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認識的人之中,由於非常高的個稅,除非個人年收入過30萬,家庭過40萬,基本都利用公共醫療係統。
國外的公共醫療係統雖然弊端多多,但尚算完整。本人作為在國外照顧住院父母的唯一子女陪護,個中體會不妨與大家分享。子女作為陪護,除了能在巧遇巡房醫生作翻譯員之外,作為熱誠有餘,專業知識不足的人士,還真不能保證不搞砸 Palliative care。以我在這個西人占多數的國度裏作子女陪護的經驗統計,陪夜的大多是華人。交談中,共同結論是,子女陪護屬於自我安慰,或是老人期望的盡孝秀。
但這種中式的照顧病人不是沒有社會、文化原因的。國人長期不信任製度、專業人士的社會角色、專業敬業精神。國人不會相信,不認識的醫護沒拿病人好處,會把最好的藥拿出來、最好的技術發揮出來。就好像國人不相信官員不舞弊,導演不潛規則一樣。懷疑社會角色的不誠信,並帶到西方來,國人其實是被不誠信了。
國外的專業人士如醫護、律師、導演,也有不誠信的,但大都兢兢業業。他們問自己,我是專業人士,經濟等各方麵都已經完全得到社會的讚賞,能做到100的,幹嗎做99? 這其實就是製度的不同。國人相信關係,太不相信製度了。
就算是與時俱進的,如剛出國的九 O 後國人,卻仍然喜歡用自己不專業的子女陪護熱情,來代替醫護的專業、敬業。這其實是國情。
提一些具體建議吧
- 如果不是彌留之際,你又是在國外唯一子女的話,陪夜就免了吧。來日方長
- 多打床邊電話,比陪夜後回家,或上班死追睡眠,掌握的情況要及時有效
- 如果老人英文基礎不行,多化時間每天更新中英文雙語的FAQ 和FAA卡吧。比如,從我要去洗手。。。到請移動我的喉管
- 如果自己英文還可以,乘探視機會,還是多化時間和醫護多交流吧。畢竟,她們也是人,並且主要是她們用她們的專業精神照顧你父母。而不是你這個熱情有餘,專業不足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