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醫療改革再掀波瀾。國務院一個報告,將醫療改革又推到了風口浪尖上。一時間,群情激憤,各類專家紛紛出場,各抒己見。慷慨激昂之際,醫生由天使變成了白狼;揮手談笑之間,醫德敗壞,收紅包淪為醫改失敗的罪魁禍首。不同利益群體的代言人在媒體雜誌盡情表演,極盡炫事之所能,以便在將要登場的 新一輪醫療改革中,分一杯羹。但在這一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事討論中,來自醫療第一線的聲音是蒼白無力的。沒有真正醫療一線人員參與的醫療改革,注定會再次失敗。
作為一個醫務工作者,不僅經曆了國內的醫療市場變革,而且也對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有些話,如哽在喉,不得不說,要一吐為快。希望能夠對真正提高醫療服務水平,促進醫療改革有些益處。
一。政府在醫療服務中的地位和作用
談醫改,首先要定目標和方向。市場化也好,非市場化也罷,隻不過是實現目標的手段。而最終的目的和方向是要明確的,就是要為人民健康服務。可以理解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時期,社會發展不同,地區差異存在,各種不同的經濟階層從人民群體中分化出來。對於健康,不同的階層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的目標要為不同的社會階層提供相應的醫療服務。扶助弱勢群體,普及基本的醫療衛生保健服務是國家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在這一點上,過去的十年,我們政府明顯做的不夠,定位不準確,以為醫療服務市場化是靈丹妙藥。實踐證明,這是錯的,而代價也是慘痛的。
數量巨大的農民,下崗工人,城市的邊緣人,民工等群體是目前醫療服務的弱點和盲點。而市場經濟條件下,其弱勢的經濟地位決定了他們不可能主動獲得必要的醫療保障。所以國家和政府應該針對這樣一群人,有相應的政策和資金傾斜,應該盡可能的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為最大多數的人提供基礎的醫療保障。要達到這樣一個目標,市場化是不可行的。從技術上看,這是一個低端的醫療服務市場。隻要國家和各級政府管起來,承擔起真正的責任,結合各地區經濟發展情況,治定相應的政策,確實落實下來, 就可能達到這一目標。
而經濟條件好的群體顯然也不滿意現在的醫療服務。他們除了能夠及時得到必要的基礎醫療服務外,還有更高的要求。人性化服務,高技術,高質量的醫療高端市場是滿足這一類群體的必然。現在國內各大型醫院人滿為患,醫療糾紛就主要出現在這裏。糾紛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及時提供優質的服務。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很簡單,在國家政策方向指引下,徹底開放醫療高端市場。
我們喊了十年醫療服務市場化,但真正的市場化還遠沒有實現。引進市場的資金多數在中低端市場服務,難以在高端形成競爭趨勢。曾經有報導,高質量的外資或合資醫院要引進來,但在現階段利益獲得者的阻撓下,多數是無疾而終。因此真正引入高端競爭,讓高端技術服務競爭發展,帶動中低端醫療的進步,讓醫療服務從低端到高端形成立體化網絡化服務。這樣才可以破解看病難,服務效率差的難題。
政府在醫療服務中任務是很重要的,麵對中低端服務市場,麵對疾病預防免疫,傳染病的控製,麵對經濟上弱勢的群體等,我們政府有太多的工作要做。這是不可逃避的責任。特別是各級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要放下利益心結,真正為老百姓做點事情。而在高端市場方麵,下放醫療管理部門的權力,真正給醫院和醫生自己選擇發展的自由,執行起醫療監管功能,這樣才是醫療改革發展的正道。
現在的醫療行政管理部門,從衛生部到地方衛生廳,衛生局,做工作的不是沒有。但是該管的不去管(低端服務),因為沒有經濟效益,該放的反而放不開(高端服務),同樣是出於經濟角度考慮。沒有人真正從國家大局,穩定社會的角度出發,沒有人真正考慮廣大人民的健康要求,因此出現了醫療改革不倫不類的現象。遠遠落後的整體醫療服務水平,管理部門是要負主要責任的。我們需要的是能夠在這個關鍵曆史時刻站出來真正敢麵對挑戰,承擔責任的領導者。而不是隻會在媒體上炮轟醫生醫德敗壞,轉移公眾視線的偽君子。
二,看病難,難在哪裏?
都說看病難,到底難在哪裏呢?我認為,目前醫療市場,有兩個問題要處理。一是經濟上困難的群體看病問題。二是人人都到大醫院看病的無序的市場行為。
首先談談經濟上困難的群體看病問題。這類人也分為二類。一類是真正的經濟上收入低於當地人均收入水平的,生存是他們第一需求的人群。他們沒有能力去負擔基本的醫療服務,所以往往是有小病不看,大病看不起。真的大病來臨,就意味著傾家蕩產。這類人在數量上是不少的,也是我們政府應該重點照顧和考慮的,是應該無條件的。因為他們不會有醫療保險,不會有單位的醫療保障。而且他們是社會上最弱勢的群體,他們有健康保障的生存,是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
另一類是在經濟上收入是屬於當地中等水平的,但是這類人群往往要到最好的醫院,找最好的專家看病。他們的經濟水平與他們心裏需要的醫療服務比較起來是不夠的,是屬於相對經濟困難的群體。而這一群體往往是醫療糾紛的主流,媒體上關注的也多為這類人群。這也是為什麽70%的醫療糾紛發生在地區的大型醫院的原因。而掛號難,藥費貴,醫生所謂態度不好,服務質量差等等,許多目前人們關注的焦點就在這裏。
這裏就涉及到一個醫療資源分配的合理性問題,和醫療市場無序性問題。特別是人力資源的分配問題。縣市級醫療機構沒病人,設備空閑,病人都跑到了大型醫院。為什麽呢,因為病人需要最好的服務質量,縣市級醫院提供的醫療服務,沒有讓這一類人滿意。而高級專家教授,雖然心裏也希望能夠將自己的技術提供給更多的患者,但也因為政策限製,不可能經常到縣市級醫院交流。這就是一個怪圈。一方麵有需要,一方麵有技術,但是為什麽沒有形成良性市場,反而使醫療服務惡化了呢?
我們的政策是造成這個怪圈的根本。沒有徹底開放的醫療市場,僵硬的醫療管理製度是罪魁禍首。特別是大型醫院,更是限製教授專家的外出診斷治療活動,害怕病人分散,降低效益。其實地區的大型醫院,不僅應該是提供最高醫療技術的地方,還應該是一個地區醫療服務的樞紐。不僅要吸引更多的下級醫院的醫生到這裏進修學習,還有經常選派專家到下級醫院指導。甚至參與下級醫院的醫療活動。特別是對於一些經濟條件相對差的病人,在下級醫院,可以邀請上級醫院的專家給予治療。這樣不僅可以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還可以增加下級醫院的服務水平,還使病人得到了更好的滿意的醫療服務。一個好的大型地區醫院,應該是個地區醫療服務的造血中心,通過自己技術的提高,通過互動的醫務交流學習,帶動下級醫院,為本地區病人提供較好的醫療服務。
目前我們的收費政策也有偏差。醫療服務人員的技術和服務沒有通過醫療收費體現出來。廉價的診斷費用,廉價的手術費用,廉價的谘詢費用等,一些需要體現專家和教授技術含量的東西,沒有通過經濟手段來調節。因此即使是大型醫院的最著名專家,幾十元的掛號費,對任何敢來這裏的人都不是問題。這也從另一方麵鼓勵相對低收入人群到大型醫院看病,造成大型醫院病人擁擠的場麵,一號難求了。相反倒是一些藥物費用,新型儀器檢查費用大幅度提升到令人不解的程度,所以病人治療總體費用中,藥物費用居高不下,給病人造成很大負擔。
這裏有個醫生藥物回扣問題,經過媒體爆炒,衛生部長的痛罵,好像是醫生收藥物回扣是一切問題的根源了。其實我們醫生也需要一個清靜的醫療環境,也希望開給病人即便宜又有效果的藥。但問題是,我們沒有選擇。因為市場上真的很難找到這樣的藥了。而一個藥物從出廠到病人手裏,一路過來,幾十倍的加價,是國家的調節出了問題,而不是醫生的問題。在這方麵我們希望管理部門,能夠從解決問題的實踐出發,不要指責醫生,不要搞幾十次的降價把戲來愚弄人們,最好一次解決不合理的定價機製和藥品流通問題。還醫生清白,還百姓好藥。
三,我們的臨床醫療服務究竟是什麽水平?
除了看不起病的群體,那些能夠看上病,有條件享受大型醫院服務的群體,對現在的醫療服務也有不滿。抱怨基層醫院醫療技術差,抱怨大型醫院服務治療不好是基本表現。那麽相對於外國的醫療機構,究竟我們的臨床醫療服務水平出於什麽樣的地位呢?
可以肯定的說,在具體學科的高精尖臨床科研部分,我們的差距是顯著的。而且在目前體製下,差距還將越來越大。目前的臨床醫務人員,在耗費了大量的精力應付非醫療事務外,已經沒有精力和激情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醫學技術了。可以說,目前的人事管理製度和醫療混亂環境,以及醫生相對低下的經濟和社會地位,是限製新興醫學技術在我國發展的瓶頸。
在普通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上,我們是先進的,是高效的。醫學從某個角度來說是個經驗科學,經治病例的多少,直接反應為治療水平的高低。從這一點上,外國很多醫生是很難和我們比較的。比如說肝癌的治療,我們有的醫院有幾千例手術經驗,所以在臨床肝癌的治療上,外國人是不敢說三道四的。其他疾病也是如此。我曾經曆過其他先進國家和地區的臨床醫療討論。一些臨床病例的並發證和意外情況的發生,真的讓我非常驚訝。因為在國內同級別醫院,這完全是罕見的情況。可以說如果他們的病例拿到國內,90%以上會處理為醫療事故。而國內所謂的醫療糾紛,拿到國外去,90%會是正常的診斷治療後果。國外醫生在社會上的地位和國外病人家屬對醫學的尊重是造成這種差別的主要原因。
國內看病難,掛號難,住院難。但再難的事,比較起國外來,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其實很幸福了。國外掛號要預約,少則得十幾天,多則幾個月,甚至半年。沒有預約就要看普通門診的病,除非是看私人診所,公家的服務是沒有那麽高效的。這也是歐美社會主要的醫療問題,雖然不用花大價錢了,但效率沒有了。如果是普通疾病,還好說。如果是癌症病人呢,等半年才有住院床位的事情也是有的,而等你真的有了床位後,預約個CT檢查,又要2-3個月,這樣下來,癌症病人已經不行了。更不用說急診了,我在國內的時候,急診接診後,五分鍾要從病房趕到急診部,開始診治病人。而在國外其他國家和地區,我就親身經曆過4個小時拔一個卡在喉嚨的魚骨頭的事情,而心肌梗塞的病人到急診室後,2個小時沒人處理死掉了,也是不了了之。這種情況在國內,醫療糾紛是肯定的,醫生可能已經被打了,而且還要給病人賠禮道歉還賠錢的那種。當然先進國家和地區也有其先進之處。但總體比較起來,普通門急診處理,我們不落後,甚至效率還要高一些。
所以說,相比較其他先進國家和地區而言,我們的大眾臨床醫療服務是高水平的。但是我們缺少合適的土壤,培育真正的醫學大家和專家。急功近利的治學思想,惡化的醫療環境,以及媒體不切合實際的宣傳是造成我們人心浮躁的根源。
四,媒體在醫療改革中的作用
媒體在醫療改革中的作用是值得探討的。我們新聞工作者也會本著他們的職責,參與醫療糾紛,醫療改革的討論,也希望從一個不同角度看問題,幫助客觀的解決問題,提高醫療服務。但是我們的問題是,媒體如何可以保持他們的客觀性。
記得在國內行醫時,中央電視台有個欄目,會時不時的在熱點時間探討熱門問題,這其中也包括醫療糾紛。我記得有兩個案例。一個是別人的糾紛,在家屬不能夠接受醫療鑒定結果後,向電視台求助,以求公道。我們電視台的主持人出馬了,慷慨激昂的,本著客觀的觀點去報導的。可問題是,不懂醫學的主持人,雖然號稱客觀,但在醫學麵前,已經不自覺的和家屬站到了一麵,一個以求公正為出發點的報導,卻成了媒體和病人家屬集體聲討醫院的鬧劇。另一個是我們醫院自己的病例,病人舉報有報複之嫌,而我們的媒體,也是中央電視台欄目,應邀而來,暗地裏記錄下一些所謂的內幕後,開始做下來和醫院談條件。用最俗氣的話說,要擺平這件事,出價吧。一時間,醫院人心慌慌,頗有鬼子進村的架式。最後的結果是醫院出錢了事,媒體不再報導這件事。特別是一段時間後,和當時斡旋這件事的朋友一起聊天,那種無冕之王的醜惡嘴臉,至今也忘不了。
媒體關心醫療糾紛事件,主要因為其轟動的社會效益,和其背後隱含的經濟效益,某些媒體樂此不疲。而關於醫生的苦,醫生的奉獻,醫生的風險,媒體是視而不見的,很少報導的。目前國內70%的醫生受到過人身攻擊,50-60% 的醫院院長受到過非正常騷擾。欠費不交,賴床不出院的大有人在。 在醫院停屍體,擺靈堂,家屬病人大鬧科室的事件已經是普遍行為了。更有一些醫生因此被病人家屬殘害致傷致死。醫生如今已經不再是令人尊敬的行業了,而是一個高風險低報酬,不安全的職業了。這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悲哀,知識和科學的地位之低下,讓人汗然。
更有甚者,虛假的醫療廣告宣傳,在媒體屢禁不止。這媒體宣傳的醫療服務,是醫療糾紛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些廣告的宣傳之惡劣,我們的媒體竟然不聞不問,照發不誤。我們不禁要問,我們媒體報導醫療糾紛時所謂的公正哪裏去了,良心哪裏去了?
在國外,很少見到媒體上的醫療廣告,也很少看到媒體涉足醫療糾紛領域。真正的醫療糾紛應該由專業仲裁委員會來解決。可以說,我們的媒體是醫療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也是醫療糾紛的受益者。 現階段,應該讓媒體遠離醫學,學會尊重醫學,尊重醫生這個行業。這樣才可以提供一個良好的醫療環境,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這是國家安定團結,和諧發展的政治上的需要。
五,如何正確科學的麵對醫學
現在很流行的一個說法是弱勢群體,特別是在法律和社會科學人士口中。而不幸的是,這個說法又引入到醫學領域。有些人,以代言弱勢群體為榮,以為醫生是學習醫學的,掌握了醫學,就定義在醫生麵前,所有的病人和家屬是弱勢群體。所以出現了醫療糾紛,需要鑒定的時候,最好不要醫學專家參與,因為他們掌握了不對稱的信息。需要舉證的時候,出現了舉證倒置的法律規定。
我們真的不可以說這些有多麽愚蠢,但是我敢肯定,這些法律和言論的出現,是代表了社會上一小部分掌握了輿論和法律工具的人的觀點的。而醫生是肯定不同意的。為什麽呢?如果真的如某些人所說的,醫生應該為弱勢群體負責,醫生應該去舉證倒置的話。那麽前提條件是,醫生真的掌握了醫學。事實是,醫生在疾病麵前,往往也是一愁莫展。現有的醫學知識,不僅沒有使醫生變得更強大,反而讓我們在不斷發展的疾病麵前,顯得更加的無知。因為我們真的 不能控製疾病的發展,不能控製疾病的預後,我們隻能盡我們的最大努力,但結果卻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麽好。這不是我們醫生想看到的。在疾病的認識上,醫生和病人是大圓和小圓的關係。而大圓的未知的外部世界,明顯比小圓大多了。
還有一個觀點是醫療糾紛由誰來管的問題。目前比較流行的觀點是誰都要管,誰又都管不好,但反正不要由專家鑒定委員會來管。因為專家是和醫生一類人,會不公平,會偏袒醫生。但我們要承認,技術就是技術。涉及到專業技術鑒定的工作就要由專業專家完成。我們醫生也最恨害群之馬,我們也不希望少數道德敗壞,醫療技術惡劣的醫生,危害醫生群體,也遺害病人。
可笑的是,還有消費者協會也來插一腿。因為在他們看來,隻要沒有明確法律規定不屬於消費行為的就要歸他們管。醫療服務,一個化錢買服務,一個收錢提供服務,理所應當是消費行為,他們就要來管一管。我也經曆過一個消費者協會參與的病例,調節的名義下,對我們老教授的惡劣態度,如同當年的運動一樣,要在指定時間,指定地點,交出指定字數的材料。可怕之極,愚昧之至,無出其右者。如果我們真的可以把醫療服務定義為消費服務的話,我們真的想問一問,我們花多少錢可以手術順利,花多少錢可以治愈癌症,花多少錢可以長生不老呢,是不是我們花了錢就可以買到我們想要的理想治療結果呢?在這一點上,我們的醫療管理機構,可不可以出來說兩句,讓別人少操點心呢?這個時候,我們的部長在哪裏?
六,醫生的待遇及其他。
談到醫生的待遇,在普通人眼裏,感到很難理解。醫生不是收紅包,收回扣,富的流油了嘛。其實不是這樣的。
首先我們承認有部分醫生靠收紅包,收回扣提高了個人收入。但這不是醫療市場的主流行為。而且這部分收紅包的醫生裏,主動索要紅包,以紅包決定治療行為的,更是極少數。這些人是害群之馬,我們也希望能夠肅清我們的隊伍。但是個別現象經過媒體的放大效應,就變成了醫生群體的現狀,這是不公平的。
現在的社會,特別是在中國特殊的國情下,不論是否醫療行為,很多社會活動都要有一定的社會關係來維持,而中國特色的社會關係活動,不外乎請客吃飯送禮。這是中國社會的潛規則。我們不可否認。這種潛規則反應到醫療行為中就主要表現為紅包現象。這是在我們醫療界廣泛存在的。特別是一些經濟條件好的病人,為了能夠在疾病的診斷治療過程中,更好的與醫生交流,取得醫生的信任,多采取請客吃飯送禮的方式。這是產生紅包現象的一個客觀條件。
問題是收與不收紅包,對醫生的治療行為有多大的影響呢?可以說,沒有一個醫生希望自己的病人出意外,都希望病人會順利痊愈出院。收紅包反而加重了醫生的心裏負擔,治療上有時會縮手縮腳了。對於沒收紅包的病人,醫生其實也是一視同仁,大家充分相信對方,互相配合,對治療的效果會更積極。索要紅包是卑鄙的,沒有紅包不看病是沒有醫療道德的。我們知道我們隊伍中還有這一類人,我們也鄙視他們。但我們要說,對於那些大多數醫生,不論收與不收紅包,都會盡心竭力給病人治療的,我們要給予理解。收不收紅包不是醫德問題,是社會問題。而沒有盡自己最大努力給病人治好病才是醫德敗壞的表現。
我們談談我們的正常收入吧。以我在國內時的地區大型醫院為例。小住院醫生,工資從270元到500元不等。加上津貼,補助,和獎金,月收入1000-2000 很正常了。主治醫生好一些,但正常收入一般也就在2000-4000範圍了。而我們的老教授,基本工資也就是1000多一點,加上其他收入,雖然高一些,但相對於其幾十年的醫療經驗和技術,這個收入完全沒有反應出教授應該有的價值。其中獎金是大部分,如果每月工作完成不好,獎金就會少很多,甚至沒有。特別是一些欠費不出院的,欠費逃跑的,他們欠下的費用,要由醫生的獎金裏扣除。往往一個這樣的病人,全科一個月的獎金就全沒了。更不用提一些醫療糾紛了。可以說在大型地區醫院裏,真正的醫療事故是極少數。多數情況是少數病人和家屬利用一切機會,用最簡單的非暴力手段,達到了快速致富的目的。因為沒有醫生和院長可以為了不講道理的醫療糾紛耗費大量的精力。於是醫院的無奈之舉就是花錢消災。於是隻要有鬧的,醫院就要賠。到最後,很多病人和家屬覺得不鬧一下,好像虧了很多錢一樣。於是有理沒理都先鬧了再說。於是也就有了打醫療糾紛的專業戶。專門利用慢性病人,刻意隱瞞病情,誤導醫生,以達到賺錢的目的。而他們索賠的錢,有一部分要轉嫁到醫生個人頭上。往往一件糾紛賠償了,醫生一年的收入也就沒有了。這些醫療糾紛病人,是不會求助醫療鑒定委員會的。他們會找各種借口,而媒體往往被他們利用,轟擊醫療鑒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正常的收入如此而以。而我們付出的努力更是外麵人看不到,也理解不了的。還是以大型醫院外科為例。住院醫生基本上要求24小時在崗。除了周末外,基本上都要在醫院裏,隨叫隨到。特別是病人較多的春秋兩季,小醫生就基本沒有休息的。當年小醫生時,曾經有半年時間,每個月13-14個夜班,上下夜班還沒有休息。那就是說要連續工作36小時,才可以回去睡覺,第二天還要繼續上班。周末基本上是一天值班,剩下一天就是補一周裏缺的覺。特別是外科的夜班,基本沒有晚上可以睡的,急診的電話一晚會響不停。曾經有一次一夜沒有電話,自己竟然嚇醒了,以為出了什麽意外。
睡覺是小事情了,吃飯是另一件頭疼的問題。一般手術安排比較多,能夠吃上飯的很少的,能夠正點吃飯的幾乎沒有。而且下麵還有手術要等著,5-10分鍾吃完一個盒飯很正常。有時參加器官移植手術,十幾小時沒飯吃也正常,最高記錄是36小時沒有吃飯,到了最後已經不知道餓了。還有些時候由於往返顛簸,吃下的飯在上手術前都吐了出來,然後喝口水,繼續參加十幾小時的手術。所以外科醫生的胃沒有好的。這也是職業病之一吧。辛苦的工作讓醫生衰老的特別快。曾經有個病人和我說:“某某醫生,您技術這麽好,還這麽年輕,真不容易,今年您有四十幾了吧”。可憐當年的我呀,30沒到,老婆孩子都沒有呢!而我的同事中,30-40歲左右,身體或多或少出現不同疾病的大有人在。我們有的醫生在手術台上累的出現頻發室性早搏,吃片藥後,休息一下,還要繼續上手術。我們的老教授,手術後累的心肌梗塞,生命垂危,進入ICU 搶救。但半年後,他們還會回來,還會出現在手術台上,給病人治病。這裏我們不是說他們有多麽高尚,但他們骨子裏流著醫生的高貴血液,那是他們的一生追求。他們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夠為病人服務。
最後再談談家庭。醫生的特殊職業,注定了醫生在家庭事務裏的尷尬地位。我們沒有時間照顧家人,沒有時間關照孩子的成長,幾乎每一個公眾節日,我們一定是最忙碌的人。從醫十年,沒有在家裏過過一個大年夜,我們注定了不是好父親,好兒子。我們每個周末都要到醫院看看自己的病人,這不是規定,而是我們老教授的言傳身教,這是我們的職責。我們還要寫文章,申請課題基金,開展新的臨床項目。我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唯一缺少的是時間和精力。問每一個醫生,都會說,下輩子再也不當醫生了,孩子也堅決不讓他們學醫。但是談到自己,都說我真的愛這份事業。到國外以後,很多回,夢裏回到從前,和同事們一起開心的為病人做手術。雖然國內醫生的生存環境很惡劣,但那種治好疾病的成就感,讓我們十分懷念。
中青年臨床醫生的流失問題嚴重,是我們目前比較嚴峻的考驗。特別是最近幾年,隨著醫療環境的惡化,越來越多的年青醫生選擇非臨床科室,一些檢驗,物理治療科室,影像醫學等科室成了剛畢業醫生的熱門選擇。而即使分配到外科工作的年青醫生,很多選擇工作量小,壓力不大的科室。因為更多的工作就意味著更多的風險,就要承擔更多的責任。而這種壓力,甚至大到可以徹底摧毀年青醫生的自信心。因此我們大型醫院裏,甚至有一些主治醫級別的青年醫生,不敢獨自做闌尾炎的手術。因為害怕承擔莫須有的責任。正是這種惡劣的醫療環境,將一些青年醫生培養成隻會做堂,不敢看病的醫生。還有一些優秀的醫生,雖然能夠成長起來,但付出的辛苦和承受的壓力,外人是難以理解的。而且麵對新技術的開展,新項目的引進,大多會持謹慎態度,不敢創新,這也是限製我們醫療技術提高的瓶頸之一。當然還有一批年青醫生,通過自己努力,到發達國家和地區繼續醫學的研究和學習。少數可以通過努力在外國臨床行醫,而多數要到外國的實驗室,作為廉價的勞動力,給動物做手術,做些科學研究,以度光陰。最後還有一批醫學生,通過辛苦的醫學院校學習,通過畢業考試後,因為害怕惡劣的醫療環境,直接投入醫藥銷售行業,不再接觸病人。
這些年青醫生的成長情況是普遍現象,如果不再適當控製,采取措施挽回我們年青醫學人才的流失。十年後我們將麵臨更嚴峻的考驗。到那時,我們有普普通通的醫生,但是我們優秀的專家教授就很難出現了。我的老教授曾經感慨的談到,等我們老了以後,如果病倒了,真的沒有可以相信的技術上過硬的年青醫生給我們治病了。在醫學界的老專家眼裏,年青醫生的成長問題已經成為憂患了。
七,幾點想法。
我們的國家是人口基數巨大的,經濟發展剛剛起步的國家。沒有外國和其他地區的具體經驗可以借鑒。而且即使是經濟最發達的歐美,其醫療體係也有著巨大的漏洞和不公平性。因此醫療改革,立足自己的國情,結合我們醫療的實際情況,本著醫療為人人的出發點。我們是可以搞好醫療改革的。醫療改革的成功與否,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我們必須做好。
我們的傳統中醫是我們民族的寶貴遺產。在70年代,中西醫結合醫療探索出了一條很好的路。現在我們是要重新重視中西醫結合的時候了。特別是對偏遠山區,缺醫少藥,缺少設備的地方,降低中西醫人才培養的門檻,讓更多熱愛醫學,熱心為人民服務的年青人走入醫學院校。讓這種中西醫結合人才承擔起基層醫療保健服務是很關鍵的。我們應該加大醫科學院中醫教學部分,促進臨床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隻要堅持下去,不僅可以解決中醫的發展難題,而且還可以降低臨床醫療費用,普及基礎醫療服務。
對於偏遠地區,醫療衛生條件差的單位,上級醫院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其發展和提高。要以地區大型醫院為核心點,建立地區村,鄉,縣,市等各個級別的醫療服務網絡,加強地區內醫務人員交流和流動。做到醫療人力資源和物質的共享。上級醫院要為下級醫院的醫療服務質量負責,為下級醫院的技術提供保障。大型醫院不再是單獨的個體。而是承擔地區醫療事務的中心所在,要承擔地區醫療標準的製定,基層醫務人員的培訓,就業醫生的再教育等很多地區醫療事務。
關於外資醫院和合資醫院的市場準入問題。有了狼的森林,動物們才有了生存的危機感。引進新鮮血液是有利於我們的醫療市場發展的。沒有競爭的地區大型醫院,前進步伐是緩慢的,進步是有限的。引進外資,特別是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是對整個醫療市場隻有好處沒有壞處的。而我們的政府也要在引進競爭者的同時,加大對地區大型醫院的資助力度,放寬對地區大型醫院的管理。讓教授專家管理醫院,讓地區大型醫院走向國際,麵向國際競爭。這樣我們的醫學才可以真正的發展起來。
醫療人力資源的管理是醫療改革成功的關鍵。現有高技術人才缺少的情況下,合理的人才流動是充分利用人力資源的關鍵。同時加大力度對下級醫療市場的人才培育,普及醫療基礎服務人才。國外的醫療人才也是寶貴的財富,特別是從中國走出去,在外麵從事過醫療臨床服務的人才。我們應該提供有利條件,吸引這一類人才回來,甚至吸引外國醫療專家到國內來開展臨床醫療服務。加強與國際上的交流,這樣才可以讓我們的整體水平顯著提高。
宣傳科學,尊重科學,也要善待科學。在科學麵前,我們是愚蠢的,但不要因為我們的愚蠢,就可以為所欲為。因此我們的媒體,我們的衛生醫療管理部門,我們的法律政策的製定者們,應該在尊重醫學的前題下,多聽聽醫學專家和第一線工作者的聲音和意見。不要憑感情用事,不要被利益驅使,真正齊心協力為醫學改革做點貢獻。媒體的引導對病人和家屬的情緒是及其關鍵的。平息醫療糾紛市場的風浪,加強醫療服務的正麵宣傳,是媒體應該負起的責任。在全社會形成尊重醫生,尊重醫學,尊重科學的風氣。這也是關係到國家安定團結的大事。
明確醫療糾紛的正確處理辦法。在沒有明確的法律指導下,確立醫療鑒定委員會的權威地位。確保醫院正常醫療秩序的維持,防止惡意醫療糾紛的發生,嚴厲懲罰采取非正常手段幹擾正常醫療服務工作的個人和集體。在建立正常就醫環境的基礎上,才能夠改善醫療服務質量,提高醫療技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醫療改革要成功,關鍵的問題是人才。沒有一群以為天下人人謀健康為理想的醫療管理人才,醫療改革是不會成功的。最終醫療改革會成為口號式的,運動式的,短暫性的怪胎。往往會成為一些懂為官,懂鑽營的小人晉升之階。而踩在他們腳下的是百姓的健康和醫生的悲哀。真正的醫療改革是長期的,任務是艱巨的,沒有十年之功,難以小成。因此,要由真正可以付出十年心血,甚至更多時間的管理人才,在政府一貫的支持下,堅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能取得成功。而如果我們一旦達到了人人健康,社會和諧發展的階段,我們的國家就真的強大了。
其實這篇文章是寫給醫改小組的建言。他們本來要發到經濟日報的。但太多的限製條件了。我一煩,就放到網上,不發表了。
國內醫療界最重要的問題還是醫生工資太底,留不住年輕人,究其原因是人命不值錢,就是支付能力有限。
分析得有理。
歡迎以後常來常往坐坐。
國內的醫生真的很難。
阿仙,醫生也有七情六欲,以後會有更多的風花雪月的文章,歡迎常來呀
好文,寫得相當的全麵,一個沒有法律約束,什麽都采用行政手段來幹預的製度,本身就是很悲哀的社會. 哪一天中國的醫生不往外跑了不回去,哪一天中國人可以自豪地說: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
純頂一下吧
我來看你了,知道你是誰啊!怎麽樣,大仙的感覺還算靈敏吧:)
以後我會常來的,來了就喝茶啊:)
祝周末愉快!