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鶩者。。。

其鳴無聲,其飛不能高遠,日沉浮於鷗鷺之間,而默以自容。
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繪畫發展的普遍規律

(2008-08-02 12:20:24) 下一個
中國繪畫發展的普遍規律
楊 琪

我們已經欣賞了西方繪畫作品,大體了解了西方繪畫的發展過程。

  從這一期開始,我們欣賞中國繪畫作品。

  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比較,有什麽本質的區別?一種最普遍去說法是,西方繪畫重寫實,中國繪畫重寫意。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是完全正確的。從文人畫產生之後,特別是從元代的倪瓚之後,中國文人畫確實重寫意,與西方求真寫實的繪畫有重大的區別。但是在文人畫產生之前,特別是從元代的倪瓚之前,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同樣追求寫實。

  從追求形似到追求神似,從對客觀事物的真實描繪到通過事物的形象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是中國繪畫發展的普遍規律。

  一,古代的中國繪畫追求寫實

  古希臘繪畫追求寫實,有許多動人的傳說故事,神奇極了。

  據說,在古希臘的雅典,有兩位齊名的畫家,在大廳廣眾麵前表現畫技,也就是比賽求真寫實的能力。宙克西斯首先登場。他當眾解開包袱,展示他的繪畫。一個小孩,站在田野上,活靈活現,好像會說話,他的頭上,頂著一籃葡萄,晶瑩欲滴。就在公眾喝彩之際,兩隻貪嘴的飛鳥,竟然撲到畫布上去啄葡萄。於是,掌聲更加熱烈,他在喝彩聲中得意洋洋地走下台去。第二位畫家巴爾哈西烏斯同樣挾著一個包袱,走到台上。他把包袱放在台上,對這觀眾閑眺。公眾急不可耐,大聲呼喊:“快把包袱解開,展示你的作品。”畫家依然閑眺,並不打開包袱。有人生氣了,叫道,不敢比賽就下去!畫家不慌不忙地說,諸位,請看我的作品!大家仔細一看,他就畫了一個包袱。前一個畫家隻欺騙了飛鳥的眼睛,後一個畫家卻欺騙了廣大觀眾的眼睛。觀眾為他高聲叫好。

  這個故事,隻是傳說,我不相信它是真的。當然,這個故事,不是沒有意義的。它的意義就在於它表現了西方對求真寫實藝術作品的渴望。

  其實,中國古代繪畫追求寫實同樣有許多動人的故事,甚至比西方的故事更生動、更傳奇。

  南北朝時代的大畫家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牆上畫了四條小白龍。那白龍搖頭擺尾,活靈活現,就像真的一樣。但是,張僧繇沒有給龍點眼睛。別人問,為什麽不給白龍點眼睛?他說,千萬不能點眼睛,如果給龍點眼睛,那龍就會飛騰而去。人們都不相信,一再要求給白龍點眼睛。後來,張僧繇給兩條龍點眼睛,隻見天空濃雲密布,雷聲陣陣`,電光閃閃,疾風驟雨,翻江倒海,那兩條小白龍騰空而去,不知所終。另外兩支沒有點睛的白龍還在牆上。這個故事還不神奇嗎?

  關於張僧繇還有一些有趣的故事。有一個寺廟,許多野鳥飛到大殿中,在菩薩佛像上撒滿糞便,損害菩薩尊嚴,和尚為此大傷腦筋。後來請張僧繇想辦法。張僧繇就在左牆上畫了一支鷹,右牆上畫了一支鷂,銳目利爪,凶猛無比。從此,那野鳥不敢再飛來。這不是更神奇的故事嗎?

  其實,畫一個鷹或鷂,鳥不敢飛來,三天兩天當然是可能的,成年累月,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這個故事,不是沒有意義的。這個故事說明中國藝術對求真寫實的渴望。中國畫家也創造了求真寫實的作品,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和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總之,在古代,中國傳統繪畫就像西方繪畫一樣,求真寫實也是中國畫家追求的目標。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考察,還可以看出,無論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在發展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求真寫實的藝術追求之後,他們都發生了變化,放棄了求真寫實的藝術追求。

  二,倪瓚反對形似,追求神似。

  倪瓚的藝術思想,集中表現在他的三段話中:

  “餘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複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塗抹久之,他人視以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辯為竹。”

  “仆之所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

  “愛此楓林意,更起丘壑情,寫圖以閑詠,不在象與聲。”

  倪瓚這幾段話,可以說是中國文人畫的理論綱領,是中國藝術繪畫由追求形似到追求神似的重要的轉折點。它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人畫的走向。

  倪瓚的藝術思想大約是:

  第一,不求形似。

  倪瓚說,我畫竹子,竹葉繁一些,還是疏一些,竹枝直一些,還是斜一些,都是無關緊要的事。就是別人說,你畫的不是竹,有人說是麻,甚至有人說,你畫的是蘆葦,我也不和你強辯,一定說那是竹。

  寫楓林也好,寫丘壑也好,寫任何事物,都不追求形似。

  有一個故事,倪瓚的畫晚年燈下畫竹,隨意塗抹,如獅子獨行,傲然自得,曉起展示,全不似竹,倪瓚很高興地說,完全不像竹,真不容易做到啊!由於倪瓚追求不似,所以,他不愛說“畫”畫,而說“塗”畫,“抹”畫,“掃”畫。例如:“晚持此卷索塗抹”,“為拈禿筆掃鳳枝”,表現其創作時的隨意傾瀉。

  為什麽倪瓚繪畫不求形似呢?關鍵在於繪畫的目的。

  第二,聊以自娛。

  倪瓚說,繪畫的目的就是表達胸中的逸氣,聊以自娛。所謂“聊以自娛”,就是說,我繪畫是給我自己看的,不是給別人看的。我不想用畫去獲得皇帝的青睞而升官,我也不想用自己的作品獲得觀眾的喝彩而賣錢。我的畫,就給我自己看,它表達了胸中的逸氣,心裏痛快,我就說它好。不能表達胸中的逸氣,心裏不痛快,我就說它不好。別人管得著嗎?

  三,西方現代派藝術作品反對求真寫實。

  西方現代派藝術的產生曆經了一個過程。就在西方藝術追求求真寫實的階段,一些理論家也認識到要表現思想感情。比如15世紀在文藝複興盛期時期的達•芬奇說:“一個卓越的畫家,畫人物像時必須畫出兩項關鍵事實:第一就是人,第二就是人的靈魂意象。第一種事實很容易,第二種事實就困難了。什麽原因呢?因為要想畫出靈魂意象,就必須用表情和四肢的動作來表現。”但是,應當說,達芬奇雖然說要表現思想感情,但居於首位的還是要追求藝術的形貌色彩。

  一直到19世紀的印象派,藝術的發展才出現了根本的變化。為什麽在這個時代放棄了對求真寫實的藝術追求呢?第一,繪畫經過兩千年的努力,已經很真實了。這時,人們忽然覺悟到,藝術的魅力難道就是描繪一個很真實的物象嗎?不是這樣啊!第二,這時,照相機發明了。它能比任何畫家更逼真地表現一個事物,所以,照相機出現後,不少畫家哀歎:“繪畫死了!”這時,繪畫並沒有死,人們在尋求繪畫的新出路,於是,認識到藝術的真正魅力是表達情感。

  藝術徹底地背棄了求真寫實,用抽象的線條、色塊去表現思想感情,那就是西方現代派藝術。

  讀者一定會問,中國文人畫放棄求真寫實,是在元代,也就是14世紀。西方繪畫放棄求真寫實,是在20世紀。中間相差數百年,這是為什麽呢?其中的原因,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清楚的,留待以後再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