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以色列損害中國利益:中以關係前途黯淡zt

(2009-01-11 06:14:15) 下一個
 以色列對加沙地區的打擊已經持續多日,此刻衝突已經升級到了地麵交火階段。中國網絡輿論在對待這場武裝衝突中的態度早有分歧。有人支持以色列,也有人譴責以色列。

  關於以色列和哈馬斯誰對誰錯,其實很難徹底理清。不過有一點很清楚,以色列確實在大規模殺傷巴勒斯坦平民。哈馬斯當然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在爭取國家的獨立與解放。以色列又何嚐不認為他的行動是在保護自身的正當權益。這一點,從雙方衝突行為所獲得的內部支持就完全可以看明白。

  無可辯駁的是,以色列的行為更具有殺傷性和侵略性。顯然,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人民同情加沙地帶巴勒斯坦人民此刻的遭遇。中國也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那就是希望停止當前的衝突。

  中國對中東地區所發揮的影響力確實比較小。因此,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我國的表態也應該更大程度上兼顧到國家利益所在。隻有這樣,我國才可能在未來為中東地區的公理與正義貢獻更大的力量。

  美以關係舉世皆知,牢靠的雙邊關係讓以色列在中東地區越戰越強,最後成為了中東地區的超級大國。放眼當前之中東地區,很難想象某一國家能夠單獨戰勝以色列。通過美國扶持下不斷強大的力量,以色列穩固並拓展著自身的生存空間.而美國,同樣依托以色列這個戰略據點,牢牢占據著中東地區的戰略製高點。

  都說以色列利用了美國總統更替這個曆史間歇。可是換個思維來想,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連權力交接階段的危機反應能力都如此欠缺,又如何維持其自身超級大國的地位?因此,不如把這場衝突看成是美國人利用其總統更替給以色列製造了機會,同時也為自己洗清嫌疑。

  在美國走向戰略收縮之際,以色列用行動說明了美國對中東的主導權。美國能夠通過以色列的力量在一定階段內監管中東局勢的走向。阿拉伯國家既然無法站在一個統一的立場上與以色列走上戰場,那麽自然也隻能更大程度上向美國妥協。薩科齊那麽積極地跑到中東去,卻被以色列冷臉相對。石油出口國隻能無奈地承認現實,石油美元仍然是石油美元,美元石油仍然是美元石油。

  人們能夠舉出很多例子來說明以色列曾經與中國之間有過多少協議,向中國輸出了多少技術。不得不指出的是,中國在獲得相關軍事技術及軍事裝備的同時,也付出了與之相適應的代價。更何況,以色列向我國台灣地區輸出技術及裝備也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怎麽看中以關係,都不能上升到全球戰略的高度。雙方不過是在戰術性質的合作中各取所需。

  當然,過去的都是曆史,更重要的還是未來。中以關係的未來又如何呢?

  以色列作為一個國家實體,自然具備了相應的基本特征。即由低到高追求國家的生存權、發展權和繁榮權。以色列的生存問題,通過多次的戰爭已經確定下來了。現在,也沒有阿拉伯國家試圖消滅以色列。伊朗總統內賈德隻能將其消滅以色列的偉大理想停留於口頭。

  受到國家規模的限製,以色列的力量也很難走出周邊地區。他的繁榮主要以中東地區這樣一個封閉的實力體係為參照。作為中東的超級大國,以色列可以說已經獲得了繁榮權。他入侵加沙,阿拉伯國家缺少強力的反擊手段,這就是其勢盛的最好證明。因此,以色列最凸顯的國家利益便是維護其自身在中東地區的相對繁榮。

  和美國爭取以色列,中國是沒有希望的。中國幾乎不可能給予以色列更大的繁榮——除非阿拉伯國家做出更大的犧牲又或者中國不計成本地輸血。然而,前者自絕了中國與美國競爭的一個最大手段——即更為公平的國際政治和經濟秩序。公平的國際秩序會讓不滿美國分配體係的國家被中國模式所吸引。後者則根本就是愚蠢的自殺。

  美以的特殊關係還帶來一個問題。隨著中國國家力量的增長以及中國對中東地區的介入能力增加,必將衝擊美國的全球戰略體係,並直接影響到以色列在中東地區地位的穩固。猶太資本家作為橋梁把美國和以色列綁在了一起。即便中國願意維持或者盡量保全以色列的利益,猶太資本家也不會放手讓以色列改變立場。換句話說,以色列必然會為了自己的繁榮權而成為中國在中東地區的阻力。更何況,一旦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力量對比發生決定性的改變,難保以色列的生存權不受到威脅。公平,恰恰會讓擁有更多資源基礎的阿拉伯國家有趕超以色列的機會。因此,美國剝削體係的天然對手力量一旦達到中東地區,就將對以色列形成致命的威脅。

  可以說,在中國摧毀掉以色列的繁榮權之前,看不到中以關係走強的契機。幾年前的預警機交易,就是最好的說明,所彰顯的是以色列對於美國戰略利益的服從。中國為此付出的技術層麵乃至戰略層麵的代價,不是3.5億美元就能夠彌補的。

  這種欺騙,有一次也就夠了,再多幾次,就隻能被認為是愚蠢了。作為一個中國人,即便是在這場巴以衝突中支持以色列的人,想必也是不願意看到一個彈坑落下兩顆甚至三顆炮彈這樣可笑的奇跡發生在自己身上。

  讚賞以色列維護國家利益的決心是可以接受的。畢竟,這是以色列人值得認同的方麵。同樣,站在國家利益的角度上,盲目支持以色列就很難讓人接受了。中國未來在中東地區的利益並不存在於以色列的身上。而且,以色列還將成為我們利用的對象。

  美國現在所做的很簡單,就是以色列威脅阿拉伯國家,阿拉伯國家求助於美國。這樣一種局麵,包括阿拉伯國家自己也是明白的。讓他們無奈的是,沒有一股足以抗衡美國的力量介入到中東局勢中來。因此,他們也隻能做出無奈的選擇。在前蘇聯時期,阿拉伯國家雖然由於各種因素總是失敗,卻多少還有站出來對抗的勇氣。何至於此時此刻,同民族的同胞在呻吟,他們隻能沉默、沉默、再沉默。震懾與畏懼的戰略又一次取得了成功。

  隨著中國在更廣大區域內維護自身的合理利益,未來必然將獨自或者與其他勢力合作平衡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長期受到美國壓製的阿拉伯國家顯然就將成為天然的盟友。畢竟,中國所謀求建立的公平國際政治和經濟秩序,在中東範圍內受益最大的就是當前受到以色列壓製的阿拉伯國家。

  目前的中東格局實際上是一個美國主導下的強勢平衡。在外力介入之前,作為平衡弱勢方的阿拉伯國家,必須麵對的情況就是他們的可投入力量不可能接近或達到美國的可投入力量水平。因此,阿拉伯國家自然對投入更多的力量對抗以色列甚至是美國的壓迫缺乏足夠的信心與勇氣。

  之前,以北部地區遭到火箭彈襲擊,這會給當前中東地區的形勢帶來何種變化尚很難預料。但安理會八日晚通過的決議,應會對以色列的行動時間及空間帶來不小的限製。隻是,美國鬆口之下,怕是美以雙方的基本戰略目的,已然是達到了。

  說到這裏,一切也很清楚了。早日建立對阿拉伯人民的親和力基礎是必要的。作為網絡輿論,代表民意的存在當然應該表達對巴勒斯坦人民的極度同情。在戰略性衝突尚未成為事實前,也要保持和以色列戰術性合作,政府相對於民意應更為平和一點。這也算是在聯絡與阿拉伯世界的感情的同時保全以色列的麵子吧。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58&articleId=1235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