生地震了,我還能回得了家嗎?”我毫不猶豫地告訴他:我一定要接你回家,一定!

  始料未及的是,幫助李錫全回家的困難遠遠大於我的預想。籌集資金是第一道檻,屢遭挫折之後,我將預算壓縮到兩萬元錢,依然沒有人願意資助。甚至有兩家企業的老板,開始時表示出極大的興趣,但聽完我的講述,得知李錫全是國民黨的老兵時,氣憤地對我說:“你到底想做什麽?”

  (03)

  母親,我回來晚了

  幸運的是,在我最無助的時候,在《瀟湘晨報》的幫助下,李錫全回家一事終於募到了路費。

  然而,更大的困難還在後頭。李錫全沒有身份證,也沒有護照,入境最多按邊民身份對待,隻能在雲南省內活動。要想抵達他的老家湖南,政策是不允許的。

  無奈之下,隻好鋌而走險,在無法辦妥合法證件的情況下,大家為李錫全買了從昆明到長沙的火車票。10月19日17:45,李錫全乘坐的K472次列車抵達長沙火車站。

  雖然晚點4個多小時,但在長沙火車站,依然有上百人自發地打出“熱烈歡迎中國遠征軍英雄李錫全榮歸故裏”等橫幅,歡迎這位英雄回家。李錫全走出火車站的時候,人們突然唱起了《義勇軍進行曲》。參加過國際維和部隊的國防科技大學教員李洪乾,上前向他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李錫全隨身所帶物品中,有一本上個世紀80年代買於密支那的中國地圖冊,裝訂已經開膠,頁碼散開。見到我們,他拿出這本地圖冊,一頁頁地翻,在湖南那一頁停下來說:“我的家就在這裏,想家的時候,我就會拿出來看。”那一頁,被翻得最爛。

  回到家鄉的次日,小雨中、母親墓前,李錫全長跪道:“母親,我回來晚了,我回來晚了!” 

 

  (04)

  走啊,我帶你們回家

  李錫全的回家引起了媒體廣泛關注,他也入選當年的感動中國候選人。有一天,一位朋友忽然問我:“在緬甸還有多少像李錫全這樣的老人?”我知道,自己又該啟程了。

  2009年2月,我即將啟程再次前往緬甸的時候,電視連續劇《我的團長我的團》開始熱播。“走啊,我帶你們回家”,成為劇中經典的台詞。有點神經質的偽團長龍文章,就是利用這句話,給了那群潰兵一個希望,讓潰不成軍的敗兵走在了一起。

  “走啊,我帶你們回家。”路上,我就不停地默念著這句話。

  在緬甸仰光、曼德勒、臘戍等地,我又找到了林峰、張富鱗、劉召回、經明清、韓天海、王之平、張浩東、王子安、陳華、張家長等老兵,他們大部分從來沒有回過家,有近乎一半和家人失去聯係。

  媒體同行們給了我極大的支持,他們相繼為老兵找到了失散70年的親人。劉召回在四川廣安的弟媳怎麽也不敢相信自己的哥哥還活著,即使我把劉召回的照片傳真過去,她還是不敢相信,我隻好告訴她:等我把大活人給你接回來吧。

  2009年5月30日中午1時許,9名流落緬甸的中國遠征軍老兵組成的回國尋親團,順利抵達緬甸邊境九穀。這一次,由我所供職的《瞭望東方周刊》主辦,雲南省公安廳以及瑞麗市委、市政府提供了極大的支持。

 (05)

  讓老兵有尊嚴地回家

  跨過畹町橋,就是祖國。但意外再次出現,老兵們在緬方口岸辦理出境手續時,突然遭到了拒絕,對麵盛大的歡迎場麵讓緬方的工作人員變得謹慎起來。

  在多次交涉無果的情況下,一位心急的老兵悄悄告訴我,畹町橋旁邊有很多小道,不用辦任何手續,他們從這些小路就可以跨越國境。我斷然否定了這位老兵的建議,我說,要讓你們光明正大、理直氣壯地回到自己的祖國,你們不需要再做偷偷摸摸的事情了。

  已經等待了70年,還在乎多耽擱一兩天時間嗎?尊嚴已經被踐踏了半個多世紀,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難道還不能以一種體麵的姿態回到自己的祖國嗎?

  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交涉一度陷入僵局。而畹町橋中方這邊,兩位著裝整齊的武警禮兵已經就位,記者的長槍短炮對準了橋頭,上百名前來歡迎的群眾望眼欲穿。 終於,在當地僑領的不懈努力下,緬方終於答應為老兵們辦理出境手續。這一歸途,正如老兵們的一生,充滿了懸念、曲折和變幻。

  在老兵們回到祖國的每時每刻,我都會刻意安排一些細節,讓他們享受這種本應得到的榮光和禮遇。在國內的航班上,機長會向同艙的乘客廣播這群特殊的客人,全體乘客均會以熱烈的掌聲向他們致敬,一些老兵還會被機長安排到頭等艙;在老兵各自的家鄉,有大批的誌願者,在機場、酒店拉起紅色的條幅,手捧鮮花,夾道歡迎……

  (06)

  再也沒有人能夠講述了

  當老兵步履蹣跚地跨過當年出征的畹町橋時,我一直有一種自責:如果在10年前,或者更早的時候,我就發起組織流落緬甸的中國遠征軍回國尋親團……然而,時空已經無法穿越,遺憾也在不斷地發生。

  生活在曼德勒的老兵韓天海,本來也要隨著這支隊伍回家的,但直到我去接老兵回家的當天,韓天海的家還沒有找到,更讓人擔心的是,韓天海的手腳已經浮腫,身體十分虛弱。大家最終決定暫時不讓他回國。

  2009年5月30日,老兵回到國內當天,緬甸一位華僑打來電話,說韓天海背著鋪蓋來到他家,說是要回家。我心裏十分難受,立刻找四川的媒體,希望加大報道力度,盡快為韓天海找到家。

  幸運的是,《成都晚報》的消息,最終聯係上了韓天海在四川的家人。我讓韓天海的家人準備了兩箱四川特產,他的孫女又給他寫了一封信,帶給了韓天海。一個月後,韓天海去世。

  我曾兩次采訪韓天海,每次他都不停地給我講當年的戰鬥情景。我離開時,他都說,等有時間,我給你從頭到尾講一遍,可以寫一本書的。而今,這個中國遠征軍老兵的故事,再也沒有人能夠講述了。

  (07)

  除了認同,我們還有什麽牽掛的事情呢

  當有一天,我們終於靜下心來,意識到這段曆史的彌足珍貴,想去傾聽時,還能找到講述者嗎?

  老兵林峰送了我一本他寫的回憶錄,其實隻是三張大16開的紙,配了一張封麵,上麵寫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我的軍旅生活》。字是手寫複印的,側麵用膠帶粘貼在一起。

  我讓林峰簽上名,他慨然應允,戴上老花鏡,十分認真地寫上自己的名字。許多老兵都有這樣的回憶錄,淩亂的描述與滿篇錯字的文字裏,是曆史的真實細節。但卻因為經曆者的卑微,被忽視,被遺忘。

  韓天海在得知親人的消息,吃到家鄉特產的一個月後離開了這個世界;而緬甸木姐的老兵王子安2009年5月回國探親半年後,與世長辭。老兵去世後,他們身邊的親人第一時間告訴我消息時,我的第一反應是自責。

  但他們的親人卻異常感激地對我說,老人走得很是平靜。

  在緬甸曼德勒采訪老兵張富鱗的時候,他就曾用手指著我的鼻子質問我說:“你說,你說中央電視台為什麽不來采訪我?為什麽?”我和張富鱗講過一些老兵的心願得到滿足之後就撒手而去的事情,但張富鱗覺得,對於一個老兵來說,能這麽滿足地死去,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除了認同,我們還有什麽牽掛的事情呢!”

  (08)

  無法彌補並不能成為放棄的理由

  2010年8月起,我開始利用微博為流落在緬甸、雲南等地的中國遠征軍老兵找家。生活在雲南施甸的董趙朝就是這樣找到家的。董趙朝,原名劉黎劍,四川三台縣人。為他找家是從2009年7月開始的,因為地名變化大,加上老人記憶模糊,一時沒有消息。

  一位研究地名的朋友看到我的微博,找到了董趙朝老家現今的地名,並實地尋訪,找到了他的家人,看到他家的族譜上有董趙朝“被抓壯丁後流落雲南,後人失去聯係”的記載。

  這讓我非常激動,我立即打電話給雲南的誌願者,讓轉告董趙朝已經找到家的消息,並做好回家的準備。但誌願者後來告訴我,老人已經去世好幾個月了。

  緬甸曼德勒的老兵張家長,2010年的5月托人帶話給我,希望能回廣東老家探親。我告訴他,廣東天氣正熱,等到秋天吧,而老人最終沒等到秋天到來。

  同樣是曼德勒的老兵張富鱗,通過《齊魯晚報》為他找到了山東濟南的家人,當我趕往緬甸準備接他回家時,他卻不願意。或許是看出了我的無奈,沉默良久之後他突然說:我害怕自己死在路上。說完,指指牆角,我才發現,那是一塊墓碑,寫著:張富鱗先生墓。

  我常常想起二戰史研究專家戈叔亞說過的一句話:對二戰老兵的虧欠已經無法彌補。但無法彌補並不能成為放棄的理由。

  (09)

  幫助老兵實現一個心願  

  2010年11月,我又聯合陸川、王小山等,在新浪微博上發起了“幫助老兵實現一個心願”活動,至今已幫助53名老兵實現了自己的心願。參與者中,有姚晨、沈星、李小萌等知名人士,還有許多不知名的朋友。

  甚至有一位朋友告訴我:“我是一名剛剛從監獄裏麵出來的人,我還沒有掙到錢,但我希望能幫助這些老兵。”和我一起組織這項活動的誌願者說,我們一定要堅持把這個活動做下去,直到送走最後一位老兵。

  幫助的是鳳毛麟角的幸存老兵,但溫暖的,卻是一個民族。

  老兵的心願各種各樣,有的是希望請一個保姆照顧自己,有的隻是希望能買一身新衣服,而更多的隻是精神層麵的需求,比如獲得一枚紀念章,甚至找人聊聊天。

  生活在雲南騰衝的老兵張金正,也是通過微博為其找到河南的親人的。他的心願是盡快見到自己從未謀麵的弟弟。但因為身體原因,老人已無法回到河南。

  在熱心人士的資助下,我們安排他的弟弟和侄子前往騰衝去看他。沒想到,就在他的弟弟已經抵達保山市,再有兩個小時就要到達騰衝的時候,老人卻陷入了昏迷。這一消息牽動了許多朋友的心,大家焦急地在網上為老人祈禱。

  奇跡發生了。在家人告訴老人,他的弟弟馬上就要趕到時,老人竟然開始說話了,最終見到了自己的親弟弟。一個多星期後,老人離世。

 (10)

  要回家的,不僅是幸存老兵

  湖南老兵吳遠焯,為了得到一枚抗戰勝利60周年紀念章,讓他的兒子到北京來找我。他的兒子是個老實的農民,一臉小心翼翼的樣子,讓我感到的是無地自容、是愧疚。

  我最終未能滿足吳遠焯的心願。2010年9月28日,吳遠焯抱憾而去。後來一位朋友發現淘寶網有一枚這樣的紀念章在出售,重金買下寄給吳遠焯的後人,囑咐放在老人的遺像前,也算是一個安慰。

  吳遠焯想得到的紀念章,是2005年由胡錦濤主席簽名,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頒發的。這枚紀念章,顯示的是一個大國的包容。但遺憾的是,僅有很少的國民黨老兵得到了這枚紀念章。

  “明白告訴自己的官兵,國家從來沒有也不會忘記和拋棄你們。”這是美國影片《護送錢斯》中讓人印象深刻的台詞。即使今天,美國依然不惜成本地尋找當年在朝鮮戰場或者越南戰場犧牲的官兵遺骸,將他們帶回祖國安葬。

  但是在緬甸,還有數萬名中國遠征軍戰士的遺骸,不知所終。戰爭結束66年了,沒有人知道,吞噬了數萬勇士的野人山,到底是什麽模樣;沒有人知道,胡康河上的白骨,是否有人精心拾起;沒有人知道,那些沒有回家的孩子,到底身藏何處;沒有人知道,在深山老林裏麵,是否還有幸存的老兵,在等待著,等待著我們接他回家。

  要回家的,不僅僅是那些幸存的老兵,還有那數不清的、飄蕩在異域的亡靈,以及,這段用中國軍人的生命鑄就的曆史。


**************************************************孫春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