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信仰與德zt

(2008-08-18 19:47:54) 下一個
中國德育的弊病之一是對於核心價值或終極價值問題的回避。“價值無根性”的弊端已經導致了德育的“實效性低迷”。走出德育“實效性低迷”的關鍵之一是實現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的正確連接,切實加強信仰教育。

一、信仰教育的解讀
1. 信仰的內涵
1979 年版《辭海》對信仰的解釋是:對某種宗教或某種主義極度信服和尊重,並以此為行為的準則。
國內學術界對“信仰”一詞的定義雖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均以《辭海》解釋為基礎,總體上大同
小異。比較一致的解釋是:信仰是關於生命和宇宙最高價值的堅定信念和執著追求。其涵義主要有三層:
一是,指人們對宇宙、人生的總體性、普遍性的觀念態度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狀態才是信仰;二是,指
一種精神現象,是人們知(認知)、情(感情)、意(意誌)的統一體,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統一體;
三是,指一種強化的高級的在精神領域占統攝地位的信念,是對具有最高價值對象的高度信服、景仰、向
往和追求。筆者用通俗易懂的話給信仰下了這樣一個定義:信仰是指人們對在精神領域占統攝地位的某種
事物或理想、主義的極度尊崇和信服,並把它作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為準則,是主體對終極價值的追求。
2. 信仰教育的內涵
在我國德育體係中,人們習慣地將與信仰相近的一些內容稱之為“世界觀”“人生觀”“理想”等等。
因此信仰教育已被理解為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理想教育的翻版。那麽究竟這種理解是否正確?信仰
教育與上述諸範疇的關係又如何呢?檀傳寶在其《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中指出,信仰教育與上述概念是
有區別的。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首先,從心理結構上看,世界觀、人生觀、理想等,雖然可以理解為
知情意的統一,但它們是以“觀”為特色的,認知成分是第一位的,而信仰則以“信”“仰”為特色,具
備更多的人格動力色彩。其二,從內容特質上看,世界觀、人生觀等是對世界和人生的根本看法,但概念
的分析色彩決定其內容有緯度上的閾限,而信仰則往往具有更為終極的也更為整合的特點。1可見,是不能
在它們之間簡單的劃等號的。在理論上用信仰教育去統整世界觀、人生觀、理想教育是完全有必要的。

二、信仰教育對道德教育的作用
目前德育的最大誤區是隻拘泥於規範和原則的傳授,而忽略了德育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即終極價值的追
求,也就是信仰價值的追求。走出德育“實效性低迷”的關鍵之一就是看清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之間的有
機聯係,特別是要認清信仰教育對道德教育的作用。
1. 論證作用
一般來說,道德規範都有益於人類的活動,但規範本身無法說明自己本身的價值。道德規範的真正學習必須從對道德規範內含價值的領悟開始,而這種領悟隻有建立在對一定的終極價值取向進行的合理性說
明的基礎上,能起到這種論證說明作用的隻能是信仰。程朱理學讓人從天理的高度領會道德的根由,基督
教讓上帝來說明倫理生活的“合情合理”,共產主義理想也曾使個體的行為規範建立在為全人類的徹底解
放這個大目標下。這些足以說明信仰對道德的論證作用。因此,今天我們的德育要真正取得實效,就不能
回避終極價值的選擇和說明。2
2. 聚合作用
心理學家榮格就認為,人類的精神乃是根植於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宗教是整合過去、未來於現在的
一種滿足人類心靈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重要工具。奧爾伯特更是明確地指出:“每個人無論他是否具有宗教
傾向,都有自己最終的假定前提”。因為這些前提對他來說是真實的,這種假定前提不管是被稱為意識形
態、人生觀、觀念或者僅僅是對生活的一種直覺,都對屬於他們的所有行為產生了“創造性的壓力”。3這
裏的“創造性壓力”在道德行為係統中可以理解為一種來自“假定前提”(即信仰)的內驅力。正是這種
驅力推動人去從事德行。舍此,倫理規範將是一盤散沙。道德教育要將倫理規範、原則整合為個體的道德
人格,必須首先從建構其價值內核即建構其信仰體係開始。
3. 聖化作用
聖化即神聖化。道德教育中有終極價值的關懷,使得德育增添了神聖的色彩。功利主義的德育往往使
人把道德生活還原為世俗的利益計較,克服這一弊病的選擇隻能是反其道而行之,讓學生從自己的道德踐
行中體悟人生的尊嚴和神聖,或者以一種實現最高價值的心境去踐行道德。因此,信仰對於道德不僅在邏
輯上有論證的作用,而且更有在情感上使德行神聖化的情感附著作用。
4. 補遺作用
信仰教育對道德教育的這種補遺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理論性或內在的補遺,即道德教育
本身有一個道德內核的建立問題,建構這一價值內核的唯一途徑是信仰教育。二是,實踐或外在的補遺。
現行的德育往往對政治信仰、人生信仰範疇的德育內容采取一種回避態度,使德育走向瑣碎和庸俗。正如
日本學者小原國芳曾經指出:“關於道德的看法,教育家偏於事,宗教家偏於理,都不是道德的真麵目。
問題是要事與理兩者俱備,善於攝取事實和理想的真義,從而達到道德的實質。”4因此,不僅應在道德教
育範圍之內,而且應在道德教育之外都確立信仰教育的地位。要真正做到“理”與“事”的統一,充分發
揮信仰教育對道德教育的補遺作用是唯一有效的途徑。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仰教育和道德教育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信仰教育。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德育實質上就是信仰及信仰教育,信仰是德育內在的靈魂,是德育的真正意蘊。

三、加強信仰教育是提升德育實效的必然要求
對人的終極關懷是人類永恒的課題。古代中國和西方社會都有自己有效的方式。但是麵對今天道德教
育拘泥於物象,拘泥於瑣碎的規範授受,從而對學生的終極價值求索無所關懷的德育現實,我們無法不對
今天的信仰空白狀況表示擔憂。哲學家尼采把信仰視為人類生存的條件之一,而弗洛姆直截了當的問:“沒
有信仰,人能生活嗎?”他的答案是“人與其說有信仰,不如說在信仰中活著。”5卡耐基也說“一個沒有
信仰的人就如一艘沒有航標的生命之舟,他不知道自己將駛向何方”。6可見信仰對人的生活具有重大意義。
70 年代末至今,中國德育的一個重大進步就是所謂從“天國”到“人間”的轉變。然而,隨著時代的
發展,這種不斷世俗化或現實化的德育趨勢至今仍然意猶未盡。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沒有“天國”的“人
間德育”非但沒有取得許多人原先預想的實效,恰恰相反,失去了方向感的德育或價值尚無根的德育已經出現了實效上的“實質性低迷”。導致這種局麵出現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麵:7(1)學校德育在途徑上
存在著相對的單一性,往往忽視社會大環境對青少年思想行為的影響,脫離社會孤立的去抓學校德育工作,
故有時教師含辛茹苦的教育卻往往抵不了社會上一件負效應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其結果是使學校德育不能
正常發揮作用,使之處於低效狀態。(2)德育方法上強調灌輸說教,忽視學生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
從而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帶有明顯的規定性和必須服從的強製性,這種單一被動式而不是互動式的教育很
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甚至是過激行為。(3)德育教師單純注重教材的講授學習,隻把教書育人
說在嘴上,寫在紙上,卻往往忽視學生的思想實際,有時甚至隻教書不育人。(4)學校整體教育環境中重
智輕德,使得德育和智育在實際工作中呈現出一軟一硬的狀態。
除了以上幾個方麵原因外,筆者認為,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當前學校德育對於核心價值或終極價值問
題的回避。當前學校德育中的一大怪現象就是:對中小學生進行的是“要做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的教育,
對大學生進行的是大學日常行為規範教育,共產主義理想、信仰教育越是到高年級越被束之高閣,無人問
津。麵對社會上的一些似乎是“實事勝於雄辯”的腐化墮落等醜惡問題,一些教師繞道而行,從而更加深
了學生的信仰“淡漠”與“虛無”。當一個人對某種理想和信仰開始淡漠和虛無的同時,那麽一定開始了
對另一種理想和信仰的追求和確定。因此,如果我們不用積極健康的信仰去占領學生的思想陣地,那麽一
些落後、低俗、反動的信仰就會乘虛而入。因此,當前走出學校德育時效上的低迷狀態的一條有效途徑就
是加強信仰教育,實現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的正確連接,確認信仰教育在德育中的核心地位。
四、關於加強“信仰教育”的幾點思考
既然加強信仰教育是提升德育實效的有效途徑,那麽如何加強信仰教育無疑成為了加強道德教育的一
個重要課題。關於加強信仰教育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1. 切實幫助青少年建立起健康的人生信仰
一個人可能沒有宗教信仰,甚至也可以沒有明確的政治信仰,但絕對需要也肯定存在一定的人生信仰。
同時任何別的信仰形態如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等終究要通過人生信仰的中介才能真正作用於具體的人格建
構。幫助學生體味人生的最大價值所在,鼓勵學生去追求獲得人生最大意義的創造性人生,應成為學校德
育和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務。
2. 探索落實信仰教育的適當教育方式
信仰問題本身即與其它心理現象一樣是與人生共始終的。隻存在嬰兒、幼兒、少年、青年、中年、老
年等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信仰形態或特質的問題,不存在某個年齡階段有無信仰和是否需要進行信仰教育
的問題。布魯納曾經指出:“任何學科都能夠用在智育上是誠實的方式,有效的教給任何發展階段的任何
兒童。”8這一智育上的信念同樣也適合用於道德教育。問題不在於能否進行信仰教育,而在於能否找到適
當的“方式”。
3. 激發學生的信仰需要,提高學生的信仰選擇能力
信仰是人內在的需要,不是外來強加的需要。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對信仰的需求,隻是有些人意
識不到罷了。隻要有一定的場合和契機,人們都會感受、意識到這種需要。信仰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讓
學生明確地意識到信仰對於實際人生的必要性,感受到自身的信仰需要。現在已經不是討論是否需要信仰
教育的問題了,而是如何選擇信仰教育的問題。在多元化的價值觀並存的情況下,如何選定自己的信仰,
的確是一件十分重要而困難的事情。因此,為學生提供可靠的選擇信仰的標準,提高學生選擇自身信仰的
自覺性,這是當前信仰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西南大學教育學院 郭衛琴* 蘭州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高新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