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9)
2019 (30)
2023 (48)
2025 (4)
Ignorance is bliss – 難得糊塗
-- 大宗師
曾風靡一時的好萊塢大片“Matrix”三部曲中的首部裏,演到被Morpheus從Matrix裏解放出來的Cypher厭倦了殘酷、枯燥、危險的現實的生活,同Agent談判,打算出賣Morpheus,作為回報,要求Agent把他放回虛擬的Matrix裏麵去時,講了一句著名的話:“Ignorance is bliss”,這句話和中文中意思較接近的是鄭板橋的名言“難得糊塗”。中西方文化,說相近其實差的挺遠,說差別巨大又其實相差不多,兩種文化中,文化的諸元素大家都有,各文化元素大家本質上很相近,但“閾值”不同,表現方式更是不同。據說“Matrix”的劇作家兼導演是李連傑的big fan,當年“Matrix”的劇本是給李連傑寫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麽“Matrix”裏麵有如此多東方哲學的內容。由於種種原因,李連傑未能出演,這不僅成就了Keanu Reeves,更成就了“Matrix”。李連傑或許功夫不錯,但演技實在不敢恭維,當年“少林寺”裏的靈氣、英氣早已不再了,一臉的沒表情,如果讓他出演,“Matrix”肯定演砸了。好了,話說遠了,回到正題:Ignorance is bliss,難得糊塗。
看看周圍的人,別看平時表麵上熙熙攘攘的,仔細一聽,沒幾個人真正痛快的,不是埋怨這個,就是埋怨那個,不是這個不滿意,就是那個不滿意,總之就沒多少順心的時候。為什麽呢,大家都太在意了,看的太清楚了,想的太多了,要求太高了。譬如說交朋友,開始大家好成一團,你的是我的,我的是你的,長了就開始挑毛病了。這個說那個小器,那個說這個俗氣;這個說那個不會講話,那個說這個太羅嗦;這個說那個多拿了,那個說這個少給了,總之問題一大堆。古人有句話:“水致清則無魚,人致察則無友”,還是要看主要方麵,不要緊盯著次要方麵,得有點度量,Ignorance is bliss,難得糊塗才好做朋友。
佛教把我們這個世界稱作“婆娑世界”,就是有缺憾的世界,世間的事十有八九都不如意,也就是說不滿意、不完美是正常狀態,滿意、完美倒是希奇得很。但世人心裏是不知足的,是希望完美的,總以為地球是圍著他(她)在轉,可惜地球不是圍著他(她)在轉,老子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於是乎覺得到處不滿意、不完美,和心裏想的就是不一樣,就是達不到心目中的標準,這心如何能安?天天心不安,時時刻刻心不寧,這活著實在是太痛苦了,分分秒秒如同生活在地獄裏。還是應該現實一點,承認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不完美的,學習隨著地球轉,學習適應環境,把標準降低一些,西方人也講要“lower your expectation”嗎,隨和一些,粗曠一些,有點度量,Ignorance is bliss,難得糊塗才能生活得安心。
我在“生活中的概率統計”一文中提到,概率統計用的最多的、最實際的還是日常的決策,這一段還是用些概率統計的術語和原理來做些分析,我大概可以算是人文定量分析方法或人文統計學的創始人了吧!在任何一個社會,其成員的社會、經濟地位統計上是呈正態分布N(μ,σ )的,參數μ,σ是由社會形態、製度、環境決定的,一般是相當穩定的,隻有當社會形態、製度、環境發生改變,幾乎每個個體都改變了自己的思想、習慣、生活方式時,整體的統計漲落才會發生顯著變化。所以,在一個形態、製度、環境穩定的社會裏,其成員的社會、經濟地位統計上在任何時候都呈穩定的正態分布。社會的成員是不同的,從概率統計的觀點講,每個個體做每件事的概率和做成這件事的概率是不同的,這是造成社會整體統計漲落的根本原因。大多數人的總體智力、體力水平相差不大,但性格、意誌品質、為人處世、對自己情緒的把握能力、對別人的影響力卻大不相同,除了極少數情況,一個人的性格、意誌品質、為人處世、對自己情緒的把握能力、對別人的影響力比一個人的智力、體力在決定一個人的發展方麵起到更大的作用。有人講:性格或態度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可能有些武斷,我講:人品,即一個人的性格、意誌品質、為人處世、對自己情緒的把握能力、對別人的影響力,對一個人的命運有很大的決定性意義,人品的不同從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個體做每件事的概率的差異和做成這件事的概率的差異。除了人品這個內因,人生的際遇是另一個對一個人的命運有很大的決定性的外部因素。從概率統計的角度講,人生的際遇就是人一生中遇到對其做每件事的概率和做成這件事的概率產生影響的人或事。作為內因的人品,一大半來自天生、家庭,一小半來自後天曆練。作為外因的際遇,可遇而不可求,乃是天意。所以在可影響做每件事的概率和做成這件事的概率的人或事出現以前,大不必杞人憂天,應集中精力於自己能做的事,堅定不移的作當下自己有把握的事,修養自己的人品,其他妄想、紛擾一概忽略不計,不放在心上。當然,也有人能夠against all the odds,成就超水平的,不可思議的功勳,這種人我們稱之為“大英雄”,隻有極少數人能做到,是小概率事件,如同中“649”一般,他們對於一般人來講如同神話傳說,可望而不可及。
當然有人會說前麵講的東西過於教條,那麽我就講一些自然生動的生活態度。印度佛教自晉以後傳入我國,經曆代文化人努力,到唐初六祖慧能時終於將印度佛教與中國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生動活潑的中國的禪學。世人修禪,向往思想、精神的解脫,想得到“心安”,每個人的過程因人心的不同,各有不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所謂“境界”還是有共性的。惟信講:“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前見山隻是山,見水隻是水。”他講他未修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經驗主義。後來修禪時,有了理論,就成了教條主義,“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直到後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感性與理性打成一片,從更高的層次上認識世界和人生,終於“見山隻是山,見水隻是水”。所謂“難得糊塗”也有三個過程,一是“不糊塗”,二是“糊塗”,三是“難得糊塗”,也是經驗主義到教條主義,最後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感性與理性打成一片,該糊塗的時候就糊塗,不該糊塗的時候就不糊塗,收放自如,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過程。所謂自然生動的生活態度是用心來享受把握已有的生活、已有的一切,抓住了現在就抓住了未來,體會“一花一世界,一刹那一永恒”的真諦和奧妙,了解“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總是真如”的境界,萬事隨緣而盡心盡力,這便是上乘的Ignorance is bliss,真正意義下的難得糊塗。
話雖如此,但當機變之時,做每件事的概率和做成這件事的概率發生變化之際,Ignorance或糊塗就要不得了,這也是Ignorance is bliss,難得糊塗的辯證法。講了這麽多,估計真正效果也沒多少。古人講“四十而不惑”,隻有人到了一定年紀,閱曆和人的生化內環境達到一定程度,最終將感性與理性達到高度統一,知行合一時,有些東西才能真正被人接受並得以切實的實行,否則“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轉過頭去,人還是要依著他(她)的性子,按照他(她)的方式來做。所以老子講“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唉,還是Ignorance is bliss,難得糊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