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經濟要算大賬:是樁劃得來的買賣 zt
(2008-08-18 19:43:44)
下一個
北京奧運會8月8日拉開帷幕,有人說,為了這一天,北京投入了三千億元人民幣。如果從申奧成功那天算起,七年來,為了這十七天,中國每天投入近兩億。
有人說,耗資270億元的“新國門”(首都機場T3航站樓)、造價數十億元的巨型“鳥巢”,對這個人均GDP剛過兩千美元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是“賠本賺吆喝”。
但事實並非如此。官方近日表示,雖然由於受安保費用提高、原材料漲價等影響,預算有所增加,預計北京奧運會仍將實現收支相抵,略有盈餘。
據專家估算,包括商業推廣、讚助商活動、電視轉播費、門票等在內,北京奧運會將帶來直接收入約二十億美元,大體與直接的運行費用相抵。若算上旅遊、商業、體育等因奧運受益的外延產業,從2003年到2010年八年間,奧運產生的總體經濟影響將逾717億美元。這是筆相當龐大的收入。
專家同時指出,機場、地鐵等基礎設施的投資,按照以往辦奧慣例是不計入奧運會的直接投資的,這些設施是北京這次辦奧即便不投入,也要在近年投入建設的,它們將會對中國長遠發展發揮效益。
何況,對於一個經濟總量排名全球第四的大國而言,給奧運經濟算賬,除了算算小賬賠沒賠,更應當算算大賬賺沒賺。
如果中國城市的功能因奧運而更完善,如果中國經濟能在奧運後持續健康發展,如果中國能因奧運變得更為自信和開放,那麽即便不賺錢,北京奧運會也是樁劃得來的“好買賣”。
過去七年間,為兌現“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承諾,中國傾力投入,確也物有所值。
“綠色投入”逾千億,首鋼搬出首都,令北京天更藍,水更清,呼吸更順暢。三十六億打造“科技奧運”,令京奧成為奧運史上節能環保程度最高的一屆奧運會。2004年至2008年,奧運因素拉動北京GDP增加逾千億元。奧運會從籌辦到舉辦,每年帶動全國GDP百分之零點三到零點四。
處於工業化中期的中國,因為奧運的緣故,更重視環保和節能,經濟重心由製造業加速向服務業轉變,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對外心態更為開放。這一切,無疑為後奧運時代的經濟穩定增長打下良好基礎。
對於奧運會後可能出現的“白象效應”(奧運場館閑置)和“蒙特利爾現象”(奧運前期巨大投資造成財政虧空),北京自有應對之策。場館“瘦身”、運營外包,舊館翻新,在減少大筆開銷之餘,亦降低了“後奧運衰退”的風險。從“辦曆史上最好的奧運會”到“節儉辦奧運”的嬗變,彰顯了中國大國心態的成熟。
2008年是中國的奧運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當下,改革進入“深水區”,所遇阻力漸趨加大。經曆了二十餘年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正麵臨新難題。經濟下行風險加大,通脹壓力居高不下,宏觀政策在“鋼絲”上尋求艱難平衡,亟待破題。
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在談及入世前後中國的變化時曾說,“許多事情積重難返,僅僅憑借自身的力量去解決往往不行。一個健康有效的外力,則可能推動我們完成那些想做卻遲遲做不成的事。”
盡管北京奧運會之於中國經濟的推動力不宜估計過高,但它的確是“健康有效”的。(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