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叫她Sylvia,台灣與她相熟的人叫她「小妹」,她那美麗出名的母親叫她「妹兒」,劉若英、李心潔還有阿莊這些子弟兵稱她為「張姐」。這就是張艾嘉,她的頭銜和她的小名一樣多,明星、演員、歌星、基金會負責人、經紀人、導演、製片人。
我自認和她還算淵遠流長。張艾嘉出道很早,恐怕很少人記得在六○年代甄妮剛剛因心心口香糖廣告出名,和張艾嘉兩人上電視台綜藝節目唱洋歌。一個長得像洋娃娃,一個上美國學校,英文咬字漂亮。兩個美少女身著流行的熱褲,蹬著一雙美腿,又蹦又跳,第二天,女校的小女們津津樂道了好久,和當年的少棒隊和新開始的消費文化成為青少年的美好回憶。
不久她就去香港發展,拍了一些什麼【馬路小天使】、【唐人街】的不倫不類動作喜劇片,張艾嘉是這個女時代華語電影不夠成熟的犧牲者。當時不是動作片,就是文藝大濫情片,她拍了不少。但她努力不懈,找好導演跟隨,與胡金銓遠赴韓國拍【空山靈雨】,跟李翰祥導演拍【紅樓夢】,她在找尋導演戲的天空。
這段時期我在美國,對影劇圈頗為陌生,隻知道她唱紅了一條民歌「童年」。忘了什麼原因,我與她通了一兩封信。我最好的朋友和她在再興小學是同學,這是我唯一說得上的關係。她的字體娟秀,不像許多藝人字寫得歪七扭八,或拙稚得令人覺得是個半文盲。先看寫信,就覺得此人非同一般明星,是個頗有內涵的人。
真的得見廬山真麵目,是我拿了碩士回台之後。透過弟弟的安排我見到她,她睜著一雙圓滾滾烏黑黑的大眼睛,雙頰上有酒窩,比電視電影上還美麗。但是美麗之外還有智慧,她的誌向也是不凡,她要製作一個電視劇集,稱為「十一個女人」,一些從未拍過劇情片的新銳導演都被她網羅進劇組,像是一群剛從美國回來的留學生,名字叫楊德昌、柯一正。這些人都成為後來台灣新電影的中堅份子。
「十一個女人」應該算是台灣新電影的開路先鋒,而她也在新電影中找到她適合的角色。【海灘的一天】、【最想念的季節】都比瓊瑤式通俗劇或功夫拳腳片適合她帶有都市文藝的氣質。她的成長證明她的企圖心,和她不尋常的社會定位。她努力參加飢餓三十,援助非洲的行動,做導演、做編劇。前幾年更因為勇敢而沈著地援救被綁架的兒子而令港台社會同聲鼓掌(也捏了一把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