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赫 平均律鋼琴曲集

(2006-12-02 20:06:21) 下一個

Bach -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 BWV 846-893
 
 
鋼琴 : Sviatoslav Teofilovich Richter  李希特
 
 
  《平均律鋼琴曲集》(48首前奏曲與賦格)是巴赫鍵盤音樂中最偉大的作品,這套作品是巴赫音樂創作的峰巔,彪羅(Hans Guido Von Büllow)把它比喻為音樂上的《舊約聖經》。平均律的標題乃巴赫所起。平均律是一種律製,它對自然律進行修正,將八度音程分為十二半音的調律法,以便於轉調。這種調律法雖在18世紀已被提倡,但一直未予以重視、首先采用這種方法運用於全部二十四調的音樂家,就是巴赫。在巴赫之前,菲舍爾(Johaun Kaspar Fisher,1665—1746)曾作過二十調的《前奏曲與賦格》(作於1702年)。
 
   《平均律鋼琴曲集》一共兩卷,各24首。第一卷BWV846—869;第二卷BWV870—893。在第一卷的扉頁,巴赫作有這樣的說明:“《平均律鋼琴曲集》(48首前奏曲與賦格)使用一切全音和半音的調,和有關的三大度do、re、mi,小三度re、mi、fa作成的前奏曲和賦格曲集。這不僅能給熱心學習音樂的年輕人提供一個機會,也能使熟悉此類技巧的人從中獲得樂趣。”前奏曲與賦格或幻想曲與賦格,井不是古老的曲種。這種曲體起源,可能是自由的即興部分與賦格曲部分所交替的多段體的托卡它。托卡它的創世者可能是梅魯洛(Claudio Merulo,1533-1604),梅魯洛的托卡它是把對位方式部分放在中間的三段體。後來,弗洛貝爾格(Johann Jakbb Froberger,1616—1667)等,把即興性的第三部極端縮小,把第二部賦格曲擴大,最後把第三部刪去。把第一、第二部分開,就產生了前奏曲與賦格。前奏曲原來是樂曲的即興部分,並無確定形式,所以巴赫在這部作品中,賦予各種形態,大約可分為3類:1.音形裝飾化;2.旋律型,在和弦伴奏之上,流動著美妙的旋律;3.創意曲型,主題以對位方式運作。賦格曲形態也是千變萬化,大致也可分為兩類:1.濃縮型,有較多次的主題導入,主題的反行或緊密發展等使用較多的對位技法。2.弛緩型,與濃縮型相反,除呈示部,全部聲部的發展都是絕無僅有。
 
    巴赫的這部《平均律鋼琴曲集》,以C大調開始,根據各音為主音的12種大調以及12種小調分別寫成前奏曲與賦格,按調性發展而排列。在排列過程中,以細微的差異體現變化、體現轉調的魁力。這些前奏曲與賦格,在主題上彼此並沒有直接的聯係,它們靠調性與內在的思想感情結合在一起。巴赫在每一調性的表現中,都充分拓展了該調性的音樂內涵,每一凋性的表現和調性間的關係,充滿手法上的變化,使人回味無窮。這部平均律當時使用的樂器,音樂史家們一直爭執不已。有人認為是用擊弦的古鋼琴(Clavichord),有人認為是用撥弦的大鍵琴。持擊弦古鋼琴觀點者認為,擊弦古鋼琴雖比大鍵琴音量小,鍵盤上音域也窄,但能靠手指敲擊作力度漸強漸弱變化與圓滑奏,巴赫當時因此而鍾愛它,認為大鍵琴缺少精神性。而持大鍵琴觀點者則認為,當時,1719年,巴赫曾親自挑選,高價為克膝宮廷買了一台大鍵琴,他所有的鍵盤音樂都是在這台他心愛的大鍵琴上創作的。不管如何,這裏有一點可以確定:這部作品,巴赫所希望的是優美如歌的奏法。這部《平均律鋼琴曲集》的全部48曲為:
 
    第一卷:1.C大調,BWV846,前奏曲:按萊曼(Hugo Riemann,1849-1919)的評介,此曲“如奧林匹亞的平靜與晴朗”。賦格曲:四聲部,全曲由5個發展部組成。2.C小調,BWV847,前奏曲:急板、慢板、快板等頻繁地變化速度,造成感情高潮,後半段是粗曠的托卡它風格。3.升C大調,BWV848,前奏曲:按萊曼評說,氣氛如“沐浴夏日之陽光”。賦格曲:三聲部,嘉禾舞曲風格。4.升C小調,BWV849,前奏曲:萊曼評此首為“音樂文化所呈示的最神聖、最崇高的樂曲”。各聲部模仿、變形,是“訴說著偉大靈魂的憧憬”。賦格曲:五聲部,三重賦格曲構造,有如巨大的神聖的教堂的結構。5.D大調BWV850,前奏曲:單一音型的無休止進行,背景是四聲部和聲。賦格曲:四聲部,類似亨德爾風格的主題。6.D小調,BWV851,前奏曲:以14小節為界分成兩半,末尾的減和弦分散所形成的半音階經過句,是李斯特、肖邦的先聲。賦格曲:三聲部,是最複雜的賦格曲之一。7.降E大凋,BWV852,前奏曲:類似附有小序奏的賦格。賦格曲:三聲部,輕快而又諧謔。8.降E小調,BWV853,前奏曲:萊曼評說:“悠長的旋律訴說高貴而又偉大的情感,有時以愛的眼睛凝視我們,有時卻被超越人間的痛苦襲擊而歎息著。”賦格曲:二聲部,格列高裏聖詠風格的主題。9.E大調,BWV854,前奏曲:近似創意曲形式,幸福的田園氣氛。賦格曲:三聲部,充滿活潑的氣氛。10.E小調,BWV855,前奏曲:類似巴洛克協奏曲風格。賦格曲:二聲部,創意曲形式。11.F大調,BWV856,前奏曲:以輕快的琶音進行,可謂二聲部創意曲。賦格曲:三聲部,巴瑟比埃舞曲節奏。12.F小調,BWV857,前奏曲:分散三和弦,背景多少有些沉鬱。賦格曲:四聲部,半音階型,兩個對位旋律成為彼此對照。13.升F大調,BWV858,前奏曲:複雜的音形裝飾型。賦格曲:三聲部,優雅的類似前奏曲的賦格曲。14.升F小調BWV859,前奏曲:莢曼比喻此曲是“秋日陰鬱的原野”。賦格曲:四聲部,對位旋律是由所謂“歎息的動機”形成的。15.G大調,BWV860,前奏曲:輕鬆、明朗的風格。賦格曲:三聲部,舞曲風格。16.G小調,BWV861,前奏曲:類似巴赫初期的聖詠組曲。賦格曲:四聲部。17.降A大凋,BWV862,前奏曲:沉思的氣氛。賦格曲:四聲部,主題與前奏曲類似。18.升G小調,BWV863,前奏曲:嚴格發展的三聲部創意曲。賦格曲:四聲部,全卷中情緒最豐富者,發展極為自然、美妙。19.A大調,BWV864,前奏曲:類似F小調前奏曲,3個主題結合變成三聲部創意曲。賦格曲:三聲部。20.A小調,BWV865,前奏曲:較粗獷的托卡它風格。賦格曲:四聲部。21.降B大調,BWV866,前奏曲:輕巧跳躍的分散和弦,然後是托卡它的快速句型。賦格曲:三聲部,具快樂的舞曲風格主題。22.降B小調,BWV867,前奏曲:類似教堂內的莊嚴祈禱。賦格曲:五聲部,類似16世紀的管風琴音樂。23.B大調,BWV868,前奏曲:三聲部創意曲。賦格曲:四聲部,主題是典型的變格主題。24.B小調,BWV869,前奏曲:類似科萊裏的三聲部奏鳴曲,行板。賦格曲:四聲部,巴赫標示的速度為“極緩慢”。
 
    第二卷: 1.C大調,BWV870,前奏曲:莊重如管風琴曲。賦格曲:三聲部,萊曼評述:“無邪的遊戲”。2.C小調,BWV871,前奏曲:寧靜、優雅的阿勒曼舞曲。賦格曲:四聲部,但大半以三聲部展開。3.升C大調,BWV872,前奏曲:快板部分是準賦格曲(fgato),此曲原是獨立的一首前奏曲與小賦格曲。賦格曲:四聲部,原是《6首小前奏曲》的第一首後半部,經改訂後,編於此曲。4.升C小調,BWV873,前奏曲:抒情風格的三重唱。賦格曲:三聲部,類似吉格舞曲。5.D大調,BWV874,前奏曲:此曲有《管弦樂組曲》的影子,已呈現初期奏鳴曲式構造。賦格曲:四聲部。6.D小調,BWV875,前奏曲:活潑而充滿幻想類型。賦格曲:三聲部,沒有對位旋律,但有主題逆行的緊密法。7.降E大調,BWV876,前奏曲:類似魯特琴組曲的第一首。賦格曲:四聲部。8.升D小調,BWV877,前奏曲:阿勒曼舞曲形式的二聲部創意曲。賦格曲:四聲部,高貴、歌唱性的主題。9.E大凋,BWV878,前奏曲:精致的三聲部技法的完美體現,是這部曲集中最美的一首。賦格曲:四聲部,帕萊斯特利那風格,全曲分為6部分經文歌形式。10.E小調,BWV879,前奏曲:科萊特舞曲風格的二聲部創意曲。賦格曲:三聲部,與E大調賦格曲形成強烈的對照。11.F大凋,BWV880,前奏曲:嚴格的五聲部和聲進行,風琴音樂風格。賦格曲:三聲部,與內省型的前奏曲形成對照。12.F小調,BWV881,前奏曲:有顯著的和聲形態,類似意大利作曲家哈斯(Johann Hasse,1699-1783)風格。賦格曲:三聲部,間奏部有明顯的主調音樂傾向。13.升F大調,BWV882,前奏曲:巴洛克協奏曲風格。賦格曲:主題從導音開始,間奏部是嘉禾舞曲節奏。14. 升F小調,BWV883,前奏曲:類似器樂協奏曲慢樂章的小抒情調。賦格曲:三聲部,3個主題的三重賦格曲。15.G大調,BWV884,前奏曲:活潑的協奏曲形式。賦格曲:三聲部,由輕快的分散和弦組成。16.G小調BWV885,前奏曲:嚴格的四聲部,最慢板。賦格曲:四聲部,此曲結構精致,主題和對位旋律的關係,不隻是通常的八度關係,采用了能轉換為十度、十二度的二重對位技法。17.降A大調,BWV886,前奏曲:協奏曲形式。賦格曲:四聲部,此曲是使用了少有的、音域超過八度以上的高尚主題。18.升G小調,BWV887,前奏曲:二聲部的創意曲風格。賦格曲:三聲部,搖籃曲般寧靜的主題。19.A大調,BWV888,前奏曲:三聲部的創意曲風格。賦格曲:三聲部,此曲主題與前奏曲主題相似。20.A小調,BWV889,前奏曲:第二卷前奏曲中最重要的一首,技法上是創意曲,但其組織卻近似舞曲形式的二段體。賦格曲:三聲部,強有力的主題和對位旋律快速運行形成緊張感,與前奏曲形成對照。21.降B大凋,BWV890,前奏曲:全曲明確分為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3部分。賦格曲:三聲部,特征是從第二部(第41小節)初次導入了一直環繞主題的兩個對位旋律。22.降B小調,BWV891,前奏曲:嚴格的三聲部創意曲。賦格曲:四聲部,3個主題均具沉重的表情。23.B大調,BWV892,前奏曲:活潑的托卡它風格。賦格曲:四聲部,高雅的品質體現。24.B小調,BWV893,前奏曲:協奏曲形式的二聲部創意曲。賦格曲:三聲部,明朗,富於諧謔的對應與交織。
 
《平均律鋼琴曲集》的每一首都包括一個前奏曲和一個賦格曲,所以《平均律鋼琴曲集》也有叫作《四十八首前奏曲與賦格》的。
 
賦格藝術對一般作曲家來說,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然而在天才的巴赫手中,卻可以寫成最富於情感最深刻動人的作品。他的賦格主題既有抒情性的、悲劇性的也有風俗性的、英雄性的,它們是當時德國人民精神麵貌的反映,也是巴赫個人內心世界的寫照。巴赫在賦格的創作中,將這一體裁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充分發揮寫作上的自由度,隻嚴格遵循呈示部的原則,而在展開部或插部則靈活地施展他的變化技能,他運用主題的技藝性處理(倒影、逆行、擴大、緊縮)作為貫穿前後的線索,而在富於對比的答題和對題上進行豐富多彩的變化,並加進新的因素,使全曲達到高度的對比統一。巴赫在賦格創作上又一超越前人的地方,是他的賦格體現了嚴密的邏輯性和均衡的結構感,這是因為在賦格大廈的底部有堅實的和聲基礎,和聲在巴赫樂思的發展上和結構布局上起著巨大的作用,因此,巴赫的賦格至今仍被視為複調與和聲相結合的最高典範。
 
從宏觀上品味這兩卷作品性格上的差異,我們甚至能夠感受到巴赫生活上的滄桑與變遷:
 
第一卷創作於1722 年,巴赫37 歲,那幾年在克滕的宮廷裏任職,受命創作了許多非宗教音樂,前此不久的1720 年,巴赫的第一個妻子去世,翌年他與小17 歲的安娜·馬格達蓮娜結了婚,寫第一卷時,巴赫必定還沉溺於新婚的喜悅之中。第一卷裏的巴赫很有生活情趣,其音樂使人親近,容易引起共鳴,每一首都那麽鮮明而有特點,聽來引人入勝。
 
第二卷裏表現的是另一個樣子的巴赫,事隔十六年後,他已經逐漸走向老年,早就離開了克滕,在萊比錫古老而又陰沉的托馬斯教堂任職,埋頭創作了無數宗教音樂清唱劇,第二卷裏的巴赫衰老且略帶悲涼。第二卷也不像第一卷那樣一氣嗬成,而是斷斷續續地寫了約四年之久。僅僅把每一卷第一首中的前奏曲拿出來比較,我們就能感受到這種差異。
 
上卷的第一首(BWV846)是用C 大調寫成。它的前奏曲,也可以說是整部鋼琴曲集的序曲,使用的手法極其簡練,分解和弦構成的優美音型貫穿全曲,像流水一般地流淌著。這裏展示的是一個清涼、純美、聖潔的世界。後來,19 世紀法國作曲家古諾(1818—1893)以此為基礎,給它配上一個莊重而又深邃的旋律,這就是著名的歌曲《聖母頌》,而此《前奏曲》就成為《聖母頌》天衣無縫、相得益彰的伴奏。
 
下卷第一首(BWV870)的前奏曲也是用C 大調寫成,情緒上卻與上卷的那一首有天壤之別,音樂從持續主音上的連續十六分音符間隔三十二分音符開始,莊重、深沉,具有管風琴的效果,我們可以想見巴赫正在莊嚴肅穆的托馬斯教堂裏演奏管風琴。

其實,在以嚴謹、理性著稱的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麵前,任何文學性的闡述都是蒼白幼稚的,但是透過這兩個性格迥異前奏曲,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巴赫情緒上的變化,因為,任何藝術作品必定是烙上時代的印記的。我們再來看其它兩首作品。
 
上卷的第三首(BWV848)有可能占一個世界之最,它是用升C大調寫成的,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用升C大調寫成的作品。在巴赫之前,按純律調音的古鋼琴隻能彈少數幾個調,調性一多,音就不準了,所以超過三、四個調號的調性幾乎不用,何況包括所有升號的升C 大調!這個升C大調“黑鍵”前奏曲,用3/8拍子寫成,前半部分隻用了兩種節奏型:一是連續十六分音符,一是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的長短結合,由兩隻手交替著演奏,在對比的基礎上流動不息,充滿著燦爛的光輝。而賦格曲則具有加伏特舞曲的風格,活潑且富有青春氣息。
 
下卷的第四首(BWV873),用升c小調寫成。前奏曲是9/8 拍子,這是一首感情至深的三重唱,精致且富有表情的裝飾音、巧妙處理的主題、深刻的表現力,使之成為第二卷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三聲部的賦格曲類似吉格舞曲的風格,流動、輕快與內省的前奏曲形成對比。從第二十七小節開始,出現半音階式的對位旋律,表情豐富。



  巴赫 - 平均律鋼琴曲集 (第一卷)

http://www.megaupload.com/?d=IT79DY77  (188MB)

 

  巴赫 - 平均律鋼琴曲集 (第二卷)

http://www.megaupload.com/?d=WB4SQ0RE  (193MB)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