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感於網路的嘁哩喀喳現象

(2007-05-09 16:56:49) 下一個
看網路的嘁哩喀喳現象

來源: 看貼思考 於 07-05-09 11:25:33

“嘁哩喀喳”是一個誌在網路上勸人不要“誤入歧途”的網友,花費大量時間找基督教信仰的“漏洞”,他列舉了很多所謂「聖經證據」,宣稱:「聖經與科學是矛盾的」,「聖經是自相矛盾的」,「基督教的上帝是邪惡的」,「耶穌的牛皮是吹破了的」,「耶穌的“愛”是虛妄的可笑的騙人的」,等等,洋洋灑灑,不下數萬字(還在累積增加中)。他感歎到:“很多善良的人們上當受騙信了耶穌就是因為這份虛假的“愛”,令人扼腕歎息啊!” 一副悲天憫人的姿態,著實吸引了很多不明就裏的人的眼球,也擄掠了不少觀望者的心,對基督教從此敬而遠之,甚至有些初信者就此“棄暗投明”,離開教會。真可謂「功德無量」啊!

我不打算針對每一個他的論點提出討論,沒有時間,也沒有那個必要,但是有一點基本的道理,是我想提出來說說的。

我們暫時撇開聖經是神借著人說出神對這個世界、對每個人的計劃,是神的話,不是人的話的這個前提(在這個前提下,要明白聖經,就不能用一般讀人寫的書的方法來讀,需要一些研究,根據聖經提供的一些線索,找出適切的方法。這些方法的研究,在基督教內部,稱為解經法Hermeneutics。這些我們也暫時不管),最起碼,聖經本身是西方文化“古典名著中的古典名著”(所謂古典名著,就是它們都以一種能在文化和曆史中調整變化的方式,向人類當時的處境說話,幫助塑造社會的文明和觀念),這是一個“公正”的,有曆史觀的,有理性的人,可以共同得出的結論。

一個無神論者,再怎麽反對聖經(我尊重他的信仰立場),難道不能用一種寬大的心胸,以一種欣賞的態度,來理解聖經當時的人類作者,要向當時的聽眾說些什麽?當時的曆史處境是什麽?他們是如何互動的?他們為什麽會留下這些記載?這些記載為什麽會超越當時的時空,成為西方當代的“古典名著”?聖經本身到底傳達著什麽樣的信息?這些信息為什麽可以使一個中東部落的宗教信仰成為主宰西方文明的一股強大精神力量?

沒有這種心胸,整天隻知用自己狹隘的眼光,把自己的意思讀入聖經,加以曲解,完全不理會聖經本身的文理與脈絡,然後把它當箭靶來射。沒有看到自己的淺薄,還沾沾自喜,無知於自己的無知。這是怎麽樣的一種病態?這種病態為什麽在中國特別流行?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社會議題。找到問題的病根,也許對促進“大國崛起”會稍有助益吧。
============================
看帖網友的文章很貼切,就如《如果沒有耶穌》一書中作者序言所說的:

  我們活在一個隻容忍一種偏見的世代中——一種反基督教的偏見。傑出的專欄作家諾瓦克(Michael Novak)曾經說過,這個時代你不能再對大眾所嘲諷和訕笑的對象緊抓不放了,譬如那些住在非洲的美國人,或是住在美國的印地安人,或是任何的女人、或同性戀者,今天能讓你不斷嘲諷的對象隻剩下基督徒了。因此,攻擊教會和基督教仍是當今最司空見慣的事。正如布坎南(Pat Buchanan)曾說:「對基督徒猛然一擊,是今日最受歡迎的室內活動。」

因此,特別在網絡上,這種攻擊變得肆無忌憚,而嘁哩喀喳是當中的表表者,動輒就以謾罵、汙辱基督教的神,救主耶穌基督為樂,對基督徒極盡冷嘲熱諷之能事,並幸災樂禍於基督徒所受到的災害。這種反基督的狂熱,在現實生活中是難以想象的,也難以想象,除了攻擊基督教,基督教會,基督徒,對基督教及基督徒有好感的人之外,網路還能容忍哪些對其他宗教及宗教人士的攻擊。這種極端的,不負責任的,缺乏對基督教、基督教會、基督徒、對基督教及基督徒有好感的人的基本尊重的言論,受到反基督的人士一致喝彩。

但事實上,這種極端的攻擊除了情緒的宣泄,表明極端的,不理性的反基立場外,似乎對基督徒的攻擊並不奏效,而隻能增加人的反感,堅定基督徒的信仰,讓更多的人從對基督教的非理性攻擊中認識真正的信仰。從某種意義上說,基督徒寬容忍耐的態度,對極端言論理性的回應,是更有效果的,借著這樣的工作更好的傳福音,厘清種種錯誤的認識,我想這也是聖靈工作的一部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