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者:康德的長胡子的女人;
原文鏈接:http://jue8114.spaces.live.com/?_c11_blogpart_blogpart=blogview&_c=blogpart&partqs=amonth%3d6%26ayear%3d2006)
《致不朽的戀人》
平時很少看電視的我,星期一偶然看到節目預告說星期三晚上11點半有《不朽戀人》,我當時簡直像觸電一樣跳了起來。這部電影我足足找了五年都沒買到DVD,一直是個不小的遺憾。盡管今天要上班,而且昨晚十點其實已經很困了,但最後還是期待和激情戰勝了瞌睡蟲,等了一個半小時,終於等來了!這部影片是美國和英國合拍的,英文名是《IMMORTAL BELOVED》,一般都翻譯為《致不朽的戀人》,但這次翻譯為《不朽真情》,我覺得這個更名很不妥帖。因為全片是圍繞貝多芬臨終的神秘遺信展開的,信的抬頭就是“致不朽的戀人”,而且,貝多芬的秘書兼密友辛德勒苦苦求索這位神秘女性,以期讓貝多芬的遺囑(將自己所有的財產和樂譜手稿全部留給這位戀人)可得以實現,按照影片結局來看,他們雙方的真情因為誤會,一個變得麻木了,一個變成了終生了仇恨——盡管臨終得以化解。
影片在1827年貝多芬的葬禮中展開,背景音樂也是第七交響樂的《葬禮進行曲》。貝多芬的遺囑寫明了他的一切財產和樂譜手稿均由一位他未署名的女性繼承,並附有一封寫給這位女士的信,開頭是:“我不朽的戀人,我的生命,我的一切……”負責處理貝多芬身後事的密友辛德勒為了實現貝多芬的這個遺願,展開了一係列調查。目光首先落在了一位伯爵夫人身上,她自稱是貝多芬最愛的女人,當年她還是少女時,隨父輾轉維也納,在公主的宴請上偶遇貝多芬,貝多芬主動要求當她的鋼琴教師,在毫無進展的鋼琴教學中,貝多芬總是說她彈得好。他們雙雙出入於上流社會,貝多芬在公眾場合肆意批評著帝製,滿心熱切地盼望拿破倫真能帶來共和,因此得罪了很多上流貴族,樹敵眾多。當他寫信給她父親向這位小姐求婚時,她父親認為他既無財產又無前途,而且基於貝多芬已經很多時候未在公共場合演奏了,被認為江郎才盡。因此,她和她父親打賭,若能使得貝多芬彈奏,就作為她可以嫁給他的條件。她與父親躲在門後,貝多芬以為沒有人,就彈奏了起來,他把耳朵貼在琴蓋上,彈起了《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她流著眼淚走出來叫他,但他全無反應,她拍了他一下,他嚇得跳了起來,進而暴跳如雷,覺得受了侮辱,含羞而去,她追著喊:“路德,我是想嫁給你才答應父親的這個餿主意的,路德!”貝多芬仍然頭也不回咆哮著走了,她父親叫住女兒說:“沒用了,他聾了,他聽不到你說什麽。”按照這個情節,貝多芬既然創作了《月光奏鳴曲》,則應該是在他31歲以後的事,這時離他開始發現自己耳聾已有至少五年了。一個月後,她嫁給了後來的丈夫,一位伯爵。
辛德勒根據信上的蛛絲馬跡,又找到了第二位伯爵夫人,當年她認識貝多芬是在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在維也納的首演上,當貝多芬彈完了第一樂章的鋼琴華彩段,站起來指揮樂隊時,大聲喊到:“圓號、雙簧管……”樂隊漸漸停了下來,引來了觀眾席上的陣陣嘲笑,因為無法想象一個聾子去指揮樂隊。但這個情節我想多少有點杜撰的,因為這部作品無論是1811年在德國首演還是1812年在維也納首演,都非貝多芬本人擔任鋼琴演奏。而擔任維也納首演時的鋼琴演奏的是貝多芬的學生車爾尼。當然,我想編劇設置這個情節一定是為了使這位伯爵夫人結識貝多芬顯得充滿“理解的同情”和“同情的理解”。他們成為情人後,由於拿破倫的鐵蹄踏遍了歐洲,這位伯爵夫人的兩個孩子在法軍的炮轟中喪生。她毫不諱言對貝多芬始終如一的全心全意的愛。但她說他心裏一直有另一個女人,辛德勒這才回頭找到了一直為自己忽略的一位女性。貝多芬仇恨了她一生,折磨了她一生,詆毀了她一生,自從貝多芬的弟弟死後,為了爭奪她兒子,也就是他侄子卡爾的監護權,無所不用其極。但最後發現,貝多芬最愛的女人竟然就是自己的弟媳喬安娜。影片在講述他們的故事時,用了插敘。在貝多芬早年(或許和喬安娜是真正的初戀),貝多芬和他的弟弟同時喜歡上了年輕美麗的喬安娜,當時喬安娜愛的是貝多芬,並且已經懷了他的孩子。有一次貝多芬外出,約她在他下榻的旅店見麵,當夜風雨交加,貝多芬的馬車陷在淤泥裏耽誤了時間,而他給她的一封信她又恰恰沒看到,所以就陰差陽錯地沒見到麵,喬安娜認為貝多芬約好卻沒來,是拋棄了她,而貝多芬回到旅店得知她已離開,亦認為她拋棄了他。後來,當貝多芬的弟弟想喬安娜求婚時,貝多芬把她狠狠地羞辱了一番,並且把這種羞辱和仇恨維持了一生。最後貝多芬奪來侄子(兒子)卡爾的監護權後竟拒絕喬安娜探望兒子,理由是她始終行為不檢。他把他所有的熱情都傾注在卡爾身上,指望他成為一名藝術家,但由於他耳聾,對於卡爾的平庸才能可以自欺欺人地視而不見。最終卡爾在伯父的愛的折磨下舉槍自殺,雖然沒有死,但卻對伯父恨之入骨,寫給伯父的最後一句話竟是:不要再讓我看到你的臉。貝多芬從此一蹶不振。而當貝多芬在去世前三年創作出不朽的《第九交響樂》並且取得首演的巨大成功後,喬安娜在內心原諒了他,她說:“我無法恨一個寫出《歡樂頌》的人。”貝多芬臨終前要見的唯一一個人就是喬安娜,他寫了放棄卡爾監護權的聲明,並且試圖與她和解,但她始終冰冷地拒絕了他。最後他寫下了那封著名的遺信。
全片其實是圍繞揭開一個謎一樣的愛情故事展開的,雖然我在多部貝多芬傳記中從來沒有看到過說這位“不朽的戀人”指的是他的弟媳,也從來沒有傳記中說卡爾是他的兒子,但這部電影仍然令人十分感懷。特別是喬安娜從辛德勒那裏得到了那封遺信後,終於原諒了貝多芬這麽多年來對她的精神折磨,並且在貝多芬的墓前佇立良久,這個場麵還是催人淚下的,不僅令人聯想起二戰中交戰雙方對於貝多芬在波恩或者維也納的故居都未作一絲破壞的敬畏心情。或許,大敬大愛能化解小怨小恨吧!
Joan397的話:
DVD封麵上貝多芬的形象,讓我想起了《吸血驚情四百年》那部片子,網搜了一下才知道兩部片子的男主角確實就是一人(Gary Oldman)。這是一部被譽為世界經典電影的好片子,讓我瞥見了近兩百年前的歐洲上流社會的生活,對貝多芬這個形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盡管片中的情節部分是杜撰而來),更享受了絕世的音樂。
有人說片中Gary Oldman將貝多芬一角飾演得過於神經質,但是我倒是願意相信,天才與瘋子有時候隻有一步之遙,上天對人總是公平的,片中的貝多芬說話、待人刻薄尖酸,不可一世,沒有幾個常人能夠忍受他的“癲狂”,按照片中的說法,貝多芬與初戀並內心深愛一生的女人因為誤會失之交臂,(幸運的是在推崇音樂的那時那地,他的音樂一直為眾人推崇,相比之下,比一些死後其創作才被人認同得藝術家要幸運得多了),作為一個音樂家耳聾無疑又是重創... ...或者說這些苦難造就了他的成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