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留侯謀緣韓仇故——《史記》人物:仙人指路話張良(12)

(2006-11-15 19:54:43) 下一個
留侯謀緣韓仇故——《史記》人物:仙人指路話張良(12)

附:《張良》已發章節:

(1)壯士飛棰博浪沙
(2)褐衣墮履石圯下
(3)道遇沛公下邳西
(4)智取嶢關秦王畢
(5)莫言江湖義不真
(6)千古盛宴是鴻門
(7)漏網魚,遑遑歸
(8)絕壁棧道灰煙飛
(9)捐關飼狼圖項羽
(10)借箸銷印羞食其
(11)淮陰劍為功業出

(12)留侯謀張韓仇故

楚滅漢立,張子房的殺主之仇再次得報。如果說在此之前,張良對劉邦的輔佐主要是在假劉邦之手為韓複仇,那麽於此之後,子房為劉邦的出謀劃策就基本屬友情客串了。前已述及,張良出山的目的並非為了什麽黎民百姓,也不為自己封王拜相,乃是為故主複仇。今心願已了,逐漸退出風口浪尖,也就是極其自然的事情了,後話。

漢六年正月,潑皮劉三在兄弟們麵前秀了一把“三讓”的行為藝術之後,“不得已”地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啥叫“三讓”?說起來這也是咱們老祖宗傳下來的國粹了,也算是一種帝王的“選舉”製度吧:某某頭目的手下看看時機差不多了,就起哄說:“老大您稱帝吧。”當老大的立馬誠惶誠恐:“不行啊,俺覺悟還不夠高,尚需學習呀。”弟兄們不依不饒:“老大您就上吧,除了您沒別人了。”當老大的再次“謙讓”;“俺功能還不夠強,尚需鍛煉呀。”弟兄們很“不高興”了:“老大您再不稱帝,俺們跟您沒完!”當老大的第三次“推辭”:“俺血壓還不夠高,尚需吃藥呀。”

三次一過,臣僚們一齊下拜:“老大,為天下百姓著想,稱帝吧!”當老大的於是“勉為其難”地爬上第一把交椅———瞧咱祖宗這股子謙虛勁兒,哪像如今洋人的競選,逢人便聲嘶力竭地叫喊:“你就選俺當總統吧!俺更幹更爽更安心...”嗬嗬,天壤之別啊!

廢話少說。如今天下大定,帝王首當其衝的業務就是為馬仔們論功行封了,也就是把手下這群跟隨自己東拚西殺的弟兄們論功勞大小排好座次,再按座次分配不同等級的待遇,有點類似老毛解放初的授軍銜。不過看起來咱們老祖宗更注實惠。老毛授銜,就算你位列元帥,也未必能居高位、享厚祿。老劉的臣僚一旦位及列侯,那就得封與有相應數目住戶的地皮供其享用———萬戶侯得封給他一萬戶百姓供其壓榨,千戶侯封千戶...類推。

漢初的群臣爭功事件曆“時”悠久,狀況百出。主要是劉老大戰爭期間指縫寬大,封侯太多,如今都拿著老大開的白條來兌現,都要多爭得幾戶百姓為自己造福(詳見《育木而棲語蕭何〉),害得劉三見了臣子倒像楊白勞見了收租子的黃世仁一般。

眾多“愛卿”都叫化子烤火,往自個兒跟前刨,獨獨一個人反把火堆往外推的,此人就是帝王師張良張子房。張良跟隨高祖多年,雖不曾衝鋒陷陣,然其所立大功劉老大是心知肚明的:“運籌帷幄帳中,決勝千裏外,子房功也。”也不等子房自己來申請,高祖就說了:“張哥你自個兒在齊地挑三萬戶腐敗去吧。”

對於高祖批下來的三萬戶侯的待遇,張良對曰:“想當年臣從下邳起兵,混得那叫一個黴。與陛下您在留地邂逅,才算是走上金光大道,這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啊。想臣手無縛雞之力,所持者不過一張嘴而已。陛下對臣言聽計從,這已經是對臣至高的獎賞了,哪裏敢再領三萬戶這麽高的封犒?陛下若能把臣與陛下初識的留地封與臣下,足矣!”高祖乃封‘張良為留侯’———看看,如今的貪官汙吏們真該好好看看張良語錄了,準保比代三塊表強!

關於子房辭封的解讀,當今主流的說法是張良深諳伴君如伴虎的宮廷哲學,是以采取了萬事隱讓的做法,與其後來的求仙訪道、不問政事一樣,都是要向劉邦表明臣下無野心,這是子房明哲保身的高明處。說穿了,子房辭封也好,修道也罷,都隻是為了自保的做秀!在此小子願意提供一點爭鳴。

首先,張良不是一個貪婪的人,當初為了那搏浪沙驚天一擊,子房不惜血本招募勇士,弄到‘弟死不葬’,連親人死了都沒錢安葬的地步,可見說其心中將錢財視若無物也不為過。其主動辭封是有足夠的心理基礎的,未必就是感受到了來自帝王的壓力。

其次,張良出山的主要目的是為韓複仇,這一點與韓信建功立業的奮鬥目標是完全不同的。為了複仇,張良自己努力過,但未能成功,最終是借劉邦的手達成大願,其內心對劉邦是感激的。這可以從他講的另一番話看出來。

“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帥,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鬆子遊耳。”

這話強調了兩個意思:(1)出山的目的是為了‘為韓報仇’,並非為了建功立業,也不是為了百姓蒼生,張良還沒共產主義到那麽高的覺悟———咳,曆來的戰亂,各方豪傑又有幾個真的是為了黎民百姓呢?盡管大家嘴裏都這麽喊。既然出山是為了韓仇,如今韓仇得報而歸隱,何需其他理由?

(2)對地位錢財的態度,是‘不愛萬金之資’。或許有人說張良此話又是一次高姿態的豪言壯語而已,陳良宇倒台前還在高喊廉潔奉公呢!這話不是沒有道理,隻是這樣一來就無法解釋張良‘願棄人間事,欲從赤鬆子遊’的信仰問題了。

張良信道,可不是如今的黨員們“信仰”共產主義。人家那是真信,‘乃學辟穀’(就是不吃飯),‘道引輕身’(修煉引導術,試圖騰雲駕霧)。是呂後感念留侯曾助其子坐穩太子之位,強迫張良重新吃飯,才沒被餓死。後話了。

信仰的力量之大,看看中東的人肉炸彈就知道了。張良為了信仰而放棄爵位財帛等‘人間事’,實在是正常不過了,未見得就是為了逃避劉邦的忌殺。中國文革的後遺症之一就是讓國人喪失了信仰,有時很難理解別人因信仰而做出的抉擇,甚至對別人的信仰報之一笑。把張良的功成身退解釋成作秀高招,或多或少有點以什麽什麽之心度什麽什麽之腹的影子。這是題外話了。

由此小子結論:留侯辭封,退出政壇是真心的,不是怕了什麽,也不是作秀。說張良為自己選的路客觀上助其躲過了君王的忌殺,說得過去。但說張良是為了保身而有意選擇了歸隱,就未免牽強了。無論如何,斷斷沒有為了保身而選擇餓死的道理。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