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時有個叫老萊子的人、乃楚國人,因他年高還常做兒戲娛親取樂,人都稱他為老萊子。他雖家徒四壁、一生窮困,但他一生也極孝順父母,他年七十餘歲,父母還雙全在堂。他平日說話之中,從不說老,意在若是自己說老、豈不顯的父母老了。他年紀雖大,還像小時候一樣要討父母歡喜,時常穿著一件五彩斑斕的衣服,在父母麵前戲耍、有時候手執著撥浪小鼓假意跌倒睡在地下,裝作小孩子啼哭的聲音而引誘父母的嘻笑。這老萊子雖然不能買山珍海味孝敬父母,但他知道,“笑一笑、少一少、惱一惱、老一老”的道理,父母年紀老了,怎當得憂愁、煩惱。人要時常高興快樂自然健康長壽,所以老萊子雖然自己也已經是個老人,但他為了取悅父母而做一個“老頑童”,凡父母歡喜的事就盡力而為,實在是難得也。所說的:“承歡膝下,片時換千金”就是這個道理也。漢時韓伯愈,他母親最嚴,但兒子有些小過失,不肯寬恕、必要責打。這伯愈平日每逢母親責打時,隻是
好好承受。一日打他,他忽然涕淚悲泣。母親遂驚訝問他:平日打你,並不曾悲泣,今日為何這般悲苦?伯愈跪答道:母親平日打我身上覺疼,今日不似往日疼,是母親氣衰了,叫我怎不悲苦?安徽省金椒縣馬廠鎮有一個老人叫王李氏,2002年已100歲,老人家一輩子都想上北京城天安門一走,無奈家境並不富裕,難以成行。而她的已年逾花甲的兒子王守成為了實現母親的願望,不顧自己年高,在2002年8月徒步背著百歲的母親,千裏跋涉、曆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北京。人們聞之後都為其孝道感動,天安門國旗班的戰士破例特意預備了一把椅子給老人坐,升旗結束後,國旗班的戰士全體肅立向這兩位老人行軍禮,並合影留念,此事在京城傳為佳話。
這幾個例子教育世人,孝順父母不一定要有錢給父母才是孝心,而最重要的是做子女的要有孝道、要真心愛父母、讓他們歡悅、心喜、享受天倫之樂,哪怕你沒錢沒物,也應給精神上的奉獻,那老萊子都七十幾歲了尚能如此,我等相比又有什麽話說呢?同時告訴世人,天下第一快樂事,首數父母俱存。要知道父母恩深終有別,父母之年,日日減少、年年不多、漸至哀老,近在眼前。如若父母百年之後,想盡孝道都來不及、後悔都太遲了。所以做兒女的應該在父母有生之年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孝順父母,從物質上、從精神上、從生活上、從心底深處去關愛自己的父母。
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恩情大,父母為兒女所付出的心血、付出的千辛萬苦、難以用語言表達,而我們做子女的又怎能不盡孝道呢?再說了,看天下的父母,又有幾個是看在錢財份上對待子女的呢?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靜承。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則麵。”這是做子女的職責和義務。漢代出現《孝經》,唐法典規定人子有養老的義務。“孝道”始終是華夏文化的中心點,是以親子情為核心的人際情感關係。
我讀過《二十四孝》,其事跡十分典型突出,故事情節生動感人。魯迅先生在一九二六年曾寫文對《二十四孝》進行過深刻的剖析,指出:“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誠如先生所言其中的有些故事充滿了“存天理,滅人欲”的色彩,有害人性、不近人情的汙穢泥垢,如郭巨埋兒、黔婁嚐糞等。但這是很自然的,因為曆代帝王把提倡孝道孝行作為生身教民之本、建國治邦之基,不斷表褒獎孝子為之立傳,彭其弟詼《二十四拿》所竭力頌揚的孝子大多是被統治階級及其禦用學者扭曲了的形象,相當的成分是典型的“愚孝”,是應當摒棄的,然而像“為親負米”、“扇枕溫衾”、“戲彩娛親”、“拾椹供親”、“懷橘遺親”、“打虎救父”、“臥冰求鯉”等故事.卻更多地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樸素真摯的事親老養老的情感;雖然不免或多或少地被塗抹上封建迷信的色彩,宣揚因果報應、天賜神助,但在另一層麵上,也不難看出人們對孝子孝道的肯定與美好的祝願。
記住這些千古不變的孝道吧!
夫孝者,善繼人之誌,善述人之事也。 (孔子)
孝就是,能幹的繼承先人之意誌,能幹的遵循先人之事業也。
惟順乎父母,可以解憂。 (孟子)
祗順父母,才可以解憂愁。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孔子)
講到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各種教化都是由此產生出來的。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孔子)
一個人的身軀四肢毛發肌膚,都是從父母稟受來的,不敢毀壞傷殘,這就是盡孝的第一步。立身處世能本著孝道行事。把自己的名聲顯揚於後世,使父母得到光耀,這就是盡孝道的最終境界了。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孔子)
孝道,是開始於奉事雙親,中要事君行道,最後要立身揚名。
天地之性惟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 (孔子)
天地中間,萬物各有天然的性,隻有人性最是尊貴,凡人日常所常做善事,頂好的沒有超過這個孝道。
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孔子)
為人父的,如果有些行為不端的話,有諫諍的兒子,勸他改惡從善,自然沒有過失,那麽一身,就不會墮落不義的臭名。
夙興夜寢,無忝爾所生。 (詩經)
早起睌睡,努力學業,勿讓你的父母感到羞愧。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孔子)
孝道本是有關於天,天生萬物為心,普遍仁慈愛護,是永遠不變的,所以叫做天之經。孝道也是有關於地,地以繁殖養育萬物為懷,一切順承都是相同,沒有差別的,所以叫地之義。人生於天地間,上稟天的仁慈,下隨地的承順,那性質本是很好的,在少時候,就教導以禮文,自然曉得愛親敬長,對這百善孝為先的道理,了悟以後,無不行孝於父母,而力行善事了,為甚能得達到這麽良好的效果呢? 因為孝道是天經,地義,民行,三才一貫的。
罪莫大於不孝。 (孔子)
最大的罪惡,便是不孝。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為人悖德。
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孔子)
不愛父母而愛他人的,叫做悖德。不敬父母而敬他人的,叫做悖禮。
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孔子)
愛親的人,不敢和人交惡,敬親的人,不敢對人傲慢。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句勞,欲報深恩,昊天罔極。 (詩經)
父母生我,母親養我,憐惜疼愛的父母養育我盡了辛勞,雖欲圖報,然其恩德,如天廣大無邊,不知怎樣才能報答之。
無念爾祖,聿脩厥德。 (詩經)
周父教訓成王說:你不記念你祖父文王,繼承和修習其德業乎。
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麵,所遊必有常,所習必有業。(禮記)
為人子的,出門必告父母所到的地方,回來必見父母,就回來了,所遊必有一定的地方,所習必有專業。
為人子者,聽於無聲,視於無形。 (禮記)
為人子的,要聽父母無聲的聲,要看父母無形時的形。
顯揚祖先所以崇孝也。 (禮記)
顯揚祖先,便是尊重孝道。
事親,有隱而無犯。 (禮記)
事親,要暗中彌補父母的過失而不冒犯。
父母之恩,雲何可報,慈如河海,孝若涓塵。 (孝思賦序)
父母之恩廣大,不知如何才能報答,父母疼愛子女,恰似河海之深,子女孝敬雙親,如水滴和埃塵之微小。
為人兒女奉事雙親,應該怎樣做才好 ?
(1) 日常在家裏的時候,要盡恭敬的孝心,早晚要問候請安,一日三餐,還有以外的飲食,都要敬意,不可有些怠慢。
(2) 養親的時候,須要和樂的心情,時常現出和顏悅色,言笑承歡,使父母沒有感到不安。
(3) 父母患病須要盡那憂慮的心。求醫診治,以祈早日痊愈,如果還沒見效的話,必要繼續就醫,不可放任才好。
(4) 萬一不幸父母死亡的時候,當然盡著哀悼的心,悲痛哭泣,遵禮治喪,適合自己的力量。
(5) 至於死後的祭祀,要盡人子女思慕父母的心,莊嚴肅靜,回想父母生前容貌,宛然如在其上.
以上五件,如果都能做到,方才可以叫做能夠奉祀雙親啊。
祝天下的父母都快樂長壽!願天下的子女都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