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上海襲警案中的地域身份因素zt

(2008-08-18 19:50:38) 下一個
北京人楊佳衝進上海閘北公安分局製造血案震驚了全國,對於這起“一輛自行車引起的血案”,知名網友十年砍柴稱“悲劇很大程度源於楊佳的北京人身份,若楊不是北京人或許不會發生悲劇”:作為一個北京人,楊佳顯然沒有外地農民工那樣多的人生屈辱經驗,對於一個從小在首都長大、比較偏執而又有權利意識的青年而言,“被警察誤會為偷車賊”的屈辱感可能過於強烈,而申訴無名則更加重了屈辱感,激烈反彈中便有了驚天血案。

這種基於地域身份的分析有其價值所在。確實,如果是一個來自偏遠地區、缺乏權利觀念、習慣了被盤查的民工被上海警察誤會為偷車賊,根本不會當作什麽屈辱,他們麵對作為大城市上海的警察有一種天然恐懼感,能消除誤會沒關上幾天就謝天謝地了——而對北京人楊佳來說就是天大的屈辱了。當一個北京男人遭遇幾個上海警察,這時候地域身份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變量,很大程度上定位了博弈者的關係並影響到了博弈者的心態和博弈的結果。

對於有著戶籍製度區隔、幅員非常遼闊、地區發展差異巨大的中國來說,“地域身份”是分析很多問題時不得不考慮的因素,北京人、上海人、山西人、四川人,不同地區的人遭遇同一件事時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反應並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其實,“地域身份”的影響不僅表現在了楊佳對屈辱的過激反彈上,還表現在他襲警後輿論對他的態度上。

我仔細對比了一下京滬兩地媒體對楊佳案的不同態度。上海媒體基本站在同情警方和遇害警察這一邊,認為警方的辦案沒有問題,強烈譴責製造血案的楊佳。而楊佳“娘家人”北京媒體的態度就不一樣了,基本上是站在質疑上海警方和保障楊佳正當權利的立場上,比如血案發生後《北京晚報》就批評上海警方在調解上做得不夠以致釀成血案。《新京報》的評論則質疑襲警案中司法介入的細節,認為讓一個閘北區人民政府聘請的法律顧問當楊佳的律師有違正義。《北京晨報》也報道了北京律師希望對楊佳作精神鑒定和“異地偵查和審判”的聲音。

兩地媒體的這種態度分歧,除了媒體本身的價值立場差異外,還顯然帶著濃厚的區域身份自覺。一個北京人在上海受了委屈從而衝動殺人,北京的媒體不自覺地會有一種為他講理、為他辯護、為他爭取合法權利的“責任感”。而上海警察被一個北京人殺了,上海媒體也會在情感上主動站到自家警察那一邊。不僅媒體如此,兩地人也普遍表現出了這種地域意識,我問好多北京和上海的朋友,他們對襲警案也有著類似的價值判斷分歧,兩地網友同樣如此。出於對上海律師的不信任,楊佳家人也委托了一名北京律師。

也正因為這種地域身份差異,我相信楊佳會得到一個公正的審判。因為他這時候已經不是一個人麵對一個強大的係統,它的背後站著一座強勢的城市和一個強大的共同體,那個共同體中的人會盯著上海人如何審判這個北京人,從程序正義到實質正義。設想一下,假如是一個本地人犯了報複行凶襲警殺人這樣的事情,事件的處理和案件的審理會有這樣一個開放和透明空間嗎?或者是一個偏遠、貧窮、落後省份的人在上海犯了這樣的事,那座城市是否有足夠的文化資本和權力資源與上海這座城市抗衡,從而為本地人的權利伸張?不幸的是,北京人的身份使楊佳在衝動之下做出了傻事,不幸中的幸運是,他是一個北京人,這是一座與上海在行政等級上勢均力敵的城市,地域博弈和異地監督,會使楊佳獲得一種權利空間並得到公正的審判。

------------2008年07月20日 14:02山西新聞網-山西晚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