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貝多芬 交響曲全集

(2006-12-02 04:10:43) 下一個


Composed by Ludwig van Beethoven
Performed by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onducted by Herbert von Karajan [1963]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1963

CD1 第九交響曲
CD2 第五,第六交響曲
CD3 第二,第四交響曲
CD4 第一,第三交響曲
CD5 第七,第八交響曲


megaupload:

CD 1
CD 2
CD 3
CD 4
CD 5


uploading:

CD 1
CD 2
CD 3
CD 4
CD 5



C大調第一交響曲(1779-1800),Op.21
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
  
顧名思義,《第一交響曲》是貝多芬偉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響曲體裁的作品,但事實上早在1788-1789年間,也就是貝多芬20歲不到的時候,他就曾經試圖創作交響樂,但是沒能獲得成功。《第一交響曲》真正問世已經是十年以後的1800年,貝多芬當時已經三十歲了。其實在“邊聽邊入門”係列中的那篇《輝煌交響之路的第一步——解析貝多芬第一交響曲》一文中,我們已經對這部作品作了比較詳盡的介紹,——這是一部“充滿了海頓和莫紮特一輩所特有的音調,在很多方麵繼承了海頓交響曲傳統”的作品。那麽我們就從這一點入手,來看看貝多芬與兩位交響曲創作領域的前輩——莫紮特以及海頓,有著怎樣的聯係,因為我覺得這是《第一交響曲》藝術風格背後隱藏的故事。
  貝多芬1770年出生在德國波恩,生活在充滿音樂藝術的濃鬱氛圍中,而且貝多芬從小就展現出了非凡的音樂天賦。在當時莫紮特已經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音樂神童,貝多芬的父親也就立誌把自己的兒子培養成這樣的人物。11歲的時候,貝多芬從學校輟學,開始了屬於自己的音樂旅程。隨後他跟隨父親和一些頗具水準的樂師學習樂器演奏以及音樂理論,逐漸展現出了才華。當時歐洲真正的藝術中心是奧地利的維也納,所以貝多芬接受了朋友的建議和幫助,在自己17歲那年第一次來到維也納,試圖在那裏繼續提升自己的音樂功底。
  當時維也納是名副其實的音樂之都,因為那裏薈萃了以莫紮特、海頓為主的一大批有才情的音樂大師。到達維也納不久,貝多芬就見到了長他14歲的音樂巨匠莫紮特,會麵的地點是在莫紮特的家中,據說那是一次有很多人出席的聚會。貝多芬顯得非常拘束,因為他對莫紮特懷著一種非常崇敬的態度。但即便如此,他也沒有忘記展示一下自己獨特的才華。貝多芬讓莫紮特指定一個音樂主題,他來進行頗有難度、也更見功底的即興創作獨奏。莫紮特應允了這個要求,結果貝多芬略加思索就按照大師給出的要求,完整而流暢的創作並演奏了一段優美的旋律,以至於莫紮特十分欣喜,對在場的眾人預言——貝多芬將是未來的傑出音樂大師!這就是這兩位曆史上最負盛名作曲家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見麵。可以說,在以後的日子裏,貝多芬一直非常崇敬莫紮特,甚至自詡為——迄今最崇拜莫紮特的人。
  由於母親病危,貝多芬在到達維也納之後不久不得不重新回到波恩,並且永遠告別了母親。但他終究覺得當時的波恩過於封閉,要想達到自己的音樂理想,必須去維也納。所以,1792年他第二次來到了音樂之都,在那裏開始長達數年之久的學習和積累,並且得以拜海頓為師。海頓被稱之為“交響樂”之父,一生創作過100多部交響曲。不過根據史書記載,海頓非常看重貝多芬的才華,並覺得他是一個非常值得培養的後起之秀,但因為某些原因並沒有教授貝多芬太多的實際知識。即便如此,貝多芬日後依然把海頓尊為自己在維也納時期最重要的師長,海頓的作品和理念給了貝多芬很多靈感。
  莫紮特和海頓是古典時期最重要的兩位作曲家,貝多芬作為他們的後輩乃至學生,從他們兩位的作品中汲取了非常豐富的養分,這些前輩賦予的精粹也正集中表現在《第一交響曲》當中。雖然這是貝多芬在交響樂創作領域的處女作,但是這並不說明這部作品尚不夠水準。事實上,貝多芬創作《第一交響曲》的時候已經三十而立,自己在維也納學習已經有八年,並且已經在當地立足穩固,從一名出色的演奏家逐漸轉型為作曲家,甚至已經有了比較出名的原創音樂作品。在十八世紀末期,他所創作的《“悲愴”鋼琴奏鳴曲》以及前兩部鋼琴協奏曲已經普遍受到維也納聽眾的好評與接受,在這個基礎上,創作於1798-1799年,1800年首演的《第一交響曲》,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不過可惜的是,由於樂團素質有限,這部作品的首演並沒有獲得成功。但是其旋律中表現出來的樂思,還是讓人感受到了來自貝多芬的與眾不同。
  對於《第一交響曲》的評價,古往今來幾乎是眾口一詞的。其整體風格沿襲了前輩莫紮特、海頓的很多東西,有些評論家甚至感覺有些許節奏正是莫紮特在以前某部作品中使用過的。《第一交響曲》給人幽默通俗的第一感覺,而又略帶一些舞蹈性,韻味上接近莫紮特、海頓時期的交響曲。但是我們不能粗淺的把這種類似或者雷同歸結為這部作品的缺陷或者不成功,而應當理解為真正偉大的貝多芬那個時候還處於摸索、探尋的階段。而且在《第一交響曲》的某些旋律段中,貝多芬依然展現出了自己不同凡響的一麵,隻是這種獨創的態度顯得還不夠開放,而過於拘謹。所以我以前說過,欣賞這部作品是一件頗具興味的事情,這部旋律不失激昂、幽默的作品,聽來通俗易懂,但與貝多芬以後的那些名作又似乎有著較大的區別。通過這樣的對比,正可以顯現出其在創作上的風格轉變。
配器: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巴頌管2,小號2,法國號2,定音鼓2,及弦樂組
備注:獻給Von Swieten男爵,首次公演於1800年4月2日


D大調第二交響曲(1801-1802),Op.36
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36
或許大家從很多正麵或者側麵的資料中會了解到,貝多芬是一個失聰者,通俗的說就是“聾子”。其實這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的疾病引起的,而且是逐漸加重,最終導致全聾。就在貝多芬在維也納立足穩定,並且創作了一係列出色音樂作品,包括《第一交響曲》之後,他的健康狀況開始出現問題,主要是聽覺的衰弱以及嚴重的腹瀉。其實在貝多芬30歲不到的時候,他就已經感覺到了自己的聽力越來越差,經曆了數年的痛苦,他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是在求醫問藥的過程中,醫生的治療手段並沒有改觀貝多芬耳疾的病情。他需要和人用很大的音量來進行交流,對於微弱的聲響很不敏感。尤其對於一個音樂家而言,這其中的痛苦,是常人所難以體味的。
  但是在這段時間,貝多芬並沒有被病痛的折磨所製伏,他依然堅持創作,足見其內心深處具備的堅忍不拔的意誌。而且這段時間內湧現出了一大批以後流傳廣泛的名作,包括鋼琴奏鳴曲《月光》、《暴風雨》以及小提琴奏鳴曲《春天》。所以有人說,這段時期貝多芬的創作功底又提升了一個層次,力量卻是來自同病痛的對抗。但是病魔是無情的,它一直在不斷折磨著貝多芬,因此在1802年4月份,作曲家接受了醫生的勸告,離開了鬧市區,來到位於維也納郊區的海利根施塔特休養。雖然腹瀉病症得到了很好的控製,但耳疾依舊越發加重,貝多芬甚至時常有預感,自己將很快會告別這個有聲世界,而變成一個徹底的失聰者。在來到海利根施塔特半年後,貝多芬開始感到寂寞與絕望,以至於寫下了一份遺書,向自己的兄弟和朋友交待了後事,這份文獻後來被稱之為《Heiligenstadt Testament(海利根施塔特遺囑)》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貝多芬並沒有為此尋短見。相反這紙遺書反而激發了他尚未爆發的潛能。有人說,這正是貝多芬被稱為偉人的最好理由。在強大的病魔以及精神壓力下,雖然一度絕望過,但是最終作曲家沒有被這些負麵的東西壓垮,他最終還是站起來了,挺過來了。可以這麽說,通過這份遺書,貝多芬實際上重新審視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成為了後來繼續大踏步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強大動力。最終這份遺書並沒有交給親屬或者朋友,而是一直由他本人保存,直到貝多芬真正去世之後才被人們發現。
  從死亡陰影中走出來的貝多芬,在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維也納,並馬上創作了《第二交響曲》。所以讀到這裏,你應該了解我為什麽在前麵花了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貝多芬與病魔、死亡作鬥爭的經曆——因為《第二交響曲》是貝多芬重新對生活充滿信心、對未來充滿期待的一首讚歌,同時也可以將其看成對《海利根施塔特遺囑》精神內涵的音樂化提煉和總結。
  或許貝多芬的這部《第二交響曲》是他所有九首交響作品中最不起眼的,但我們決不能就此忽略它的藝術價值,其實隻要仔細看了前麵的篇章,您就應該意識到它對貝多芬而言重大的意義。對於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評論家有不同的觀點。有些人認為整部作品洋溢著樂觀向上的“青春氣息”以及對生活的渴望。但也有人認為,《第二交響曲》的前兩個樂章“光明與黑暗始終在進行著搏鬥,黑暗似乎取得了暫時的勝利”,直到第三、第四樂章才是真正的屬於歡樂、勝利的旋律,他們稱這部作品走了兩個極端。但無論如何,在思想性上《第二交響曲》已經超越了《第一交響曲》,他更富有內涵和哲理。而在藝術性上,則依然稍稍帶有莫紮特、海頓時期的影子,但屬於貝多芬自己的東西已經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了。在經曆了死亡的陰影後,作曲家對人生有了更加透徹的認識,所以在獨創性方麵也顯得越加個性化和大膽。總之我覺得,《第二交響曲》雖無出名的樂章和段落,也沒有很大名氣,但其將思想和旋律的衝突性融為一體,很能體現貝多芬堅韌的個性風範!
配器: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巴頌管2,小號2,法國號2,定音鼓2,及弦樂組
備注:獻給Carl Lichnowsky王子,首次公演於1803年4月5日


降E大調第三(英雄)交響曲(1803-1804),Op.55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 "Eroica"  
說道貝多芬的這部《第三“英雄”交響曲》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拿破侖。在十九世紀初,歐洲大陸最風雲的人物當屬這個法國人,從某種程度上,你甚至可以把拿破侖當作這部鴻篇巨著的主角。當然,也不能完全那麽理解,且聽我慢慢說來。
  文章的前麵我就提到過,貝多芬十一歲的時候就因為熱愛音樂而輟學了,但是他並沒有放棄學習新知的機會。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很早就接觸了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20歲不到的時候,貝多芬進入波恩大學學習過一陣子倫理哲學,當時也正逢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時期,“自由、革命”的口號充斥著校園,作曲家從那時起就打心眼裏向往這種精神和宗旨,並逐漸成為貝多芬的一種人生理想。就此,他成為了一個時刻關注革命、向往自由的人。在去維也納學習、落腳並且穩固地位以後,隨著自己的名氣越來越大,他經常來去於皇室、權貴的“高雅”圈子中。即便如此,貝多芬骨子裏麵那種崇尚革命的理想,依然時刻讓他對自己生活的這個社會感到極度不滿。可見在貝多芬身上有一種不被“不公平”社會所同化的可貴精神,這也是我非常敬佩他一個理由。而這種精神也逐漸滲入了貝多芬的音樂作品中,所以後來有人稱他為“革命音樂家”。
  向往自由的音樂大師,從法國大革命中看到了“自由”的曙光,同樣他又從一個法國軍人身上看到了“共和”的希望,那個人正是一代風雲人物——拿破侖.波拿巴。拿破侖向歐洲封建帝製發起了最強烈的衝擊,並且幾近獲得成功。所以貝多芬一度把拿破侖視為偶像、英雄乃至神的化生。就是在這樣一個情形下,1798年的時候有一位非常讚賞貝多芬音樂才華的法國將軍登門拜訪他,而交談間貝多芬也表達了對拿破侖的敬重,所以那位將軍便提議,是不是可以寫作一首名為“波拿巴”的交響曲,貝多芬自然欣然應允。
  但是直到1803年,距離上一部《第二交響曲》一年不到,貝多芬才開始正式寫作這部策劃已久的交響曲。這年夏天,作曲家來到維也納郊外杜布林中的一個葡萄園,在一間農舍中開始了創作。寧靜的田園幾乎與世隔絕,就在這樣的封閉環境下,一部大作悄然問世。《第三交響曲》的篇幅大大超越了前兩部,最終長度是僅次於《第九交響曲》的超長作品,而在藝術成就上也是一個裏程碑式的作品,這個我們等一會兒再說。因為此時,發生了一個變故——拿破侖背叛了革命。
  熟悉世界曆史的朋友都應該知道,拿破侖推翻了法國封建王朝之後,並沒有實行人們期盼已久的“共和”,而是重新恢複帝製,自己當上了皇帝。更加醜陋的是,在加冕典禮上他自己為自己戴上了皇冠。這種背叛革命的行為,使得所有向往自由的革命誌士痛心疾首。而這個消息傳到貝多芬這裏的時候,作曲家已經完成了《第三交響曲》的創作,並且特意命名為《拿破侖.波拿巴大交響曲》,還恭恭敬敬地寫了獻給拿破侖的題詞。此刻,當得知拿破侖如此卑劣的行徑之後,簡直無法表述自己當時憤怒的心情,貝多芬衝動的撕下了寫有題詞的交響曲總譜首頁,大罵拿破侖是“凡夫俗子、野性暴君”。經過了這次打擊,貝多芬對拿破侖的好感似乎一下子煙消雲散了,據說為此還病了一場,所以也就耽誤了《第三交響曲》的發表。一直到1804年4月才在維也納第一次上演,1806年總譜出版發行,而這部曾經是為拿破侖“奪身定做”的交響曲標題也被改為了“《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大人物而作”。後來有人分析說,雖然拿破侖不再是貝多芬心中的“神”,但是在某些方麵貝多芬依然尊重他。
  雖然拿破侖背叛了革命,《第三“英雄”交響曲》的主角似乎一下子從“偉人”變成了“叛徒”,但是這絲毫不能掩蓋這部作品的偉大。雖然這是為拿破侖而作的交響曲,但是其中到處洋溢著貝多芬向往自由,向往革命的精神。這部長達40多分鍾的作品,可以說塑造了一群為革命理想而奮鬥的英雄雕像。曲調中時刻洋溢著戰鬥的氣息,自由的理念。我不想花過多的筆墨去逐個樂章的描繪,因為這部作品的內涵應該是廣義而非狹隘,應該是宏觀而非微觀的。包括專業樂評家都對很多細節持不同的意見和看法。但不可否認的是,《第三交響曲》中崇尚的英雄主題、自由氣息,是這部交響曲給後人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
  貝多芬曾經說過,《英雄交響曲》是他最鍾愛的作品之一,不難看出這部交響曲的藝術價值和曆史意義。事實上,最初公演的時候,它並沒有受到聽眾乃至當時同仁們的廣泛認可。為什麽呢?因為《英雄》的與眾不同!正是在這部大作中,貝多芬完全發揮出了屬於他獨特個性的非凡藝術氣息,無論在樂章的編排上還是在旋律的構造上,他都完全突破了以往莫紮特、海頓所開創的傳統模式,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道路。而這種藝術構思的來源,可以說恰恰來自作品主題所蘊含的“自由、革命”精神!真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作品將法國大革命這場人類曆史上永載史冊的大眾運動,以及其中湧現出來的風雲人物用交響曲這一藝術手段進行了記載、加工乃至升華,所以不得不承認《第三“英雄”交響曲》注定將是名垂青史的!
  也正因為這部作品,貝多芬的交響曲風格開始趨於成熟,也走入屬於他自己的軌道,一部又一部更加精彩的作品在作曲家的心中孕育、產生並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英雄》!一個裏程碑!
配器: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巴頌管2,小號2,法國號2,定音鼓2,及弦樂組
備注:獻給Lobkowitz王子,首次公演於1805年4月7日


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1806),Op.60
Symphony No.4 in B flat major, Op.60  
如果說,《第一交響曲》體現了貝多芬無與倫比的天分、對前輩傳統的良好繼承;《第二交響曲》表現出作曲家內心不屈不撓的個人奮鬥曆程;《英雄交響曲》將貝多芬崇尚自由、信仰革命的高尚精神洋溢的淋漓盡致,那麽《第四交響曲》則是一曲大師對生命、對生活予以充分肯定、讚美的頌歌。為什麽深受病痛折磨,同時又對現實社會異常不滿的貝多芬,突然會寫出這樣一部充滿明朗色彩的作品?答案隻有一個——當時的貝多芬正在戀愛!
  很多朋友都知道,貝多芬終究沒有找到終生伴侶,但是他的愛情生活卻又是那麽的豐富多彩,而略帶悲劇色彩。有人說,藝術家往往都是浪漫而多情的,沒錯!貝多芬也沒有逃脫這個規律。然而貝多芬給人的第一印象或者說表麵印象卻並不是一個這樣的人。很多文獻資料都這樣形容作曲家的外貌——雜亂的頭發、寬大的額頭、凶蠻的目光、並不美觀的鼻子。這些描述足以表現出貝多芬並不是那種容易引起少女愛慕的“白馬王子”,甚至有人形容他為“獅子臉”。同時在生活上,他也不拘小節,說的不好聽一點,簡直有一點邋遢。但即便如此,很多女子還是無法抗拒來自貝多芬身上的那種英雄氣質和藝術修養,而和貝多芬談著或長或短的戀愛,但是這種關係最後都沒有終生保持下去。
  貝多芬對於愛情是執著的。對於自己鍾情的人,他總是傾其所能,近乎瘋狂的去追求。他心目中的愛侶應該是青春純潔、端莊秀美、品德高尚又極具修養的女子。可以說,貝多芬在愛情上近乎是完美主義者!這也是他沒能找到終生伴侶的一大因素,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則可能也來自他的耳疾。貝多芬喜愛追求過的女子很多,有些是貴族的小姐,有些則是自己的學生,也有女作家。在諸多次戀愛中,曾經有一次近乎取得成功,那就是他與匈牙利貴族小姐特雷澤的一段感情,雙方曾經訂婚過,但是最終婚約被毀。此前,他熱戀過特雷澤的姐姐朱麗葉,而後又與特雷澤的妹妹約瑟芬發生了愛情,可悲的是依然沒有結果。與這一家三姐妹的戀愛,可以說是貝多芬愛情悲劇的典型——因為門第、因為金錢,因為一些世俗的觀念,美滿的婚姻不能成為現實。其實失敗又何止這些,貝多芬用心去戀愛,用文字、用旋律來讚美自己心中的最愛、讚美美好的愛情,但最終總是因為世俗的偏見乃至陳舊的觀念,而遭到失敗。雖然貝多芬相貌並不英俊,舉止算不上瀟灑,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的真誠、他的才華,他的善良打動過很多女子的心。最終很多女子沒有和貝多芬結為夫妻,卻和他保持了很長的友誼。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感情受挫的次數越來越多,貝多芬逐漸失望了,他對於是不是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找到屬於自己的愛人感到迷茫和悲傷。而能夠最好的表達作曲家當時這種心態的文獻被保留下來,後人譽之為《致永恒的情人》。這其實是三封沒有發出的信件,一直到貝多芬去世後才被發現。沒有收件人的姓名、也沒有郵寄的地址、具體寫於哪一年竟也無從考證。由於篇幅的關係,我不可能把那三封長長的、飽含真摯情誼的信為大家一一奉上,但需要指出的是,《致永恒的情人》具體是寫給哪個情人的,研究學者的猜疑有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三封信表達出貝多芬對愛情的渴望以及對現狀的悲歎。記得前些年,曾經有過一部講述貝多芬愛情生活的電影,名字就叫做《永恒的情人》,大家如果有興趣、有時間不妨去欣賞一下,應該會比看我上麵這些枯燥文字有意思的多。
  費了一番口舌為您講述了貝多芬的感情世界,因為《第四交響曲》正是處於戀愛時節中的貝多芬才華橫溢的體現,而其主題就正是讚美生命和愛情。時間定格在1806年,當時貝多芬的戀人正是我們前麵提到過的匈牙利貴族小姐特雷澤,那應該是貝多芬感到最幸福的光陰。特雷澤曾與貝多芬訂婚,而且感情維係了4年左右,可以說是貝多芬一生中最穩定的一段感情生活。所以他的創作熱情特別高,才思敏捷。貝多芬唯一一部小提琴協奏曲就是在這時候寫成的。此後的《第四鋼琴協奏曲》也是迅速的落筆,迅速的完成,而被譽為“塑造貝多芬情人形象”的一部作品。
  隨後,貝多芬開始醞釀《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的撰寫似乎非常順利,但是作曲家在這裏卻停止了這部作品的創作,轉而去寫一部全新的交響曲。當時貝多芬的感情生活浪漫溫馨,狀態之好在他一生中也是十分少見的,所以從落筆到完成,幾乎一氣嗬成,順利流暢,而且旋律中充滿了生命、青春的氣息——這正是《第四交響曲》!其實如果按照貝多芬既定的創作思路,其交響曲作品的順序應該是《第四“命運”交響曲》,而後才是充滿生機的《第五交響曲》,但事實上恰恰相反。
配器: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巴頌管2,小號2,法國號2,定音鼓2,及弦樂組
備注:獻給Oppersdorf伯爵,首次公演於1807年3月


c小調第五(命運)交響曲(1804-1808),Op.67
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運》代表著貝多芬;同樣,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貝多芬代表著《命運》。我想,世界上再沒有一首交響曲能夠獲得如此廣闊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貝多芬的偉大,則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於這部代表作給他帶去的聲譽和敬仰。《第五“命運”交響曲》代表了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類永不向自身妥協的精神!讓我們從頭來認識這部作品!
  《命運》的構思、創作周期是比較漫長的,據文獻記載,貝多芬最早是從1803年開始有意寫作這部作品的。那麽這部作品的主旨是什麽?貝多芬創作他的意圖又在哪裏呢?這裏我們不妨來回憶一下,我在這篇文章第一部分中為您曾經講述過的那篇《Heiligenstadt Testament(海利根施塔特遺囑)》。沒錯,那是貝多芬被疾病所困之後,所發出的心靈呼喚!好在,最終他戰勝了自己的意誌,他沒有被不公平的命運所擊退,他戰勝了自己。爾後,重新回到維也納繼續自己對音樂的追求。在這個絕望、思考、反省、勝利的鬥爭過程中,貝多芬發出了“我要扼住命運喉嚨”的口號,他感覺自己不能屈服於命運,而應該勇於發起挑戰!
  大家也許會誤解,當時是不是因為貝多芬的耳疾有所改善,他才重新鼓起了生存下去的勇氣?其實並非是這樣,從作曲家自己寫的許多日記、信件中可以看出,貝多芬的耳聾是逐漸加重的,其間並非單純的聽力減退,而且還會伴隨著嚴重的雜音幹擾,讓他苦不堪言。所以貝多芬對自己重拾信心完全是其精神上的勝利,來自於對“命運的挑戰”。所以在自己對生命有了重新認識之後,作曲家企圖用一部大型的交響樂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歌頌這一自我鬥爭的主題。自此《命運交響曲》的主題漸露雛形。在介紹上一部作品的時候,我就提到過,《命運》的第一樂章是在《第四交響曲》創作以前就已經寫好的,後麵三個樂章則是在1807-1808年之間完成的。我想沒有必要在對這部作品的介紹中,過多強調其他因素了,還是從音樂本身來體會吧。
  一開場那四聲令人恐懼的有力音符,幾乎讓每個人隻要一聽到它就會永遠無法忘卻!真的,充滿了震懾力的經典段落,如此簡短卻又如此令人揮之不去!當然,貝多芬對於這四個音符的解釋最為權威——命運在敲門!是啊,開門見山,整部作品的主題一覽無遺。或許這四個音符給所有人的影響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樂一開場就表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覺!我想,這正是貝多芬音樂才華與他個人精神最充分結合的表現!接下去,我們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戰鬥的場麵,每一個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劍、奮勇拚殺!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貝多芬乃至任何一個不屈不撓的戰士或革命鬥爭史實。但我覺得這還是遠遠不夠的——對於聽眾而言,主角應該是你自己!那麽敵人是誰,很明了——命運!因為我想,每個人都有麵對命運考驗的時候。主題在重複著,恐怖的聲音依然在回蕩,似乎鬥爭者並沒有征服這個強大的“命運對手”!我想很多聽眾在這裏會感到一絲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這時,第二樂章舒緩的旋律傳來了,似乎是一位母親伸出了雙手來撫慰剛剛經曆了一場惡戰的兒子,也好像是幾名攜手鬥爭的勇士在大戰之後對敵人、對未來進行交流、思索。雖然音樂是平緩的,但是內在含有一種催人奮進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斷的鼓動戰士繼續前進。在經曆了第一樂章激烈的掙紮之後,聽眾們在這裏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劑療傷藥。第三樂章是快板諧謔曲,但是卻聽不到任何“幽默、諧謔的成分”。在這裏戰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陰雲籠罩的戰場,音樂的氣氛也突然從平和轉為陰暗。好像戰士腳踏著犧牲者們的血跡在一步一步朝命運之神逼近,不斷積累著力量和勇氣。第四樂章的大幕即將徐徐拉開!
  在此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命運交響曲》的第三、第四樂章是連續演奏的,從第三樂章最後一部分那平靜、憂鬱的緩慢突然跳躍到第四樂章一開始那突如其來、如同山洪暴發一般的合奏。其實這個手法來自於《第四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從引子轉到正題的那一部分。正是由於成功寫下了《第四》的首樂章,才給《命運》的終曲樂章帶來了靈感。我想任何一個聽眾麵對著如此洶湧而來的凱旋之聲,心中應該無不感覺激蕩——黑暗被打破了、命運被征服了、陽光重新照耀大地!戰士在慶祝自己的勝利、人群在歡唱勝利的頌歌!聽眾也可以送一口氣,甚至為作品的偉大而感到一絲快慰和激動。我想這正是為什麽幾百年來,有許多人可以從《命運交響曲》中獲取力量、鼓起勇氣麵對生活壓力、人生挑戰的重要原因!
  年近40歲的貝多芬,在這時候用他那炙熱的感情以及獨特的個性風範,以其特殊的人生經曆和音樂天賦,為後人留下了這部永遠不會過時的經典!
配器:長笛1,短笛1,雙簧管2,單簧管2,巴頌管2,倍低音巴鬆笛1,小號2,法國號2,長號3,定音鼓2,及弦樂組
備注:獻給Lobkowitz王子和Razumowsky伯爵,首次公演於1808年12月22日
F大調(田園)交響曲(1807-1808),Op.68


Symphony No.6 in F major "Pastorale", Op.68
  
如果《第四交響曲》中表現出來的青春氣息,依然帶有一份年輕的衝動和炙熱,那麽從《第六交響曲》開始,作曲家向我們更多的展示出一種音樂上的返璞歸真和自然韻律。從作品號上可以看出,編號68的《第六交響曲》是緊接著《命運》之後立刻創作出來的。而貝多芬親自為這部作品加上了“田園”這個表達作品主旨的副標題。在經曆了與命運之神的搏鬥之後,作曲家顯然想通過這部作品來讓自己獲得輕鬆,從充滿鬥爭的戰場回到安定祥和的大自然。
  從這部《田園交響曲》中,我們可以非常明顯的感覺到作曲家對於幸福的愛情生活、對於純樸的民風、對於美妙無比的大自然是如此的熱愛!是啊,雖然貝多芬依然在和耳聾疾病作著不斷的鬥爭,但是當時安逸的生活、美妙的愛情依然圍繞著他,出於一種對人生追求自然的天性,樂聖創作了這部作品。雖然缺乏《第三交響曲》的英雄氣概、《第四交響曲》的熱情如火,也沒有《第五交響曲》中的強烈旋律對比,但《第六交響曲》似乎用大交響的方式在向我們講述最平凡的景色和最樸實的生活。其實在貝多芬的創作隨筆當中,對於這部作品的創作思路有非常明確的記載——這就是一部反映鄉村、田園生活風貌及其風情場景的作品。如果說《命運》是通過敘述一個鬥爭的過程為表現手法,那麽《田園》則是通過描寫景色反映出貝多芬內心對理想生活的期待,讓更多的聽眾通過這種音樂描述,來遐想鄉間生活的樂趣。
  非常喜歡這部交響曲的第一樂章,第一次聽,就被它深深吸引!我想,無論您是一個初入門的古典新手,還是在交響樂海洋中徜徉已久的愛樂人,都無法抗拒這個美妙樂章!簡短的引子之後,迅速轉入正題,開門見山。一段主旋律迎麵而來,簡直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清新感覺!那麽的富有朝氣,那麽的清新自如,讓人似乎感到了春天的氣息。不得不再次佩服貝多芬的音樂天賦——能夠如此細致地、準確地用五線譜、用一個個音符來描繪出大自然的景象。緊接下去的旋律,圍繞著主題不斷反複、回旋,但卻絲毫不會讓聽眾感到厭倦,反而思緒會不斷的跟隨著音樂飛翔。這個樂章的標題為“初到鄉村時的愉快心情”,非常切合旋律的主題。
  第二樂章是慢板,標題為“溪畔小景”。貝多芬曾經說過,這個樂章是在戶外創作完成的,地點是在一個被稱作“維森山穀”中的一棵大樹下麵。貝多芬就是在這裏體味著大自然的氣息,即使他的聽力已經非常微弱,但依然感受到了很多自然聲響。所以在柔和而溫馨的第二樂章,您可以聽到通過各種各樣樂器模擬出來的風聲、鳥鳴聲、波濤聲。如此的簡約,卻又如此的打動人心。
  第三樂章開始到曲目結束是連續演奏的。貝多芬首先打破了交響曲一貫以來“四大樂章”的典型格局,使《田園》具有了五個樂章,隨後他又讓後三個樂章連續不斷的演奏,可見貝多芬是多麽的勇於創新,也可見《第六交響曲》與其他作品的與眾不同點。第三樂章的主題是“鄉民歡樂的聚會”,在這裏您可以感受到舞曲節奏的跳躍,人們歡樂而無憂無慮的狂歡。可以說,通過前兩個樂章的鋪墊,貝多芬把在田園的愜意感受,全部積累了起來,放在這第三樂章來進行描述。突然旋律轉向陰暗,似乎天空雲層密布、陽光被遮擋,緊接著兩聲巨大的轟鳴由定音鼓發出——第四樂章“暴風雨”接踵而至,發出咆哮!緊接著的旋律如同夏天的雷陣雨一般,傾泄而下,在經過了最磅礴的雨勢之後,慢慢趨於舒緩。這時候,應景的第五樂章“暴風雨過後的愉快興奮的心情”開始奏響了。一切恢複了平靜,雨過天晴、似乎還有一輪彩虹,人們迅速從從第四樂章的驚恐、躲閃中緩過神來。優美而抒情的旋律重新把人們帶回田園生活的美好,旋律中蘊含著泥土的芳香,全曲在無比柔和中悄悄的結束了,甚至讓人感覺無聲無息……
  這就是田園!我想,如今生活在鋼筋水泥森林當中的現代都市人都向往回歸美妙的大自然。如果您能夠靜下心來,花上半個多小時坐在音箱前,閉上眼睛,靜靜的欣賞一遍貝多芬的這部《第六田園交響曲》,您的大腦一定會經曆了一次大自然的洗禮,當你從旋律中回來的時候,會有所感慨、有所慰藉的。
配器:長笛1,短笛1,雙簧管2,單簧管2,巴頌管2,小號2,法國號2,長號3,定音鼓2,及弦樂組
備注:獻給Oppersdorf伯爵,首次公演於1807年3月


A大調第七交響曲(1811-1812),Op.92
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  
從1800年,《第一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演,一直到1808年《第六交響曲》問世,在8年時間內,貝多芬完成了交響征程上的六個腳印。雖然與才思敏捷的天才莫紮特相比,貝多芬的交響曲產量遠遠不及前者,但是貝多芬的每一部作品都充滿了值得咀嚼的內涵和哲理,蘊藏了屬於作曲家本人的個性與才華。其實從貝多芬一生的創作曆程而言,從1800開始直到1809年,這10年之間,可謂貝多芬音樂創作生涯中的一個高峰期,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來評價,都是如此。但是從1809年開始,貝多芬逐漸開始走向沉寂,以至於他的第七部交響曲,直到1812年才問世,與《田園》相隔了將近4年之久!大家或許要問,這段日子貝多芬在做些什麽呢?
  1809年5月,曾經被作曲家所崇拜的法國皇帝拿破侖命令法軍進攻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炮聲隆隆,戰局緊張。貝多芬早年的先師海頓也在此時去世了。但貝多芬沒有被戰火所嚇退,在十分艱苦的環境下堅持創作出了包括《26號“告別”鋼琴奏鳴曲》、《致愛麗絲》以及《第五“皇帝”鋼琴協奏曲》在內多部重要作品。當時維也納的局勢非常緊迫,侵略軍的不斷騷擾,貨幣的不斷貶值讓貝多芬的生活非常窘迫。好在1810年戰局被平息了,維也納恢複的往日的平靜。但是貝多芬也就此陷入了一生中創作熱情最低落的一段時間。
  在介紹《第四交響曲》的時候,我們說到過貝多芬比較失敗的愛情生活。在這時,經曆了幾年的甜蜜以後,戀人們逐漸遠離了他,使貝多芬重新陷入孤獨和寂寞當中,可以說這是貝多芬失去創作靈感以及動力的一個較大原因。其次,來自於耳朵疾病對他的折磨,其實當時的病情已經發展到幾乎讓貝多芬完全喪失聽力的程度。同時維也納的經濟蕭條依然繼續著,生活條件日漸艱苦,貝多芬不得不為衣食住行而拖累。不少知心好友也在這段時間相繼離開了貝多芬,或是因為去世,或是去往其他地方發展,這讓作曲家的生活越加苦悶。在這種種因素的影響下,貝多芬在1810到1812年,隻寫出了幾部並不成功的作品,數量寥寥無幾。
  不過從1812年開始,這頭“音樂雄獅”開始複蘇了!而複蘇的標誌則正是他的第七部交響曲!雖然這時候的貝多芬依然生活的不怎麽愉快,但是這部《第七交響曲》卻擁有非常獨特的舞蹈風格,可見作曲家已經可以做到拋棄凡塵俗念對他思想的折磨和困擾,隻要一沉浸在音樂創作中,他就可以爆發出無窮無盡的威力!
  貝多芬是特立獨行的,他也不想讓自己作品風格有所重複,尤其是對於交響曲這個表現形式。在《第七》之前的四部交響曲可謂部部經典、成功——英雄的謳歌、青春的讚頌、命運的鬥爭、田園的純樸。這時候貝多芬想到了用快樂、瘋狂的舞蹈性的節奏來作為新作的創作主題。第一樂章,似乎是一切快樂的源泉,優雅而歡快,充滿一絲明亮。第二樂章是憂鬱的小快板,帶有葬禮進行曲的風格,雖然旋律並不快速,但是依然不乏舞蹈的節奏感。第三樂章,一上來就表現出愉快的感覺,會讓人不由得跟隨他手舞足蹈,跳躍的熱情一輪高於一輪!然後第四樂章上來了,舞蹈開始趨於瘋狂,似乎有酒後起舞的味道,高潮迭起,讓人感覺呼吸都會跟隨急促起來!貝多芬用最迅捷、最激昂的手法,寫出了這個十分出名的快板,似乎是天下無雙的!其實關於這部作品的賞析,我想沒有必要多費筆墨,因為前不久的邊聽邊入門剛剛介紹過這部作品,大家可以看看Pianosheep的評論,十分精彩。
  《第七交響曲》雖然是無副標題的作品,但是人們通常喜歡把它稱之為“舞蹈性的交響曲”、“舞蹈的頌讚”。在貝多芬所有沒有副標題的交響曲當中,這部作品也是最受人歡迎的。它擁有貝多芬所寫出的最著名的慢版樂章以及最著名的快板樂章,所以它的地位終究是九大交響曲中不可忽視的一部。
配器:長笛1,短笛1,雙簧管2,單簧管2,巴頌管2,小號2,法國號2,長號3,定音鼓2,及弦樂組
備注:獻給Oppersdorf伯爵,首次公演於1807年3月


F大調第八交響曲(1811-1812),Op.93
Symphony No.8 in F major, Op.93
似乎《第七交響曲》重新帶給了貝多芬自信和靈感,繼5月份創作出了《第七交響曲》之後,1812年的10月,作曲家又完成了《第八交響曲》的創作。貝多芬采用了明快的F大調,而在他其他交響作品中同樣采用F大調的還有《第六“田園”交響曲》,可見其風格也應該是清麗、自然、快樂的。在篇幅上,《第八交響曲》是九部作品中比較短小精悍的,似乎很不起眼,但是卻也含有十分獨到的特點。
  第一樂章一上來就容易讓人聯想到《田園》,雖然旋律有很明顯的不同,但是表現出來的意境是如此的近似——明亮、輕盈而帶有朝氣蓬勃的向上精神。第二樂章是整部作品最富有代表性的一章,雖然它短小的可以稱得上是貝多芬所有交響曲樂章中篇幅最小的樂章之一(第二交響曲的第二樂章同樣短小),但是和它的篇幅特點所一致,這個樂章輕盈而歡快,並且帶有十分明顯的複古色彩。第三樂章依然是精悍的,小步舞曲風格,帶有鮮明的宮廷氣質。有人說在這個樂章中,貝多芬故意寫出了幾段“走板”片斷,用中國傳統的語言來表達就是“賣幾個破綻”,為的是把小步舞曲這種音樂形式通俗化,大眾化。因為那幾段“走板”聽上去的效果好像就是鄉村樂手因為技巧不熟練而彈奏失誤所引發的,十分有趣吧。終曲樂章在逐漸加強的主旋律中向聽眾奔湧而來,這是一個急速的快板。這裏把《第八交響曲》倡導的“快樂主義”發揚到了極致,這裏沒有《英雄》中的豪邁音符、也沒有《命運》中的磅礴氣勢,這裏擁有的隻是蘊含著屬於平凡的快樂感情。
  其實《第八交響曲》到處洋溢著一種複古,從中我們可以感覺到早期莫紮特、海頓交響作品中蘊含的古典韻味,缺少了貝多芬一貫以來突出的個性旋律,並且很多樂評人評價這是貝多芬的倒退。但是很多人卻又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讓人愉快的優秀交響曲,其間充滿了智巧、幽默的成分。要知道在當時貝多芬依然生活的並不快樂,生活的重壓、家庭的矛盾充斥著作曲家的每一天。或許正是因為麵臨這些壓力和鬱悶,貝多芬才想從音樂中找到快樂,因為原本快樂也應該屬於音樂!
配器:長笛1,雙簧管2,セ曬?,巴頌管2,小號2,法國號2,長號3,定音鼓2,及弦樂組
備注:首次公演於1814年2月17日


d小調第九(合唱)交響曲(1822-1825),Op.125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Choral", Op.125
您可以留意下,貝多芬的《第八交響曲》創作於是1812年,而《第九交響曲》卻是直到10年之後的1822年才開始構思、譜寫。這十來年之間,貝多芬經曆了一些什麽?了解這段曆史,對於我們了解《第九交響曲》的誕生過程是有重要意義的。
  首先必須提到的是一部名為《戰爭交響曲》的作品,他並沒有被編入貝多芬的編號交響曲內。在完成《第八交響曲》之後一年,也就是1813年,貝多芬譜寫了《戰爭交響曲》,雖然如今大家對這部作品的了解甚至還不如貝多芬早期的兩部交響曲,但在當時卻受到了普遍的歡迎。因為《戰爭交響曲》是一部“應景”的作品,1813年的6月21日,英國將軍威靈頓率領英國遠征軍大破法國軍隊,這次戰鬥加速了拿破侖的最終滅亡。消息傳到了作曲家的耳朵裏,貝多芬為之興奮(所以這部作品也通常被稱為“威靈頓的勝利”)。關於貝多芬和拿破侖之間的淵源,在推薦英雄交響曲段落的時候,我們有過詳細的介紹。雖然1813年是貝多芬非常不景氣的一年,但他的創作靈感還是被威靈頓將軍的勝利所激發,《戰爭交響曲》很快就寫作完成了。作品包括兩大部分——“戰爭”和“勝利交響曲”。在前麵一部分,貝多芬用充滿衝突和對抗的旋律,以及充滿“火藥味”的配器營造出了一個逼真的戰爭場麵。而在後一部分,主要以英國國歌《願主保佑國王》為主調。
  從曆史評論來看,這部作品在諸多方麵都算不上貝多芬交響作品中的上等之作,但是作曲家本人還是比較喜歡她。其實《戰爭交響曲》原本隻是一首普通的樂曲,但是貝多芬為了使其能夠以宏大的氣勢出現在音樂會舞台上,花了不少精力將之改編為管弦樂曲,甚至加上了“交響曲”的頭銜。由此可見,貝多芬對於拿破侖背叛革命,繼而侵略歐洲各國的行為感到極度憤慨。所以當拿破侖戰敗之後,作曲家也非常想用音樂把此時此刻自己激昂的感受描寫下來,並流傳下去。不過可惜的是,《戰爭交響曲》和貝多芬其他交響曲深刻的思想性相比,顯得過於膚淺。而且過了數年以後,貝多芬自己也意識到了這部作品的粗糙之處,甚至自己為之檢討過。雖然作品當時紅極一時,但如今和貝多芬其他九首交響曲被成百上千次錄音的“待遇”相比,《戰爭交響曲》的錄音如今是相對比較少的。
  《戰爭交響曲》雖然隻是“曇花一現”的應景作品,但是在當年卻給貝多芬帶來了更高的聲譽。在1813年12月8日貝多芬作品的專場音樂會上,作曲家親自上陣擔任指揮。兩部重頭作品被上演——創作於前一年的《第七交響曲》直到這一天才真正公開首演,而《戰爭交響曲》更是作為貝多芬的新作第一時間展現在維也納聽眾麵前。這是一場極其成功的音樂會,貝多芬的作曲才能、指揮才能被全麵展現在聽眾們麵前!《第七交響曲》更受到了普遍讚譽,不得不加演“小塊板”樂章。沉浸在戰爭勝利歡樂中的人們對《戰爭交響曲》更是表現出異乎尋常的熱情。
  說起來是可笑的,很多樂評人士對《戰爭交響曲》的藝術價值不屑一顧,而且貝多芬本人也承認這部作品存在不少“粗淺”的地方。但是正是因為這部作品,使得貝多芬在維也納、在歐洲大眾心目的地位再次上升到一個新高度。這個時候的貝多芬幾乎被榮耀和光輝充斥著,總算使得處於生活困境中的作曲家得到了心靈上的慰藉,至少自己的音樂能夠被更多的人肯定。這時候貝多芬的創作欲望重新被喚起,一部又一部新作問世了,音樂會也一場接一場的被要求加演。1814年2月7日的音樂會上,《第八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演,聽眾竟然達到5000多人,這個數字即使放在現在,都是異常驚人的!在此後的一兩個月內,《戰爭交響曲》也在不斷地被上演,似乎大家永遠聽不夠。
  這一切預示著貝多芬輝煌和榮耀年代的開始。1814年5月份,貝多芬一生中最重要的歌劇作品《費德裏奧》在經過大幅度修改之後再度公演成功;7月份開始,貝多芬被一次次邀請去參加權貴顯要、政治人士的聚會。這時候,拿破侖已經倒台,歐洲的政治局勢雖然非常複雜,但表麵上還是相對穩定的。所以在“和平”以及“慶功”的年代,音樂家、藝術家的價值重新得到了體現。貝多芬作為這些藝術家中的代表和領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待遇和重視。那個時候的貝多芬儼然如同當今的“超人氣巨星”!
  當然在這段自己最“輝煌”的日子裏,貝多芬對於“共和體製”的理想並沒有因此而有所消退。雖然成天和一些封建統治者相處,但是貝多芬並沒有為此“沾沾自喜”或者“迷失自我”。他依然保持著自己的本性,家中淩亂不堪的局麵沒有得到一點改善,自己的言行舉止也沒有因為要和“上層名流”為伍而變得妥協。他隻是在一個相對舒適的環境下,繼續著自己的音樂創作和推廣。這種舒適和輝煌延續到1815年,但是和所有人一樣,人生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在高潮過後,貝多芬進入了自己一生中的又一個低潮期。
  低潮源自貝多芬的許多顯要友人的相繼去世、患病、破落。由於沒有完整的家庭,貝多芬在此時重新回到了孤獨、寂寞當中。應該說雖然樂聖的一生當中有過陽光普照的時候,但終究還是陰霾多於晴天,貝多芬又不得不回到悲情人物的角色。這時候他已經完全耳聾了,隨著年齡的增大,脾氣也越來越怪癖,性格讓人更加難以捉摸和接近。在一些外人看來,貝多芬已經和一個暴君、狂人無異。同時貝多芬身體健康也開始重新和他作對,肺病和傷寒一直困擾著作曲家。同時這時候歐洲大陸的局勢也使得貝多芬這個一直關注政治的作曲家憂心忡忡,卻無能為力。種種這些,都讓貝多芬無暇再用心去創作大型的交響作品,所以在1814年到1818年這段日子內,貝多芬幾乎沒有驚世的音樂問世,隻有少數幾部作品誕生,且其中後來比較出名的隻有一部鋼琴奏鳴曲。
  這段憂傷的日子,貝多芬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讀書上,閱讀各種各樣類型的文章、詩歌、劇作。包括荷馬、歌德晚年的詩歌、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等,並且寫了很多感悟和筆記。最終貝多芬從這些充滿內涵、充滿激情的文字中,重新喚回了自己的作曲靈感!即使物質生活再怎樣困頓,作曲家在精神世界領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支柱。1818年開始,貝多芬開始從沉默中醒來,一部又一部重量級作品被不斷譜寫出來!
  《莊嚴彌撒》、《C大調三十三首鋼琴變奏曲》以及作曲家的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第30、31和32號)是貝多芬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其中的《莊嚴彌撒》更是前後花了4、5年時間創作才得以完成。而且這部作品誕生的時候,距離貝多芬去世隻有三年光陰。似乎作曲家已經提前預知了死神的來臨,因此寫下了這部具有神聖意義的宗教音樂作品。但是貝多芬顯然不想用這種方式來了結自己的藝術生涯,在他心中還有更加重要的理想沒有完成,那正是至今傳唱不衰的《歡樂頌》!
  大家所熟知的《歡樂頌》其實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終曲樂章。《第九交響曲》是於1822年秋天開始進入創作階段的。但貝多芬卻幾乎花了大半生的時間來醞釀、來籌劃。一直到完成了《莊嚴彌撒》之後,作曲家才開始動筆譜寫這部凝聚其一生力量和信念的宏篇巨作。其實《歡樂頌》原本是德國詩人席勒的一首詩作,氣勢磅礴、意境恢宏。而貝多芬本人正是席勒的忠實崇拜者,這首《歡樂頌》也是貝多芬最鍾愛的詩作之一,席勒在詩中所表達出來的對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實也正是一直向往共和的貝多芬的最高理想。所以作曲家從年輕時就開始計劃著把這部詩作變成聲樂作品,根據專家的研究和史料的調查,在貝多芬早期的一些作品中確實就已經有了後來《第九交響曲》最後《歡樂頌》樂章並不完整、成熟的雛形。他曾經說過:“把席勒的《歡樂頌》譜成歌曲,是我20年來的願望!”
第九交響曲的創作手稿
  直到作曲家的暮年,經曆了人生風雨曆練之後,貝多芬才真正下苦功開始創作自己心目中的最高理想。誇張的是,為了保持創作激情和狀態,貝多芬先後搬了四次家。終於在埋頭一年半之後,在1823年的年底,這部凝聚著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響曲》完成了!雖然經曆的時間不算短,但作品的創作還是比較順利的,幾乎是一氣嗬成。在很多人看來,這時候可以迎接歡呼和勝利了。
  但情況恰恰並非如大多數人所想,因為《第九交響曲》的首演充滿了坎坷。按照合同,這部作品原本應該放到英國的倫敦去首演,但是貝多芬依然覺得音樂之都維也納才是最好的選擇。可是貝多芬的音樂風格在當時的維也納受到了羅西尼歌劇的強大衝擊,有些人甚至攻擊貝多芬的音樂已經過時。麵對這種狀況,作曲家又想把首演改到柏林去進行。這時候維也納聽眾熬不住了,反而又強烈的呼籲《第九交響曲》應該在維也納首演,很多人聯名寫信給作曲家要求他留在維也納,信中充滿了真切的感情。貝多芬為此回心轉意,開始籌劃作品在維也納的首次演出。
  在演出前的排練過程中,又出現了很多問題。貝多芬的這部作品,確實是對樂團樂手的嚴峻考驗,有不少段落演奏起來頗具難度,需要樂手有紮實的功底和優秀的技巧。而且《第九交響曲》也是貝多芬唯一一部引入人聲的交響曲作品,其中一些高難度的段落令當時參加首演排練的歌唱家的表現不夠完美,而使貝多芬惱怒。綜合這些因素,第一次合練的效果很差,有人甚至建議貝多芬改動某些段落,以減小表現上的難度。但是對藝術追求完美的樂聖堅持自己的理念,沒有改動一個音符。為此,演出日期不得不一改再改。
  幸好隨著時間的推移,排練逐漸有了起色,並且越來越好!終於,在1824年5月7日,維也納凱倫特納托爾劇院,《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首演音樂會隆重舉行!這次演出可謂盛況空前,久違的歡呼、久違的熱烈,重新回到貝多芬的周圍。當整部作品演奏完畢之後,出現了很多令人驚異的場麵,或許這是我們這代人一生都難以看到的音樂會場景——觀眾們近乎瘋狂的鼓掌、歡呼,很多人留下了激動的淚水,人群不住的朝著舞台的方向擁去,人們被這恢宏的旋律所打動,已經顧不得禮儀。而作曲家本人雖然因為耳聾,已經聽不到任何歡呼聲和掌聲,卻依舊被這超乎尋常的熱情場麵激動得暈厥過去,一度不省人事……
  如今距離1824年的首演盛況,已經過去近兩百年了,但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和《歡樂頌》卻成為了長盛不衰的經典作品。在這兩百年歲月中,幾乎所有的後輩音樂家、作曲家都被這部宏偉的作品所傾倒;更有無數業餘的聽眾被這部作品所帶來的音樂哲理、音樂氣度所感染!因為這部作品,貝多芬成了神一樣的人物,《歡樂頌》成為了人類曆史長河中永遠不滅的自由、和平之明燈。
  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部作品,走進貝多芬的理想王國。《第九交響曲》一共四個樂章。第一樂章是不太快的略呈莊嚴的快板,d小調,2/4拍子,奏鳴曲形式。第一主題嚴峻有力,表現了艱苦鬥爭的形象,充滿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壯的色彩,這一主題最開始在低沉壓抑的氣氛下由弦樂部分奏出,而後逐漸加強,直至整個樂隊奏出威嚴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題。作曲家一上來就用一種嚴肅、宏大的氣勢表達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實這是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複表現過的主題——鬥爭,也折射出鬥爭的必然過程——艱辛。旋律跌宕起伏,時而壓抑、時而悲壯,我們似乎看到的是勇士們不斷衝擊關口,前赴後繼企盼勝利的景象。
  緊接著的第二樂章,按照傳統通常應該是慢版,但是貝多芬打破了這一慣例,居然用了極活潑的快板,d小調,3/4拍,而且是龐大的詼諧曲式。整個第二樂章主題明朗振奮,充滿了前進的動力,似乎給正在戰鬥的勇士們以積極的鼓勵,似乎讓人們一下子在陰雲密布的戰場上看到了和煦的陽光和藍色的天空。同時主旋律中帶有奧地利民間舞曲“連德勒”的特征,和諧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細品味,大家不難發現,到了樂章最後,旋律重新開始急促起來,隱約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氣氛。
  第三樂章倒是慢板樂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調,4/4拍,不規則的變奏曲式,可見貝多芬有意在編排上作了創新。這個樂章相對前麵兩個樂章顯得寧靜、安詳了許多,旋律雖然平緩,但是不失柔美。法國著名作曲家、樂評家柏遼茲評價此樂章是“偉大的樂章”。第三樂章共兩個主題,其中第一主題充滿了靜觀的沉思,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兩個樂章表現出激烈的戰鬥場麵之後,第三樂章似乎是大戰中短暫的平息。
  第四樂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調,4/4拍。通常劃分為兩個部分——序奏以及人聲。在一些唱片中,第四樂章單獨占據一個軌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聲獨唱、重唱、合唱部分分為兩軌,但其實上兩者都屬於第四樂章這個整體。其中的人聲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國詩人席勒的詩作《歡樂頌》!但在人聲部分上台之前,音樂經曆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經曆,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這個序奏部分是堅強剛毅,驚心動魄的。接著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歡樂頌”的主題,好像一縷陽光突破濃密的雲層灑向大地,整個歡樂的主題漸漸拉開序幕,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國就在眼前!
  經過了一係列的鋪墊,人聲部分終於浮上水麵,開始了《歡樂頌》的吟唱!前麵就說到過,這首詩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鍾愛。所以在《第九交響曲》創作的最後關頭,貝多芬甚至還不舍得過早的就把歌唱《歡樂頌》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他並不願意把《第九交響曲》作為自己在交響樂領域的封筆之作,作為自己最高理想的體現,當時他還在計劃著《第十交響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但最後樂聖還是妥協了。或許是宿命、或許是巧合,《第九交響曲》成了貝多芬最後一部交響曲,最終成為了他作曲生涯的巔峰。
  伴隨著激情澎湃的唱詞和急速雄壯的旋律,《歡樂頌》唱出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熱望。當然貝多芬並沒有照搬席勒的原詩,而是以自己獨到的理念,配合音樂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刪節和修改。在激動人心的歌詞和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個不同聲部人聲的獨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團的合唱下,《歡樂頌》得到了升華,欣賞的人們得到的是無與倫比的奮進力量和精神支柱。樂章的最後,這種氣氛被表現到了極致,整部作品在無比光明、無比輝煌的情景下結束。
  如今《第九交響曲》公認是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樂家認為已經沒有任何作品能夠超越《貝九》的成就,無論這種說法是不是有偏頗的地方,《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都將是永恒的!歡樂頌精神永不滅!
配器:長笛1,短笛1,雙簧管2,單簧管2,巴頌管2,倍低音巴鬆笛1,小號2,法國號4,長號3,定音鼓2,三角鐵,釵,低音鼓及弦樂組
備注:獻給Moritz和Von Fries伯爵,首次公演於1813年12月8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晨星 回複 悄悄話 下載了三個,明天繼續。謝謝
惆悵東風 回複 悄悄話 熱淚盈眶地再來感謝一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