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對女兒說
——人在生活中應該尋找什麽?
(三) 貧乏與追求
顧中朝
人們常說:貧窮可以產下兩個兒子——潦倒與自強。
生活的艱辛、勞作的苦累、物質的貧乏,給年強人帶來的頭一個想法:要改變現狀。但是,當時的現狀,誰也無法改變。城裏不要你回去。學校不要你回去。出國更不知是哪輩子的玄念。於是,一些不甘心永遠如斯下去的青年,他們默默地把痛苦和消沉,化作了一種默默堅守和培養自己堅韌意誌的信念。
你不讓我們讀書嗎?我辛苦勞作完了以後,我可以讀!你看到我們讀書就來火嗎?我們可以起早摸黑地躲起來讀。你常常停電而沒有燈嗎?我可以去買蠟燭和點煤油燈!那年頭,流行一句“知識越多越反動”的話,即使你再用功,也是白瞎!而憑你手上的老繭,卻可以上大學;但,這要看你家庭的出身,有幾代是紅的。這盡管荒唐,說來你可能不信,但在當初可卻是真的。這樣的好事哪裏攤得上我!?我就不信這個世界以後真的就不需要的是文化!堅信總有一天,我學到的東西,一定會派上用場。於是,我又工餘後默默地看書、寫作,油燈熏黑了我床頭後的一大片白牆。
當時,每年回家的探親,翻遍箱子,我隻有一套沒補過的卡其布外衣。穿了這套唯一的好衣裳我回上海,從來沒覺得自己寒酸、丟臉過。在城裏,既不舍得吃,也不舍得玩,省吃儉用地把自己一年能省下的不多的幾個錢,除了給些我爹媽或為自己留出返程的路費外,就盡給自己買書了。每年回城後返鄉的行李袋中,我除了裝有一摞摞的書外,吃的東西我就帶得很少、很少。因為我知道,再多的東西總要吃完的,而那些書,你是念不完的。它可以填補你北大荒工餘後寂寞的歲月,滋養你在那歲月中痛苦的心。於是,回鄉後的帳子裏,我又可以讀起魯迅、讀起聞一多、讀起朱自清、讀起徐誌摩、讀完中國或世界通史、修讀外語、讀完《史記》和《紅樓夢》。還可以寫文章、寫詩。這一寫,竟寫了我卅多年。這種環境下養成的陋習,這輩子恐怕是改不過來嘍。我總想寫出些東西來。留給自己,也留給將來的孩子。於是,從第一本黑硬麵抄本寫起,一直積累而如今摞起了十來本。回城後,我的一些文章和詩歌,也在一些報刊和雜誌上陸續發表了。終於,我的心願,在慢慢地實現。
去年,由於好心人的慫恿和幫助,我終於還出了兩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