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音樂天賦的一些理解,以及性、悟、心、意和想
(2013-03-22 11:08:02)
下一個
有關音樂天賦的一些理解,以及性、悟、心、意和想
我相信每個人對音樂都有一種天生的感動,無需後天的培養,最好的證明就胎教。這種感動,可稱為音樂原天賦,代表著音樂最本質的核心。往下,還可以發展成另一層,理解天賦和表現天賦。
每個人也有理解天賦和表現天賦。關鍵在於是否開發出來。
李雲迪一二歲聽到音樂旋律就會安靜下來,譚盾小時候特別喜歡搗騰各種聲音,我的小孩能聽出粱祝的某些情感,及前文提到喜歡老帕唱《我的太陽》的那位混混。這些都是理解天賦的顯現。各位家長有興趣,也可以試一下(看看孩子對聲音是否敏感,好奇?在他們安靜時,放一段音樂,他們是否有興趣?)
“這個孩子手指長,適合彈鋼琴,那個孩子嗓音好,適合唱歌”。很多家長對天賦的理解其實僅限於表演天賦,甚至限於使用某種特定樂器的能力上。我覺得這種理解太狹隘,所以才提出了音樂原天賦及理解天賦這兩個概念。
胎兒在媽媽的肚子聽到音樂有反應,這種反應,小孩聽到音樂高興了,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歌以詠之,這些反應就是表演天賦的展現。
人到了後天以後,要想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覺,必須通過某種音樂形式,能否掌握這種形式(比如學習彈鋼琴的種種技巧),首先就涉及到他的“表演天賦”。當他掌握了後,能否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這需要他的“理解天賦”。他搞音樂的目的是什麽?為什麽其他人願意去欣賞他的表演並產生共鳴,因為大家都有“音樂原天賦”。在音樂中,這三種天賦都需要.
一個人先天的“音樂本能”與後天的“音樂技能”綜合在起,就是他的“音樂才能”。
音樂本能與音樂技能(技巧,理論)是一對矛盾體,它們既可以互相促進,也可能互相壓製。一個人掌握了某種技能後,發現可以更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感覺,這是互相促進。也有很多人學了音樂後,一頭栽在技巧裏,不能自拔,失去了對音樂本身的感覺,這就是後天技能壓製了先天本能。(許多人因為對音樂的熱愛開始了音樂學習之路,本來,學習音樂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發揮音樂天賦,可是學到最後,又有幾個人還能保持那種熱愛?)
這裏麵有一個度的握握,這是一種感覺上的度,很難說清。我試著更好地表達一下。
先複習一下幾個中國字的結構,性,悟,心,意,想。
這個順序也表示人了從先天到後天的過程。
性,看到這個字,估計很多人有五花八門的聯想,性別,性欲,性情,本性。。。無論你怎麽想,你的想象都指向了那個生命中最本質的存在。
“性”,左為豎心旁,右為生字。生者,生命也,生生不息之生機也。豎心就是直心,指直覺。性就是指生命中最直接,最根本的那個知。
“悟”,左為豎心旁,右為吾字。吾者,我也。悟,指用直覺去感知及表達“我”。悟要比性,更後天,人有“我”,是在生下來之後,對外部環境有了認識,再反照在自己身上後形成的。比如我的小孩,生下後,小名勇勇,我們就一直這樣叫他,然後他才意識到“勇勇”就是指他自己。有趣的是,他會說話以後,好長一段時間,他都是說,勇勇要吃飯,勇勇要睡覺,而不會說我要吃飯睡覺。有時,我叫他兒子,他就會叫自己兒子。我對他說,你媽怎樣,好長一段時間,他叫媽時,就喊,你媽,你媽,不會叫我媽。這說明他對自我的認識是順著父母的指向開始的,是先有了你,才有了我。在這一過程中,他才會慢慢地形“有我”的這種感覺。
“心”,下麵有一彎勾,表曲折,上麵三個點表心眼,三,意指多,表示有很多心眼。注意了,這個心是曲心,與前麵所說的直心相對應,它比悟更後天。人生下來後,首先是用直覺,本知去認識世界。後來開始學習,生活有了閱曆後,心裏麵的彎彎繞繞的東西多了,心就從直心變成了曲心。
“意”,上音,下心。曲心上再生音,就是意。這就更後天了,人掌握了語言之後,因為語言是通過聲音來表達,人通過語言來思維,心裏麵種種感覺,上升到腦海裏,形成各種有聲音的念頭,這就是意。
“想”,上相,下心。曲心上生“相”,相者,就是各種形相,包括腦海裏形成的各種場景。
音樂的感動來自先天,音樂表達是後天。音樂也是一種語言,但這種語言比人類的常用語其實更先天,音樂的魅力就在於它能表達很多正常語言,不能表達的感覺。
音樂與音樂解釋是兩個層麵。音樂解釋是用正常的語言去解釋音樂,這又落後了一層,迫不得已而為之。音樂老師在在教學中的講解,音樂理論,對某音樂的分析評論,都屬於音樂解釋。它可以引導人去了解音樂,但不代表音樂本身。
音樂解釋這個層麵對應著的就是意和想。如果一個人總是用意念,思維去理解,表達音樂,那麽他離音樂的本質太遠。
寫了這麽多有關音樂的長篇大論,主要是對成人,不太懂音樂的人而言。對於孩子的音樂啟蒙,我不會這樣做,因為為講多了,孩子對音樂的理解就會進入意和想的層次。其實孩子對音樂的直覺要比成人強太多,所以對孩子應當主要以悟,心為主。
什麽是用心?專注地體會。什麽是悟?悟不是想出來的,不想而想,就是悟。現在我的孩子也開始學樂器,我對他的要求,隻要一個,用心。每天用心練半小時。我對我自己的要求,對老師的希望是,盡量少講一些規範,理論之類的東西,讓他少思考,多感悟。
禪宗有一個故事,叫“指月手”,借用這個比喻,可以很好地講清音樂本質與音樂解釋之間關係。一個人看見了月亮(喻音樂本質),說,多美呀。另一個人不知道月亮在哪兒,於是這個人用手一指(喻音樂形式),在那兒。如果這個人順著他的手,看見了月亮,這對了,如果這個人總是隻看手指,不看月亮,那就麻煩了。
如果這個人自己能抬頭看見月亮,是天才。
如果這個人順著別人的手指看見了月亮,也能成家。
如果這個人隻看見手指,看不見月亮,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