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鶩者。。。

其鳴無聲,其飛不能高遠,日沉浮於鷗鷺之間,而默以自容。
個人資料
正文

敦煌壁畫欣賞之二:本生故事畫與經變畫欣賞

(2008-08-02 18:17:33) 下一個
敦煌壁畫欣賞之二:本生故事畫與經變畫欣賞



    敦煌壁畫有十分豐富的內容,組成了一個立體的佛國世界。壁畫大約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釋迦牟尼故事畫。是指釋迦牟尼從降生到涅槃的一生的故事,我們在前一講已經與大家一道欣賞了這一部分。

  第二,尊相畫。所謂尊像圖,就是宗教神靈的肖像畫。最主要的是說法圖。在說法圖中包括:大徹大悟的佛;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菩薩;虔誠修行、自我解脫的弟子;威武勇猛的天王、力士;輕歌曼舞的飛天等等。

  我們主要欣賞本生故事與經變故事。

一, 本生故事

  佛教的教義認為,生命輪回,靈魂不死,因果報應。一個人能成佛也不是一生一世的德行就可以做到的,釋迦佛在成佛前也經曆了許多生、許多世的苦難磨練,做了許多的自我犧牲的善事,這些世世代代的善事積累起來,最後,才成為佛。所謂本生故事,就是講述釋迦牟尼成佛以前其它“生”中所做的各種善事。

  第一個故事:割肉救鴿的故事

  《屍毗王割肉救鴿》的故事在275窟,釋迦牟尼成佛之前的某一代叫做屍毗王。人們都說屍毗王慈悲仁愛,玉皇大帝想試一試屍毗王是不是真的是這樣。於是,有一天,屍毗王正在打坐,忽然,飛來了一個鴿子。鴿子對屍毗王說:“你救救我吧,有一個鷹要來吃我。”屍毗王看到鴿子實在可憐,就說:“你就在我的懷裏吧,我保護你。”一會兒,餓鷹來了,要吃鴿子。屍毗王一手護住鴿子,一手擋住餓鷹。他對餓鷹說:“你要吃它,它就死了,它是多麽可憐。”餓鷹說:“鴿子死了,實在可憐。但是,我不吃鴿子,我就死了。難道不可憐嗎?”說得屍毗王啞口無言。屍毗王就說:“這樣吧,我從身上割一塊肉給你,與鴿子一樣重。這樣,你活了,鴿子也活了。”餓鷹同意了。於是,屍毗王找了一個天平,一端放上鴿子,一端放上自己的肉。結果,鴿子重,肉輕。屍毗王沒有辦法,隻好叫小鬼再割一塊肉,結果,還是肉輕。最後,屍毗王身上的肉都割完了,還是鴿子重,肉輕。最後,屍毗王自己跳到天平上去。這時,天崩地裂,鴿子、餓鷹都沒有了。原來那是神仙變化出來考驗屍毗王的。

  第二個故事:舍身飼虎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中國早期佛教最著名的故事。

  《薩埵(音朵)太子以身飼虎》是第428窟中的一個故事,這是壁畫的全景。這幅圖的看法是按照S形的路線去看:上圖由右而左,中圖由左而右;下圖是由右而左。

  薩埵太子也是釋迦牟尼成佛之前的一世。這一次,他是寶典國國王的最小的兒子。有一天,國王的到山裏去遊玩。看到一隻母虎,帶著七隻幼虎。母虎太饑餓了。它想吃掉幼虎。太子於心不忍。於是,叫兩個哥哥回去,自己臥於虎前。隻是那隻母虎太衰弱了,竟然咬不動他的肉。太子沒有辦法,隻好上了高山,用利木刺身出血,然後,從山上跳下,血肉橫飛。那母虎咬不動肉,但可以舔血。當母虎舔盡血,便來了力氣,吃了他的肉。兩個哥哥回來找他,看到被虎吃掉,便回宮稟報。國王與王後趕到山林,抱屍痛哭。收拾殘骨,起塔供養。

  第三個故事:九色鹿的故事

 故事說的是很久以前,在古印度恒河邊生活著一隻美麗的鹿,它的皮毛能變出九種顏色,鹿角潔白如雪。有一天,九色鹿在河邊散步,突然聽到呼救聲。原來是一個人不慎掉入河中,在洶湧的波濤中掙紮,快要淹死了。這時,九色鹿跳入水中,將溺水人救上岸。溺水人叫調達,他跪在九色鹿前說:“我願作你的奴仆,侍奉你一輩子,以報答救命之恩。”九色鹿說:“若要報恩,就請你不要把我的行蹤告訴別人。”調達對天發誓:“我要違背誓言,定遭報應。”

  這時在王宮裏,國王寵愛的王後在夢中看到一隻毛色奇異的九色鹿,第二天,王後托病不起。國王詢問,她說:“我夢見了一隻漂亮的鹿,九種顏色,其角如雪,我想用錢鹿皮作褥子,用鹿角作拂柄。你趕快派人去捕捉這頭鹿。否則我會死掉。”於是,國王派人貼出告示:“誰若捕捉到九色鹿,或者報告九色鹿的行蹤,我將國土分給他一半,並且給他滿金碗的銀豆和滿銀碗的金豆。”

  溺水人看到告示,背信棄義地向國王告發了九色鹿的行蹤,並且帶著國王的人馬去捉拿九色鹿。九色鹿向國王說:“我已經是你的獵物,無路可逃,請你告訴我,是誰帶你到這裏來的?”國王指指調達。九色鹿什麽都明白了,他向國王講述了當初搭救溺水人和他的誓言,國王被深深感動。他斥責調達的背信棄義,並且下令全國禁止捕殺九色鹿。貪婪的王後羞愧而死,溺人也全身長瘡,發出惡臭,人人厭惡,得到了報應。

  這幅第257窟北魏時期的九色鹿壁畫,不但色彩絢爛,布局尤其奇特精彩。它一共八個情節,從從左右兩端開始分別講述,故事在中間結束。

 二,經變畫

  所謂經變畫,就是指根據佛教經典創作的壁畫,或者說,以表現佛教經典為內容、以頂禮膜拜為目的的壁畫。

  這類壁畫在敦煌是很多的。舉幾個典型的事例。

  第一個故事:須摩提女的故事

  在古印度的舍衛城,有兩位長者,私交甚好,他們都是家財萬貫,十分富有。一位長者名叫阿那芬邸,他有一個女兒,叫須摩女,有閉月羞花之容。另一位長者叫滿財,他有一個兒子。於是,滿財就請求阿那芬邸答應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阿那芬邸沒有答應,因為自己的女兒信奉佛教,而滿財的兒子不信奉佛教。

  滿財說:“信仰不同,不會影響婚姻。我不會幹涉你的女兒的信仰。”

  阿那芬邸說:“小女若嫁,得先問問佛祖是否同意。”

  於是,他焚香稟告釋迦牟尼,佛說:“須摩女嫁到滿富城,可以弘揚佛法,婚事可行。”

  婚禮後的第二天,來了許多神仙。這些神仙,征服了全城的百姓,大家都皈依了佛教。

  第二個故事:維摩詰經變

  在佛教中,修行的人可以出家,成為我們俗稱為和尚的僧侶,也可以不脫離世俗生活在家修行,這就是居士。在古代的印度,最著名的一位居士是維摩詰。他不但精通佛法,而且口才極好善長辯論。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維摩詰成為了中國曆代文人學士的偶像,深受推崇。

  據佛經記載,一次維摩詰生病在家修養,許多人都去探望他,維摩詰便乘機為他們說法。釋迦牟尼知道維摩詰裝病,就派十大弟子、四大菩薩前去問病。誰都知道維摩詰的辯才,沒有人敢去。最後,釋迦牟尼派以智慧著稱的文殊菩薩去。於是,文殊菩薩就在菩薩、弟子、天人的維護下,浩浩蕩蕩地去探望維摩詰。探病期間,文殊菩薩和維摩詰就佛教問題展開了探討和辯論。這個故事因為精彩激烈而常常入畫。維摩詰也常常被畫家們塑造成病中辯論的形象。

  第220窟畫中的維摩詰坐在胡床之上,身批氅裘,手中揮著拂塵。他的身體微微前傾,雙眉緊鎖,雙目炯炯有神,似乎正於對麵的文殊菩薩進行激烈地辯論。比起周圍的其他人物,維摩詰的皮膚,尤其是麵部皮膚因為用紅色進行了暈染,立體感很強,有種呼之欲出的感覺。這個形象和畫家們通常創造的病態的維摩詰大相徑庭。與其說這是古代印度的居士,不如說是中國魏晉以來清談的名士的藝術概括。實在堪稱傳神的人物形象藝術珍品。

  第三個故事:西方淨土變

  所謂“淨土”,就是指佛居住的土地,它莊嚴、潔淨、美好。這塊土地,也叫做西方極樂世界。“淨土”是相對於“穢土”而言。所謂“穢土”,就是指世人所居住的土地,它充滿了汙濁。如果一個人,通過修行,來世可以降生在淨土世界。

  佛教傳說中有一位叫阿彌陀的佛,他統治著西方的極樂世界。凡是虔誠地尊信他的佛教徒,以後都可以來到極樂世界生活。這種對阿彌陀佛的信仰,在我國古代極其盛行。所以,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描繪也是最經常出現的佛教繪畫題材。

  第320窟的盛唐時的《西方淨土變》正描繪了極樂世界的場景。

  第四個故事:飛天

  婀娜多姿的飛天已經成為敦煌壁畫中的典型形象,身體修長,姿態優美,衣裙飄拂,手捧果盤,飛翔於天際。

  飛天是敦煌壁畫中另一個十分優美的形象。他們是佛教傳說中的天人,常常在佛說法時飛舞在空中,伴奏出美妙的音樂,拋灑美麗的鮮花。飛天,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中音樂舞蹈之神。

  第285窟的西魏時期的飛天。他發髻高聳,身材窈窕,左臂垂在一側,而右手則放在嘴邊,仿佛正合著樂聲歌唱。飄逸的長裙和流動的浮雲,更襯托出他輕盈美麗的身影,具有濃厚的漢地風格。

  第303窟的隋代壁畫中的飛天形象。飛天的頭飾及長裙飄拂上揚,似乎是剛從天宮徐徐下降而來。他的臀部上翹,雙腿屈膝,與唐代舞俑“S”形、“三道彎”的舞姿非常相似。

  第431窟初唐時期的飛天。他飛翔的姿態極其優美,身體修長,而衣裙飄帶隨風舒展,勾畫出一個橫空飄遊的飄逸形象。

  唐代的飛天可以說已經達到了飛天形象的優美頂峰。這幅圖位於第39窟,是盛唐時期所繪。我們能看到飛天身上的衣飾花紋反複,質地華美。隨著他飛舞的身體,衣服和飄帶輕盈而舒展地圍繞在身旁,表現出一種極度的優雅的旋律美。天空中的流雲和作為底色的花朵,也無不營造出一種如夢如幻的神奇意境。盛唐的飛天也正是唐代文化鼎盛的一個側麵反應。

  總之,敦煌飛天是中國人物畫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她介於似與不似之間,介於現實與理想之間,是動人的藝術形象。他使佛教說法的場麵,在暗淡中有了色彩,在嚴肅中有了活潑,在靜止中有了運動。

  如果說,敦煌藝術是東方藝術集大成者。那麽,飛天就是敦煌藝術集大成者。

  敦煌壁畫是佛教藝術的珍品;是中國藝術的珍品;是東方藝術的珍品;是世界藝術的珍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