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onik der Anna Magdalena Bach
導演: Daniele Huillet,Jean-Marie Straub
主演: Gustav Leonhardt, Christiane Lang
1968年,Daniele Huillet和Jean-Marie Straub在“德國青年電影董事會”的幫助下,完成了這部已籌備多年但未能投拍的作品“安娜·瑪德蓮娜·巴赫的日記”。這是一部依據真實的曆史資料,從巴赫的第二個妻子安娜的視角,以日記體裁的形式拍成的巴赫傳記電影。在影片中扮演巴赫的是荷蘭著名音樂學者、古鍵盤樂器演奏家、指揮家古斯塔夫·萊昂哈特(Gustav Leonhardt)。影片還匯集了很多當時古樂演奏界的精英,比如Nikolaus Harnoncourt, August Wenzinger, Bob van Asperen等。作為一個古樂演奏的史料來看,這部電影的價值也是相當之大的。
影片的編導Daniele Huillet 和Jean-Marie Straub是一個夫妻檔的組合,而且兩人的合作關係貫穿所有他們拍攝的影片,這在百年電影史上應該也是相當有特色的。他們處在和似乎更受世人矚目的德國新電影四傑(R. W. Fassbinder,W. Herzog,W. Schloendorff 和 W. Wenders)同一個時代中,然而在藝術風格上卻走著一條完全不同於這些人的極簡主義路線,Chronik der Anna Magdalena Bach 則正是這種表現風格的典型代表。
其它傳記片中劇情上不可避免的藝術發揮和再司空尋常不過的演員個人表演在這部影片中都被壓縮到最小的程度,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與巴赫和當時的萊比錫音樂生活相關的曆史文獻獲得了最大限度的利用。編導將 Chronik 設計成一部並非以劇情,而是以音樂作為推動力的影片,其核心由一部部按照創作時間順序排列的音樂作品構成的,相對單薄卻總是以史實為據的情節則站在附屬的地位對其進行豐滿。這使近三百年前的曆史記錄匱乏的客觀現實和編導力圖完全通過真實素材來構築影片的主觀願望之間的矛盾得到了調和,也使影片不同於一般傳記片必需借助虛構劇情來保持故事流暢性的手法。
演員在本部影片中的作用基本上和普通道具沒有太大區別,這並不是對們的貶低,而是 Chronik 並不需要也不允許演員發揮演技。靜態構圖中沒有太多肢體語言的表現餘地,人物的活動因此被有意地抑製。在為數不多需要對話的場景中,我們看到飾演巴赫的 Gustav Leonhardt 麵無表情地說出台詞,演員和角色之間似乎處在一種事不關己的間離狀態中。因此我們可以理解影片何以會邀請多位當時聲譽鵲起的古樂演奏家來客串完全不稱職的角色演出,因為他們並不需要去表演,Harnoncourt,Asperen 和 Kathrien Leonhard 等人完全沒有半句台詞,所做的事情也和音樂紀錄片中無二致,由攝象機拍攝他們的演奏而已,和日常的工作相比最多也就是穿上了古裝的區別罷了。而反過來講,以一般演員的素質來要求這些音樂家進行角色上的發揮或許不僅無法成功,而且難以被接受,因為演繹勢必導入個人的想象和附會,這顯然違背以本真為追求目標的音樂家個人理念,以及完全以真實素材進行拍攝的導演初衷。不過就效果而言,恐怕難免讓大多數觀眾產生角色木呐呆板的印象。另一方麵,我們能否說以 Chronik 這種敘事風格就真的能夠產生出一部本真的巴赫傳記片呢?誠然,片中所描繪的事件都有曆史根據可查,從巴赫口中說出的台詞更是完全由確鑿的文本記錄構成,此外沒有半句憑空臆想的廢話。但是,這些僅僅是曆史記錄和事實堆砌出來的骨架而已,巴赫被靜止凝固在其中供人仰瞻,卻不再被賦予鮮活的生命。不過雖說如此,片中仍然不乏幾處令人動容的靜態畫麵,而且在極簡風格的襯托下,產生出一種非編導預置,而是觀眾內心自發的感動更加顯得真實可觸,愈久彌新。例如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巴赫憑窗遠“眺”,安娜·瑪格達萊娜平靜的話語和管風琴眾讚歌在畫外響起,講述作曲家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日子——雙目失明,兩次失敗的白內障手術,由女婿代筆寫下 BWV668,在視力短暫恢複後不久中風最終離開人世……
與影片禁欲式的拍攝風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占其內容三分之二強的音樂演繹都貨真價實地充滿生機勃勃的藝術活力。無論是幾位大師在獨奏樂器上的個人表現還是規模比較大的聲樂器樂作品,即使拿到三十年後的今天與才俊輩出的新錄音相比較,仍然絲毫不見遜色。尤其當看到諸如從 Leonhardt 口中說出巴赫關於通奏低音“的終極目標乃是為了淨化靈魂,歌頌上帝……”這段著名的論述,並隨即在大鍵琴進行演奏示範這樣的段落時,更無法不讓人喜不自禁。不過分地說,單單以影片的音樂而論就足以向喜愛巴赫的樂迷推薦這部影片了。
總的來說,Chronik der Anna Magdalena Bach 是一部值得推薦但並不適合所有人的影片。觀眾不該期望於從影片中獲得一個 Le Roi Danse 式的Lully,或是一個 Amadeus 式的 Mozart,編導以摒棄劇情炮製和演繹發揮為主旨的風格化手法促使我們思考希望從銀幕上獲得一個什麽樣的巴赫,不過並沒有給出一個滿足所有人的答案,而這種風格本身對觀眾而言,甚至也會被理解為隻是另一種新的演繹而已。對於一部分人來說,巴赫、Gustav Leonhardt 已經成為欣賞這部影片的充分理由,但它很可能完全不適合對古典音樂和巴赫沒有太多興趣的人。
下載地址:
The Notebook of Anna Magdalena Bach
Performed by Gustav Leonhardt, Elly Ameling, Hans-Martin Linde, etc.
安娜·瑪德蓮娜是巴赫的第二任妻子,這位嫁給巴赫時年方二十的女歌手,是巴赫任職的科滕宮廷樂團中的成員之一。她在嫁給巴赫後,一共為他生了十三個孩子,而其中隻有六個存活下來,再加上巴赫前妻所生的四個孩子,這位職業歌手成了全職的媽媽,而她還要照顧巴赫的學生和其他來訪的樂師,並且還要熬夜為巴赫抄寫樂譜,可以說是盡心盡力。巴赫出於對安娜的感激和愛意,創作了以她為名的「鍵盤曲集」以及著名的「安娜·瑪德蓮娜·巴赫的筆記簿」,這份筆記中記載了安娜衷愛的巴赫作品,其中有我們熟知的法國組曲丶哥德堡變奏曲的詠歎調主題丶多首清唱劇的詠歎調和聖詠曲,摘自平均律曲集第一冊第一首的前奏曲丶巴赫改編自同時代作曲家Christian Petzold的小步舞曲丶Couperin和Hasse等人的鍵盤舞曲作品丶清唱劇主題和詠歎調等等。而對音樂頗有研究的安娜則針對這些作品作了她自己的調整,有時是改變音高以適合她的次女高音丶有的則是省掉冗長的序奏或間奏,其中當然也留下些許她對巴赫的愛意,一些表達情意的歌曲,或許不是她先生所寫,也被她收集在這套筆記中。
CD曲目:
01. Polonaise G Minor BWV Anh. 119
02. Marche E Flat Major BWV Anh.127
03. Menuet G MG Minor BWV 114-115
04. 'Willst du dein Herz mir schenken' BWV 518
05. Rondeau B Flat Major BWV Anh. 183
06. 'Bist du bei mir', BWV 508
07. Aria fur Clavier G Major BWV 988, 1
08. 'So oft ich meine Tobackspfeife' BWV 515a
09. Marche G Major, BWV Anh. 124
10. Allemande D Minor BWV 812, 1
11. 'Dir, dir, Jehova, will ich singen' BWV 299
12. Praeludium C Major BWV 846, 1
13. Menuet G Major BWV Anh.116
14. Marche D Major, BWV Anh. 122
15. Musette D Major BWV Anh.126
16. Rezitativ 'Ich hab genug' und Arie: Schlummert ein, ihr matten Augen, BWV 82, 2 & 3
17. Choralbearbeitung: Wer nur den lieben Gott lasst walten, BWV 691
18. 'O Ewigkeit du Donnerwort' BWV 513 (4-stimm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