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俄日印四國軍力發展計劃(ZT 注:超長,非喜勿入)

(2010-09-05 13:37:58) 下一個
(一)美國:強化技術優勢捍衛霸主地位



自冷戰結束至今,美國成為世界軍事領域的執牛耳者己近20年。今日的美國對於自身的軍事實力仍然充滿信心,其國內外媒體的公開報道及相關研究報告顯示,至少在未來1O年內,美國不會擔心真第一軍事強國的地位有所動搖。


美國軍事實力最突出的優勢非全球打擊能力莫屬,尤其是空軍的全球到達能力。同時,由280艘艦船組成的美國海軍現役艦隊目前仍是世界最強大的海軍力量,而在武器裝備研發方麵,美國擁有的條件遠遠優於俄羅斯等其他軍事強國,包括資金、技術等各個方麵。在電子戰、網絡戰等新興領域內'美國也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

轉變:審時度勢 重整軍事力量

長期以來,美國自恃“軍事霸主”的地位牢不可破,無人能在短期內對其構成有效威脅,因此,“隨時準備打兩場常規戰爭”的理論一直是指導五角大樓國防計劃的原則。而今年2月1日公布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首次改變了這一原則。

除未來可能出現的致命威脅之外,五角大樓開始重視眼前的、現實的危機:軍事技術擴散(尤其是核武器的擴散)、國際恐怖活動 非對稱攻擊等等。奧巴馬的國情谘文再一次強調了當下麵臨的安全威脅:“在曆史上,沒有什麽比國家安全更能團結大家的。然而9.11以來的團結力量正在消失。從我就職開始,我們重新關注威脅國家安全的恐怖主義勢力。”

考慮到這些現實問題日益突出,《四年防務評估報告》首次將當前的衝突置於美國預算、政策和計劃的首要位置'要求美軍積極應對眼下包括國際恐怖分子在內的多種威脅。為應對多種安全威脅,打贏各種樣式的戰爭,美軍今後將重點提高常規作戰、戰略打擊、不對稱作戰和戰後穩定等四種能力。

與此同時,奧巴馬向國會提交的2011財年預算案中,國防開支占到了20%,高達7080億美元的總額刷新了美國曆年的國防開支記錄。這樣的預算是與美軍重新整合軍力的變動相一致的:國防預算將重點維護和增強常規力量,增加實戰性武器的采購,旨在推進以空軍為主導的全球戰鬥係統。

部署:強調優勢 推進全球戰鬥係統

美軍認為,軍事實力和安全效益是通過戰備狀態反映出來的,優良的戰備狀態是軍事實力的首要體現。因此,美軍曆來都是將戰備置於軍隊建設最優先的地位。

美軍早在2000年5月公布的《2020年聯合構想》中,就明確了要圍繞聯合作戰的目標,削減非主戰部隊,建設功能全麵的總體部隊,使美軍組織結構向小型化、多能化、一體化方向發展的策略。在推進全球戰鬥係統的過程中,以空軍為主導,各個軍種聯合作戰。

戰略式器

美國5月13日公布了戰略武器部隊和結構調整目標,根據與俄羅斯達成的新核武器條約,將減少陸基導彈潛射導彈和戰略轟炸機的數量。但為了在新的核裁軍條約實施後確保美國仍然擁有強大的核威懾力量,美國削減核武器數量的同時,將對現有核武器進行更新、升級。

2010財年預算案中,奧巴馬為美國國家核安全局申請了總值70多億美元核武預算,較2010財年核武預算增加6.24億美元,增幅達“34%”這個增幅在美國各項預算中可謂首屈一指。

就核武預算案具體項目而言,核武器庫存設施維護費超過20億美元,較2010財年增加25%;對核武器科學 技術與工程投入16億美元,同比增加10%;對核武基礎設施投入23億美元,同比增加4.7%.此前,美國國家核安全局曾提交了一份總額達112億美元的財政年度預算草案,其中包括研發“世界級核反恐和緊急反應手段”等內容。

導彈防禦係統方麵,除了在全球推進部署“愛國者一3”陸基導彈防禦係統,以及部署在 “宙斯盾”艦上的“標準-3”海基攔截係統外,美國目前還在研製和推銷戰區導彈防禦係統及MEADS中短程防空係統。此外,美國軍方認為定向武器是很有潛力的新一代導彈防禦係統,並積極研發新型機載導彈防禦係統,於日前使用“定向能”機載激光武器成功擊落了兩枚正在升空階段的彈道導彈。與此同時,五角大樓還決定分4個階段部署造價更低、機動性更好的海基艦載導彈防禦係統,據悉,這個係統包括2個陸地基地、地中海上的3艘戰艦和北海上的3艘戰艦。

美國目前在18艘戰略導彈核潛艇中配置了432枚潛射彈道導彈,同時擁有現役陸基洲際導彈550枚(其中“民兵”Ⅲ型500枚,MX“和平衛士”型50枚)。

除繼續發展彈道導彈防禦係統外,2011年美國國防預算向新的遠程導彈和巡航導彈項目傾斜,資助發展全球戰鬥係統,努力升級B-2和B-52戰略轟炸機。

今年4月美國成功發射X-37B空天飛機。空天飛機既能在外太空巡航,又能進入大氣層直接執行打擊任務,或將使美國真正建成一個“兩小時全球打擊圈”。

空軍裝備

2010年的《四年防務評估》提出,美國空軍要達到四項戰略目標:嬴得當前的戰爭:預防和遏製衝突;在廣泛的突發性事件中戰勝敵人,保持和增強自願部隊。據此,美空軍在未來10年的武器裝備采購研發方麵,主要有四個特點:

首先是重點研發采購無人機係統,今後將大幅增加無人機的裝備數量,同時發展無人機係統的空中打擊能力。預計美軍將在2011年~2018年耗資82億美元購買372架MQ-9“死神”攻擊/偵察無人機;2011年內,將耗資了7.37億美元購買4架RQ-4“全球鷹”無人機,並且2017年之前,該機的采購速度將達每年4~5架,到2018年美空軍將擁有39架“全球鷹”。

其次,突出與對手的技術優勢,大力采購研發先進戰鬥/攻擊機。目前,美國是世界上唯一裝備第四代戰鬥機的國家(F-22)。未來,美國空軍將繼續改善第四代戰鬥機的裝備,對180架F-22進行升級、改進其通信及航電設備;將繼續研發F-35戰機,並通過對其大規模采購來完成空軍F-16等戰鬥機的替代更新。同時,美國已經設立第五代戰鬥機辦公室,準備在2020財年前開始第五代戰鬥機(F-X)的研發工作,並爭取在2025年左右將其投入現役。

第三,繼續探討發展戰略轟炸機這類遠程打擊平台。美國防部長蓋茨提出,2011財年財政預算中將耗資19億美元在2011至2015年內研製新一代轟炸機。

第四,重視發展包括運輸機 加油機 預謦機、海上巡邏機、電子戰飛機在內的支援保障飛機,完善美軍航空武器裝備體係,增強整體作戰能力。

2020年前,美空軍的研發和采購計劃包括109架新型KC—×空中加油機和63架C—130J“超級大力神”運輸機。此外,美空軍計劃在2015年開始研發一種新型“家族係列”運輸機。

而在空軍技術方麵,高超音速巡航導彈 微型無人機、可組合式係統和自動化將是美空軍未來20年的技術發展重點。

海軍裝備

新近發布的2011財年美國海軍造艦長期計劃中提出了海空聯合作戰構想、增強遠程作戰能力,以及與空軍一致的“全球到達、持久存在和其他的戰略 戰效、戰術效果”。

美海軍對其艦艇的未來結構也做了相應調整,預計在2020至2024年,美海軍力量將由11艘航空母艦88艘大型水麵戰艦、55艘小型水麵艦艇、48艘核動力攻擊潛艇、4艘戰略導彈潛水艇、,4艘彈道導彈戰略核潛艇 21艘兩棲戰艦和50艘勤務保障艦組成。截至2040年,美海軍計劃實現313艘艦船規模艦隊的目標。

短期內,美海軍將大大傾向於瀕海戰鬥艦和聯合高速船的建造,以滿足美海軍對其持續作戰能力、海上運輸安全保障、非常規作戰、聯合海上補給、人道主義救援救災以及與盟軍間合作完成建設任務等要求。預測在未來30年內瀕海戰鬥艦總數將達到66艘,其中包括對17艘服役到期的艦隻的替換。

對於航母,美海軍似乎麵臨著略微尷尬的境地。一方麵,海軍稱2010年仍將著力打造航母與航母打擊群。另一方麵,5月3日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講話時,首次公開質疑美海軍維持11艘航母的編製規模“有無必要”,並透露五角大樓有可能大幅削減美海軍建設費用。

海軍航空部隊方麵,直至2013年都將繼續配置作為過渡機型的第三代“超級大黃蜂”FA-18E/F戰機,不過已經決定未來要跳過采購第三代戰鬥機和攻擊機,轉而購買F-35聯合攻擊戰鬥機。2015年,美海軍型F-35C將開始全力投入生產。EA-86“咆哮者”電子攻擊飛機由於與大黃蜂戰鬥機在製造部件方麵具有共性也被列入戰鬥機發展序列,它將取代海軍的EA-68“徘徊者”電子戰飛機,填補一個關鍵性的角色。

目前,海軍還在積極突破一種新技術裝備——定向能武器,主要指高能激光和微波。這種武器可以通過幹擾或屏蔽彈道導彈的製導係統,挫敗處在任意發射階段的彈道導彈,包括發射初期、加速中、飛行中和最後階段,從而令其無法擊中預定目標。據報道,美海軍處在這一新興軍事技術革命的最前沿。

陸軍裝備

在2008年7月25日發布的《美國陸軍現代化戰略》中,直接點明美陸軍建設的目的是“確保美國士兵擁有可能條件下最好的裝備,使美國陸軍成為世上最具優勢的陸上力量,擁有全能作戰能力″。

未來,美國陸軍仍將保持全麵行動的能力,提高協調作戰能力,重點仍是單獨或者與夥伴國協調實施有效和持續的反暴亂、維穩和反恐行動。值得一提的是.2015-2020年將是美軍炮兵武器裝備的飛躍時期。屆時,美軍炮兵武器除了高機動性火箭炮係統外,還將包括非直瞄自行火炮、非直瞄導彈發射係統,以及多功能火炮與彈藥係統。

同時,美國陸軍正在努力將電子戰打造成其核心能力。美國2011財年國防預算顯示,陸軍的研發重點包括戰術信息網、電子戰設備、陸軍綜合防空和導彈防禦係統、航空通用傳感器等。

聚焦:未來重點網絡戰武器研發

在未來的軍事新技術、新領域方麵,最吸引各國軍事專家眼球的無疑是網絡電子戰。美軍強大的資金和技術實力保證了其率先投入精力關注該領域。

針對網絡領域的角逐,2009年6月23日,美國國防部長蓋歡正式宣布成立“網絡戰司令部”,爭取“網絡戰主導權”已經成為美國軍事的重要一環。2010年《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太空和電子網絡空間成為美軍投資和建設的新重點。

輿論認為,繼空中和太空之後,賽博空間(信息環境中的一個全球性領域,由相互依存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網絡組成,包括互聯網,電信網絡,計算機係統和嵌入式處理器和控製器)成為美國空軍的第三個戰場。今年1月,美國國防先期研究計劃局發布了“賽博基因組”計劃,這項為期4年 投入4300萬美元的計劃,將發展賽博空間的“數字化DNA”技術,用戶所編寫的軟件或生成的文檔的操作都可能作為自己的DNA而被跟蹤。

電子戰方麵,海陸空三軍都在著力提高自身的電子戰素質。美海軍航空部隊中的多功能無人偵察機將從2011年的72架增加到2015年的223架,並在2020年庫存達到476架。空軍將電子戰飛機作為重點輔助係統,MQ-9“死神”無人機在後期改造時,將加裝電子偵察設備。陸軍也正在積極將電子戰打造成核心能力。

另悉,美空軍計劃5年內花費4億美元研製一種新型的革命性情報搜集工具,這種偵查飛艇能在135000英尺的高空飛行10年,並且雷達十分巨大,可進行長時間的細節觀測。

今年1月底,奧巴馬在上任後的首次國情谘文中表示得很堅決:“我不接受美國坐在世界第二的位置上。”盡管奧巴馬所言的“世界第二”並沒有特別針對軍事實力,但毫無疑問軍事實力是擺在突出位置的。

盡関對未來,10年內的世界第一地位充滿信心,但美國的戰略計劃遠遠不止10年的長度。進一步推進美國的全球利益與份值觀念,鞏固與發展美國“全球霸主”地位,美國的這個總趨勢、總目標是不會隨著時間而改變的。



(二)俄羅斯:力挽軍工頹勢 重塑大國形象

作為老牌軍事大國,俄羅斯一直致力於維持軍工強國形象。近年來,俄羅斯軍工發展之路雖然充滿坎坷,頹勢凸顯,但仍希望在今後繼續保持全球第二大軍事強國地位。


作為老牌軍事大國,俄羅斯一直致力於維持軍工強國形象。但是近年來,俄羅斯軍工發展之路充滿坎坷,頹勢凸顯。一方麵,俄羅斯備軍種武器裝備的老化情況不斷加劇,盡快實現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促進軍事力量的現代化是俄當前的主要任務;另一方麵,在高科技戰爭成為當代戰爭主流的大背景下,俄製武器現正漸顯疲態。更為嚴重的問題是,盡管多年以來俄羅斯一直堅持從本國軍工企業采購武器,無論是軍方還是政府都對本國軍工產業寄予厚望。但由於長年研發投入不夠等原因,俄製武器的科技水平已遠遠落後,俄軍工企業的生產能力也大不如前,導致武器製造速度遠趕不上現役武器的老舊速度。

麵對這樣的困境,俄羅斯政府不斷通過製定軍工發展政策 增加軍費投入、加快軍隊武器裝備采購和更新換代、加大新型武器裝備研發及部署力度等措施,力挽軍工頹勢,希望到2020年時,仍將保持全球第二大軍事強國的地位。

雄心:未來10年保持第二軍事強國地位
進入21世紀,俄羅斯在繼承前蘇聯軍事戰略遺產的同時,根據國際環境的變化,不斷對國防戰略進行充實和完善。

2008年8月,俄羅斯國防部出台《俄聯邦2030年前武裝力量建設構想》。《構想》沒有直接指出可能或潛在的敵人,但俄軍方認為,在未來數十年美國仍將是惟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在所有關鍵地區的軍事存在仍將對“整個軍事政治形勢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個中深意不言而喻。《構想》提出,俄羅斯計劃將重點放在信息、航天技術和納米技術三大領域。

2009年5月12日梅德韋傑夫頒布的《2020年前俄聯邦國家安全戰略》,為國防戰略新一輪調整指明了方向。在明確未來戰爭特征和戰爭地點的同時,《戰略》重新確立了今後一個時期俄軍建設發展的戰略重點和戰略任務。俄羅斯國防政策由冷戰時期進攻性戰略轉為當今防禦性戰略,以及由準備打世界核戰爭和地區戰爭轉為打局部戰爭和反恐戰爭。《戰略》強調,“俄羅斯國防中期的主要任務是,在保持戰略核力量潛力的同時,依靠完善組織編製結構和地區軍隊部署體係,增加常備部隊的數量籲改進戰役和戰鬥訓練,組織軍隊與部隊間的協同,完成向高質量的新型軍隊轉型。”這以國家法律的形式為俄軍未來建設發展指明了道路。

俄羅斯官員表示,有信心在未來10年保持全球第二大軍事強國的地位,緊隨美國之後。

目標:2020年俄軍隊現代化裝備達70%

在俄羅斯人的戰略思維中,“強大的俄羅斯”必須以“強大的軍隊”做支撐,“強國”必“強軍”。普京任俄羅斯總統期間就曾發出過“如果軍隊沒有前途,國家也就沒有前途”的強音。梅德韋傑夫當選總統後延續了普京的戰略理念,十分重視軍隊的建設與改革,將能源資源和軍事力量視為新世紀支撐國家崛起的兩大戰略支柱,決心建設一支能夠應對任何安全威脅的現代化軍隊,重塑俄“大國形象”。

為促進軍隊現代化,2008年俄格衝突後,俄羅斯重新審定和修改了《2007-2015年前國家武器裝備發展綱要》,提出在武器裝備的研製中要使用現有先進技術,積極開發新技術,尤其是偵察技術、電子戰技術、精確製導武器技術、先進導彈防護組件等。

2009年起,俄國防部著手製定2011至2020年國家新武器采辦計劃.最新消息顯示,俄未來10年中用於實施國家武器采購計劃的開支將達到13萬億盧布(約合4200億美元)。這筆資金將主要用於為俄空軍和防空軍、戰略火箭兵部隊更新裝備。

2009年俄政府還製定了“到2020年俄武裝力量的現代化裝備占70%的目標。為了這一目標,俄政府不斷加大軍費預算的撥款力度,其中的國家國防預算和國防訂貨增加最為突出.2010年的國防預算比2009年增加了3.4%,達到12532億盧布(約404.26億美元)。2010年的國防訂貨撥款比2009年增加了20%,達到11700億盧布。據最新消息,2011年俄國防開支將占整個GDP的2.9%,比2010年所占百分比上升0.3%,同時,防禦合同和武器采辦的費用也將提高。

戰略力量

俄羅斯將戰略核力量看作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柱。為此,保障戰略核力量的發展被視為俄羅斯武器裝備發展的最優先事務。《俄聯邦2030年前武裝力量建設構想》指出,戰略遏製力量仍然是未來20年武裝力量基礎。俄羅斯將繼續加快戰略核潛艇、戰略轟炸機和擁有海基、空基和陸基核導彈的戰略導彈部隊構成“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確保足夠的戰略威懾力。

根據俄羅斯的戰略核計劃,在2012年之前俄戰略核力量應包括: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約600枚;具有發射潛射彈道導踔能力的核潛艇12艘;可攜帶核武器的戰略轟炸機50架:潛射彈道核導彈1200枚。

俄國家領導人和軍方多次宣稱將繼續更新戰略武器裝備。洲際彈道導彈方麵,將繼續采購機動式“白楊一M” 新型彈道導彈係統和井下發射型“白楊一M”導彈係統。根據軍事現代化計劃,到2015年.俄軍將增加部署50枚能夠機動轉移的“白楊一M“洲際彈道導彈。

空基戰略核力量方麵,將繼續對現役的圖-95和圖-160轟炸機進行現代化改裝,並於2009年起著手研製新一代戰略轟炸機,據稱將具備隱形及核打擊能力。

海基戰略核力量方麵,俄軍未來將獲得8艘攜帶“圓錘”洲際彈道導彈的955型戰略核潛艇。同時,俄海軍第四代戰略核潛艇“北風”級的第二、三艘艇“涅瓦河的亞曆山大”號和“弗拉塞米爾.莫諾馬赫”號正在繼續建造中。俄海軍司令稱,2015年之前計劃再建造8艘“北風”級戰略核潛艇。

根據2020年前軍隊裝備計劃,在2015年前,俄羅斯還要構築覆蓋俄羅斯全境的導彈防禦係統。目前,在莫斯科周圍已經部署的反導係統有A-135戰略反導係統,並且已全部更換新的設備。同時,俄羅斯正在莫斯科以外的地方部署S-400“凱旋”防空導彈係統。

此外,除了進行戰略導彈防禦體係建設外,俄羅斯還投入大量資金,完善非戰略導彈防禦係統,目前新一代對空火箭係統“C-400”已通過國家檢驗。

空軍裝備

俄羅斯特別強調空天和海上力量,認為在未來武裝衝突中,過程和結局將主要取決於航空航天領域和海上的對抗,完成殲滅敵人的任務主要不是通過大量步兵和坦克的對抗,而是遠程火力殺傷。俄軍的這些思想明確了空海軍及其裝備是未來發展的重點。

俄羅斯國防部目前正著手實施一項針對俄空軍的現代化計劃。據悉,在2010-2020年期間,俄空軍將裝備不少於1500架作戰飛機,其中新型戰機的數量將達到350架。俄空軍司令亞曆山大•澤林曾透露,到2020年,俄空軍機群中新裝備所占的比重將達到70%。

對於俄空軍未說,最希望獲得的新裝備是將在2015年投入量產的第四代戰鬥機T-50(俄羅斯標準是第五代)。在今後10年內,俄空軍還有可能會獲得25-30架米格一35,12-16架用於培訓蘇-35飛行員的蘇-30教練戰鬥機,以及40-50架最新的T-50第四代戰鬥機。

今後10年內,俄羅斯空軍軍事運輸航空兵的裝備也將得到大規模更新。2015年航空兵將更新近四分之一的飛機,2020年伊爾-76型機將成為俄羅斯空軍的主力運輸機。此外,還將恢複生產安-124“魯斯蘭”重型運輸機,采購新型的伊爾-112和伊爾-476,以及經過改進的伊爾-76MD。俄軍還將獲得首批與烏克蘭聯合研製的安-70中型運輸機。

至於防空兵方麵,俄軍方將繼續采用 S-400和經過現代化改裝的S-300遠程防空係統 “鎧甲”近程防空係統以及新一代的 S-500防空係統。

海軍裝備

未來,俄海軍除重視保持海上戰略核力量,逐步完善戰略打擊能力及水麵、水下攻擊能力外,還希望能夠保持一支數量可觀的岸基航空兵及少量的艦載航空兵,形成較強的海空突擊能力。

近年,俄海軍司令曾多次宣布,將在不久建造5或6個航空母艦戰鬥群,並在未來數年將核潛艇升級,以複興其叱吒一時的海軍,構成俄未來海洋打擊力量的“拳頭”。俄國防部長謝爾蓋•伊萬諾夫也表示,到2015年,俄羅斯海軍將有31艘新型水麵艦隻服役,包括8艘能攜載洲際彈道導彈的核攻擊潛艇。

然而,俄海軍的宏大計劃與其水麵作戰艦艇、核潛艇、常規潛艇普遍存在的更新換代慢、數量不足的現狀形成明顯反差。而近期俄政府正在擬定的2011-2020年國家武器采購計劃無疑將為這一反差“雪上加霜”——由於海軍所獲撥款非常有限,在今後10年內可能最多隻能獲得12-15艘護衛艦級別的水麵艦艇、6-8艘多用途核潛艇和柴電動力潛艇以及數量有限的小型水麵艦艇。


陸軍裝備

俄方認為,在未來武裝衝突中,陸軍的作用是鞏固空海軍已取得的成果,因而陸軍並非俄軍隊發展的重點,能夠得到的國防撥款也比較有限,而被俄陸軍寄予厚望的T-95新一代主戰坦克,據稱俄軍方也已決定停止研製,因而俄陸軍將主要通過現代化改裝的方式來更新和提高現役裝備的戰鬥力。

俄羅斯陸軍正在實施一項大規模的坦克換裝計劃,預計到2025年,T-90將成為俄陸軍裝甲部隊的主力。俄軍方消息人士透露,俄陸軍現在正以每年約100輛的速度裝備T-90,而軍方計劃采購的該型坦克總量將達到1500輛。與此同時,目前構成俄軍裝甲集群主要突擊力量的T-72和T-80將分批退役。

短板:軍工科研生產能力漸顯疲態

盡管俄羅斯努力維持其軍工大國的地位,也提出了不少頗具“雄心壯誌”的計劃,但漸顯疲態的軍工科研生產能力卻成了俄重振旗鼓的“短板”。

武器裝備研發和部署以及軍事計劃方麵,俄羅斯往往是宣傳多、計劃多、落實少。近年來,唱衰俄羅斯軍工業的聲音不斷見諸報端,就連俄羅斯官員也不斷抱怨軍工企業無力生產新武器。2009年11月,梅德韋傑夫稱“俄製武器的吸引力正在消失”。俄國防部長伊萬諾夫對俄羅斯軍工企業能否生產出符合軍隊要求的武器裝備表示懷疑。

俄羅斯軍隊武器裝備的老化情況在不斷加劇,但武器製造速度卻趕不上舊武器的淘汰速度。據俄媒體披露,俄羅斯2007年淘汰了900多輛坦克,卻隻補充了不到200輛新坦克。因此,俄延長某種武器使用年限的新聞頻現。這從側麵證明了俄軍工企業產能落後的殘酷現實。

俄軍工產能成為俄羅斯重塑軍工大國形象的一大障礙。伊萬諾夫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有想法、有資金的俄軍能否重振軍力有一個重要的障礙要跨越,那就是俄羅斯軍工企業的產能能否跟上來。

俄羅斯軍事分析家聲稱,自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境內的軍工企業支離破碎,許多生產線停產多年已經不能啟動,人才嚴重流失,再加上解體加盟共和國又分散了俄軍工企業不小的實力,因此麵對突如其來如此之大的武器訂單,軍工企業能否吃下確實是個大問題。

為解決軍工產能不足的問題,俄羅斯總理普京2009年12月宣稱,政府將投入資金鼎力支持國防工業綜合體企業和許多相關行業。因為這是直接決定形成武裝力量(軍隊和艦隊)的新麵貌 從本質上提高其戰鬥力的戰略任務。

俄方認為,由於俄羅斯最高領導層對軍隊改革非常重視,俄羅斯對國防的投入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預期在實現軍事改革既定目標後,俄羅斯將進一步鞏國其世界軍事強國的地位。




(三)日本:攻防兼備武器裝備繼續走向高精尖

二戰後,日本的軍事力量幾乎為零。但由於美國的扶植和自身的戰略選擇,日本持續加大軍費投入,不斷研發大量先進武器裝備,自衛隊的能力己遠超“防衛”,呈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

20世紀後期日本軍費投入增長很快。其國防總資本從1960年的83.6億美元增長到1995年的1181.8億美元.後來由於經濟低迷,略降到2000年的1059.3億美元,2009年的580億美元。雖然總量減少,但日本仍在盡可能地增加“自衛隊”裝備的軍費,同時削減駐日美軍整編、駐留等經費。目前,日本自衛隊的武器裝備仍在繼續走向高精尖,軍費開支進一步向高科技裝備傾斜。其力圖打造世界軍事強國的“司馬昭之心”,可謂“路人皆知”。

意圖:擴張動向表露無遺

日本現行的《防衛計劃大綱》是2004年製定的,今年年底將出台新的《防衛計劃大綱》。據香港《大公報》最近報道稱,不論是2009年版防衛白皮書,還是計劃中的中期防衛大綱,日本的目的不像是防衛,而更像擴張。

5月,日本發布一份題為《未來安全保障與防衛力量藍圖》的報告,提出了日本安全保障戰略的兩大目標,一是“日本防衛”;二是“通過改善國際安全保障環境來預防威脅”。後者暗示了日本自衛隊參加國際活動的重要性,報告甚至直接指出有必要將參加國際活動由過去的“附帶任務”提升為“本來任務”,並敦促政府盡快製定便於向海外派遣自衛隊的永久法律。而“新防衛計劃大綱”將依據這份報告製定。毫無疑問,日本所謂的擔憂國家安全、改善國際安全環境不過是個借口而已,而其真正原委是認為已經擁有了重新開始擴張的現實條件。

事實上,二戰後的日本從未放棄過擴張的野心,今天的擴張之意隻不過是將曾經隱蔽的意圖轉為明顯的動向.而擴張的最終目的則是重新將日本打造為世界級的第三軍事強國,進而提升日本的綜合國際地位。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日本在自衛隊建設、編製調整和裝備加強等方麵製定了一係列的目標。

部署:整備多功能、靈活機動的防衛力量

2004年通過的新大綱及新的《中期防衛力量整各計劃》(2005至2009財政年度)提出,要整備能夠應對新的威脅和多種事態的“多功能、靈活機動的防衛力量”,取代原先整備的“基礎防衛力量”的提法。具體應該達到有效應對新威脅和多種事態、準備應對正式的侵略事態和“以我為主”積極參與改善國際安全保障環境的行動等三個目標。

要達到這三個目標,從整體來說,戰略武器、海軍、陸軍、空軍等裝備都要繼續向高精尖的方向發展,同時,要相應地調整武裝力量的編製。

戰略裝備

目前,日本雖然並沒有擁有核武器,但日本製造核武器的能力毋庸置疑。從技術層麵看,日本核技術水平現在已經達到世界頂尖水平,已具備生產核武器能力。從資金方麵看,日本政府對核能研究投資不斷加大,僅以2006年為例,日本政府在核技術方麵的投資就高達2萬億日元,占當年國本政府能源研發資金的64%,且現在還有不斷增加的趨勢。日本知名原子能專家高木仁三郎曾說過:“日本如果決心製造核武器,一個月甚至兩三個星期就可以製造出來,日本實際上等於已經擁有核武器了。”

同時,日本在電子戰方麵也與美國一起居於世界領先地位。2004年12月日本出台的《2005~2014年防衛計劃大綱》指出,要重點發展軍事電子裝備與技術。2009年國防白皮書提出要提升日本C ISR力。據去年5月自民黨透露的《2010~2014年度中期防衛力量發展計劃》草案,要求把擁有對敵人基地攻擊能力、自行研發導彈預警衛星係統等寫入防衛大綱,並通過進一步同美國及歐洲合作,部署彈道導彈防禦係統,建立堅固的反導體係。

日本現在正在構建的導彈防禦係統由兩部分組鹹,一部分是部署在“宙斯盾”艦上的標準-3海基攔截係統,另一部分是部署在陸地上的愛國者-3陸基攔截係統。具體來看,日本將在2010年內配備4艘搭載標準-3的“宙斯盾”艦,此外在東京、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戶等,6個地區配備愛國者3,從而形成一個覆蓋全國的反導防禦係統。

此外,據日本《讀賣新聞》報道,在二級導彈防禦係統的基礎上,日本還準備構築攔截範圍更大的第三級導彈防禦係統——“戰區高空區域防禦係統”。防衛省將其定位為對“標準-3”(SM-3)和“愛國者-3”(PAC-3)攔截導彈進行補充的“第三(攔截)導彈”。新係統可望以更少的預算覆蓋日本全境。

外層空間也是日本用來增強C ISR功能的有效手段。日本政府宇宙開發戰略總部於2009年公布的《關於開發利用太空的基本計劃》,勾畫出了至2020年的計劃。該計劃指出要開發探測彈道導彈發射的預警衛星係統和偵察、分析無線電波的電子偵察衛星。目前,日本正在積極開展高靈敏度紅外傳感器、新的通信衛星技術(如激光通信衛星技術)和反衛星偵察技術等的預研工作。

海上自衛隊

對於海岸線漫長曲折的日本.海上自衛隊一向是其優勢所在。今天的日本海上自衛隊除不具備戰略核威懾能力外,其常規兵力已排在美俄之後,雄居世界第三。國立澳大利亞大學戰略防禦研究中心主任保羅•迪布預測,日本到21世紀初將擁有亞洲最強大的海軍力量。

根據2005年開始實施的防衛大綱,截至2014年、日本海上自衛隊的編製應包括:4個護衛隊群的聯合艦隊、5個護衛隊的地方隊、4個潛艇隊、1個掃雷艦艇和9個巡邏機隊等基幹部隊,同時,驅逐艦數量為47艘,潛艇16艘,戰鬥飛機約150架。

2009年,日本海上自衛隊的第一艘大型直升機護衛艦“日向”號以及日本最新型AIP動力潛艇“蒼龍”號正式服役。日本第二艘“日向”級直升機航母也於去年8月下水,第三艘“日向”級艦艇的建造正在計劃中。

而在日本最新提交的2010年國防預算案中,要求撥款1180億日元(約13億美元)用於建造兩艘被稱為“直升機驅逐艦”DDH22級直升機航母,這兩艘19500噸級的軍艦一旦建成、將成為日本海上自衛隊最大的作戰艦艇。據日本國防部稱,新航母每艘可搭載9架直升機,並將裝備2套近戰武器係統以及2套“海拉姆”(Sea RAM)導彈防空係統。反潛作戰的武器裝備包括移動式誘餌以及漂浮式聲學幹擾器。日本海上自衛隊在其內部的《長期軍事力量建設》報告中也提出,到2015年,日本將建造兩艘可裝載E-2C“鷹眼”預警機和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的航空母艦。日本軍方還有人提出,要建造排水量達到6萬噸的核動力航空母艦。

航空自衛隊

目前.日本航空自衛隊的武器裝備正在向“大型化”“遠程化”和“高技術化”的方向發展。截至2014年,航空自衛隊的編製發展總目標為;航空警戒管製部隊8個群,戰鬥機部隊(12個飛行隊),航空偵察部隊(1個飛行隊);航空運輸部隊(3個飛行隊);空中加油運輸部隊(1個飛行隊〕,地空導淖部隊(6個高射群)。主要裝備作戰飛機約350架,其中戰鬥機約260架。

日本航空自衛隊的發展呈現三個特點:

一是著力打造“全球機動”和快速反應的作戰機群。包括繼續改進F-15戰鬥機,大
力裝備F-2支援戰鬥機,加強以新型運輸機等空中保障力量。

二是發展信息化、網絡化的空軍信息站裝備。日本軍事理論家認為.信息戰爭是21世
紀典型的戰爭形態,信息戰將是貫穿信息戰爭的主要作戰樣式。日本空軍按照高效、合理、精幹的原則,充實電子戰部隊和信息安全部隊。包括大力建設戰略和戰術C4I係統,繼續改進E-2C、E-767、EP-3等偵察機、預警機、發展間諜衛星,編織太空情報偵查網等。此外,日本,計劃投資約90億日元開發無人偵察機,未來10年內裝備空軍。

三是發展大威力化的機載武器。日本空軍現裝備的主戰空空導彈是雷達製導的“麻雀”AM-7F中程空空導彈、紅外製導的“響尾蛇”AM-9L和AAM-3短距空空導彈,但“麻雀” 已經逐步被國產AAM-4新型中程空空導彈所取代。1998年開始研製的XAAM-5新型近程空空導彈,采取紅外成像製導方式,並采用推力矢量技術,機動性及抗幹擾能力強,計劃2012年左右裝備部隊,逐步取代AAM-3型導彈。在空艦導彈方麵,日本航空自衛隊將主要使用ASM-2型導彈。

陸上自衛隊

目前,日本陸上自衛隊定員155萬人,坦克數量將約600輛,火炮等“特科”裝備約600門。

裝甲戰車的數量和質量是衡量日本陸上自衛隊實力的一個重要標誌。在高技術兵器時代,質量優勢比數量優勢更為重要,日本陸上自衛隊正在以減少數量、提高質量的主導思想發展裝甲戰車。防衛大綱體現了日本裝甲戰車的四個特點:重型裝備數量減少、坦克部(分)隊縮編、導彈防禦項目優先、發展更具威力的未來坦克。

據稱,在2010年以後,日本裝甲部隊的作戰能力會有較明顯的增強。日本現裝備的90式坦克是最新的一種,根據目前的計劃,到2015年前後,除了90式坦克以外,新型坦克的數量將達到160輛以上,74式坦克隻剩100輛或完全退役,同時,輪式裝甲車輛的數量將有明顯的增加,96式輪式裝甲輸送車的數量約為320輛,輕型裝甲機動車的數量約為1200輛。

目前,日本已經列裝了75式裝甲推土機,擁有了91式裝甲架橋車,還部署了81式車載架橋係統。


(四)印度:加緊擴充軍力謀求軍事崛起

自成立以來,印度朝野在各種問題上分歧不斷,但在打造世界軍事強國、加強國防建設方麵卻始終不遺餘力。冷戰結束後,印度改變以防禦為主的國防戰略,開始推行“地區性有限威脅”戰略,迅速擴充軍事力量,致力於立足南亞、稱雄印度洋、爭當世界軍事強國的目標。

自成立以來,印度朝野在各種問題上分歧不斷,但在打造世界軍事強圖、加強國防建設方麵卻始終不遺餘力。冷戰結束後,印度改變以防禦為主的國防戰略,開始推行“地區性有限威脅”戰略、迅速擴充軍事力量,致力於立足南亞,稱雄印度洋,爭當世界軍事強國的目標。經過多年的發展,印度軍隊已經成為一支擁有戰略核力量,陸海空三軍裝備較為先進的武裝力量,居世界第五的位置。

雄心:打造世界一流軍事強國

印度的明確目標是2015年成為世界一流軍事強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近年來,印度利用與俄羅斯、美國、日本等國的戰略夥伴關係,加快核軍備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為此,印度軍費連年攀升、其國防開支增長率高於GDP增長率。美國的報告稱,印度已經把接近2/3的國家經費與戰略儲備,投入到“軍事強國”建設上。

而印度軍費的很大一部分都用於軍購開銷。目前,印度已成為全球軍購最為密集的國家之一。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09年公布的統計數字,截至2008年底,印度當年的軍購費用約為18.5億美元,僅次於韓國,居世界第二位。2000年至2008年,印度已履約的軍購數額累計達145.7億美元,2008年的軍購費用是2000年費用的2倍以上。印度已成為名列世界第十位的國防開支大國,約占全球軍購預算的2%。另據國際和平研究所最新公布的 2005-2009年全球軍購數據,印度沒有任何減少其武器需求的跡象。

軍事戰略方麵,印度軍方正在修訂未來5年的軍事戰略計劃。印度把和中國、巴基斯坦兩線同時作戰列為日後軍事能力建設的考量。同時,印度軍方還表示將強化應對非對稱作戰、加強對周邊的戰略影響力、普及第四代武器係統及陸海空三軍係統作戰的能力。

部署:加緊更新武器裝備

近年來,為實現世界軍事強國目標,印度軍購費用不斷攀升,一方麵用於購買國內外的先進軍備武器,另一方麵則不斷加緊研製核武器等戰略裝備。

戰略裝備

雖然印度並不是一個國際社會公認的核武國家,但自1974年5月18日進行首次“和平核爆炸”後,該國於1998年5月連續進行了5次核試驗,成為事實上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近年來,印度正在積極構建陸、海、空基“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力量。

據悉,印度自1983年以來已經研發出一係列核彈和常規導彈係統。據美國核武器專家推測、印度目前擁有60-80枚核彈頭。近年來,印度始終將發展中遠程彈道導彈作為其重要的核武器運載係統。2009年2月,印度國防部宣布同意“烈火一2”型中程彈道導彈批量生產。而最近一段時間.印度也頻頻試射導彈。3月27日,印度成功試射兩枚可攜帶核彈頭的國產短程導彈(“大地-2”型地對地導彈和“大地”的海軍型導彈),3月21日,印度海軍首次成功進行新型巡航導彈“布拉莫斯”的垂直試射,2月7日成功測試射程覆蓋亞洲大部分地區的“烈火-3”遠程導彈,預計“烈火-3”將於2012年開始部署。另悉印度陸海空三軍計劃列裝超過500枚“布拉莫斯”導彈,並打算向東南亞多國出口.以便對鄰國形成“半月形包圍圈”。

同時,印度政府對發展以反導防禦技術為重點的空天防禦技術高度重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開始計劃研製和購買反導係統,並參考以色列“箭”-2反導係統的設計,研發其反彈道導彈體係。目前、印度正計劃分兩個階段發展導彈防禦係統.計劃2015年左右實現攔截來襲的近中程彈道導彈。而公開資料顯示,2000年以來,印度先後開展多次反導攔截試驗。2006年11月,印度采用液體燃料火箭,首次進行反導試驗並獲得成功,2007年,印度在第二次反導試驗中使用了固體燃料火箭;2009年3月,印度宣稱成功進行一次攔截中程彈道導彈的試驗,使用一枚“大地”攔截導彈在8萬米高空摧毀了一顆衛星。《印度時報》則稱.印度有望成為繼美、俄、以色列之後第四個建立起全域彈道導彈防禦係統的國家。

今年1月,印度國防科學與發展組織主席薩拉斯瓦特在印度國防科學會議上披露了印度反衛星武器研發計劃。他表示,印度政府正整合各方麵技術資源,著力研發一種能夠摧毀敵軍“近地軌道衛星”的太空武器,屆時,衛星、遠程雷達、通信係統、激光製導係統以及呈現完整衛星圖像的紅外導引頭等,都逃不過這種“衛星殺手”。

在空射核武器方麵,印度裝備的“美洲豹”、米格-27、米格-29,蘇-30、“幻影”2000等戰鬥機都具備核武器投射能力。此外,印度首艘國產核潛艇“殲敵者”號於2009年7月正式下水,在為期兩年的試航後,將於2011年正式服役。印度成為世界第六個具有研製戰略核潛艇能力的國家,其核打擊能力將可能進一步增強。

海軍裝備

由於印度海岸線長達5560公裏、其能源及對外貿易中的9成通過海運實現,印度把印度洋視為其傳統勢力範圍,把控製印度洋作為其海洋戰略的重要目標。因而,印度的三軍建設中,海軍建設處於重要地位。

2004年,印度海軍公布《海軍新作戰學說》,提出“遠海殲敵”新戰略。該學說主張調整海軍軍事戰略,從傳統的“近海防禦”和“區域威懾”思想轉為“遠洋進攻”戰略,通過重點發展彈道導彈潛艇和航母建立可靠的海基核威懾能力口打造一支力量均衡、結構合理、具備相當威懾力的現代“藍水海軍”,將敵人消滅在印度洋之外。

2009年7月30日的《印度日報》披露了規模龐大的艦船計劃。計劃在未來10年內增加125艘現代軍艦和多艘潛艇,包括航母、核潛艇、驅逐艦等,其中32艘已經開始建造。印度目前擁有的唯一一艘航母是20世紀50年代從英國購進的維克蘭特號。印度政府認為.隻有一艘老舊的輕型航母是不能滿足未來需要的,必須實行“三航母戰略”,即保持三艘現役航母,一艘用來控製世界最繁忙的馬六甲海峽,一艘用來對付巴基斯坦並控製霍爾木茲海峽,還有一艘平時用來執行印度洋的巡邏任務,戰時隨時調度,以便在出現危機時,能夠保持至少兩艘航母參戰。為實現“三航母戰略”,印度積極從俄羅斯購進航母,根據俄印雙方於3月份簽署的最新協議,俄羅斯為印度改裝的戈爾什科夫號航母將於2012年連同45架米格-29戰機交貨。同時,印度國產航母也在緊鑼密鼓地研發中。據悉,首艘國產航母計劃於明年下水,預計到2014年服役,第2艘國產航母可能也將被批準建造。但是印度海軍司令表示必須對第二艘國產航母進行重新設計,不會是首艘國產航母的複製品。

此外,印度還打算通過大力采購國外軍備更新海軍裝備。印度計劃在未來10到12年內訂購價值超過150億美元的武器裝備。在2008年批準的長期計劃下,海軍將采購60艘新型水麵艦艇、潛艇,1艘航母,海上偵察機,C4ISR,專用衛星和其他海基設備。

空軍裝備

2009年11月,印度國防部長AK•安東尼在新德裏公開表示,印度政府正采取一係列措施,把印度空軍打造成一支“具有優勢地位的航空航天力量”,將極大增強遠程打擊能力,能遠離本土作戰。印度空軍還將部署更先進的衛星等空基裝置,以提高太空作戰能力。

印度希望用現代化戰機強化空軍作戰能力,計劃到2020年之前,使空軍從現在的34個中隊(612架戰機)增加至42個中隊(756架戰機)。此前.印度就價值120億美元的戰鬥機采購項目進行全球公開招標,約購買126架新式戰機。該項目是近十年來數額最大的戰鬥機采購合同,吸引了世界頂尖的六大宇航巨頭——波音公司推出F/A-18“超級大黃蜂”、洛•馬
公司推出F-16、EADS推出“台風”、俄方推出米-35和米-29、法國達索公司推出“陣風”、瑞典薩博公司推出“鷹獅”參與競爭。2009年8月,該項目開始試驗評估,評估將持續約一年時間,直到印度做出選擇。

除戰鬥機外,印度也在購進預警機、防空係統、運輸機等。印度國防部2009年下半年接收了第一架以色列製造的“費爾康”空中預警機。11月,印以兩國又簽訂了一筆價值11億美元的軍售台同,從以色列購進“巴拉克-8”防空武器係統,預計這批裝備將於2017年交付印度軍隊使用。運輸機方麵,印度放棄采購俄羅斯的伊爾-76,而將17億美元的合同轉向美國波音公司的C-17環球霸王Ⅲ大型運輸機。

陸軍裝備

由於海空軍對於境外作戰的戰略作用,印度多年來投入不少預算大力發展這兩個軍種的武器裝備。不過,近幾年,印度陸軍的發展也開始受到重視。

在2008年財政預算中,陸軍得到了90億美元,用於對機械化部隊、炮兵部隊和防空部隊進行裝備更新,其中包括從俄羅斯采購最新型的T-90主戰坦克和新型攻擊直升機。印度陸軍計劃在2020年前部署1500輛T-90S坦克,加上技術更新後的T-72主戰坦克等,將總共部署約4000輛主戰坦克,成為世界最龐大的坦克集群。印度陸軍還計劃購買總額達100億美元的155毫米/52倍口徑榴彈炮。

軟肋:基礎薄弱的印度國防工業

多年來,印度采取“國防建設與國民經濟建設並重,優先考慮國防需要”的方針,建立起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國防工業體係。然而由於自身國防工業積累不足、基礎薄弱.使得印度國產武器裝備大多由於質量參差不齊、研發周期過長、延遲交貨、作戰能力差等原因而備受印度軍方詬病。

印度國產阿瓊坦克研發曆時37年,因研製周期過長被稱為“最難產的坦克”。2009年12月,印度海軍司令公開質疑印度的造船速度,稱“建造進度是目前我們船廠麵臨的主要問題。進度延遲的主要原因是建造的基本方法有問題。需要重新審查船廠的建造策略。”而印度航空發展局研發項目負責人則透露,目前印國內飛機製造企業的產能嚴重不足,每年隻能生產8架LCA“光輝”戰機。對於國內國防工業的現狀,印度陸海空三軍內部都極為不滿。

正如美國《防務新聞》周刊對印度國防工業的評價,盡管印度擁有印度國防研究發展機構以及39家國有軍事裝備工廠,擁有資產價值約四幹億盧比(約合909億美元〕的龐大軍事工業,但其70%以上的軍事裝備和軍事技術卻不得不從國外購買和引進。因此,盡管印度政府一直號召“引進技術隻能是‘墊腳石’,不該成為‘離不開的拐杖’”,但印度在通往軍事強國的道路上卻不得不始終撐著這支“拐杖”。

“不結盟”的旗號使印度在國際軍售市場上左右逢源,為其武器裝備更新換代帶來了諸多便利。印度靈活多元的國防采購模式及”引進技術-消化-仿製國產“的道路頗具特色。當前,印度在武器現代化上的引進戰略為:

一是加強與俄羅斯的傳統友好關係,大力引進俄式技術和裝備。近年來,俄印兩國不斷加強軍事一體化。2009年12月,俄印兩國簽署了2011-2020年軍事技術合作計劃,內容包括核能合作協議、軍火采購協議等。而在今年3月,俄印又簽署了涉及航母、米格-29戰機,國防及空間技術等事項的軍售大合同。此外,俄印還就研製第五代戰鬥機、多功能運輸機、“布拉莫斯”導彈進行深入合作。

二是增進與美國的武器貿易。隨著美印軍事合作升溫,印度開始希望從美國引進尖端武器裝備,實現進口多元化。據悉,印度已經就采購約17億美元的 C-17“環球霸王”運輸機一事與美國政府展開談判。印度還考慮購E-2D“先進鷹眼”預警機,美國政府已就此展開評估。印度還想利用美國航母的電磁彈射技術提升本國航母的綜合作戰實力。

三是借助歐盟以降低對俄羅斯的過度依賴。歐盟各國是印度武器進口的重要渠道之一。長期以來、印度一直借助歐式武器的進口以降低對於俄製武器的過度依賴。

四是在以色列的幫助下改進某些領域的關鍵技術,並從以色列進口反導、預警機寺先進式器。

印度采用的“引進技術-消化-仿製國產”模式是把雙刃劍。其突出的優點是:在短期內可快速提升國防科技水平。在這一模式下,印度建立起了以軍為主、軍民結合的國防科研體製,在核、航天、微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等高科技領域取得了顯著成績,並且已經能夠仿製米格-27,“美洲虎”戰機,能夠製造潛艇、導彈護衛艦、T-72坦克和各種雷達與通信設備。

然而、在國防工業基礎薄弱的現實下,海量引進先進裝備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麵本國自主創新能力受影響。阿瓊坦克“難產”就是典型例子——該坦克雖號稱國產,實際卻大量選用國外坦克部件,關鍵進口部件的比例高達60%,整合過程中困難重重。另一方麵在關鍵技術上受製於人。當前,印度在第五代戰鬥機,“布拉莫斯”導彈等項目上與俄羅斯聯合研製,但核心技術掌握在俄羅斯方麵,印度的參與度有限,備受製約。

近年來,印度政府也意識到這些問題,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希望實現印度70%的軍事裝備需求能從國內市場得到滿足:作為世界最大武器進口國之一的印度希望擴大私營部門的作用,印度國防領域在2001年已經向私營投資開放,但是在近10年的發展後,私資企業在印度國防銷售上僅占有不到800萬美元的銷售額。2009年10月,印度官員又表示,將出台一項允許國內公司投標大型國防合同的新政策。屆時.印度軍工企業在未來10年內將可能獲得價值1000億美元的市場。然而,印度一些私營防務公司認為,這些允諾隻是空頭支票。

印度國防研究分析所一位專家撰文稱,當今天的中國駕駛著自己的戰鬥機翱翔藍天的時候,新德裏卻忙於試飛6家非印度本國公司製造的飛機,拚命地想要拉近和北方鄰國的軍力差距。隨著中國軍力迅猛發展,新德裏如果不集中精力行動起來,將會更加絕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