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中國崛起仍有可能成為人類曆史上最大的泡沫?zt
(2009-04-04 19:10:02)
下一個
如果再不以“偏執”態度推進自主創新、推動2020“創新型國家”的建設,而像目前這樣將振興的希望放在“世界500強”,放在偉大的“外商投資企業”身上,放在技術引進上,所謂中國崛起,隨著農民工血流的流盡,或者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崛起”將可能成為人類曆史上最大的泡沫:因為沒有一個大國的崛起是沒有伴隨著自主技術能力的成長而發展起來的。
2005年,科技部一位副部長在人民大會堂講了這個道理。但2006年的三代核電技術的全麵引進,表明我國在國家戰略上仍然沒有將自主創新和國家技術能力的增長,真正放在戰略核心位置上。
似乎中國和日本韓國都有大量出口,似乎經濟增長對出口、對外需的依賴很高,似乎都有大量外匯儲備。但二者還是有很大區別:關鍵在於技術能力的區別,關鍵在於對於自主技術積累和技術能力增長的態度的大相徑庭。
韓國,60年代的時候,韓國與中國的人均GDP水平是相當的,60年代的時候,中國有了紅旗轎車,有了解放轎車,那個時候韓國什麽都沒有,他從75年才開始。現在韓國的現代汽車跑遍了中國,跑遍了全世界,他已經占領了市場。60年代的時候,韓國還沒有計算機和半導體,我們已經有了,現在韓國的閃存數碼手機也是在全世界各個地方銷售。60年代的時候,我們慶祝過中國的萬噸巨輪下水,那個時候韓國連小船都造不了,他從80年代剛剛開始造船,現在韓國的造船業占世界第一,全世界35%的柴油發動機是由韓國生產的。除此之外的核電技術,過去韓國也遠遠落後於我國,現在它已經開始出技術成果。韓國的這些大的變化都使我們刮目相看,韓國用了30年的時間,使他們的人均GDP從一千美元達到了1.2萬美元,目前韓國隻有4700萬人口,占中國的4%,但是他的GDP總值相當於中國的40%。他這種發展的速度之快是令我們驚奇的。歸其原因,就是因為他把自主創新作為頭條發展戰略來考慮。
另外再舉一個印度的例子。在我們印象中,印度很窮很落後,貧富差距很大,但是真正到印度去之後,也發現印度在科技創新方麵,在某些領域也是有了快速的發展。軟件技術它是增長速度年均50%,它的服務業發展速度非常快,它的傳統產業通過技術的改造,比如說印度的TATA公司以前是傳統的製造業,現在全麵向軟件和微電子進軍,在印度引領潮流;他的服務業在國際上占領了一定市場;生物技術發展也非常之快,醫藥開發的服務業,基因產品,生物疫苗等等產品也在世界的某些領域走在前列,這是印度的情況。相反也有一些大的發展中國家,比如說拉美的阿根廷或者是巴西,他們曾經認為是美國的後院,他們認為有美國的技術支撐就可以滿足他的經濟發展,他放棄了自主創新,放棄了科技。現在阿根廷來說,阿根廷貨幣不斷的貶值,他的經濟出現了大幅度的衰退。也就是說,事實證明,阿根廷走了一條科技依附型的道路,最後他是沒有出路的,他現在想恢複已經為時過晚。對於我國來說,中國在許多方麵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們在看到進步的同時也應該看到中國真正要實現科技大國的路子還有很長,我們任重而道遠,這就是我準備談的第三個方麵。
從成就方麵來講,中國最近幾十年來科學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們的科技投入從占GDP的0.4%現在上升到了1.35%,今後還會大幅度提高。我們中國是論文的產出大國,占世界的第五位,科技人力資源總量是相當的多,因為人口基數大。我們也有一些值得驕傲的成果,例如神舟五號、神舟六號、電動汽車、0.1微米的芯片,我們的生物疫苗等等都進入了產業化,這也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一麵。
過去我們常用一種說法,以市場換技術。我們再回顧一下,以市場換技術能夠維持多久呢?在殖民主義時代,爭奪的對象主要是土地,因為有了土地就占有了資源。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征服的主要對象可能就是市場,市場成為利潤的主要資源。有一種說法,叫做以市場換技術,他們認為,隻要市場開放了,技術也會隨之而來,通過招商引資來大批的引進技術。可是事實的情況怎麽樣呢?事實證明這種路子根本就走不通,這種說法有些自欺欺人。第一,市場是有限的,一旦讓出去了,奪回來十分的艱辛;第二,讓了市場並不見得會得到技術;第三,讓了市場則廢掉了自己的技術;第四,讓了市場又缺乏核心技術,有可能發展成為依附型的國家,最後受製於人。
舉一個例子,中國的汽車。目前表麵上形成了產銷兩旺的局麵,但表麵繁榮的背後蘊藏著什麽呢?以前上海、長春都有汽車生產能力和一批研發隊伍,為了引進德國的大眾,我們的品牌給廢掉了,研究隊伍、研究平台也不要了,形成了購買一套生產線,生產一批汽車,然後再購買一套生產線,再生產一批汽車的情況。中國的汽車生產技術和能力就是在這種壯士斷臂之舉之下廢掉的。目前中國的汽車市場90%已經被跨國公司所占領,並建立了各自的市場範圍。在武漢生產的富康絕對賣不到上海,在上海生產的大眾也絕賣不到武漢,我們的市場讓出去了,原有技術也丟了,新的技術又不掌握,真正成了依附型的汽車工業,這能說我們強盛嗎。
再舉一個例子來說,通用汽車在中國的全部產量隻占通用汽車的3%,但是在中國獲得了25%的利潤;在美國,通用汽車的利潤是145美元,在中國是2300美元。大眾汽車在中國的產量占它總產量的14%,但是在中國獲得了大眾汽車80%的利潤,這能說是我們自主創新嗎?還要舉一個例子,就是廣州的本田,在日本賣16萬,在中國就賣30萬。我們把汽車的技術放棄了,隊伍毀掉了,外國公司在中國生產汽車,他的目的賺的是中國人的錢,這就是我們走的一條路。
再舉一個例子,中國的核電。70年代初期中國就開始搞核電發電研究,從30萬千瓦到60萬千瓦,運轉和安全性能都非常好,現在又要上核電站了。我們不用30萬的,也不要60萬的,我們認為世界上有更好的是90萬的,100萬千瓦的機電站,中國也就不管它了,重新買90萬,100萬的,我們所有過去的研究,有可能被全部拋棄在一邊了。中國買一批學一批,永遠用不上,中國的技術永遠沒有市場,那麽中國怎麽能夠形成自主創新?剛才舉了一個例子,韓國和我們同時引進核電,現在韓國不管是高鐵核電方麵都來參與中國的競標,為什麽他同時引進了,他現在能參與國際競標,我們引進了,我們還需要繼續引進呢?這就說明一個問題,以市場換技術是行不通的。
目前中國的經濟有許許多多的發展,但是也麵臨很多困境,受到了三大障礙,一大障礙是知識產權的障礙。現在我們知道DVD的風波,目前為止還給它封起來,出口技術的貿易壁壘給我們出口造成了很多影響,另外就是反傾銷,紡織品等等都受到了許多的阻礙,假如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沒有自己的創新能力,在世界的舞台上有可能是被動的。
這也是一個中國的統計,在中國注冊的專利,特別是高新技術在中國注冊的專利,計算機類,外國的專利占70%,生物技術專利占87%,信息類專利占92%,半導體類的專利占90%,那麽說高新技術產品的專利在中國注冊的專利,還是以外國人為主,我們去參與什麽競爭?因此,我想引一句話,這句話是美國最權威的谘詢公司他們的報告裏提到的,隻有技術獨立才有經濟獨立,最後才有政治獨立。中國人要挺起脊梁來,中國要站在世界民族之林之中,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創新能力。
引進技術並不等於引進技術創新能力,這一點也要特別說明。再舉韓國的例子,韓國從引進技術的開始就提出了一條明確的政策,技術隻能引進一次,同時他們在把科技經費進行了調整,引進、消化、吸收的費用他們的比例是1:5,也就是說,花一塊錢引進的技術要用五塊錢進行研究和開發,通過技術的改造實現他們的生產。韓國的口號是引進一批、生產一批、出口一批,因為它有特殊的國情,韓國比較小,必須走外向型。所以通過這種引進、消化、吸收帶動了他的技術水平提高。問題是中國目前引進、消化、吸收的資金比例是1:0.08,韓國是1:5,我們大批的錢用在引進上了,沒有用在消化和吸收上,這是總體考慮的問題。
再講一個問題,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我們經曆了許許多多的困惑或者是酸楚,我們想和外國開展技術合作,但是被拒之門外。冷戰時期有一個八統組織,就是限製社會主義國家技術進口,現在有瓦斯大協議,也同樣對我們進行封鎖。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技術的出口有嚴格的控製,各個國家都有法律。近年來,有許多事件我們也都記憶猶新,美國SMIC公司投資芯片受到阻力,歐盟對華軍售的控製還沒有解禁,這些事件都說明了許多關鍵的核心技術我們是想要要不到。除了一些發達國家之外,還有日本、韓國、俄羅斯等等,也都對技術出口有相應的管製。
我們的發展依賴於別人的恩惠嗎?絕對不可能。因此,中國必須要實現自主創新。在自主創新過程中,中國也有了許多很好的先例,比如說寶鋼就是一個成功的先例,三峽就是一個成功的先例,奇瑞也是一個成功的先例。通過這些自主創新企業的發展,逐漸實現產品和設備的國產化,使我們逐漸形成了跨國公司走向了全世界。關注點之二,是要確立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地位。
近年來很多研發型企業迅速崛起,山東的海爾、深圳的華為、安徽的奇瑞等等,但是總體上來說,中國企業在研發方麵還相當弱。發達國家的拿出銷售收入的2%用於研發的,目前中國企業的研發投入還不足0.5%,四倍的差距。另外,中國的中小企業還相當脆弱,中國中小企業產值占GDP的50%,中國利稅的40%,工業增加值的70%,但是他提供了75%的就業機會,其中有60%的發明專利來自於中小企業。中小型科技企業是一種成長性非常好,潛力非常大的一種企業。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還要有一個漫長的路程。
關注點之三,我們中國要實現重點跨越,要通過關鍵技術領域的跨越,從後發國家走向世界的前列。
--------------------王地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