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園地

均衡飲食和最佳營養可以延緩衰老,減少疾病,保證健康長壽. 歡迎到本博客坐客。希望我的博客能成為您健康長壽的啟蒙.
個人資料
正文

\'堅持素食有益健康\'實屬誤區(ZT)

(2007-12-03 19:29:27) 下一個

     素食主義者認為,食素具有益壽延年、降血脂、健體、減肥、美容、防癌等諸多好處。的確,植物性食物如穀類、豆類、蔬菜、瓜果隻要合理搭配,基本上可以提供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但一點葷腥都不吃則是弊大於利。這裏所說的“基本上”並不是“根本上”,植物性食物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普遍低於動物性蛋白,而且素食中的人體必需氨基酸、脂肪酸,某些脂溶性維生素,鈣、鐵等礦物質,某些微量元素,一般也低於動物性食物。長期素食可能導致人體這些營養素的缺乏,這對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幼年兒童和青少年以及老年人特別不利。例如賴氨酸的缺乏可使人體質減弱甚至發育不良。有些貧困山區的孩子,因為長期營養不良致使大腦發育不健全而出現智力障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食物中缺少必需脂肪酸,例如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它們屬於ω -3係列不飽和脂肪酸,富含在魚油魚腦中。當人體內缺少DHA時,我們的細胞膜就變得死板、僵硬。大腦行使正常信息交流功能,是以細胞之間構成廣泛突觸連接為基礎的,這恰恰需要細胞膜具有良好的柔順性、流動性。可以說DHA是構成突觸信息交流的不可或缺的建築材料,所以有人給他起了個頗為世俗的商品名“腦黃金”。而吃不到魚的少年兒童可能智商低下,由此可見長期素食後果是多麽嚴重。有人說“吃,決定命運”,這非常有道理。實際上,人類所有古代文明的發祥地都是位於能捕獲到魚的近水區域,可以說“吃魚的民族是聰明的民族”,人類就是從吃魚開始了進化上的飛躍。此外,魚肉蛋白較畜肉蛋白、乳蛋白、禽肉蛋白更易被我們人體消化吸收。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已將魚列為十種健康食品之一,我們沒必要花很多錢去買“腦黃金”,每星期吃三次魚、每次吃二兩就足夠了。考慮到有可能的水域汙染,有條件時以吃深海魚為最佳。其中又以體型較小的魚為首選,因大型魚例如金槍魚、鯊魚等位於海洋食物鏈的頂端,其體內可能積聚較多量的汞、鉛、鎘等有害重金屬和滴滴涕、多氯聯苯等極難降解的有機殺蟲劑,還是少吃為好。

    人類是從雜食動物進化來的,我們的祖先主要以穀物、蔬果充饑,同時也吃能捕獲到的走獸、魚蝦、飛禽和鳥卵。人體各器官係統的結構和功能均與這些食物相適應。例如,每個成人有32顆牙齒,其中8顆切牙(門齒)和20顆磨牙(臼齒)適於咬切、咀嚼穀物蔬果,而4顆尖牙(犬齒)則適於撕咬肉食。食草動物可將植物纖維消化,人類的消化係統則不具備這種功能。食肉動物可從肉食中獲取所有營養素,食草動物可從草食中獲取所有營養素,人類則和所有的雜食動物一樣,食物必須多樣化才能保證各種營養素的充分補充。

    從宗教信仰和飲食方麵追溯,最早的素食並不源於佛教。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及其弟子在沿門托缽時,常常是遇葷食葷,遇素食素,並無什麽禁忌。早期佛教教義也隻規定殺生的種種肉不可吃。佛教傳入我國後受儒家仁孝的影響,一些僧人又逐漸自覺地增加許多清規戒律,把選擇素食看成是一種苦行來修煉。後來,以菩薩慈悲思想為本的大乘佛教經典明文指出不得食一切眾生肉。至六朝時篤信佛教的梁武帝蕭衍於公元511年頒布《斷酒肉文》,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廣大信徒亦竭力效仿,於是在全社會形成了素食的風氣。所謂“吃素”,乃指不吃葷(五辛)腥(動物肉)之食物。五辛是包括五種帶有辛味的蔥、蒜、韭菜等有刺激性的蔬菜。可見佛教本意的食素是以慈悲為懷,力戒殺生,不可吃雞、鴨、魚、肉、蛋,而奶應不屬葷腥類食物,喝奶與殺生更是毫不相幹。其實堅定的素食主義者又有幾人是不喝奶而成長起來的?心地善良的素食主義者,為了自身的健康完全可以放心飲用牛奶。

人民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