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太平洋

愛情,友情,親情,事業,健康,金錢,讀書
正文

中國式的人脈和財富

(2005-03-13 12:40:46) 下一個
“圈子”是什麽?它是中國人生活的文化,它代表了你的社會地位,它令你的人脈不斷延伸,它可以為你帶來滾滾財富。作為商人,“圈子”對他們來說尤為重要。但是“圈子”有時會像一個城堡,對外人他不一定開放。外界渴望知道“圈子”裏麵的生活,也有更多人希望進入不同的“圈子”。 那麽究竟誰是“圈子”的主人?“圈子”怎樣運轉?哪裏是“圈子”的活動基地?“圈子”又給“圈裏人”帶來多少財富?本期英才調查中將深入探究,一一披露。 開篇 “在中國人的社會關係中,常常會用不同的標準來對待和自己關係不同的人。” 中國式的人情交易 張玉川拿出4本厚厚的相冊,裏麵珍藏了各界名流參加其創辦的歐文沙龍的所有照片,無疑,這不僅僅是一部照片集,更是一張龐大的關係網。 而維係這張網的便是本期策劃所關注的兩個字“人情”。 本期英才調查共調查了70位企業家,在回答“您最看重哪種性質的組織或者聚會?”的問題時有62%的企業家選擇了“看重與經濟利益有關的聚會”。這似乎說明,現在的“人情”交往更看重的是交往後麵的“利益”二字。 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人情法則”已經演繹成社會的法則。台灣大學著名心理學家黃光國認為:“‘人情法則’不僅是一種用來規範社會交易的準則,也是個體在穩定及結構性的社會環境中可以用來爭取可用性資源的一種社會機製。” 心理學研究揭示:社會交易或分配社會資源有三種法則,分別是“公平法則”、“均等法則”、“需求法則”。 “公平法則”認為每個人都應當依其貢獻比例大小,獲得相當的報酬。 “均等法則”不管每個人客觀貢獻的大小,要求大家一律平等分攤利潤及損失。 “需求法則”認為利潤、成果或其他利益的分配應該滿足接受者的合理需求,而不管他們個別的貢獻大小。 以上三種法則除“公平法則”外,“均等法則”、“需求法則”都可能發生有利於交易某一方的情形。 因此,交易雙方的感情紐帶緊密還是鬆懈,便會影響到以何種法則來進行交易,進而最終導致交易成本的多寡。顯然,參雜了“情感關係”的交易行為會比單純“工具關係”的交易行為付出小得多的交易成本。 那麽,如今何種交際方式最能夠被中國人普遍接受呢? 從數據調查中可以看出:同學聚會是最為普遍的聚會形式。這或許是因為同窗之情比其他形式的感情更深厚,也更真誠一些吧,而企業家報名上MBA、EMBA有很多也正為交情而來。《英才》在采訪中,甚至有企業家稱:“花20萬能認識這麽一個圈子很值得。” 然而,調查中顯示,中國企業家很少參加國際通行的商務俱樂部的活動,這可能與國內企業家不喜歡商務俱樂部的固定規則有關,在對“關係線人”的采訪中,盧霆說“中國企業家的隨意性比較強,製度往往不起作用。”而對此,商務俱樂部的老板是否也應該換換思維,有點“中國特色”呢?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在中國這種關係取向的社會裏,個人擁有的社會關係也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權力。人家要不要“做人情”給你,除了考慮自己的代價和你的回報之外,你擁有的關係網有多大,對自己有多大的影響力也是人家要考慮的問題,人情、關係之重要可謂越來越明顯。 說了如此之多,“情”字被刀血淋淋地解剖開,你或許會恍然大悟,原來“情”字在表麵溫和的麵紗下會隱藏如此之多的玄機。但或許正因為你認識到了“人情”為何物,你才需要結交更多的人,融入屬於自己的圈子。 交際圈裏的核心人物,總有些不定因素,因為他們有數不清的應酬。 張玉川是歐文沙龍的創辦者,他的時間被安排得非常緊湊,采訪之後,他還要立刻到製衣店試穿為重要活動定做的禮服。 華誼兄弟的董事長王中軍是影視界的大腕,每年末更是有逃也逃不掉的各式頒獎典禮,這讓他忙得力不能支。 中國企業家論壇主席田源的采訪更是被安排到晚上8點半進行,因為隻有這個時候才有時間坐下來和記者聊聊。 作為交際圈裏的核心人物,他們總是衣著光鮮地穿梭於各種場合,觥籌交錯中和各種各樣的人交換名片,他們有各式各樣的朋友,每一個電話可能都蘊含了商機。然而他們也有心力不濟的時候,甚至會為各種交際心煩意亂,但這就是他們的工作,生活。 忙總要忙出一些成果,很多人因圈子中的核心人物而結識,也隨之帶來滾滾財富。如果概括起來,“忙人”隻是狀態,“經濟”才是結果。 “都說我是社會活動家” 當朋友把張玉川推薦給自己的朋友時,總要加上一個稱謂:“京城著名社會活動家”,這就更加深了人們對他固有的印象。 雖然張玉川否認了“社會活動家”的評價,但他也想刻意去改變什麽。“畢竟一個人對你的判斷,總是基於對你的最初印象。” 至於歐文沙龍的起源,張說當年在對歐洲社會的考察訪問中,上層社會的交際方式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國後,張玉川利用《現代企業導刊》為平台,舉辦了一係列由編委和理事參加的晚宴。 “我們雜誌的編委基本都是司長,而理事也都是國內各大企業的老總。由此就想到組織一次歐洲沙龍風格的聚會。” 為了更好的溝通,第一次舉辦活動,張玉川就大膽的取消了中國傳統的圓桌晚宴形式,采用了在當時還不流行的冷餐酒會形式。而新型的聚會方式,為參與者帶來了很高的熱情。 “當時反應很好,因為參與者交流充分。傳統的圓桌會把你的交際範圍限製起來,而冷餐酒會沒有固定席位,你可以和很多人交流,它會帶來更大的交際空間,也會給參加者平等的感覺。” 第一期的主題是由外經貿部條法司司長張月姣主講的《中美知識產權談判內幕》,談到選題張玉川說:“我有理由讓這些英才吃點‘小灶’。” 隨著歐文沙龍的影響力日趨擴大,渴望參與者也越來越多,但是張玉川最終並沒有擴大規模,而是把與會者數量固定在70-80人。他說這個數量便於服務,同時也會讓會場氣氛很熱烈。 限製數量的同時,張玉川還嚴格限製參會者的身份,政府官員級別為司級到副部級,參加的企業家則企業淨資產要達到3億以上,而對於服務性質的行業,則規定必須在行業內擁有較高的知名度。同時張玉川還邀請了一些文化、演藝界人士參加,但數量控製比較嚴格,每期最多為8人,演員則要求國家一級演員,著名作家畢淑敏、餘華,詩人汪國真也都曾參與歐文沙龍的活動。 對於收費問題,張玉川稱對參會者並不收取費用,這樣做目的就是為了保持與會者的平等。而沙龍的活動經費則由企業讚助,每期有一個讚助單位,提供3萬元。而張也會為讚助者吃點“小灶”,比如根據讚助者的需要安排一些與參會者單獨見麵的機會。 雖然張玉川說歐文沙龍不是公益性的非營利組織,但是有時候也給張玉川帶來意想不到的收入。“有的人談成了生意後,還主動找上門來,給我們以豐厚的報酬。” 同時,張玉川並不否認沙龍也給自己帶來了商機,張目前的投資顧問公司,就是通過沙龍結識了上上下下許多朋友,但是具體的獲利金額,張卻不願意透露。 “跟朋友做生意沒顧忌” 華誼兄弟傳媒集團董事長王中軍是一個敞亮的人,對於娛樂界和商界更喜歡哪個圈子,他直言不諱地告訴記者,他更多的時間是呆在商圈。 王中軍參加過各種商業聚會,還參加了由IT界人士發起的“數字中國”。乍看起來這和他的生意有些不搭調,但王中軍確實從圈子裏認識了朋友,做成了生意。 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王中軍的第二輪私募。華誼兄弟最初選定的戰略合作夥伴是SONY,簽訂的合同是惟一性談判,雙方鎖定了談判期。但是由於SONY當時正在大裁員,沒有資金用於收購,所以與華誼兄弟的談判最終流產。 而後,王中軍便和TOM的王 開始了實質性的接觸。“其實,我和王 認識很早,最初就是在一次論壇上認識的。我知道他們希望向娛樂方向發展,但是當時我們正和SONY在談判期內,便不能進行實質性談判,見麵時就留了一個話頭。” 與SONY談判結束後,王中軍便與王 進入了實質性的談判,而在談判中,王中軍選擇了自己的好朋友信中利投資集團公司董事長汪潮湧作為投資顧問。 對此,王中軍認為:“朋友之間做生意反倒沒有什麽顧忌,大家互相都很了解,投資人也知道華誼兄弟的價值所在,我個人也很直率,所以談判進行得也很簡單。” 王中軍把自己定位於一位投資人,所以他更多參加的是企業家的活動。“如果你要刻意強調這些資源都是怎麽認識的,我想大概都是在各種活動中。我認識汪潮湧,是因為他太太李亦菲。後來我和汪潮湧的熟識是因為我們去了一趟歐洲,聊得比較多。我和王 是在企業家交流中相識,而這次由於公司的合作,我們就談得更深了。” 除了參加別人的聚會,王中軍還擁有自己的馬場。雖然他很坦率地告訴記者:投入數千萬修建馬場主要是為了給自己休閑的,並非為了交際,但是他也承認由於愛馬,讓他又認識了更多的朋友。 自稱“享樂主義”者的王中軍,每一次開著車,飛馳在通向馬場的林蔭大道上的時候,都會有一種內心的滿足,同時他說也希望把這種舒適的感覺帶給他所有的朋友。 “一大單生意沒讓我挨罵” 采訪中,中國企業家論壇的主席田源不斷地接到各種電話,很多都是來自不久就要參加亞布力論壇的朋友。同時,朋友也給田源帶來了各種商機,田源告訴記者其中一個電話就是朋友拜托的洽談鐵礦開發的事情。 當初參加達沃斯論壇後,田源受到啟發,回國便創辦了中國企業家論壇,他希望能夠模仿達沃斯這樣一個,一個滑雪勝地,來舉辦中國自己的高層論壇。 而這個地點正好選擇了田源創辦的中期公司投資的亞布力進行,可謂一舉兩得。既有空間邀請各界企業領袖參加,又讓公司的資產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田源告訴記者,為了把論壇辦好,他自己要花費很多的時間,每年至少有一個月的時間投入到論壇的準備工作中,但即使這樣,還會有紕漏。 “由於後來規模越來越大,服務就有沒到位的地方。曾經有一位好朋友,交了會費而沒有分到房子,但是他當時也沒有告訴我,而是自己找了朋友,借宿了一段時間。當後來我們見麵的時候,他提到這件事,我心裏當時想:肯定要挨罵了,可是他沒有罵我,而是很高興地告訴我他在亞布力談成了一大單生意。雖然這單生意沒讓我挨罵,但我後來還是組織了一個專門的公司來運作論壇,希望能避免這種失誤。” 後來,田源和一部分企業家發起成立了一家公司來經營中國企業家論壇,每人出資10餘萬,但是約定永不分紅,隻是靠這筆啟動資金來讓論壇運轉的更好。 如何成為被關注的人 中國的企業家大都不願意成為公眾人物,俗語中更有“悶聲發大財”的教訓,但是從現代公共關係學角度來分析,企業作為一個組織,其領導者——企業家自身的形象便代表了企業的形象,所以企業家從企業角度也必須經營好自己的公眾形象。 那麽經營好自己的公眾形象會有哪些好處呢?從公共關係角度,至少有兩個好處:第一,企業家的良好形象首先是一種無形資產,具有品牌價值;第二,企業家良好的形象可以幫助企業提升發生危機時的免疫力。當你贏得了周遭的信任與尊重,即使企業經營發生一定的危機,人們也會相信你有能力渡過危機,從而給予一定的援助。 其實很多企業家心中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人們尊重的人,不斷擴大自己的交際圈。那麽便應該從以下幾點對自身進行規劃: 首先,你要從內心對個人形象有充分的重視,必須有這個意識。打消掉隻要搞定客戶,搞好與官員的關係,就能賺大錢的錯誤思想。 其次,你需要記住樹立個人形象的“六字訣”——情報、策略、創意。 情報是指你要對周圍的環境有所了解,你必須知道你的受眾需要什麽,進而根據受眾的需要去找到自身的定位。 策略就是要根據情報製定不同的方式進行形象定位,以取得受眾的認同。你必須根據情報,把握有限的精力和資源,傳遞最有利於自己的信息。 創意是指在明確策略的前提下,想到最能吸引目標的方式方法,比如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著裝體現自己的個性等等。 明確了以上三點,在維護自己形象必須注意要對已經采用策略從一而終,不能招三幕四。很多人都喜歡用從事慈善事業來提升自己的形象,但是如果你今天獻血,明天關心老人,後天扶貧,然後又去幫助殘疾人,很可能並不能給公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人們想到濮存昕,便會想到他為艾滋病作過公益宣傳,這是因為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其中。 朋友層次決定商機大小 "有一個中國電影人大聯歡的活動,想去的會員請回複。”盧霆指法熟練的按著手機鍵,不到兩分鍾,他的短信就發送至所有會員的手中,短信的另一頭,都是數得上的企業精英。 “通訊技術的發達,大大節省了我組織活動的時間。”盧霆得意的揮舞著手機。 其實對盧霆而言,最更重要的財富是他人脈的積累。 “現在,組織圈子很難” 四年前的一個夏夜,暴雨傾盆。京城俱樂部50層的會議室裏,盧霆焦灼的等待著參會者的到來。 此前三個月,盧霆在方興東組織的I—club論壇上第一次認識了張朝陽等網絡精英,第一次發現開放式交流的吸引人之處,也第一次發現在網絡大潮中,IT人對知識的渴求,也第一次發現了一種能與各路精英建立關係的方式,那就是辦論壇。 籌備之初,請人很難。而請的人終於都答應來了,偏偏天公不作美,北京突遇暴雨。但也正是在這場暴雨中,盧霆見證了企業家們對交流的熱情。 能容納100多人的會議室擠了200多人,軟銀、IDG的投資人等都紛紛前來;主講人之一的億唐CEO唐海鬆,從上海坐飛機到天津,再轉戰北京。當他夾著公文包,進入會場時,已經是晚上九點多鍾。 “這足見當時企業家交流平台的缺乏”,盧霆至今都頗有感慨,“主要是那個時機很好,如果是現在才進入,就很難了。” “私人聚會的精髓” 盧霆是一個善於發現需求的人。e-salon新經濟論壇每月一次,舉辦了一年半的時間,在業內有了一定影響,盧霆卻不想辦了。因為他發現企業家們的需求變了。 “他們參加活動的目的分成兩類,要麽能給他帶來實際的商機,要麽就是純娛樂、休閑,也許會有一些潛在的商機。” 在論壇中,企業家們聚在一起,玩“殺人遊戲”、滑雪,居然個個興趣昂然。甚至有人七點多爬起來,滑完最後一次雪,然後再趕早晨九點多的火車, “原來,工作並不是企業家的惟一。”盧霆又有想法了。 回到北京,在朋友們的“吆喝”下,盧霆成立了“周長委員會”。顧名思義,每周舉行一次活動。 高爾夫、首映式、慈善晚會、各種時尚頒獎,周長委員會組織的活動豐富多彩,會員可以根據自身愛好自由選擇。和熟悉的朋友,以輕鬆的方法休閑,會員們玩得樂不思蜀。 除了周長委員會,還有一個出名的“綠領俱樂部”,同是企業家娛樂型組織,但側重戶外運動。綠領發起人左仕光對“綠領”的定義是:“有一些事業,但不要放棄了生活;有一些金錢,但不要被金錢統治;追求品位生活,但少些附庸風雅和裝腔作勢……” “享受生活”正在成為這些私人聚會組織的精髓。 “資源都是會員提供的” “在中國,你必須做成朋友才有商機,你認識朋友的層次決定你商機的大小。”盧霆又補充一句,“當然這是我個人的體會。” 盧霆的公關顧問公司,正隨著他人脈的積聚,業務不斷擴展,從最開始的網絡公司,延伸到手機廠商、電視公司等,“這些資源也都是這些會員提供的。以前往往總限製在IT圈,後來隻要是對IT感興趣、會對之產生影響的,都被納入圈子之中來。” 人脈被很多人視為商業世界裏的一大權力。盧霆組織的“周長委員會”也正被其他很多活動看中,紛紛要求與之合作。 “現在我已經不會自己去組織大型的活動,而是與別人合作,因為我們的會員正是他們想邀請的對象。” 誰能成為財富線人 家庭問題、兒女教育難題、與下屬的關係問題等,使身為精英的企業家們麵臨事業、生活雙重挑戰。他們每天所麵臨的壓力是正常員工的幾倍,甚至幾十倍。他們很需要支持、理解、放鬆,需要更高層次的交流和溝通,需要通過有效的方式緩解和釋放壓力。 而那些組織企業家活動的線人們,一般具有高人際相容性、高情緒穩定性和較強責任意識的特質。 人際相容性高。他們往往表現出友好、協作、樂群、信任、寬容、適應能力強的特質。通常親和力強;對人對事不斤斤計較;能寬容別人的過失。 情緒穩定性高。表現在穩健、自信、不易焦慮、不偏激傲慢。當事情做壞時不輕言放棄;在工作中很少感到沮喪壓抑;即使麵對巨大的工作壓力,也能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 責任意識強。他們做事盡責、有始有終、追求完善、成就動機強。這類人一般比較善於調整自己的節奏以便按時完成任務;不輕易承諾,一旦承諾則說到做到;與人協作時,不敷衍塞責。 關係部落 20萬進入圈子很值 代表部落:中國人民大學EMBA、歐美同學商會 (文·唐凱林 戴璐) 每次從青島來北京上課,青島頤中投資發展公司副總經理裴建軍都會有意識地將行程提前一天,裴建軍說這樣能給自己一個寬鬆的時間與同學交流。 當初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的EMBA圈子,裴建軍想得並不多,隻是時間上的寬裕使得裴建軍動了讀書的念頭。 年過不惑而遭遇同學,裴建軍愛上了這個“高級圈子”。裴建軍把EMBA圈子裏的人大致分為三類,“40歲以上的人,心態比較平淡,主要是想在學習的同時把自己的經驗奉獻給大家;40歲以下的人,則是希望能增強自己在仕途、創業及擇業上的能力和機會,而民營企業老板更多的是看重人際關係這個圈子”。 裴建軍認為EMBA圈子的作用有兩個,一是對未來的事業發展有幫助,二是對現狀有所改變。如果把裴建軍的“圈子人員動機分類理論”和“圈子作用理論”套用在自己身上,裴建軍用幾十萬代價換來的這個圈子似乎有些不值。 “我一直在國有企業工作,但我沒有仕途上的什麽抱負,讀書隻是能夠延長我的工作時間”。另外,裴建軍正屬於“40歲以上”的類型,屬於圈子裏的“奉獻者”。 但是正是因為裴建軍此類人的存在,更能體現出EMBA圈子的含金量。“我們班裏有一民營老板說花20萬能認識這麽一個圈子很值得,平時要認識這麽一個圈子,20萬肯定拿不下來,請客,送禮,跑關係樣樣麻煩”。 此話聽起來雖有些勢利,但從同學的口中說出來,倒沒有想象中刺耳,用裴建軍的話說,“隻有同學間能達到這種狀態”。“如果有同學叫我幫忙,沒有任何條件,完全是盡義務”。 在采訪中我們得知,裴建軍在人大EMBA盡管還不到一年的時間,但已經幫兩個同學運作一些事情。“班上有一個做化妝品的同學一直想去山東發展業務,但一直苦於沒有熟悉的人引路,我在青島接觸的麵很廣,於是我就把青島幾乎各大商業的總經理都給他做了引見,他在青島已經開三家店了”。 在2004年12月17日歐美同學商會舉辦的海歸聯誼會上,UT斯達康的吳鷹就曾感慨,“這次活動讓他與多年未見的老朋友重逢”。但有誰能夠保證,這些“多年未見的老朋友”在“重逢”之後會不會攜手合作? 對此,國內最早涉足民間商會的王輝耀認為,商會在近3年裏已成為了商業精英們最踴躍參加的一類組織。精明的商人們參加商會,最看中的是商會給他們提供了的交際平台。在這裏,企業家們可以找到自己中意的合作夥伴,巧妙地得到未公開的商業信息,當然更可以促成日後的商業合作。 在采訪中我們得知,留日回國創辦了公關公司的魏雪和TCL老板李東生就是在商會活動中加深了相互了解,並最終促成了一單大生意,魏雪憑借留學時期對日本的親身體驗,成功地幫助李東生開拓了日本市場。 據王輝耀介紹,一些剛剛學成回國的千裏馬在這裏得到商業名家的賞識,從而找到了自己事業的落腳點;一些懷揣“藏寶圖”的創業者們在這裏得到了資本大鄂的青睞,從而為尚在繈褓中的企業獲得了寶貴的資金;一些在生意場上遇挫的企業家,也在這裏得以和樂於傳道解惑的前輩交流,從而開啟心智,重新上路。 在商會會長們看來,商界的大腕們鍾情商會,還在於這裏提供了政府公關的重要機會。在商會的論壇、聯誼活動中,企業家可以與政界高層結識,了解政策走向,反映受到的委屈,為企業爭取政策優惠、降低日後投資門檻。 屬於我們的階層 如今已經不流行“階級”這一概念,取而代之的是“階層”。而在不同的階層中就會出現不同的“圈子”。 有人曾把富人與窮人的交際圈子做過比較,發現窮人喜歡走親戚,於是窮人的圈子裏大多是窮人,日子長了便形成了窮人的心態,窮人的思維;富人更喜歡把陌生人變成熟人,具有開拓性,而且在交往中討論更多的是如何賺錢,如何享受生活。 在每個人的身上都會貼有不同的“標簽”,並且在很大程度上,這種標簽的背後就是一個“圈子”。比如,擁有中國的身份證,就表示是“中國公民”,擁有國外綠卡就意味著進入了“華僑”圈子。而在如今的“身份社會”中,影響人們相識的重要因素就是這些人是否具有相同的歸屬感。 歸屬感到底是什麽?為什麽一種“圈子”所帶來的歸屬感以及生活品味的彼此認同比商業價值更具誘惑力?例如,歸屬感會增強人們主動結識的勇氣,讓對方更容易地說“我們”。 在不同的“圈子”部落中,EMBA同學圈子表示有著相似的學識,有著一段已經很成功的工作經曆,EMBA圈子的另一種歸屬感則是圈中人將來會更成功,這一圈子是社會精英的搖籃;而商會的歸屬感則來源於與政治、文化、藝術等行業的區別,圈子中的成員所從事的是同類別的工作。 圈子歸屬感的第一個關鍵是圈子所帶來的“滿足感”,或者說是“成就感”,是一種對生存狀態的如實評價,它的衍生物叫做“品位”。譬如,進入寶馬車俱樂部至少意味著擁有一輛這樣的座騎,而加入品紅酒沙龍也至少表示你已經衣食無憂,是上流社會中的成功人士。 圈子歸屬感的第二個關鍵是對一件事物的認同,都覺得“好玩”,例如戶外極限運動聯盟,登山俱樂部,這種圈子中的歸屬感一般來源於對某種生活價值的堅定維護。 最後,圈子中會有利益,雖然圈子所帶來的歸屬感以及生活品味的彼此認同比商業價值更具誘惑力,但圈子交際中並不排斥商業利益,很多人進入一個圈子也正是“為利而來”,對於這樣的情形,與其說它“浮躁”,還不如說它“務實”。 商會 名稱:美國中國商會 成立時間:1996年 主要活動:多次舉辦中美商界高層次商務活動,如聯歡會,座談會等。 名稱:中國企業家聯合會 成立時間:1976年 主要活動:維護企業、企業家(雇主)的合法權益 名稱:中國國際商會 成立時間:1988年 主要活動:推動中外經濟技術合作,為會員提供展覽、法律、信息、培訓服務等。 “我做的是1%高端” 代表基地:上海外灘三號 這天,鍾荔娜突然接到電話,當晚有一群中國銀行家要來此聚會,她作為Jean-Georges法式餐廳的首席侍酒師必須在席間招待貴客。 盡管從未試過,但慣於用英語服務的新加坡人鍾荔娜還是迅速地在兩小時內,背熟了100多個跟葡萄酒有關的華語名稱——“non-vintage,無年分、oak,橡木、winery houses,酒莊……”以準備為晚上在此聚會的銀行家們介紹各種葡萄酒。 這間法式餐廳坐落在用金、銀、大理石等材質包裹而成的上海外灘三號裏,而用電話通知鍾荔娜的,正是外灘三號的聯席主席、華人資深律師李景漢。 出生於美國華盛頓一個中國移民家庭的李景漢,其父母是清朝大臣的後裔,1991年,他作為美國文森·艾爾斯律師事務駐中國首席代表來到中國。 在記者麵前李景漢嚴謹認真,他的中文雖然流利卻帶口音,其間夾雜著若幹英文單詞,仿佛在不經意間暴露了主人從小在國外長大的海外背景。在外灘三號一舉成名之後,作為創辦者,他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還因此被某雜誌頒了一個“年度敢為天下先獎”。 自2004年5月開始啟用後,耗資3500萬美元改造而成的外灘三號便成了據說是上海最豪華的聚會場所,精致的Giorgio Armani服飾間、掛著昂貴畫幅的滬申畫廊、地道的法國餐廳,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道”,難怪連它的締造者李景漢自己也選擇了“奢華”這樣的詞來形容它。 李景漢為何要設計如此奢華的一個地方?李景漢解釋:“這不是給大多數人聚會的地方,你看在北京在上海,已經有99%的場所是比較大眾化的,但我做的是1%的高端,很認真地去做,讓他們來experience(體驗)這裏。” 不過在李景漢看來,自己理解的“體驗”,並不限於那1%的高端人士,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外灘三號,去體會它的建築和藝術,而不一定得花費很多的錢才可以,“你可以去頂層New Heads,喝一杯咖啡或飲料坐一天,跟朋友聚會聊天,花幾塊錢你也能享受,那裏還能看到整個外灘浦東呢!” 從外灘三號的設計風格可以看出,李景漢是一個喜歡高檔優雅生活品質的人,除了沉迷於藝術之外,他還有喜歡玩哈雷摩托、騎純種英國馬的個人愛好。而早在外灘三號之前,他所造就的一個同樣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場所,是他在1997年建成的北京四合苑畫廊,那又是另一種風格的去處。 這家經營當代藝術的商業畫廊,就在故宮的護城河邊上的四合院內,裏邊還開設了一家西餐廳,與畫廊合為一體。李景漢介紹,在這裏經常聚會的首先是藝術家,每到周末,都會舉行一個展覽開幕酒會,總能吸引眾多的藝術界和商界人士參加。 他這樣解釋自己建立四合苑畫廊的初衷,“在中國,藝術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是有距離的。因為距離,很多中國人沒能欣賞當代藝術帶來的感動;因為距離,中國最好的當代藝術家、最棒的藝術作品,都在國外。” 李景漢說自己想在中國拉近藝術和人的距離,所以他在四合院裏又做了這樣一個餐廳,“跟朋友一起吃飯喝茶聊天,一邊看看畫,不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嗎?” 李景漢喜歡把做事情、做人比喻為做藝術品。在他看來,北京四合苑畫廊是他的一幅小油畫,上海外灘三號是幅巨作,不知道他準備新支起的畫架上,要繪製的下一幅作品又會是什麽? 聚會場所:另類名片 聚會是人際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而聚會場所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人們可以在其間交流情感、溝通信息、增長見識等。 比如,一些封閉式的私人俱樂部或是豪華的消費場所,會成為上流社會人士熱衷交往的地點,比如上海的新天地、外灘三號等,參加在這種場所舉行的聚會也就成了很多企業界人士的一種社交渠道,而且還具有上流社會身份的某種標誌,一般來說,多為工商界的傑出人士。 曾有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參加聚會的工商人士中,其中約有36%的人主要是工作或商務需求。 所以外灘三號這樣的場所,比較容易成為這類人群的聚會地點,也就是溝通的平台。外灘三號對他們來說,可以在那裏休閑享樂、交流分享,包括做生意,形成“聚會文化”。所以這樣的聚會能把企業家、商界人士帶入新的生意圈,找到新的賺錢模式或者新的投資項目。甚至我認為一些比較著名的聚會場所,可以被看作是參加者在他活動的圈子之間進行交流的某種另類名片。 另外,組織和經營這樣的聚會場所,本身可能就是一種生意,這對場地提供者來說,也是一件名利雙收的事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